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是一个文官,在这之前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为何坚信能守住北京城?是盲目的自信,头脑发热,靠一腔热血?那么,于谦有条件赢下这场保卫战,延续大明的命脉吗?
政治方面
也先最大优势在于他抓了英宗,你打我就是打你的主子,大逆不道之罪,说白了,就是拿英宗做挡箭牌,为自己开路。事实上,也先这张王牌也起到了作用,守关边将面对这种情况,缩手缩脚,投鼠忌器,被也先攻下了不少城池。
于谦抓住了也先想利用被俘的英宗作为政治筹码的弱点,提出了"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征得皇太后同意后,另立朱祁钰为新君,即明代宗,遥遵明英宗为太上皇,很巧妙的化解了政治上的劣势,这样也先手里的明英宗这张王牌成为了摆设,也先的小算盘落空了,没办法只能跟明军硬碰硬打了。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没有政治基础的军事行动往往无果而终,北京是政治中心,有着深厚的政治基础,民众认同度高,明朝的宗庙、众多的机构都设在北京,南迁就等于放弃了北方的半壁江山,没有了长城战略屏障和幽云十六州的战略要冲,南方无险可守,很难长久坚持下去,当初朱棣迁都原因之一就是北京离长城近,政府可以快速调动军队抵御侵略,控制好长城一带,不然像两宋一样,一望无际的平原,无险可守,不是将士不用命,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金刚钻做不了瓷器活,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在平原上根本挡不住骑兵,最后成为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军事方面
“英明”的朱祁镇领导和他“机智”的秘书王振虽然败光了明朝的一线精锐部队,但明朝的统治根基还在,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明朝还有大量的二线部队,虽然战斗力差一点,但人数众多,三个臭皮匠抵得上一个诸葛亮,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质量上的差距,况且明朝的动员能力强,于谦在短时间内就组织了22万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