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云天望垂 ---- 墨倾池角色曲
我喜欢听三教的曲子,因为这样的曲子能够超脱俗世的个人情感,升华渺小狭隘的俗世思维。那些悲伤的、喜悦的、爱情的、诙谐的曲子,都不是我的最爱。我会告诉你为什么。
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精神,是在民族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稳固的心理模式和思维模式,在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精神。在中华文化之中,有一种精神是符合以上标准的,那就是“和谐”精神。这种自先秦以来产生的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并且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思维模式。
以“中和”哲学思想为基础产生的“中和”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美学思想虽然不止于“和”,但是,“和”却是一种美,它强调的是把杂多对立的元素组成为一个均衡、稳定、有序、和谐的整体。中国古典美学就是以“和”为美。这种美是以和谐、稳定、有序、均衡为特征。而要达到这种和谐的美,就要寻求一个恰当的度。中国古代人依据“执两用中”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把“中”看作衡量“和”的唯一尺度。“中”即适中、合度、适度之义。“中和”之美的最终审美期待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达到一种和谐美好的理想状态。所以说,“和谐”既是“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也是古代中国人所向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
关于“中和”美学思想,首先是从音乐作品要求声音的和谐开始提出的。《尚书·尧典》记载: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八音”的协调,可以使神人保持一种和谐的状态。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不逾曰平……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止。夫有平和之声,则有蕃殖之财。于是乎道之以中德,咏之以中音,德音不愆,以合神人,神是以宁,民是以听。
从“乐”的各种声音之“和”扩大到整个宇宙之“和”,而“乐”之“和”不过是宇宙之“和”的表现而已。这就是中国古代人的宇宙观。真正美的音乐的集中表现,便是使事物保持正常状态的“中声”,只有使阴阳和谐,事物都按照它们本来规律生长发育的音乐,才是最高的“乐”,这种“乐”集而为声互相谐和叫做“和”,声音的大小刚好适度叫做“平”。
以“中和”思想为特征的普遍和谐的美,是古代中国人的理想美。这种美的理想和追求渗透着古代社会对人的理想,对于道德伦理、人伦社会的理想。这种理想体现在人格上则是个人的修身养性。它所理想的人是身心平和,神闲意定的,即“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不傲”之人, 才是这种“美”理想中的人的典范。
孔子说:“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疏通知远而不诬,广博易良而不奢,絜静精微而不贼,恭俭庄敬而不烦,属辞比事而不乱。。。。。。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居处有礼,进退有度,百官得其宜,万事得其序”。。。。。。这就是我喜欢墨倾池的原因,他自身带着儒家特有的敦厚温熙的风范,仿若山河日月,行而不语,幽而不隐,天真外露。《楚语》云: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儒家之大之广之美,皆在其和谐之境也。
古之君子,立身而行,身怀至德,饰之以礼。他们的配乐,就该和他们的形神一样美好。先王立乐之方,以感动人之善心,不使放心邪气得接。“和”即是美,这种观念便是从上古时期就形成的审美意识特征。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和”的思想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体现。 人类在音乐听觉审美上形成音韵协调和畅的音声之“和”的观念, 并非偶然。古人认为音律的产生来自于自然之阴阳五行,对音律的了解有利于掌握农事等自然规律。所以古时人们的音乐活动并不是纯艺术的意义,而是感悟自然寻求与天合一的途径。
虽然,我们的耳朵有趋向谐和音程、旋律的一面,但是,声音如果只有一种,就不会有动听的音乐,所以要把高低快慢、长短、清浊不同的各种声音统一起来才能悦耳。这些看法都说明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和”在这里所体现的又一种内涵,即在音乐审美活动中由音乐来沟通、联络人之间的情感意志,并使之处于一种谐和状态。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整个宇宙是由阴阳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乐”的“和”之美正是宇宙“和”之美的表现。也就是说“和”能实现“物得其常”, 亦即阴阳协调,万物都按照它的规律和谐地生产发育。正因为这样,他认为把这种“平和之声”通过各种乐器加以演奏,就能达到“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社,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甚至能够达到“和神人”,即“神是以宁,民是以听”的地步。
这首曲子,旋律古朴和谐、雍容典雅、节奏平稳、音韵舒展,有深远恢弘的意境。随着音乐的摇曳变化和起伏发展,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也逐渐变换,时而幽静恬淡,时而热烈奔放,层层深入地凝结了人与天地同心同德的致远。曲中悠悠传来男性“呵”字的和声。比起很多宗教音乐使用女声,我更推崇男声。不是我有偏见,而是女性尤其是成年女性,在婚育过后,受雌激素的影响,生理的变化影响了身体及声音的变化。女性声音更显得尖锐、个体感太强。而男声由于先天生理条件的允许,更显平和、雄壮。在音色上,更符合宗教阳中之阳的庄严稳重感。
“”呵”字,乃六字诀之一。六字诀的发音是6个不同的声音,它们是嘘、呵、呼、呬、吹、嘻。依据中医理论的五行学说,这6个发音分别对应于人体的脏腑,其中“嘘”对应于肝,“呵”对应于心,“呼”对应于脾,“呬”对应于肺,“吹”对应于肾,“嘻”对应于三焦。六字诀的6个声音中,嘘为牙音,呵为火音,呼为喉音,呬为齿音,吹为唇音,故分别属木、火、土、金、水;而五脏中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这样一来,呵字对应心,而心为首。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听人声和声时,“呵”字的和声,有廉直劲正庄诚之感。
这就是中国古典音乐的美之所在,它使人在音乐审美的精神体验中, 上升到人与自然、宇宙谐和统一的更高审美境界。它或者是一种人与自然关系谐调相顺的体验,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而达到某种无拘无碍、和乐自得的精神境界,也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审美体验中一种最富美学意义的审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