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77贴子:953,286

回复:长时间打坐是入定的结果还是硬忍的结果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雪域高原的神秘传说中,莲花生大士能随心所欲地示现千万化身,每一化身都能对应不同根器的众生,施以相应的教化。在他离开西藏前,特意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开示,至今仍在藏地广为流传,被视为藏传佛教最为珍贵的心要教授之一。
这段开示开始于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心如虚空,现象如云。"莲花生大士以这简单而深刻的譬喻,道出了藏传佛教的核心见地。虚空永恒不变,云却随风幻化,正如心性本净,而现象迁流不住。这个开示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心本面,不被无常的现象所迷惑。
接着,大士进一步阐释道:"一切显现皆为明光,一切音声悉是真言,一切念头尽是智慧。"这三句话揭示了藏传佛教"转染成净"的殊胜法门。我们所见的一切景象,不是要断除,而是要认出其本质就是光明;所闻的一切声音,不是要排斥,而是要体认其本质即是咒音;所生的一切意念,不是要压制,而是要觉察其本质就是智慧的显现。
在开示中,莲花生大士特别强调:"无论显现何种境相,都不要取舍。"这句话道出了大圆满法的精髓。在修行中,不是要分别善恶、取舍是非,而是要认识一切显现的本质。当我们能够安住于这种见地时,烦恼自然转为菩提,轮回自然化为净土。
大士还特别指出:"身即是坛城,语即是真言,意即是本尊。"这句话阐明了藏传佛教特有的即身成佛法门。我们不需要否定现有的身语意,而是要认识它们本来就具足圆满佛性。这种见解,超越了渐修与顿悟的对立,指出了一条直指人心的成佛捷径。
关于修行的次第,莲花生大士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先认识,次安住,后任运。"这简单的三个层次,概括了整个修行的过程。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然后在这种认识中安住,最后达到任运自如的境界。这个次第既简明又实用,是藏传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对于容易产生的误解,大士也做出了告诫:"见要超概念,修要离造作,行要离取舍。"这句话指出了修行中的三个重要关键。见解要超越概念分别,修持要远离人为造作,行为要摆脱执著取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契入大圆满的境界。
在谈到证悟时,莲花生大士以一个生动的比喻作结:"如同浊水澄清,迷雾消散,明月自现。"这个比喻说明,修行不是要创造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要让原本具足的佛性自然显现。就像浊水本具清净性,只要静待沉淀,清净自然显现一样。
这段开示的末尾,莲花生大士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化身遍满虚空,但见解只有这一个。"这句话说明,虽然大士示现千万化身,但所传授的究竟见地只有一个,那就是认识心的本性。这个见地,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这段珍贵的开示,不仅概括了藏传佛教的精髓,更为后世修行人指明了一条明确的解脱道路。它既有甚深的理论内容,又有实用的修行指导,是藏传佛教最为珍贵的教法遗产之一。时至今日,这段开示仍在藏地广为流传,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人。


IP属地:北京4842楼2025-01-24 17:39
回复
    在雪域高原的神秘传说中,莲花生大士能随心所欲地示现千万化身,每一化身都能对应不同根器的众生,施以相应的教化。在他离开西藏前,特意留下了一段意味深长的开示,至今仍在藏地广为流传,被视为藏传佛教最为珍贵的心要教授之一。


    IP属地:北京4843楼2025-01-24 17:40
    回复

      这段开示开始于一个意味深长的比喻:"心如虚空,现象如云。"莲花生大士以这简单而深刻的譬喻,道出了藏传佛教的核心见地。虚空永恒不变,云却随风幻化,正如心性本净,而现象迁流不住。这个开示告诉我们,要认识自心本面,不被无常的现象所迷惑。
      接着,大士进一步阐释道:"一切显现皆为明光,一切音声悉是真言,一切念头尽是智慧。"这三句话揭示了藏传佛教"转染成净"的殊胜法门。我们所见的一切景象,不是要断除,而是要认出其本质就是光明;所闻的一切声音,不是要排斥,而是要体认其本质即是咒音;所生的一切意念,不是要压制,而是要觉察其本质就是智慧的显现。
      在开示中,莲花生大士特别强调:"无论显现何种境相,都不要取舍。"这句话道出了大圆满法的精髓。在修行中,不是要分别善恶、取舍是非,而是要认识一切显现的本质。当我们能够安住于这种见地时,烦恼自然转为菩提,轮回自然化为净土。


