霹雳吧 关注:398,006贴子:43,479,765

回复:<音乐的故事(续集的续集)---记霹雳经典配乐> (带文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3 学海无涯 ---- 古今一阙
对于一种文化,你对她的语言文字理解有多深,你就有多深入她。对这种文化的语言文字理解和掌握的越深刻,那么你对这种文化及其所表达的天地宇宙人生的理解,也就越透彻。没有一种文化,不是在根上去向她的传承者展现天地宇宙人生的道理的,这些道理都出自这些古圣的经历与真心。我们利用文字去理解道理,然后再用这些道理去探索这天地和我们自己的来历。如果对文字的掌握足够深刻,我们甚至能从这些来历中,看透来之前与去之后的全部世界,并最终融入古圣与天地之真心。融入的那一刻,才不枉此生。
我喜欢汉字,喜欢华夏文化。很多人也说自己喜欢古典文化,可是他们对文字的浅显理解,反而限制了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真正理解。对文字的掌握有多重要?我只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表达看不懂字,就不可能看懂句子,段落与行文,遑论看懂文化。我们日常都说“呼吸”、说“阴阳”,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这些词,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一呼一吸,为“息”,所以古人的成语才有“一息尚存”。一阴一阳,为“道”,所以古人的成语才有“得道多助”。我们也说“沐浴”,殊不知“沐”为洗脸,“浴”为洗澡,所以才有“沐浴斋戒”的成语,告诉我们要从头到脚干干净净地做人。我们还说“门户”,殊不知“门”为两扇,“户”为半扇,两扇为阴,半门为阳,所以古人在园林建设时,会用“门户门”的方式来表达“阴阳阴”的坎卦。。。。。你看不懂字,就不可能看懂词,更看不懂句子,亦看不懂行文,连文都看不懂,你要如何说自己喜欢文化?
所以,我喜欢解字,因为文化都是从最基本的单位----”字”,开始的。我们的古人如此睿智,他们可以一画为字,更可以一字为词,甚至还能一字为句,一句为文。没有字,就没有一切文化。而字中一切的笔画,都有法可依,有意可解。我对华夏文化的理解,就从解字开始。
古人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以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知之不明,即不能尽其精,不能尽其精,即行之不成。。。。。。古人以神而学,现代人以耳去学。你想以耳了达古人心,那不是缘木求鱼吗?
真的希望,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能用心用神去刻苦刻骨地学习我们的语言文化。在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中,真正找到文化的根。文化是一座气势恢宏又毫无保留的桥梁,当我们每一步都实实在在地踏在每一方称作文字的砖块上,才能到达那个真正的文明彼岸。
我愿你们每一次握笔,都有出剑慑敌的气势;愿你们每一次放笔,都有收剑入鞘的豪情。让文化成为一种深邃而广大的力量,真正地带领我们,所向披靡于天地之间。
这首曲子,曲风温雅,舒缓大气,自有一股博大的镇定自若,和一种恢弘的气定神闲。以一字定乾坤,以一句通古今。学海无涯,一字一句皆是筏,字字句句通天地。


IP属地:北京89楼2018-07-17 16:23
收起回复
    只有方寸来问我说的门户这两个字的问题,我不知道其他看文的人是不是也不明白,那我就上一幅图,应该就能明白了:


