霹雳吧 关注:398,014贴子:43,483,302

回复:<音乐的故事(续集的续集)---记霹雳经典配乐> (带文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5 涅槃 ---- 空谷残声配乐二
这是箫中剑的另一个身份------“”空谷残声“”的配乐。对于箫中剑最深的记忆,是当他如往常一样去拜祭冷滟时,看到冷滟尸身被挖后,那一声心碎而痛苦的仰头长啸。在黄大所配的长长的充满痛苦的一声中,我能听出箫中剑被瞬间击碎的人生。
低音的箫声一段,高音的箫声再一段,低音者为长,高音者为幼。仿佛两个心事重重的人,在黑暗中相依为命般前行,并肩又沉默。又或是,一个人在跌宕起伏中的两段人生,低音时俯首回味,高音处举头追问,在迷茫中寻找方向。。。。。。渐行渐远,频频回顾,直到小提琴的合弦弥漫了来路,让人不得不怆然,继而转身艰难面对唯一的前路。然而,这两个人,这两段人生,从未分开。
天高地厚,终有一散;日行月转,终有一聚。散,则万无一有;聚,则内外皆明。看透了,人间无非聚散,天地亦是泡影。
问:“众生住于何处?” 曰:“众生住于妄想分别中”。。。。。。问:“何谓正道?” 曰:“无妄想分别,是谓正道”。。。。。。正道,即是涅槃。
众生如梦如幻,妄想分别如梦如幻,正道如梦如幻,涅槃亦如梦如幻。。。。。。若有法胜于涅槃者,我亦说其,如梦如幻。


IP属地:北京66楼2018-05-21 16:29
收起回复
    16 垢浪明珠 ---- 央千澈角色曲
    浑浊世道中的一颗无暇明珠,这是对央千澈最好的诠释。
    自始至终,他没有被憎恨蒙蔽道心,从不强人所难,更未迫人于险。虽谓道魁,不会一意孤行,总是让道于人。就连他的退场,也是源于温和存理的道心,守道而终,逆来顺受。真正守道之人,一定把自己放在最危险的境地,将安宇留给他人;让自己处在无辩之中,却守理无亏。这就是为什么,世人虽能伤其形,无能伤其道;虽可污其人,不可亏其理。
    流畅的扬琴声,声声如奔流推进的浪花,世浪不息,奔腾不止;灵动的琵琶声,宛若浊浪中的明珠,随波而去又乘浪而来,含章存诚。明亮的笛音,既是不逆尘垢的道心,也是不被染污的道力。明珠,即是道心。
    松心实,竹节坚,故遇冬寒而不凋,经雪霜而长茂。人能无愧无怍,主敬存诚,大同无我,则心实。心实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临事不惧,遇难不忧;吉凶福祸,境遇在彼,而造命在我。人能持身制事,止于其所,立不易方,则节坚。节坚则非礼不履,非道不处,非义不行;可苦可甘,可上可下,可生可死;常应常静,不为物移。心实节坚,可以处平易,可以处危险;可以动,可以静;可以变通无碍,可以方圆不拘;纵横逆顺,无所遮拦。
    卑下百川,则海广且深;不逆尘垢,则岳高而广。央千澈,千川万流之中,自有一颗明珠,光华闪耀,衔德怀远。


