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8贴子:613,457

回复:【国学】深度解局《易经》原始面貌--连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连载系列。继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7-04-17 20:06
回复
    大多数人应该没有考究过“风俗”一词,风俗为什么叫风俗呢?和风一样,雨、火、雷都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为什么不叫雨俗、火俗、雷俗呢?
    其实,伏羲女娲姓风,他们制定的礼节、生活习惯称之为“风俗”。


    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7-04-17 20:06
    收起回复
      每年的春节是我们家乡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过年,我们这一带有个习俗,就是蒸馍。过完小年到除夕前的这几天是我们这里蒸馍的日子,家家户户大筐小筐的蒸馍,蒸的馍足足够一家人吃上一个月左右。这几天走在村里,随处都能闻到刚出锅的馍的香味,乡亲们见了面打招呼就是:你家的馍蒸过了没?可见,蒸馍对于我们老家过年来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7-04-17 21:59
      回复
        还有人认为易经是伦理学


        星座王
        点亮12星座印记,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37楼2017-04-17 23:14
        收起回复
          小时候刚记事,每逢春节我最不解的事情就是家里为什么要蒸很多馍,晚上妈妈和奶奶和上几盆面,和好之后把面盆放到盛有热水的大盆里发酵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就要起床揉前一天晚上发酵好的面,然后开始蒸馍。看到妈妈和奶奶这么辛苦的蒸馍我就会问:蒸这么多馍干嘛,我们又吃不完。
          每每我说这样的话都会挨奶奶的瞪眼:小孩子不能瞎说话,一边玩去。
          就这样,从小就觉得过年蒸馍是一件很神圣、很神秘的事情,小孩子不能乱问,不能多说话。


          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7-04-18 13:24
          回复
            长大后,奶奶走了,社会变化很大,不变的是我们家乡过年蒸馍的习俗。去年春节看到妈妈蒸馍累的腰疼,又忍不住说:妈,蒸这么多馍咱们又吃不完,看您累成这样子,少蒸点吧。
            “别说话,年年跟你说,过年蒸馍的时候不能瞎说话,你就是记不住,这是咱们的风俗!”年复一年的被奶奶和妈妈这么训斥和禁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7-04-18 15:54
            回复
              这些传承几千年的“馍文化”、“舞龙文化”大抵就是我们所讲的“百姓日用而不知”。百姓只是知道,春节蒸馍是为了祭祀祖先,舞龙是为了祭神、驱邪、祈福、贺喜,而不知其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内涵。
              女娲造人,抟黄土为丘(丘为风水的一种地形)。馍和舞龙的绣球,都近似风水中丘的形状。古代先贤把馍和绣球做成丘的形状,以此来承载远古祖先的智慧与远古文化,以此来让后人永远学习和继承远古先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7-04-18 21:48
              收起回复
                龙、丘,在风水中都有相应的地形(现代先天易学系列书籍风水篇会有详细讲解)。翻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早在汉代(公元前205——公元219),就有杂记记载了这样的壮观场面:为了祈雨,人们身穿各色彩衣,舞起各色大龙。其实,舞龙求雨有求雨的舞法,求人丁有求人丁的舞法,求平安有求平安的舞法。这是《易经》中的一种应用方法。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7-04-19 21:52
                回复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老家的“馍文化”虽然还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但是已经成了乡亲们口中的“风俗”,而不知其承载着的远古祖先的智慧与远古文化。渐渐地,舞“龙”也只是成为了人们表达良好祝愿、祈求人寿年丰必有的形式,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手舞长“龙”,宣泄欢快的情绪,亦不知其身上承载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像我们看待远古的神话传说那样,只是当做神话传说去看待,而没有更进一步的去发掘,其实她所承载的是我们民族的远古史,是我们远古先祖演易用易的一种方式,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


                  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7-04-20 14:19
                  回复
                    中华民族为何称为华夏民族?我们因何而是中华儿女?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7-04-22 22:56
                    回复
                      这就不得不提到华胥氏,华胥氏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华胥部落的女首领。关于华胥的记载最早见于《列子·黄帝》,其后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国语·晋语四》所注:《世本》原著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曾祖母华胥氏。”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庖牺即伏羲)。清人梁玉绳在《汉书·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谱》云:“华胥氏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


                      来自Android客户端48楼2017-04-23 08:20
                      回复
                        华胥氏是伏羲和女娲的母亲,也是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在古史文献里,她颇具神话色彩,“蛇身人首,有圣德”。又云其“履巨人之迹,意有所动,虹且绕立,因而始娠,生帝于成纪,以木德王,为风姓”。


                        来自Android客户端49楼2017-04-23 15:51
                        回复
                          华胥生下伏羲和女娲,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开卷有载,正是由于华胥生养了伏羲、女娲,再由伏羲女娲结合成婚,才繁衍出了中华民族。历代文献典籍的记述表明,华胥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文化,她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的血脉亲情。华夏民族,其实就是华胥氏和夏朝的并称,夏朝一直使用的是华胥氏的植物历法,所以才称之为华夏。


                          来自Android客户端50楼2017-04-23 19: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