    IP属地:北京90楼2018-07-18 14:54
    收起回复
      25 幕府天皇--- 天皇御所场景曲
      起初,日本的文化从大唐而来,之后又结合了自己千年的历史和风土,辗转形成了属于日本独特的文化。
      日本天皇,乃日本传说中天照大神的后代,万世一系。日本历史上没能产生属于自己的宗教,他们的神话传说就形成了神道教。天照大神,是一位集女性之美于一身的神祇,能够照亮天地,又或者说她的美足以照亮天地。日本人崇尚美,崇尚光,更喜欢能够美得发光的一切。日本人的名字里常出现“光”这个字,而中国人的名字里常出现的能与之对应的字是------华。 从两字的差别中,或许能看到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人生选择上的差异。日本人崇尚于来源,中国人崇尚于表达。。。日本人享受追寻美好的源头,中国人喜爱享受美好的展示,两者之间只有差异,没有差距。
      “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提出的一种美学理念。这种理念,很像中国古人的借景抒情,托情于物。这里的”哀“字,不仅表达哀伤的情感,也表达珍惜、爱怜、赞叹、同情、愉悦等各种能够动心的情感,是听到看到遇到事物时心有所感而发出的情愫。中国人也有物哀的情志,但会在有所感之后托物言志。而日本人,更喜欢将这种心动之后的感受直接表达出来,很少在心里辗转思忖一番再借物说出更深的心理活动。这也是两国古人文化表达之间的一种差异。
      这种物哀的美学理念,表现在日本的文字里,川端康成的小说《山音》里有一段:夜间,在镰仓的所谓山涧深处,有时会听见波涛声。信吾疑是海浪声,其实是山音。。。恍如魔鬼鸣山而过。可是中国的古人,就会这样说“水远山长愁煞人”,好,那我明朝“轻舟短棹唱歌去”。日本古画里,就算画樱花盛开下的庭院与院中之人,也会把纷繁开放的花朵画的紧密而清晰。可是中国的古人,更喜欢在山水中大开大合,把一切都画的那样远,模糊得甚至只剩下意象,却又画的那样深邃。因为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人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越外境,其心不动”的宽广思想。虽然在艺术的思想上有差异,但日本古人又受到禅宗的影响,也会产生放下万缘的格物感。
      总觉得日本的古典音乐和舞蹈都那么刻板、平淡,音乐甚至没有旋律的起伏,舞蹈动作甚至是僵直的屈伸,仿佛不带任何感情。可是,不带感情的艺术,要如何表达感情,甚至转化进而升华感情呢?慢慢地,才发现,他们的艺术表现的是美与沉静。他们选形容美好的青年男女来舞蹈,不是为了表达舞蹈动作的美,而是借助美好的人来诠释对美的渴望。他们选身形端庄的人来演奏乐器,不是为了表达高山流水的自然美,而是为了利用这些端庄的举止来诠释内心的沉静。日本的艺术,要用眼睛来看,使劲地看,直到看出他们那种仿佛是沉默的表达,才忽然间明白他们对极致沉静的美的诠释。
      天皇,是神祗的后代。他们是优雅与美丽的化身。这首曲子,仿佛和风吹过千年庭院,庭院中山雨敲竹,雨懂人意,敲而不打,响而不扰,和着人物极致沉静的美好心神,虽无言语,却已了达万物之情,达而不露。


      IP属地:北京93楼2018-08-12 12:27
      收起回复
        24 惊雷 --- 刀说异数片头曲
        我是在昨天北京的漫展上听到的这首曲子,漫展屏幕上循环播放了很多激烈沸腾的曲子,可我却一下子记住了这首。
        我站在展台的边上,音响放出的强烈声波震荡着我的心脏。前天医生让我照心脏彩超,我的左心室壁只有3毫米,而正常人是7-8毫米。我听到之后问医生,那我会不会心脏破裂,他说不会破裂,但会心衰。激烈的旋律每一下都撞在我的心房,我开始明白,我需要离得远远的去看,去听了。或许这世间的事就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喜欢行在近前去看去听去感受,觉得这样才真切。现在,我只能远远地观,远远地闻,我不再是看与听,而是观与闻。然后在绵长的来来去去中,慢慢回味那些来历与去处,慢慢地,反倒观出了一种悠远,闻出了几番深广。人生既然一定要给我上这一课,那我就好好地用心地去学,学到极致,学到把观与闻还要再放下。
        在漫展反复听这一首的时候,不仅它明烈利落的曲风吸引了我,这句歌词也同样吸引着我:迈向希望,我怎么能够沮丧。。。。。。镜头里,我看到剑子挥剑正要劈下,看到青阳吐血仍然隐忍,看到书书金身俯冲头状崖壁,这真是一首属于浩然之气的曲子。“迈向希望”,乃天行健也;健,即是乾阳,是生机,是希望。“我怎么能够沮丧”,乃君子自强不息也。乾阳之气,即是浩然之气。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两句,如果用来修行的话,就要倒着看:德不厚,不足以载物;物不载,不足以自强;自不强,不足以行健。厚德行健,乃天之性也。