    IP属地:北京67楼2018-05-23 09:38
    收起回复
      这次用前辈的文章第一次尝试美化后导入,比以前的版式更好看了。




      IP属地:上海68楼2018-05-25 12:51
      收起回复
        17 云天望垂 ---- 墨倾池角色曲
        我喜欢听三教的曲子,因为这样的曲子能够超脱俗世的个人情感,升华渺小狭隘的俗世思维。那些悲伤的、喜悦的、爱情的、诙谐的曲子,都不是我的最爱。我会告诉你为什么。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是在民族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固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精神。在中华文化之中,有一种精神是符合以上标准的,那就是“和谐”精神。这种自先秦以来产生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思维模式。
        以“中和”哲学思想为基础产生的“中和”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美学思想虽然不止于“和”,但是,“和”却是一种美,它强调的是把杂多对立的元素组成为一个均衡、稳定、有序、和谐的整体。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以“和”为美。这种美是以和谐、稳定、有序、均衡为特征。而要达到这种和谐的美,就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度。中国古代人依据“执两用中”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把“中”看作衡量“和”的唯一尺度。“中”即适中、合度、适度之义。“中和”之美的最终审美期待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理想状态。所以说,“和谐”既是“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古代中国人所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
        关于“中和”美学思想,首先是从音乐作品要求声音的和谐开始提出的。《尚书·尧典》记载: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的协调,可以使神人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止。夫有平和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
        从“乐”的各种声音之“和”扩大到整个宇宙之“和”,而“乐”之“和”不过是宇宙之“和”的表现而已。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真正美的音乐的集中表现,便是使事物保持正常状态的“中声”,只有使阴阳和谐,事物都按照它们本来规律生长发育的音乐,才是最高的“乐”,这种“乐”集而为声互相谐和叫做“和”,声音的大小刚好适度叫做“平”。
        以“中和”思想为特征的普遍和谐的美,是古代中国人的理想美。这种美的理想和追求渗透着古代社会对人的理想,对于道德伦理、人伦社会的理想。这种理想体现在人格上则是个人的修身养性。它所理想的人是身心平和,神闲意定的,即“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不傲”之人, 才是这种“美”理想中的人的典范。
        孔子说:“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远而不诬,广博易良而不奢,絜静精微而不贼,恭俭庄敬而不烦,属辞比事而不乱。。。。。。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这就是我喜欢墨倾池的原因,他自身带着儒家特有的敦厚温熙的风范,仿若山河日月,行而不语,幽而不隐,天真外露。《楚语》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儒家之大之广之美,皆在其和谐之境也。
        古之君子,立身而行,身怀至德,饰之以礼。他们的配乐,就该和他们的形神一样美好。先王立乐之方,以感动人之善心,不使放心邪气得接。“和”即是美,这种观念便是从上古时期就形成的审美意识特征。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和”的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体现。 人类在音乐听觉审美上形成音韵协调和畅的音声之“和”的观念, 并非偶然。古人认为音律的产生来自于自然之阴阳五行,对音律的了解有利于掌握农事等自然规律。所以古时人们的音乐活动并不是纯艺术的意义,而是感悟自然寻求与天合一的途径。
        虽然,我们的耳朵有趋向谐和音程、旋律的一面,但是,声音如果只有一种,就不会有动听的音乐,所以要把高低快慢、长短、清浊不同的各种声音统一起来才能悦耳。这些看法都说明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和”在这里所体现的又一种内涵,即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音乐来沟通、联络人之间的情感意志,并使之处于一种谐和状态。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整个宇宙是由阴阳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乐”的“和”之美正是宇宙“和”之美的表现。也就是说“和”能实现“物得其常”, 亦即阴阳协调,万物都按照它的规律和谐地生产发育。正因为这样,他认为把这种“平和之声”通过各种乐器加以演奏,就能达到“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社,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甚至能够达到“和神人”,即“神是以宁,民是以听”的地步。
        这首曲子,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有深远恢弘的意境。随着音乐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层层深入地凝结了人与天地同心同德的致远。曲中悠悠传来男性“呵”字的和声。比起很多宗教音乐使用女声,我更推崇男声。不是我有偏见,而是女性尤其是成年女性,在婚育过后,受雌激素的影响,生理的变化影响了身体及声音的变化。女性声音更显得尖锐、个体感太强。而男声由于先天生理条件的允许,更显平和、雄壮。在音色上,更符合宗教阳中之阳的庄严稳重感。
        “”呵”字,乃六字诀之一。六字诀的发音是6个不同的声音,它们是嘘、呵、呼、呬、吹、嘻。依据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这6个发音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脏腑,其中“嘘”对应于肝,“呵”对应于心,“呼”对应于脾,“呬”对应于肺,“吹”对应于肾,“嘻”对应于三焦。六字诀的6个声音中,嘘为牙音,呵为火音,呼为喉音,呬为齿音,吹为唇音,故分别属木、火、土、金、水;而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一来,呵字对应心,而心为首。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听人声和声时,“呵”字的和声,有廉直劲正庄诚之感。
        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美之所在,它使人在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 上升到人与自然、宇宙谐和统一的更高审美境界。它或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谐调相顺的体验,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而达到某种无拘无碍、和乐自得的精神境界,也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审美体验中一种最富美学意义的审美境界。


