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63贴子:953,210

回复:长时间打坐是入定的结果还是硬忍的结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IP属地:北京4763楼2025-01-20 11:57
回复
    爾時,世尊 從 三昧安 詳 而起,告舍利弗:「諸佛智慧甚 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一切 聲 聞、辟支佛所不能知。
    所以者何?佛 曾 親近百千 萬億無數諸佛,盡行諸佛無量道法,勇猛 精進,名 稱 普聞,成 就甚 深未 曾 有法,隨宜所說,意趣難解。——《妙法莲华经-方 便品第二》


    IP属地:北京4764楼2025-01-20 13:37
    收起回复
      玛吉拉准的最后开示
      “ 这九十九年来,我为利益众生而服务,现在这件工作几乎完成了。
      我将不会再度以肉身形体投生人道,也不会留下任何遗骸或舍利。
      我在这世间将会有无尽的化现,许多人会认出,却会以不同的方式感知到,就取决于清淨或不淨的业力。
      同样的,心性本身没有助缘、没有对境。让心性安住在自然无造作的宽广中,当束缚或负面念头被释放,你将会得解脱,这是毫无疑问的。
      当你凝视虚空,所有外显境像消失,这就是心性本身。当心看著心时,漫无边际的念头止息,就获得了证悟。
      如同天空中的云消融在天空裡;云朵到处去,也哪裡都没去,在任何处,也不在任何处。
      在心性中的念头也是如此,当心看著心时,概念性的念头波动会消失。
      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犹如在高山关隘上的一根羽毛般。我们的心性是空的,清澈如幽深的虚空。
      休息在自然状态中,不造作,此时当心无所缘时,那就是大手印。逐渐熟悉这状态,融会你的心在其中,那就是佛性。
      最究竟的见地是超越所有主客体的二元特性
      最殊胜的禅修是不散乱
      最上乘的事业是不费力的作为
      最圆满的果报是无希求和恐惧
      这就是老妇人没有比这更深刻的教导可以给你的。


      IP属地:北京4765楼2025-01-21 16:56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4766楼2025-01-21 17:03
        收起回复
          修行首先要打好基础。
          如果你功德累积不够,你就不会遇到一位真正的上师善知识。
          如果因缘不够,你就无法理解教法。
          如果你没有诚信和奉献精神,你就无法体会上师善知识的功德。
          如果你没有发愿,自律和正觉正见,你就违反了修法的根本。
          如果没有善知识亲自口授,你就不知道如何修习禅定。
          如果你不精进,没有恒心,你就不能真正进入修行之路。
          如果你不生起厌离心,你的修行就不可能有大成就。
          修法证悟需要许多因缘条件的配合,所以,不要忘记身口意的修持,要精进,要心行一致,把心中所想付诸行动。


          IP属地:北京4767楼2025-01-22 10:50
          回复


            IP属地:北京4838楼2025-01-24 10:57
            收起回复
              莲花生大士接着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在古代有一位修行者,被贪欲折磨得几乎崩溃。他曾向每一位高僧求教,却都未能摆脱心灵的煎熬。
              后来,这位修行者遇到一位密法大师。大师告诉他:“去一座山顶上,什么都不要做,只需将你的贪欲完整地感受一遍。”修行者依言而行。
              他发现,当他不再试图抗拒或掩盖贪欲,而是允许它如洪水般席卷而来时,贪欲的力量似乎达到了顶点。然而,就在那一瞬间,他看清了贪欲的本质——它并非实有,而是一种空无的幻象。更让他惊讶的是,当贪欲消散后,他的内心竟涌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清净与喜悦。