        IP属地:北京94楼2018-08-13 09:14
        收起回复
          26 太上双尊 --- 天极地限角色曲
          有些曲子是剧中听到的,有些曲子则是在剧外听到的。我更喜欢不知道人物的时候去听曲子,这样我可以凭着直觉去解读作曲人在作曲时的真正意图。
          这首曲子听着听着,就觉得和之前那首《天皇御所场景曲》有很多相应对的地方。虽然今天才知道这是道教人物的曲子,但还是觉得更像一首儒家雅乐,儒道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不分家。
          天极功体为玄冰罡劲。北斗七星,首四星名魁,尾三星名罡,又谓斗柄。斗柄所指处吉,所坐处凶。”罡”字为“”四正“”,佛家有四正勤:为除断已生之恶,为使未生之恶不生,为使未生之善能生,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
          天之极,地之限,乃物反复道之时。复,复卦也。复卦,为64卦中第24卦。此卦上坤下震,五阴一阳之象,一阳自下而上,称为一阳来复。所以,归根“复“命的“复“,就是一阳来“复“的“复”,复的是乾阳之气,正阳之德。复,即返还也,乃“”还“”丹的“”还“”字由来。如何谓之返还?返者,我已去而复来之说,还者,我已失而又得之谓。《易》上说: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七日来复,即是七返还丹之意。双尊的天命是辟生门,生门即是生机,若无乾阳之气,何来生机?
          双尊乃天地之谓,天地为二物,二物者一刚一柔,一健一顺,一真知,一灵知,一真情,一灵性。真知具于道心,主刚健,发而为真情;灵知藏于人心,主柔顺,含而为灵性。真知灵知分离,则健非所健,顺非所顺,刚柔失节,真情灵性变而为假情假性矣。真知灵知相合,则健所当健,顺所当顺,刚柔随时。假情假性,变而为真情灵性矣。
          曲子以明亮的箫声开头。吹箫,呼气而吹,天罡正气游戏于玄牝之门,发而为阳。阳气,即儒家理气也。道,在道家发而为德,道德是也;在儒家发而为理,道理是也。金丹,理气,皆为本来真性之别称。
          这首曲子,理气冲和,精贞坚粹,万物难移,内外光明,如入圣人之域。


          IP属地:北京95楼2018-08-13 13:17
          收起回复
            27 玄滔浪蹈 --- 鷇音子武戏曲
            易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中庸曰:素患难,行乎患难。长春真人曰:病即教他病,死即教他死。至死一着,抱道而亡。此皆言不可因患难而变其初志也。患难是修真大药,是成道炉锤。真金要在大火里炼出,荷花须从污泥中长成。非火不见金之明,非泥不见荷之净。患难何病?患难然后见人之身份高低;患难然后验人之志气真假。
            人这一生,要过无数个平凡的日子,要做无数件平凡的事。而我们,有没有认定过一件事,生也是这个,死也是这个,一切大灾大难、大困大厄、大危大险,付之於天。忧愁恐惧,丝毫不起;喜怒哀乐,截然放下;困苦危难,不动不摇;疾病灾厄,顺其自然;饥寒冻饿,至死不变?有这样一件事,我们的古人,可以为其生,为其死,步步出力,处处向前,一念纯真,万有不知,至死不变。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这件事,就是“守道”。
            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共三百八十四爻。一爻准一星,一星准一铢。二十四铢,准一两。三百八十四爻,即是一斤之量,与人身内浩然正气同量。可见,每一爻,都是诚心。心诚,则量足;量足,则真心现。天不可欺,心不可昧。患难,而后见真心;患难,而后显真意。真心真意,即为守道。
            道,乃真心一味。这首曲子,充满着守道的决心,仿佛熊熊燃烧的真火,誓要烧灭三尸,炼出真心,还天下一个明亮元妙的太极。非顶天立地之铁汉,脱尘超俗之金刚,不能为之。