        IP属地:北京70楼2018-05-25 17:43
        收起回复
          @方寸江湖琉璃翠
          再来一次


          IP属地:上海73楼2018-05-25 19:04
          收起回复
            18 与我争锋 ---- 霹雳迷城片头曲
            我听不懂闽南语歌词,就因为听不懂,所以我才能听下去,因为这首歌的歌词里有太多腐朽的词语,散发着腐败的气息,比如:血、杀戮、万骨、残骸。。。我喜欢温暖明亮的文字,文静舒缓的曲子,美好明丽的颜色,因为这才是“生”。生,就应该有生的气息,有生的希望。
            我明白作词人想表达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壮阔。但是,战争的莹莹白骨里生出的英雄,不过就是为了“他”的家、“他”的国、“他”的族,从个体的“我”,放大到集体的“我”,这依然是一种放大了的美化了的小‘’我“”而已,人我观念依然很强。这种为了捍卫“我”,而杀戮的英雄,实非真英雄。就算武力盖世,无人争锋,也不过是“世间之锋”而已。世间之锋,无非武力、心机,就算万人之上,又有什么价值?
            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强于天下,况人主躬于道者乎。为治者务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务欲还反无为。无有所济,必有所伤。贼害人民,残荒田亩。故曰荆棘生焉。果犹济也,不以兵力取强于天下也。壮武力暴兴,喻以兵强于天下者也,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暴兴必不道,早已也。。。真正的无与争锋,到底是什么呢?万物以自然为性,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故因而不为,顺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乱而物性自得之也。
            背景音乐里号声陈陈,严阵以待。提琴合奏,一时间,烽烟四起,群雄争霸。
            古人说:大制者,以天下之心为心。善人以善齐不善,不以善弃不善。。。你若以天下之心为心,谁能与天下之心争锋?此天下,非“我”之天下,亦非“你”之天下,而是“众”之天下。分别“你与我”的人,因有对立,所对之万物皆缨其锋。无分别心的人,天下万物与我一体,天下之心即是我心,谁能与他争锋呢?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谁与争锋。


            IP属地:北京74楼2018-06-06 10:34
            收起回复
              19 腾风破苍穹 ---- 汲无踪武戏曲
              一阵阵紧密的鼓点,仿佛黑暗中疾驰而行,脚踏夜色与尘土。突然间,高亢的箫声打破遮月之乌云,照亮夜路。紧凑的琵琶,声声催促。背景的鼓点未尽,脚下的道路尚远。仿佛在路的尽头,有一个风尘仆仆都要赴的约,一个千辛万苦都要见的人。
              汲无踪,记住他,是因为他一身的正义感,和他无怨无悔的守护情怀。对我来讲,守护,不仅是一种关怀,更是一种情怀。关怀,无非针对我或者我在意之人之物。而情怀,却可以广济天下,施于众生。守护一人、一家、一国、一族,不过是”我”之人、我之家、我之国、我之族,虽谓守护,实则护短。
              而守护众生,守护天地,甚至守护天之上、地之下、天地之间俯仰的万事万物,无分彼我,才是真正的守护。在这种无分别的守护中,不分天地,不分上下, 不分彼此,不分物我,以无心应万物之心,以无私应万物之无私。。。守无可守,护无可护,是谓大护。