              IP属地:北京4839楼2025-01-24 16:06
              收起回复
                益西措嘉佛母请求莲师接受她以自我牺牲的苦行,作为对上师的供养时,莲师说道:那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示现而已,你现在没有必要作血肉供养,有一个更好的苦行修法,专注的听我讲:女神益西措嘉,人的肉身如金子般宝贵,修行无疑无悔的人,不需为生命所需担忧,不修行则只会空度一生,最后走向死亡。
                发愿修行下面的八大苦行吧,那于你有利。
                修行节食的苦行:以矿物草药精华为生,然后以气为食。
                修行衣物的苦行:着棉衣,然后只配戴骨饰,最后完全赤裸,用拙火获取生命暖力。
                修行语的苦行:持诵、观想、唱祈祷文、持咒、修呼吸法门、禁语、离弃无益言辞。
                修习身的苦行:大礼拜、行香、修持身瑜珈、修习莲花坐禅定的功夫。
                修习意的苦行:修持生起及圆满次第,修习空乐双运的三摩地。
                修习弘法的苦行:举起佛陀的火炬,延续佛陀教旨的传承,完美救度众生的种种方便技巧。
                修习慈悲的苦行:珍爱他人胜过自己,视敌若子,视金若粪土。
                修习仁爱的苦行:不执着于自己身体和生命,培养大乘无我,服务众生的愿心。
                如果你修习这些苦行,你将与佛、法合一,你将得无上成就,妙喜与上师,将与你同在。如果你偏离这法门,无益的自残肌体,你将与狂热的极端分子无别。
                卡迁之女,把我的教法铭记于心!
                #修心修行 #红尘修行 #觉醒开悟 #修行 #智慧人生


                IP属地:北京4840楼2025-01-24 16:26
                回复
                  "善哉。"莲花生大士微微一笑,但随即话锋一转。
                  "可是,你们可知道修行的真谛何在?为何同样精进修行,有人十年证果,有人穷尽一生也难入门?"
                  众弟子面面相觑,不敢答话。
                  确实,他们都见过那些日夜苦修,却始终无法突破的同修。
                  "今日,我为你们揭示证果三要,望你们谨记。"
                  大士的声音庄严肃穆,在清晨的山谷中回荡。
                  "第一要,心如铁石。"大士指着远处巍峨的雪山。
                  "看那雪山,千年不移。修行之人当如雪山,任风吹雨打,心志不移。世间万般诱惑,若不能持守本心,终将迷失。"
                  "第二要,意似流水。"大士取出钵盂,注满清水。
                  "观这清水,能容万物,却不染着一物。修行之人当如清水,通达世事,不为所困。处世圆融,但不失本性。"
                  说着,大士将钵中清水倒在地上,水流所过之处,地上的尘土被冲刷干净,露出本来面目。众弟子看得入神,若有所悟。
                  大士又道:"许多人修行,不是太过执着,就是太过放逸。太过执着,如同僵石,无法变通;太过放逸,如同浊水,难见本性。唯有心如铁石,意似流水,刚柔并济,方能入道。"
                  众弟子专注记下,却见大士忽然停顿,面露深意。移喜措嘉等人屏息静气,等待第三要。
                  就在这时,大士说出了最后一要,刹那间,众人如醍醐灌顶,明白了一直以来所求所修皆是执着...
                  "第三要,"大士缓缓道。
                  "乃是修行之根本。若明此要,则前二者自成。若昧此要,纵使苦修万年,也是徒劳。"
                  阳光渐盛,映照着大士的面容愈发庄严。他看着众弟子期待的眼神,双手开始结印,一道金色的光芒从他手中升起,笼罩整个山野。
                  "心若虚空。"莲花生大士的声音悠远深长,仿佛从遥远的虚空传来。
                  "你们都著相了。"大士慈悲开示,"一个执着咒语,一个执着苦行,一个执着善行。这些都是修行的方便法门,但不是究竟。修行不在形相上用功,而在明心见性。心若虚空,则一切修行都是法门,心若实执,则一切修行都是障碍。"
                  大士取出一面铜镜,镜面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譬如这面镜子,因其表面空净,方能照见万物。若镜面沾染灰尘,纵使明月当空,也难现其影。人心亦然,若能保持空净,不着一物,则佛性自现,何须外求?"
                  移喜措嘉闻言顿悟,泪流满面:"弟子明白了。我们一直追逐外相,执着于种种修行方法,却忘了返观自心。就像是在外面寻找明月,却不知明月早已映现在心湖之中。"
                  "善哉!"莲花生大士赞叹道,"修行之要,不在外相,而在明心。心若虚空,则万法皆空,心若执着,则万法为障。虚空无相却能现万相,无情却能容万情,无住却能应万住。这就是为什么说,若明此要,则前二要自成。因为心若虚空,自然能坚如铁石,又似流水。"
                  "譬如大海,不拒细流,故能成其广大,又如山王,不择土石,故能成其高峻。修行人若能心如虚空,则能包容一切,通达一切,超越一切。这才是真正的修行境界。"
                  益西措嘉问道:"尊者,是否如同这清晨的虚空,能容纳云霞、山川、林木,却不执着一物?"
                  "正是如此。"大士欣慰地说,"修行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心如虚空一般清净无染。不是外求,不是苦修,而是返照本心,明见真性。"
                  临别之际,大士又道:"切记,修行不在形相,而在明心。心若虚空,则处处是道场,时时是修行。"
                  话音未落,大士化作虹光,直入云霄。弟子们望着虹光消失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这最后的开示,成为藏地修行人代代相传的心要。
                  后来,移喜措嘉依此修行,终成大成就者。她常对弟子说:"一切修行,若不明心见性,都是徒劳,一切法门,若不通达空性,都是执着。师尊教导我们的三要,不是三个分离的法门,而是层层深入的修行次第。心如铁石,是对境不动,意似流水,是通达无碍,心若虚空,是究竟解脱。"
                  这便是莲花生大士最后所传的修行真谛,也是他留给藏地修行人最珍贵的心法。千百年来,无数修行人依此修持,明心见性,证得解脱。


