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从前,有个人很有钱,却感到自己没有智慧。于是他跑到大街上,去向人们买智慧。 有位哲人告诉他:“你倘若遇到疑惑时,暂且不要着急处理,可以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后退七步,这样进退三次,智慧就来了。” “拥有智慧就这么简单?”买智慧的人满腹疑惑,哲人含笑点点头就离去了。 这一天,买智慧的人很晚才回家,推门进屋,昏暗中突然发现居然已有一人与他的妻子睡在一起。他十分震怒,拔出刀来就要砍下。 正在这时,他突然想起哲人的话,心想,看看这智慧到底管不管用。 于是他照着哲人所说的去做了,然后点亮了灯光,看看那人究竟是谁。这时他才发现:那个与他妻子同眠的,竟是他的母亲。 凡事三思而后行,这就是智慧。纵然他有多少知识,若不冷静、不理智,也会犯下终生无法弥补的过错。 有人说哲学就是知识,其实不尽然。 古希腊和先秦哲人们早就知道智慧和知识是有所区别的。赫拉克利特就说:“博学并不能使人智慧。”老子也认为,得道需要“绝圣弃智”,智就是知识。孔子也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还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知代表知识,而仁代表智慧。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知识和智慧呢? 知识针对各种事物,总是有特定效果的,它可以条分缕析地告诉我们事物是什么、从哪里来、怎么用等许多非常重要的东西;而智慧则教人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恰当的事情。比如说有了足够的知识可以制造核武器,但是对谁使用、何时使用核武器则需要智慧。智慧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零散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 知识是有限的,再博学的知识在无限面前也会黯然失色。智慧是富于创造性的,不被有限所困,面对无限反而显得生机勃勃。 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却只能去体悟。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却是对现成事物的反思,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引领人们去正确地行动。知识往往是肯定的,而智慧往往是否定的、批判的。 知识是当下的、现实的,而智慧是超越的、理想的。知识可以考证,而智慧却不能,它只能不停地追问。可见,知识是对于各种事物的积累和理解,而智慧却是使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各种事物自然和谐的学问。 有人说,哲学也在提供各种知识,其实不是。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等等才能够生产知识,哲学家也可以参与生产各种知识(假如有这样的才能的话),但是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正如康德所说“知识多只是学识渊博,但缺少哲学的眼光”。而知识加上哲学的眼光就是智慧。 是不是哲学的智慧就不用学习知识了呢?不是的。智慧需要不停的学习、思考和追问。有智慧的人往往并不以为自己拥有知识,他们总是朝向未知的世界。苏格拉底就是最好的例子。作为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常常说他自己没有知识,于是向人请教,同时又对别人的答案进行强有力的反驳,被人们称为古希腊最有智慧的人。 密纳发的猫头鹰 哲学的深沉,就是猫头鹰审视的慧眼;哲学的智慧,就如猫头鹰在黄昏起飞之后的洞察力。 1830年8月27日,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迎来了他的六十岁生日。这时的黑格尔正享誉整个欧洲,他已完成了那巍峨壮观的思辨哲学体系,建立了黑格尔学派,使自己达到了荣誉的顶点。 为了表示对老师的祝贺,他的学生们订制了一枚纪念章。纪念章的正面铸有哲学家的侧面像,背面则是一幅象征画:画的正中是守护神,右边是一个女性,手执十字架;左边是一个埋头读书的老学究,他头顶上还有一只象征智慧的猫头鹰。据解释,信仰和智慧的结合便是这幅画的真谛。这正体现了他说的一句话——“高卢的雄鸡总在黎明鸣唱,而密纳发的猫头鹰只是在黄昏时起飞”。 “密纳发”是希腊神话智慧女神雅典娜的罗马名字,“密纳发的猫头鹰”是哲学智慧的象征。 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猫头鹰都是不祥的征兆,黑暗的使者,怎么与哲学联系起来了?猫的头,鸟的身子,禽和兽的不和谐的结合与变异,它的叫声被称为“恶之声”,阴森恐怖。因此,人们总是把它与很多诡异的事联系在一起。在中国古代,猫头鹰被称为“枭”,曹操被称为“一代枭雄”,而今的贩毒头目被称为“毒枭”。在西方,猫头鹰被称为“异教的神祗”。 人们为什么要把哲学比作猫头鹰呢?难道哲学与猫头鹰一样怪异邪恶吗? 当然不是。关于猫头鹰的比喻,是说猫头鹰具有在黄昏时起飞的特性,它拒绝光明,现身于黑暗,成为“黑夜的守望者”。它用锐利的眼睛洞穿黑夜、揭露黑夜而不显现自己。猫头鹰在白天都是闭着两只眼睛,强烈的光线会刺激它,所以它习惯在事物的阴影里闭目养神。但是,一旦听见附近有什么声响,它就会习惯性地睁开一只眼睛,观察一下现实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