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升级版
作者:曹天元
1.1911年索尔维会议。配图。一直在粒子,波,粒子里轮流主导。
2.这两朵著名的乌云,分别指的是经典物理在光以太和麦克斯韦-玻尔兹曼能量均分学说上遇到的难题。再具体一些,指的就是人们在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和黑体辐射研究中的困境。
3.卢瑟福的实验室被后人称为“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他的头像出现在新西兰货币的最大面值——100新西兰元上面,作为国家对他最崇高的敬意和纪念。
4.玻尔的原子模型。泡利的不相容原理。德布罗意,电子是个波。
5.海森堡1925,不确定性原理。薛定谔的伟大工作是在他生命中一段情欲旺盛的时期做出的,波动力学。海森堡和薛定谔互相对对方的理论表达出毫不掩饰的厌恶。发现它们都是从经典的哈密顿函数而来,只不过一个是从粒子的运动方程出发,另一个是从波动方程出发罢了。
6.奥卡姆剃刀原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
7.玻尔-爱因斯坦之争。
薛定谔的猫。不仅仅是猫,一切的一切,当我们不去观察的时候,都是处在不确定的叠加状态的,因为世间万物也都是由服从不确定性原理的原子组成,所以一切都不能免俗。
8.冯·诺伊曼,只有当意识介入观察后,诺伊曼机器链才变成现实。维格纳的朋友,当朋友的意识被包含在整个系统中的时候(薛定谔的猫),叠加态就不适用了。忽略无法用实验确证的“意识”本身。
和冯·诺伊曼同为现代计算机奠基人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在1950年提出了判定计算机能否像人那般实际“思考”的标准,也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计算机也有意识。
这似乎是一个逻辑循环:我们选择了宇宙,宇宙又创造了我们。这件怪事叫作“自指”或者“自激活”(self-exciting),意识的存在反过来又创造了它自身的过去!
波函数坍缩。
9.MWI,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 多宇宙(或者称为多世界、平行宇宙)理论。
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巨构——广义相对论。玻姆用的数学手法。
10.“贝尔不等式”(Bell's inequality)。它被人称为“科学中最深刻的发现”。
11.虽然同样稀奇古怪,但它却不具备GRW(自发定域理论)的基本缺点。这就是:退相干历史(Decoherent Histories)
11.当哈特尔和盖尔曼读到格里菲斯关于“历史”的论文之后,他们突然间恍然大悟,开始叫嚷:“不对!事实和埃弗莱特的假定正好相反:世界只有一个,但历史有很多个!”在DH解释里,当几个粗略历史之间不再干涉或相干时,我们就称其为系统历史的一个“退相干族”(a decoherent family of histories)。
我们生活在一个4维的世界中,其中3维是空间,1维是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