      IP属地:北京4844楼2025-01-24 17:41
      回复

        大士还特别指出:"身即是坛城,语即是真言,意即是本尊。"这句话阐明了藏传佛教特有的即身成佛法门。我们不需要否定现有的身语意,而是要认识它们本来就具足圆满佛性。这种见解,超越了渐修与顿悟的对立,指出了一条直指人心的成佛捷径。
        关于修行的次第,莲花生大士给出了明确的指示:"先认识,次安住,后任运。"这简单的三个层次,概括了整个修行的过程。首先要认识心的本性,然后在这种认识中安住,最后达到任运自如的境界。这个次第既简明又实用,是藏传佛教修行的重要指南。
        对于容易产生的误解,大士也做出了告诫:"见要超概念,修要离造作,行要离取舍。"这句话指出了修行中的三个重要关键。见解要超越概念分别,修持要远离人为造作,行为要摆脱执著取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契入大圆满的境界。


        IP属地:北京4845楼2025-01-24 17:44
        回复

          在谈到证悟时,莲花生大士以一个生动的比喻作结:"如同浊水澄清,迷雾消散,明月自现。"这个比喻说明,修行不是要创造什么新的东西,而是要让原本具足的佛性自然显现。就像浊水本具清净性,只要静待沉淀,清净自然显现一样。
          这段开示的末尾,莲花生大士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的化身遍满虚空,但见解只有这一个。"这句话说明,虽然大士示现千万化身,但所传授的究竟见地只有一个,那就是认识心的本性。这个见地,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这段珍贵的开示,不仅概括了藏传佛教的精髓,更为后世修行人指明了一条明确的解脱道路。它既有甚深的理论内容,又有实用的修行指导,是藏传佛教最为珍贵的教法遗产之一。时至今日,这段开示仍在藏地广为流传,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的修行人。


          IP属地:北京4846楼2025-01-24 17:45
          回复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IP属地:北京4847楼2025-01-24 17:50
            回复
              问:佛教中的八难是什么意思?
              大安法师答:八难是障碍众生闻法修行的八种厄难,比如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在三恶道里面受苦都来不及,就无有闲暇,没有机缘见佛闻法修行,这是三恶道的三种障碍。
              再就是生到无想天,心思不动,他也不可能闻法修行,这叫长寿天难,这是属于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寿命很长,五百劫,不能闻佛说法。
              第五难就是生到边地,边地主要是指北俱卢洲,寿命很长,一千岁,物质生活很富庶,也不会生病,也不会夭折,每天过得很滋润,他就没有出离之心,不能闻佛说法修行。
              第六难是指人间的盲聋喑哑难,得人身了,但他是天生的盲人、聋子、哑巴,六根不具。尤其是盲聋喑哑,障碍他见佛闻法修行。
              第七种是世智辩聪难,就是他六根具足,智商似乎也很高,反应很敏捷,逻辑思维也很发达,能言善辩。但是他都是属于世间的知识技能的范畴,逻辑思维过强,分别心太重,所以他就对出世间的佛法,对那种超然的东西往往就没有感觉,他不相信,怀疑心很重。就类似于现在这些知识分子,受这种科学教育越多的人,他越难具备宗教信仰,越不会来修行,这是世智辩聪难。
              第八种就是佛前佛后,生在佛前,生在佛后,没有生在佛出世的那个时代。我们现在属于佛后,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但幸亏还有末法,还有佛的遗教的存在。如果这个末法一万年过去之后,佛后没有佛经、佛法的存在,那就更苦了。这是八难。


              IP属地:北京4868楼2025-01-26 04:46
              收起回复
                爾時,舍利弗踊躍 歡 喜,即起合 掌 ,瞻 仰尊顏而白佛言:「今 從 世尊聞此法音,心懷 踊躍,得未 曾 有。所以者何?我昔 從 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 等 不預斯事,甚自感 傷 ,失於如來無量知見。
                世尊,我 常 獨處山林樹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 等 同入法性,云何如來以小 乗 法而見濟度?是我 等 咎,非世尊也。所以者何?若我 等 待說所因 成 就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者,必以大 乗 而得度脫;然我 等 不解方 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 證 。』
                世尊,我 從 昔來,終 日竟夜每自剋責,而今 從 佛聞所未聞未 曾 有法, 斷 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 佛口 生 , 從 法化 生 ,得佛法分。」——《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IP属地:北京4869楼2025-01-27 06:05
                收起回复
                  无根树,花正佳,对景忘情玩月华。


