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72贴子:96,308

回复:【历史资料】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 (不定期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④ 《北堂书钞· 设官十一》 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1
武帝为给他补养身体, 曾赐以石蜜五升, 又赐乳酪, 命 “ 太
官随日给之” 。 对他照顾备至, 在群臣中实为罕见。 哪里
有夺他凤皇池的意思! 所以荀勖那段著名的话, 我以为只能
这样理解: 作为个人秉性、 思想, 他不喜欢事务烦杂的尚书
令, 而安于往往兼掌文学、 著作、 学术的中书监。 试看他主
张 “ 省吏不如省官, 省官不如省事, 省事不如省心” , 歌颂
汉初清静无为之治, 反对 “ 以文法为政” ; 本人在二十二年
中书监任中, 领著作, 掌乐事, 修律吕, 整理记籍, 提倡书
法, 撰次汲冢竹书, 以为 “ 中经” 。 其 中“ 中 经” 虽 沿 郑
默之旧, 却变七略之体而为甲、 乙、 丙、 丁四部, 是为后代
经史子集之权舆 , 没有极高的文化学术素养是绝对办不到
的。 这样一个人, 一方面满足于留在晋武帝身旁, 掌机事,
探微旨, 迎合谄媚, 以 “ 全其宠禄” ; 另一面不愿承担政事烦
杂, 尽管权势更重, 然离皇帝稍远的尚书令, 而偏爱可以兼
搞文化学术的中书监, 把它视为 “ 凤皇池” , 也就不难理解
了。 可是如果把这视为当时统治集团普遍心理, 以及官制上
中书监重于尚书令之证, 就成了以偏概全, 是不符合当时的
事实和制度的。
2 、《通典· 职官三》 原注:“ 张华为中书令、 侍中, 刘卞
谓华曰:公居阿衡之任。” 《 历代职官表》 卷二案曰 “ : 杜佑此
注, 盖以证晋代中书监、 令为宰相之职。 然考张华本传, 华
被害时张林称诏诘之曰‘ 卿为宰相’ 云云, 则史文已明言宰相
矣。 佑失于征引, 未免稍疏” 。 可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据本
传,“ 阿衡之任” 也好,“ 宰相” 之称也好, 都是在张华由中
① 《太平御览· 饮食十五, 十六》 。
②俱参见 《晋书》 本传。
③见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 中华书局1 9 6 3 年出版, 8 7 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2


198楼2016-12-25 13:34
回复
    当时 “ 幼主在位, 政归辅臣”( 《宋书· 王敬弘、 何尚之传论》 ) , 这一
    矛盾也就更形突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7
    制度,“ 监” 、“ 录” 不应萃于一人, 然实际上高门、 皇族、
    低级士族谁能控制政局, 谁就兼而任之, 这正是东晋君弱臣
    强在官制上一个突出表现。
    第三节 南朝的中书省
    一、 南朝的中书监、 令
    随着南朝君主恢复大权和寒族之兴起, 中书监、 令逐渐
    演化成清闲无事的荣誉头衔。 这是因为东晋以来监、 令常由
    宰相兼领, 声望日益提高, 但实际上起草诏令之权已多转归
    中书侍郎; 而自刘宋起, 常由寒族、 佞幸充任之中书舍人又
    常受咨询, 参与谋议; 尚书令、 仆仍握有一定议政权, 剩 下 的
    实权自然很有限了。《宋书· 萧思话传》 : 孝武帝即位,“征为
    散骑常侍、 尚书左仆射, 固辞, 不受拜。 改为中书令,(领)
    丹阳尹, 常侍如故。 时京邑多有劫掠, 二旬中十七发, 引咎
    陈逊, 不许” 。 对尚书仆射则谦辞, 对中书令则慨然领受,
    此中书令地位、 声望不如尚书仆射之反映。 而丹阳尹掌京师
