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吧 关注:110,459贴子:953,115

回复:长时间打坐是入定的结果还是硬忍的结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来佛所说的一切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由于时节因缘不同,众生根机各异,尤其末法众生,善根浅、福报薄、业障重、退缘多。纵能修行,不易证果。《大宝积经》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少)一得道(证果)。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所以,选择法门必须契时、契机。如果自己不是上根利器,就应当契时:1、正法时期以戒律成就;2、像法时期以禅定成就;3、末法时期以净土成就。当代高僧道源法师说得好:“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 圆瑛法师为禅门宗匠,早年宣讲《楞严》,被称为“楞严独步”。中年梦佛嘱弘扬净土,他在《弥陀要解讲义》中说:“故余归心净土,自号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当代净宗大德李炳南老居士说:“我曾从北平真空禅师学参究法,与济南净居寺方丈客观公同参八年。后至重庆,复学密法于贡噶活佛、诺那活佛,如法持咒亦有八年。愧皆无成。确信印光祖师(后皈依印祖)之提示,依旧专修念佛一法。” 他九十七岁尚在弘法,晚年常说:“诸位修净土不成功,则可断言修其他法门皆不能成就。若离此法门你们能成就,我即为大妄语,即入地狱!”


IP属地:北京5015楼2025-03-21 07:54
回复

    佛法以人为本位,学佛先学做人。印祖提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立人道基础。”这就是传统道德的精华,也是做人的重要基础。
      做人从家庭开始,从起心动念下手,从日常生活做起。“敦伦尽分”,“敦”是尊重、和睦的意思。“伦”是伦常、伦理道德。“尽分”,就是各尽其应尽的本份、义务。如父慈、子孝等。做人从起心动念处下手,必须“闲邪存诚”。“闲”,防范、制止。“邪”,邪恶,包括种种妄想。如三毒、五欲等。“存”,存养、保持。“诚”,诚意、正念。闲邪存诚,就是熄灭妄想,保持正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做人的准则、是佛法的纲领。“诸恶莫作”,从严守五戒做起。今天社会上的坏人、犯罪分子,都是犯了五戒。杀人是犯杀戒;抢劫、贪污是犯盗戒;乱搞男女关系、嫖娼是犯邪YIN戒;诽谤、诈骗是犯妄语戒;酒后肇事、吸毒、贩毒是犯酒戒。不守五戒的人,现世要受舆论批评、国法制裁;死后必堕三途,难保人身。能守五戒,现生就得到护戒善神的保护。守好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善神暗中保护;守好五戒,就有二十五位护戒善神保护,还有什么灾难不能消除呢?只要能守好五戒,“众善奉行”就不难做到。众善奉行以十善为准:
      1、不杀生而护生、放生;2、不偷盗而行布施;
      3、不邪YIN而修梵行(净行);4、不妄语而说诚实话;
      5、不恶口而说柔和语;6、不两舌而说调解语;
      7、不绮语而说朴实、正直语;8、不贪而修不净观;
      9、不嗔而修慈悲观;10、不痴而修因缘观。
      能够认真守好五戒,积极奉行十善,奠定了做人的基础,就是实践人天乘修行的纲领。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了生死、出轮回、生净土、成佛道。所以不要把这四句话看简单了,这是修出世法的起点,修菩萨行的基础。


    IP属地:北京5016楼2025-03-21 08:00
    回复

      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向大弟子们说:“你们如果对苦、集、灭、道四谛法有什么疑问,可立即提问,不应有怀疑而不求解决。” 佛陀这样连说三遍,没有人提问。什么原因?因为他们没有怀疑。那时,阿菟(音:漏)楼驮尊者用他心智观察他们的内心后,向佛陀说:“世尊,月亮可能变热,太阳可能变冷,佛说的四谛法,永不会变。” 四谛法就是阐述世出世间因果关系的真理。佛陀当快入涅槃时,问诸大弟子对此有无怀疑,足见其在佛法中的重要性。他们都是具足六种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的大阿罗汉,所以深信因果律是永恒真理,丝毫没有怀疑。
        印光大师说:“世出世间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之事,不出因果二字。”这说明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不能超出因果之外。又说:“诸佛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 诸佛成正觉,是种熄灭烦恼惑业、出离生死轮回的因,结的是涅槃寂灭的果,是修因证果。众生堕三途,是种贪嗔痴的因,结三恶道的果,也是自种因,自受果。所以皆不出因果之外。
        虚云大师说:“因果二字,把佛所说的法概括无余了。”可见,三藏十二部讲的都是因果,离开因果就没有佛法。又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了的!”这里明确提出,连罗汉以上,具足神通的圣人,都逃不脱因果,我们凡夫还能逃脱吗?!
        但是,今天仍然有许多人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甚至有些僧人、居士也轻视因果。认为因果是佛法中低层次的、带迷信色彩的说教。虚云大师在《参禅要旨》中早就提出,“深信因果”是学佛的先决条件。学佛的人若不懂因果,不信因果,真令人为佛教前途担忧!
        必须指出,因果是佛法的核心,不明白因果就不懂得佛法;不相信因果就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受用。因此,印祖的这些开示,今天来看,实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IP属地:北京5017楼2025-03-21 08:05
      收起回复