                  IP属地:北京4870楼2025-01-27 07:55
                  收起回复
                    《道情歌》(张三丰)
                    道情非是等闲情,既识天机不可轻,先把世情齐放下,次将道理细研精。未炼还丹先炼性,未修大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然后药材生。
                    药材生,紧加功,雷声隐隐震虚空;电光灼处寻真种,风信来时觅本宗。霞光万道笼金鼎,紫云千丈罩天门,若还到此休惊怕,稳把元神守洞门。守洞门,如猫捕鼠兔逢鹰,急急着力又加勤,万般景象皆非类,一颗红光是至真。
                    此个红光是春意,其中有若明窗尘,中悬一点先天药,远似葡萄近似金,到此全凭要谨慎,丝毫念起丧天真。
                    待他一点自归伏,身中化作四时春。一片白云香一阵,一番雨过一番新,终日绵绵如醉汉,悠悠只等洞中春。遍体阴精都剥尽,化作纯阳一块金,此时气绝如小死,打成一片是全真。到此功成才了当,却来尘世积功勋,行满功成天命诏,阳神出现了真灵。
                    此言休向非人说,不逢达者莫轻论,其中切切通玄理,此真之外更无真;收拾行囊牢封固,他日成功可印心。可印心,五十二句要君寻,若有虚言遭天谴,说与非人鞭丧身。


                    IP属地:北京4871楼2025-01-27 17:27
                    收起回复
                      若但离宫修定,不向水府求玄,则离宫阴神犹是无而不有,虚而不实,纵静中寻静,深入杳冥之境,只得一个恍惚阴神样子,终不能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欲有则有、欲无则无、实实在在有个真迹也,故曰: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
                      ”又有只知炼命者,但固守下田,保养元精,前此未闻尽性之工,后此但求伏气之术,惟炼离宫阴精使之化气,复守肾间动气使之不漏,不知移炉换鼎向上做炼气化神工夫,虽胎田气满,可为长生不老人仙,然气未归神,神未伏气,有时念虑一起,神行气动,仍不免动淫生欲,故曰:修命不修性,“犹如鉴容无宝镜。”——黄元吉祖师


                      IP属地:北京4872楼2025-01-27 17:36
                      收起回复
                        立起来的是塔,跪着的是人!!!


                        IP属地:北京4873楼2025-01-28 06:33
                        收起回复
                          人的各种欲望,不过是玄关出现的助缘而已!!!


                          IP属地:北京4874楼2025-01-28 07:13
                          收起回复
                            释迦牟尼佛又对文殊师利菩萨说,东方去此过七倍恒河沙佛土,有一个佛国名叫无忧,在那个世界里有一尊佛名叫无忧最胜吉祥如来,今现在彼为众说法。
                            南无无忧最胜吉祥如来
                            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所居住的佛土广博严净,地平如掌,皆以宝成,细滑柔软,常有香气,无忧苦声,离诸烦恼,亦无恶趣及女人名。处处皆有黄金砌成的浴池,香水盈满,宝树行列,花果滋茂,胜妙音乐,不鼓自鸣,譬如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国土功德庄严。曼殊室利。彼佛世尊行菩萨道时。发四大愿,云何为四。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常为忧苦之所缠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所有忧悲及诸苦恼悉皆消灭,长寿安隐,乃至菩提。”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生在无间黑闇之处,大地狱中受诸苦恼,由彼前身闻我名字,我于尔时身出光明照受苦者,由是力故彼见光时,所有业障悉皆消灭,解脱众苦生人天中,随意受乐乃至菩提。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造诸恶业杀盗邪淫,于其现身受刀杖苦当堕恶趣,设得人身,短寿多病生贫贱家,衣服、饮食悉皆乏少,常受寒热饥渴等苦,身无光色,所感眷属皆不贤良,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随所愿求,饮食、衣服悉皆充足,如彼诸天身光可爱,得善眷属乃至菩提。”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常为药叉诸恶鬼神之所娆乱,夺其精气受诸苦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由是力故,诸药叉等悉皆退散各起慈心,解脱众苦乃至菩提。”


                            IP属地:北京4875楼2025-01-28 17:42
                            回复
                              爾時,慧命須菩提、摩訶迦旃延、摩訶迦葉、摩訶目揵連,從 佛所聞未 曾 有法,世尊授舍利弗阿耨多羅三 藐 三菩提記,發希有心,歡 喜踊躍,即 從 座起,整 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一心合 掌 ,曲躬 恭 敬,瞻 仰 尊顏而白佛言:
                              「我 等 居僧之首,年並朽邁,自謂已得涅槃,無所堪任,不復進求阿耨多羅三 藐 三菩提。世尊徃 昔說法既久,我時在座,身體疲懈,但念 空、無 相 、無作,於菩薩法,遊戲神 通淨佛國土 成就 眾 生 ,心不喜樂。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 等 出於三界,得涅槃 證 。又今我 等 ,年已朽邁,於佛教化菩薩阿耨多羅三 藐 三菩提,不 生 一念好樂之心。
                              我 等 今於佛前,聞 授 聲 聞阿耨多羅三 藐 三菩提記,心甚 歡 喜,得未 曾 有。不謂於今忽然得聞希有之法,深自慶幸,獲大善利,無量 珍 寶,不求自得。——《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IP属地:北京4876楼2025-01-29 05: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