    地区统治, 事务烦杂, 由中书令兼领, 一内一外, 极不协
    调, 实际上中书令已无暇入宫参与时务, 而和按制度应经常
    侍从于皇帝左右的散骑常侍一样, 等于虚衔。《褚湛之传》 :
    “ 为中书令, 丹阳尹。 坐南郡王义宣诸子逃藏郡界, ……免官
    禁锢” , 情况同。《颜竣传》“ 自散骑常侍、 丹阳尹, 加中书
    令, 丹阳尹如故” 。 他表让中书令, 只讲自己无功无劳, 不
    当获此 “ 宠利” , 只字不提中书草诏和参与时务之权。《桂阳
    王休范传》 、《王景文传》 , 均以中书监兼扬州刺史, 扬州刺
    ①参本书第七章一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8
    史任务、 责任比丹阳尹重, 中书监当更谈不上经常入宫参与
    时务。《王僧达传》 : 自 负 出 身第 一 流 高 门 , 多 次开 罪 孝 武
    帝。“ 由是稍稍下迁, 五岁七徙, 再被弹削” 。 大 明 二 年
    为中书令。 同年平民高阇等 “ 谋作乱” , 宫廷、 官府有人参
    与, 事发, 孝武帝以僧达 “ 终无悛心, 因高阁事陷之” , 诬
    其同谋, 处死。 从前后情况分析, 这个无兼职的中书令只能
    是一个用以敷衍某些贵族、 官吏的虚衔。 同样情况又见 《晋
    熙王昶传》 : 本为外州都督, 因 “ 不能祇事世祖, 大明中常
    被嫌责, 民间喧然, 常云昶当有异志” , 大明三年征至京师,
    “ 转中书令, 中军将军 (虚号) 。 寻以本号开府仪同三司, 加
    散骑常侍, 太常 (闲职) ” 。 根据这一背景, 联系诸虚号、 空
    衔、 闲职, 可以肯定其中书令决无实权。 当然, 多数情况下
    中书监 、 令之作用并非敷衍 , 而是尊宠 。 除前引兼领丹阳
    尹、扬 州刺 史 各 例外,如《 南 郡王 义 宣 传 》“ , 人才 素 短 ”,被
    视 为 “ 痴 人 ”,迁中 书监《 ; 庐 江 王袆 传 》 ,在 文帝 诸 子中 “ 尤


    202楼2016-12-26 12:53
    回复
      凡劣, 诸兄弟蚩鄙之” , 多年任中书令、 监;《武昌王浑传》 ,
      “ 少而凶戾” , 十五岁时, 刘劭弑文帝,“ 以为中书令” 。 这
      些中书监、 令无疑都起不了草诏、 辅政作用, 却可表示对宗
      室之尊宠。 关于这一点, 从上引 《桂阳王休范传》 也可推出:
      “ 休 范 素 凡 讷 ,少 知 解 ,不 为 诸 兄 所 齿 遇“ ”, 谨 涩 无 才 能 ”,
      历中书监、 司空等显官, 明帝 “ 常指左右人谓王景文曰: 休
      范人才不及此, 以我弟故, 生便富贵……” 。 这便证 明 ,
      休 范的 中书 监 是凭 宗室 身 分而 得 , 其 才干 连 明帝“ 左 右
      人” 全不如, 除了富贵尊宠, 明帝本来就没指望他匡辅自
      己 。
      ① 《资治通鉴》 卷百二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9
      中书监、 令向荣誉头衔的演化, 南齐更为突出。 据 《齐
      将相大臣年表》 ,在王朝存在的二十三年中,除开国第一年及
      灭亡前三年 (时大权已归萧衍) 中书监、 令无宗室外, 其余
      时间每年至少有一监或一令为宗室, 甚至全为宗室。 他们中
      多数所得是空衔。 如拜中书令时, 西阳王子明年十六, 河东
      王铉年十五; 更可笑的是桂阳王昭粲, 才四岁, 哪里谈得
      上草诏和参与政事! 梁代草诏和参与机密的, 几十年中先后
      有范云、 周舍、 徐勉、 朱异, 除徐勉晚年多病之时曾 “ 加中
      书令, 给亲信二十人” 以示荣宠外, 无一人担任中书监、
      令 。 中书监、 令多用来尊崇宗室和日益没落然社会影响还颇
      大的高级士族, 如王志、 谢胐、 王亮、 王骞、 袁昂等。 其中