            IP属地:北京96楼2018-08-13 15:36
            回复(9)
              下面写:快雪时晴.霁无瑕
              有道友问我是否会糅合书法去写,毕竟《快雪时晴》和书法有关。但是,我不会结合书法写的,原因有二:
              1 书法之美虽为古典艺术之一,我也喜欢欣赏,但书法是连贯的,会影响我看字读字拆字解字。。。练书法,容易练出所谓的意境,却也很难再去拆字,再去感受造字本身的奥义
              2 霁无瑕这个人物的经历与书法没有任何关系
              在写霁无暇之前,先解一首诗,这是答应某些道友的。看完我对诗的解释,也许你们能明白,我为什么不写书法,虽然书法是古代艺术中璀璨一星,但是,不能因之障目。。。。。。很多古代诗人,他们不止是诗人,词作者,也修习过道教等古典文化,只是用一种古典文学的眼光来看他们的诗,是看不出真意的。陶渊明,他写了很多诗,还有归去来,还有桃花源,如果我们只是把他写的诗当成田园之景,那真的未见其“真意”。当然,我的解释只当参考,你见的是田园之景,我见的是身内之景,见山见水,因人而异。
              采菊东篱下 :
              采,取也。
              菊,为黄花,道家“黄芽”是也,阴中真阳是也。
              东,为震,震卦中有一阳来复,所以从东采真阳。
              篱,竹字头,为木也;竹字头下的离字,离属火。。。离字上一个竹字头,火上一木,乃火中木, 为阳木也。火内栽莲之谓。
              悠然见南山:
              悠然, 虚静也,静心也,归根也,复命也。
              南,离也,属火。
              山,土也。
              山气日夕佳:
              山气,阳气也。
              日夕佳,越晚越好,因为子时才是一阳来复之时。
              飞鸟相与还:
              飞鸟,已去而回之金乌。
              还,还丹之还,失而复得之谓。
              现在,你觉得一气呵成,字无形断的书法,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字的真意吗?


              IP属地:北京99楼2018-08-17 13:41
              收起回复
                up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0楼2018-08-19 07:58
                回复
                  28 千山风云过 ---- 快雪时晴霁无暇
                  道心何状?先天何状? 状在大雪初霁时。大雪初霁,天地清清白白,飞鸟未飞,人迹未留,万物醒而未寤。此时人心未启,道心主宰,即是混沌中之清明将显未显之时,虚无中之妙有将现未现之刻。
                  受到烽火关键撞击而散体的波旬女琊,就是醒在此时。此时天清地宁,万籁未声,她仿佛刚出世的纯净婴孩,无过去有未来,无前世有今生。对她来讲,一切刚刚开始,一切开始得那么干净纯洁,所以遗忘了过去的她自诩“无暇”。大雪初霁,乃道心显现之刻,于是她这一世开始追寻久远道心。然而,过去,是一道坎。推倒之前,只见高山;推倒之后,犹见沟壑。过去,或许不应该是用推倒的方式来战胜,因为任何人也无法战胜过去;过去,应该用超越的方式来转化,转化为渡向未来的筏,通向希望的门。。过去,是外境,时过境迁,才能走向一个更有价值的未来。
                  茫茫天涯无依倚 ,回忆只剩这首歌。。。。。雪停了,窗外窗内一片贞白,在这个过去已去,未来尚远,人心已灭道心未泯的时刻,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守住道心。
                  守住道心,守出个清清白白,守到那长长久久。


                  IP属地:北京101楼2018-08-20 09:57
                  回复
                    结语:
                    几年前,在德国的冬天里,大雪初霁的上午,我走在田野。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田野,举目皆是白色。在这个飞鸟尚未飞过,人迹尚未踩踏的天地里,看不到任何痕迹,只有天边幻日照射的七彩虹光。所以,用霁无暇这个名字写最后一首,仿佛再遇初心。
                    我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风景,举头见过明亮的烈日,明白舍利之义;抬头望过圆融的满月,始知金丹之相。随着年龄的增加,人生际遇于我,已经越来越淡,虽然,我今日仍能为霹雳剧里的情节感动。但万法如幻,人生如梦,我已了然于胸。
                    霹雳有无数美妙的曲子,无数感人的故事,但,我不能永无止境的写下去。有很多道友陪伴我多年,非常感谢一路有你们。
                    若要见我,万物初震之时,天地交泰之刻。


                    IP属地:北京103楼2018-08-20 10:19
                    收起回复
                      我读的东西: 优酷里搜“岁月灯 地藏经”就能出来
                      读的不好,随便听听。。。
                      过段时间就删掉


                      IP属地:北京107楼2018-08-22 19:54
                      收起回复
                        安安静静的看一个师傅给徒弟讲经,感觉妙不可言


                        IP属地:湖南来自iPhone客户端108楼2018-08-24 01:00
                        收起回复
                          很少逛霹雳吧,因为很无聊,不过像楼主这样的帖子真的很用心,给楼主点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9楼2018-09-09 03:00
                          收起回复
                            心头的白月光啊……


                            来自手机贴吧110楼2018-11-10 12:47
                            收起回复
                              楼主写得好棒,想看楼主的《音乐的故事》和《续集》,可是在楼主的主页里没有看到,是删了吗,好遗憾无缘得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1楼2019-05-24 17: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