              IP属地:北京75楼2018-06-06 11:59
              收起回复
                顶帖


                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8-06-11 20:32
                回复


                  78楼2018-06-11 21:20
                  回复
                    顶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8-06-13 22:31
                    收起回复
                      20 一页书 ---- 霹雳英雄大团圆专辑
                      释迦摩尼,他这一生里每一个重要的时刻,都和树有关。 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了悟入圣,又在娑罗双树间做最后嘱托而入灭。这些圣树,默默地见证着他的超凡入圣,又默默地见证了他的清净涅槃。能为圣人作证的树,实在不是凡树。
                      霹雳将一页书命名为“梵天“。古印度对“梵”字的解释是,清净、寂静。你看“梵”这个字,是凡心上生出的双树。佛在双树下寂灭而归于清净涅槃,进入常寂光之真一境界。那么,”梵”这个字是否就在告诉我们,当凡心归于寂灭,则清净自生、涅槃自入的道理呢?
                      为什么会在凡心中生出双树呢? 凡心,即是烦恼心。佛说:烦恼即菩提。 可见,烦恼中生出菩提,就是凡心之死,道心之活的涅槃时刻。没有烦恼,菩提无处可生;没有凡心,道心无处可寻。烦恼菩提,不过一念;凡心道心,总归一心。。。。。。双树,乃涅槃入圣之相。这或许,就是“梵”字的道理吧,佛与梵德相应,佛亦名梵。
                      “佛”这个字,是一个”人”,一个“不”, 意思就是-----格去人心。 人心一灭,佛心自显。“梵”这个字,是凡心归于寂灭,超越凡心,或者说凡心一旦转化,则梵性自现。佛与梵,两个字,是否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圣人已经把答案,放在每一个字里,可是我们直到今天都还视而不见。
                      圣人说:吾之大患,唯我有身。我身,即是我之大敌。我是谁?甲骨文中的”我”,指二戈相背,本义是武器。”我”字,像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是戌的变形,即超级的戌,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于五蕴法中强立主宰,妄计有我。此”我”,是假我,乃真我之大敌。凡心,即假我。佛心,即真我。释迦摩尼,在娑罗双树间寂灭,灭掉真我之大敌-----假我。 在菩提树下,他悟到”无我”,但此时他无我之念,而依然有我之身。在娑罗双树下,他格去最后之大敌,进入清净涅槃的法身。
                      读经典,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去读,每个字都是一个立意。我喜欢把每个字拆开再合上,合上再拆开,在这样的分分合合中,找到它们开天辟地的意义。我写的字也一样,会拆着去写这些字,左右上下,分的很开。这样,我就不会受这些字形的限制,而直接在字的组合中找到一副开天辟地的画。我不是写字,我是在画字。我不是看字,我是在看图。只有超越这些字带给我们那些固定的概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这些字被创立时的真正意义。
                      这首曲子,曲风热烈,格调沉稳。犹如耸立的夏木,木得风貌。在古印度神话里,梵天是一个自我牺牲的神明。在双树下,以自我牺牲的方式,格去凡心,出生佛心。佛心一出,其光大明,赫赫巍巍,如万日俱照。


                      IP属地:北京83楼2018-06-21 16:24
                      收起回复
                        21 舞姿清妙秋一梦 ---- 君海棠之舞
                        跳这段舞蹈时的君海棠,以为自己拥有了一份高洁而完整的爱,她想为这份爱锦上添花。等到世事变幻后,她甚至只能用这个曾经跳舞的地方,用曾经跳舞时的柔美,希望能感化一个根本不爱她的人。最终,我都不认为她得到过谁真正的爱。而这个在她闭眼时才会爱她的人,才是她睁眼后真正看透人情的原因。
                        这一曲仿佛灵动活泼,其实是一个人在伤痛中的自我救赎。每当听着这一曲,我都能想象一个穿着破旧舞鞋和破旧衣衫的女孩,在黑暗中不停旋转的样子。不停旋转,破旧的舞鞋在潮湿的地板上划出一个又一个圆圈。她用这一个个疯狂旋转出的圆圈,来妄图圆满自己在尘世中遇到的一段又一段不圆满的回忆。只有不停地旋转,才能**她在尘世中无法获得幸福的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我那么理解这个独自转圈的流着泪的发疯的女孩,正因为理解,我才每次在听这一曲的时候,和她一起不停旋转。在这些旋转中,在这一场人生里,去理解所有的不圆满。
                        然后,告诉自己,也告诉这个女孩,不用悲伤,这尘世本就不圆满。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有去寻找一份圆满的决心。