      如王志, 出身琅邪王氏,“常怀止足。 谓诸子侄曰: ‘ 谢庄在
      宋孝武时位止中书令, 吾自视岂可过之。(天监)三年, 为散
      骑常侍、 中书令, 因多谢病, 简通宾客” 。 中书令如是权
      势之位, 岂能 “ 多谢病” ; 只有成了荣誉头衔, 取得后心满
      意足, 方得以此表示不再进取。 梁、 陈两代还多次监、 令全不
      设, 其中梁大同六年至太清元年竟一连八年空缺, 证 明
      当时此官无关紧要。 自刘宋起监、 令 “ 足处时望, 无人则
      阙”, 看来这一精神一直沿用于整个南朝《 。 南史·蔡征传》 :
      有才干, 为吏部尚书,“位望既重, 兼声位薰灼, 物议咸 忌
      惮之。 寻徙中书令。 中书清简无事, 或云征有怨言, 后主闻
      之大怒, … … 将 诛 之,左 右 致 谏,获 免“ ”。 清 简 无 事 ”,和
      ①以上三人参 《南齐书》 本传。
      《梁书· 徐勉传》 。
      ③ 《南史· 王志传》 。
      ④参 《梁将相大臣年表》 。
      《宋书· 谢庄传》 孝武帝诏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50
      上面王志的 “多谢病” 正好一致。 西 晋 荀 勖 失 去 中 书 监
      “ 罔罔怅恨” , 现在蔡征升中书令有怨言, 三百年中中书的
      变化是何等之大!


      203楼2016-12-26 12:53
      回复
        自己写的?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205楼2016-12-28 22:40
        收起回复
          挥下予以有效处理, 对经门下平省所送上之尚书陈奏, 方能
          “ 参决于中” , 有发言权。 这样便等于尚书之外又有一尚书,
          ①见 《南齐书·幸臣传序》 、《南史·王融附魏准传》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60
          说舍人省 “ 有如尚书外司”(至陈代一度等于 “ 上司” , 见
          下) , 是有道理的。 不过这只是就舍人恩宠极盛一段时期而
          言, 如果宠衰或中断, 皇帝亲自审批尚书陈奏, 或仅与宰相
          商议大政, 权力便又回归尚书。
          其次, 如果说宋末、 齐代中书通事舍人之职掌向代替侍
          郎掌诏命演变, 梁代这一职掌便从制度上固定下来。 史载梁
          代中书侍郎虽为清美之选, 但或 “ 主省内事” , 或 奉 敕 撰
          碑文表奏, 或 “ 掌著作” , ③如要掌诏命, 需兼中书通事舍
          人。 因为梁代舍人 “专掌中书诏诰。 ” 如褚 球 “ , 迁中 书郎
          复兼中书通事舍人” ; 刘孺,“ 转中书郎, 兼中书通事舍人” ;
          谢 征 “ , 迁 中 书郎,舍 人如 故 ”, 均其例。 舍人掌诏诰更突出
          的事例见 《朱异传》 。 朱异得梁武帝赏识 “ 迁尚书仪曹郎, 入
          兼中书通事舍人” 。 周舍死后, 异代掌机密, 自此二十多年
          中官位不断升迁, 最后 “ 迁中领军, 舍人如故” 。 中领军宋、
          齐三品, 梁十四班; 舍人宋、 齐七品, 梁四班, 二者相差悬
          殊, 其所以升了高官还继续兼一个小小舍人, 就因为在梁
          代, 特别武帝后期, 草拟诏诰之权专属舍人。 朱异二十多年
          一直负责草拟诏诰敕书, 批答表疏等, 一句话, 掌管机密,
          并不是源于他不断升迁之官位, 而是源于他始终未离开的舍