                  IP属地:北京4841楼2025-01-24 16:59
                  收起回复
                    雪域高原的神秘传说中,莲花生大士能随心所欲地示现千万化身,每一化身都能对应不同根器的众生,施以相应的教化。在他离开西藏前,特意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开示,至今仍在藏地广为流传,被视为藏传佛教最为珍贵的心要教授之一。
                    这段开示开始于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心如虚空,现象如云。"莲花生大士以这简单而深刻的譬喻,道出了藏传佛教的核心见地。虚空永恒不变,云却随风幻化,正如心性本净,而现象迁流不住。这个开示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心本面,不被无常的现象所迷惑。
                    接着,大士进一步阐释道:"一切显现皆为明光,一切音声悉是真言,一切念头尽是智慧。"这三句话揭示了藏传佛教"转染成净"的殊胜法门。我们所见的一切景象,不是要断除,而是要认出其本质就是光明;所闻的一切声音,不是要排斥,而是要体认其本质即是咒音;所生的一切意念,不是要压制,而是要觉察其本质就是智慧的显现。
                    在开示中,莲花生大士特别强调:"无论显现何种境相,都不要取舍。"这句话道出了大圆满法的精髓。在修行中,不是要分别善恶、取舍是非,而是要认识一切显现的本质。当我们能够安住于这种见地时,烦恼自然转为菩提,轮回自然化为净土。
                    大士还特别指出:"身即是坛城,语即是真言,意即是本尊。"这句话阐明了藏传佛教特有的即身成佛法门。我们不需要否定现有的身语意,而是要认识它们本来就具足圆满佛性。这种见解,超越了渐修与顿悟的对立,指出了一条直指人心的成佛捷径。
                    关于修行的次第,莲花生大士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先认识,次安住,后任运。"这简单的三个层次,概括了整个修行的过程。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然后在这种认识中安住,最后达到任运自如的境界。这个次第既简明又实用,是藏传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对于容易产生的误解,大士也做出了告诫:"见要超概念,修要离造作,行要离取舍。"这句话指出了修行中的三个重要关键。见解要超越概念分别,修持要远离人为造作,行为要摆脱执著取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契入大圆满的境界。
                    在谈到证悟时,莲花生大士以一个生动的比喻作结:"如同浊水澄清,迷雾消散,明月自现。"这个比喻说明,修行不是要创造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要让原本具足的佛性自然显现。就像浊水本具清净性,只要静待沉淀,清净自然显现一样。
                    这段开示的末尾,莲花生大士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化身遍满虚空,但见解只有这一个。"这句话说明,虽然大士示现千万化身,但所传授的究竟见地只有一个,那就是认识心的本性。这个见地,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这段珍贵的开示,不仅概括了藏传佛教的精髓,更为后世修行人指明了一条明确的解脱道路。它既有甚深的理论内容,又有实用的修行指导,是藏传佛教最为珍贵的教法遗产之一。时至今日,这段开示仍在藏地广为流传,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人。