                        IP属地:北京85楼2018-07-07 15:42
                        收起回复
                          北京这两天雷雨,动辄看海。。。
                          不过我喜欢下雨天,更喜欢带着雷霆闪电的下雨天,看着天空被辟出无数白光,听闷雷暗啸,再忽然间炸裂开来。。。仿佛一瞬间,心中郁结随雷声裂开。总觉得,暴雨雷霆过后,就是一段全新的人生。
                          很多人喜欢雨后的晴天,喜欢初霁的彩虹,可我就是喜欢暴雨将至前乌云密布的天空,喜欢雷霆万钧时至暗的时刻,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才觉得这人世有些与众不同。
                          我来到人世,是为了感受这人世的恢弘。
                          下面写一首轻松的曲子,在昨晚暴雨过后,我就是听着这首曲子走在北京的街头看海。。。


                          IP属地:北京86楼2018-07-17 09:20
                          回复
                            22 弦歌轻扬 ---- 疏楼龙宿独奏曲
                            随性地拨弄一阵琴弦,有倒插山花,脱簪而立的轻盈,又仿佛暴雨过后负隅顽抗的几滴雨水,点点洒下。随着这段乱拨的琴音逐渐飞入云端,扣人心弦的明快琴音扑面而来。轻快的节奏,跳跃的音符,仿佛一阵阵愉悦畅快的山风,夹着沛然的水气,在雨后初霁的山巅,汤汤入耳,悠悠入心。
                            所谓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治其内不治其外,明白太素,无为而复朴,体本抱神,以游天地之根,芒然仿佯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廓然而虚,清静而无,以千生为一化,以万异为一宗。有精而不使,有神而不用,守大浑之朴,立至精之中,存而若亡,生而若死,以不化应化,千变万转而未始有极,化者复归于无形也,不化者与天地俱生,俱生者未尝化其所化者即化,此真人之游纯粹素道。
                            逍遥游,乃真人之游。超于六合之外,不在六道之中,是谓逍遥。


                            IP属地:北京87楼2018-07-17 09:37
                            收起回复
                              今天中午和同事吃饭,说到出国的问题,也说到中国人是否该让小孩子出国上学的问题。
                              作为一个喜欢研究文字和文化的人,我真的很感慨。很多中国孩子,从小在国外上学,长大了中文不牢固,会说个英文而已,可自己长的又是个中国人的面孔。那么,他们自己在长大后,会不会困惑,自己到底是哪一国人?
                              就算他们回国,也只能上个国际学校,他们的中文水平,无法看深奥的汉语言古籍,那就决定了他没有一个真正的根文化,而他们骨子里又是中国人的血统。无法融入自己的文化,又无法融入另一种文化的遗憾,会在他们漫长的一生中深刻的影响他们。
                              因为,文化会影响你的价值观、人生观、天地观,这三观会绵延一生跟随你的所有喜怒哀乐。根文化,能让我们在骨子里,在古书里,在文字里,去寻找生而为人的意义。如果你没有深入一种文化的能力,那就意味着你的双脚永远无法真正踏在一方土地上,并且深深地吸收这方土地的营养,来仰望岁月。
                              那我下面就写一个和文化有关的乐评,我希望中华大地的璀璨文化能够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


                              IP属地:北京88楼2018-07-17 15: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