        关于修心问题,一次密勒日巴大师在向徒众讲述了身口意的各种安乐觉受后,徒众问他这些快乐的觉受是从何而来的,他回答说:“这些快乐觉受都是由证悟自心而生起的。 ”于是他应徒众的请求,讲了修心的十二心要。他说,信心、博闻、精进,是修行的命根,也是修
        心的根本,应让它成长坚固。无贪无执无愚蒙,是修心的盾甲,要用它来防御外邪。修观精进与坚忍,是修心的良驹,能够使你在修行的大道上飞驰。自证自明自乐,是修心之果实。


        IP属地:北京5018楼2025-03-21 15:03
        收起回复
          密勒日巴又告诉巴达朋,要靠闻思修作外引导(闻就是听闻佛理,思就是觉观思惟,修即修禅定,闻思修称三慧,依三法均可获得智慧。闻思所得的智慧为散智,但却可发修慧之缘。由修定所得之慧为定智,有断惑证理之用。所以大师要巴达朋要靠闻思修作外引导,这也是观音菩萨的修持经验 ),要用彻证自心的明体 (本体 )作为内引导,觉受证解无离无合水乳交融,是真引导。


          IP属地:北京5019楼2025-03-21 15:19
          收起回复
            密勒日巴大师又告诉巴达朋内修外修最胜修的三种做法。大师说:“到无人的深山险地独居茅篷是外修(虽然现代条件下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尽量创造比较安静不受干扰的环境来修定。若要想得大成就,至少应远离喧闹的城镇,或者到山里,当然这是指已获一定成就的人,应选择闭关式的修法。如果已有将要证果的预兆,非得闭关不可 );不顾此身如弃物,了无牵挂是内修;探求唯一实相的究竟,用深观的办法是最胜修。 ”


            IP属地:北京5020楼2025-03-21 15:25
            收起回复

              密勒日巴对这个聪慧的小女孩,并不放过她的毛病,直率地指出她有点像市集上的狡猾商人,心计多,有点巧舌如簧,这些都不利于修佛法。还教导她要舍弃悭吝,舍弃贪瞋痴,舍弃懈怠懒惰,世间的一切都应该放得下。巴达朋接受了密勒日巴大师的教诲,决心跟大师学佛。大师为巴达朋说了“四喻五义修心诀”,因为歌的内容易懂,就照直引用。
              取喻周遍之虚空,广大遍满离中边,汝应观心如虚空,无有方所离边际。
              取喻空中之日月,光明普照离遮暗,汝应观心如日月,光明昭昭极炳晔。
              取喻面前之山岭,坚固不移无动摇,汝应观心如山峨,坚固安住离动荡。
              取拟大海为譬喻,深广无底难可测,汝应观心如大海,深深无底亦无边。汝应如是观自心,离诸分别与寻伺。
              巴达朋依法进行修持,产生了许多美妙的觉受证解,但心中还有新的疑惑和障碍。她又来请示密勒日巴大师,她的问题是:观虚空很安乐,观云雾心就不那么好。以此类推,观日月很好,但不知如何观星曜。观山岭很好,不知如何观草木。观大海能观好,但不知如何观波涛。观自心很好,但不知如何观妄念。
              密勒日巴听了,知道她是在修行中产生了觉受与疑问,为了使她进一步提高,便细心为其解释开导。为使读者领受好密勒日巴大师的精深指点,仍引用其原歌:
              汝观虚空若安乐,应知云雾起于空,虚空游戏之变化,即于虚空而安住。
              汝观日月若安乐,应知星曜不离彼,乃是日月之反照,即于光明而安住。
              汝观山岭若安乐,应知草木不离山,皆为山力所显现,即于不动而安住。
              汝观大海若安乐,应知波涛不离海,大海兴用所变化,即于广大而安住。
              汝观自心若安乐,应知妄念不离心,无非心变之游戏,即于心性坦然住。
              巴达朋依照大师的指示,在禅定中深观自心法性之实相,终于得大成就。她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时,“举身腾空,手摇铃鼓,乐声遍空,即以此肉身往生空行净土。 ”