                    IP属地:北京4842楼2025-01-24 17:39
                    回复
                      在雪域高原的神秘传说中,莲花生大士能随心所欲地示现千万化身,每一化身都能对应不同根器的众生,施以相应的教化。在他离开西藏前,特意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开示,至今仍在藏地广为流传,被视为藏传佛教最为珍贵的心要教授之一。


                      IP属地:北京4843楼2025-01-24 17:40
                      回复

                        这段开示开始于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心如虚空,现象如云。"莲花生大士以这简单而深刻的譬喻,道出了藏传佛教的核心见地。虚空永恒不变,云却随风幻化,正如心性本净,而现象迁流不住。这个开示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心本面,不被无常的现象所迷惑。
                        接着,大士进一步阐释道:"一切显现皆为明光,一切音声悉是真言,一切念头尽是智慧。"这三句话揭示了藏传佛教"转染成净"的殊胜法门。我们所见的一切景象,不是要断除,而是要认出其本质就是光明;所闻的一切声音,不是要排斥,而是要体认其本质即是咒音;所生的一切意念,不是要压制,而是要觉察其本质就是智慧的显现。
                        在开示中,莲花生大士特别强调:"无论显现何种境相,都不要取舍。"这句话道出了大圆满法的精髓。在修行中,不是要分别善恶、取舍是非,而是要认识一切显现的本质。当我们能够安住于这种见地时,烦恼自然转为菩提,轮回自然化为净土。


                        IP属地:北京4844楼2025-01-24 17:41
                        回复

                          大士还特别指出:"身即是坛城,语即是真言,意即是本尊。"这句话阐明了藏传佛教特有的即身成佛法门。我们不需要否定现有的身语意,而是要认识它们本来就具足圆满佛性。这种见解,超越了渐修与顿悟的对立,指出了一条直指人心的成佛捷径。
                          关于修行的次第,莲花生大士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先认识,次安住,后任运。"这简单的三个层次,概括了整个修行的过程。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然后在这种认识中安住,最后达到任运自如的境界。这个次第既简明又实用,是藏传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对于容易产生的误解,大士也做出了告诫:"见要超概念,修要离造作,行要离取舍。"这句话指出了修行中的三个重要关键。见解要超越概念分别,修持要远离人为造作,行为要摆脱执著取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契入大圆满的境界。


                          IP属地:北京4845楼2025-01-24 17:44
                          回复

                            在谈到证悟时,莲花生大士以一个生动的比喻作结:"如同浊水澄清,迷雾消散,明月自现。"这个比喻说明,修行不是要创造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要让原本具足的佛性自然显现。就像浊水本具清净性,只要静待沉淀,清净自然显现一样。
                            这段开示的末尾,莲花生大士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化身遍满虚空,但见解只有这一个。"这句话说明,虽然大士示现千万化身,但所传授的究竟见地只有一个,那就是认识心的本性。这个见地,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这段珍贵的开示,不仅概括了藏传佛教的精髓,更为后世修行人指明了一条明确的解脱道路。它既有甚深的理论内容,又有实用的修行指导,是藏传佛教最为珍贵的教法遗产之一。时至今日,这段开示仍在藏地广为流传,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人。


                            IP属地:北京4846楼2025-01-24 17:45
                            回复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IP属地:北京4847楼2025-01-24 17: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