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以前,在南印度的狮子国,有一座寂静山林寺院。寺院中住着一位名叫广慧的老和尚,他已经一百多岁了,却依然精神矍铄。
一位从北方来的年轻僧人智通,专程前来拜访。智通在北方大寺院修行了十余年,精通经律论三藏,每天念诵大悲咒上百遍,可修行却陷入瓶颈。
智通向和尚行礼后说:"尊者,弟子持诵大悲咒已有十年,每日百遍不辍,却始终未能得定。不知是否有什么窍门?"
和尚递给智通一个木桶,说:"你去山后的溪水中打满一桶水来。"
智通来到溪边,俯身舀水。溪水中倒映着自己的面容、蓝天白云、飞鸟树影,智通被这景象吸引,忘记了打水。
一阵风吹来,溪面泛起涟漪,倒影破碎。智通回过神来,继续打水返回。
和尚问:"你看清了桶中有什么?"
智通答:"蓝天白云,还有我的面容。"
"现在用手搅动这水。"智通照做,水面翻腾,景象模糊不清。
和尚问:"现在又看到什么?"
"什么也看不清了。"
和尚说:"你的心就像这桶水。心平静时,万物清晰;心搅动时,一切模糊。持诵大悲咒也是如此。如果心被各种念头搅动,即使念诵万遍,也只是口中之音,难以入心。"
和尚继续道:"从今日起,你每日只诵大悲咒三遍,但每一遍都要全神贯注,字字分明,心中唯有咒语,无有他念。七日后再来见我。"
智通按照和尚的方法持诵。起初杂念仍多,第三天他突然领悟:以前总是急于求成,希望通过数量获得功德和感应,这种心态本身就是障碍。
第七天,和尚说:"不错,你已明白持诵第一要领——专注当下。我再传你第二要领——心咒合一。"
"何为心咒合一?"
"就是在持诵过程中,不要将自己与咒语分离,而是成为咒语本身。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是你心的显现。咒语不在你之外,而在你之内。"
和尚又传授了第三个要领——观想加持:"在持诵时,同时观想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菩萨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想不是幻想,而是基于对菩萨的信心。感受菩萨的慈悲和智慧。"
智通恭敬地问道:"师父,这三个要领听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不易。若遇到障碍,该如何克服?"
和尚慈祥地说:"修行本就不易,需要恒心。若遇昏沉,可略微睁大眼睛,提起精神;若遇掉举,可专注呼吸,安住当下;若遇疑惑,记住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最重要的是坚持。《楞严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漏尽,因次第尽。'悟理虽可顿时,习气却需渐除。持诵大悲咒也是如此,日积月累,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