              IP属地:北京5021楼2025-03-21 15:40
              收起回复

                很久以前,在南印度的狮子国,有一座寂静山林寺院。寺院中住着一位名叫广慧的老和尚,他已经一百多岁了,却依然精神矍铄。
                一位从北方来的年轻僧人智通,专程前来拜访。智通在北方大寺院修行了十余年,精通经律论三藏,每天念诵大悲咒上百遍,可修行却陷入瓶颈。
                智通向和尚行礼后说:"尊者,弟子持诵大悲咒已有十年,每日百遍不辍,却始终未能得定。不知是否有什么窍门?"
                和尚递给智通一个木桶,说:"你去山后的溪水中打满一桶水来。"
                智通来到溪边,俯身舀水。溪水中倒映着自己的面容、蓝天白云、飞鸟树影,智通被这景象吸引,忘记了打水。
                一阵风吹来,溪面泛起涟漪,倒影破碎。智通回过神来,继续打水返回。
                和尚问:"你看清了桶中有什么?"
                智通答:"蓝天白云,还有我的面容。"
                "现在用手搅动这水。"智通照做,水面翻腾,景象模糊不清。
                和尚问:"现在又看到什么?"
                "什么也看不清了。"
                和尚说:"你的心就像这桶水。心平静时,万物清晰;心搅动时,一切模糊。持诵大悲咒也是如此。如果心被各种念头搅动,即使念诵万遍,也只是口中之音,难以入心。"
                和尚继续道:"从今日起,你每日只诵大悲咒三遍,但每一遍都要全神贯注,字字分明,心中唯有咒语,无有他念。七日后再来见我。"
                智通按照和尚的方法持诵。起初杂念仍多,第三天他突然领悟:以前总是急于求成,希望通过数量获得功德和感应,这种心态本身就是障碍。
                第七天,和尚说:"不错,你已明白持诵第一要领——专注当下。我再传你第二要领——心咒合一。"
                "何为心咒合一?"
                "就是在持诵过程中,不要将自己与咒语分离,而是成为咒语本身。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是你心的显现。咒语不在你之外,而在你之内。"
                和尚又传授了第三个要领——观想加持:"在持诵时,同时观想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菩萨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想不是幻想,而是基于对菩萨的信心。感受菩萨的慈悲和智慧。"
                智通恭敬地问道:"师父,这三个要领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不易。若遇到障碍,该如何克服?"
                和尚慈祥地说:"修行本就不易,需要恒心。若遇昏沉,可略微睁大眼睛,提起精神;若遇掉举,可专注呼吸,安住当下;若遇疑惑,记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最重要的是坚持。《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漏尽,因次第尽。'悟理虽可顿时,习气却需渐除。持诵大悲咒也是如此,日积月累,功不唐捐。"


                IP属地:北京5022楼2025-03-21 16:46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5023楼2025-03-27 19:38
                  收起回复
                    江阔——宋·陈允平
                    江阔雁声遥,何人共寂寥。
                    青天不可问,明月若为邀。
                    侠士夸骑鹤,蛮奴学射雕。
                    平生堂下柳,聊复伴秋宵。


                    IP属地:北京5024楼2025-03-29 21:29
                    收起回复
                      愿力大于业力,也催生着能力,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在旧业中淬炼出飞翔的翅膀。


                      IP属地:北京5026楼2025-03-31 04:24
                      收起回复
                        永明延寿大师幼年时,有一次,因父母口角,为了劝和双亲,竟从高榻奋跃而下,跪泣于地,父母因而感动,从此不再争执。弱冠之年,归心佛乘,决心茹素,日唯一食。又持诵《法华经》,一目七行,每展卷时,感动群羊跪听。后唐明宗长兴四年(西元九三三),永明向吴越王禀明舍弃官位、妻孥,投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削染登戒。永明出家后,白天执劳供众,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果腹,生活十分淡泊。


                        IP属地:北京5027楼2025-04-15 09:07
                        收起回复
                          《庄子》一书记载,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劳汝静,乃可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IP属地:北京5028楼2025-04-22 08: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