          人之职。 因为年资功劳, 所以要让他不断升官; 又因为需要
          他掌管诏诰, 因而仍得附上一个 “ 舍人如故” 。 类似制度亦
          ① 《隋书· 百官志上》 。
          ② 《梁书· 王筠传》 。
          《梁书·陆云公传》 。
          ④ 《初学记· 职官上》 。
          以上分别见 《梁书》 各传。
          在这种情况下所升之官等于虚衔、 散官。 如 《陈书· 蔡景历传》 :“迁秘
          书监, 中书通事舍人, 掌诏诰” , 后妻弟有罪受牵连,“ 降为中书侍郎, 舍人如
          故” 。 秘书监与中书侍郎便等于虚衔。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61
          见于 《裴子野传》 。 他 “ 为文典而速” , 极得武帝欣赏, 所以
          自出仕不久 “ 兼中书通事舍人” 后, 也是十多年中虽官升鸿
          胪卿, 到死依然舍人如故。 这些都是舍人专掌诏诰, 并已制
          度化之强证。 因为舍人主要职掌已由 “ 通事” 转为掌诏诰, 所
          以后来除通事二字, 但称 “ 中书舍人” , 并一直沿用到后代。
          这里还要附带考释一个问题。《资治通鉴》 卷百五八: 徐
          勉、 周舍卒后,“当权要者, 外朝则何敬容, 内省则朱异” 。
          胡注:“ 门下省为内省” 。 说门下省为内省, 是不错的, ①可
          是用在这里解释朱异事, 却不全面。 除朱异二十多年中在门
          下省时间并不长, 而是始终 “ 舍人如故” , 任职中书省或舍
          人省这一理由外, 还可举出以下两点: 一是 《南史·徐勉传》 :
          梁武帝即位,“ 拜中书侍郎, 进领中书通事舍人, 直内省” 。
          这里以高官领舍人与朱异情况同, 可是 “ 内省” 却明显指中


          211楼2017-01-05 17:25
          回复
            北魏、 北齐, 鲜卑贵族势力强大, 文化水平却一般
            很低。 特别北魏前期, 离原始社会瓦解, 国家建立还不很
            远, 尤其明显。《魏书· 伊馛传》 : 为鲜卑侍从。 太武帝将
            讨北凉, 鲜卑贵族奚斤等数十人咸反对, 唯崔浩坚主必胜,
            伊馛支持浩议。 既平北凉, 太武大会群臣曰:“ 崔公智计有
            余, 吾亦不复奇之。 吾正奇馛弓马之士, 而所见能与崔同,
            此深自可奇” 。 浩曰:“ 何必读书, 然后为学。 卫青、 霍去病
            亦不读书, 而能大建勋名, 致位公辅” 。 太武笑曰:“ 诚如公
            言” 。 崔浩的话是对鲜卑贵族以及太武帝的一种巧妙迎合,
            正反映当时他们多是弓马士, 不读书, 崔浩想以此话贬低读
            书的作用, 缓和自己与这些贵族之间由于文化差距而产生的
            矛盾。《广陵王羽传》 : 孝文帝引鲜卑贵族陆叡、 元赞等于前
            曰:“ 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 朕闻此, 深用怃然。 … … 朕
            为天子, 何假中原, 欲令卿等子孙, 博见多知…… ”。这时离
            开道武帝建国已经一百多年, 轻视读书、 文化之凤看来在鲜
            卑贵族中还十分流行。 在这种情况 下, 怎么能允许以文才为
            主要特色的中书省掌大权呢?
            ① 《隋书· 百官志中》 。
            ②参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 马长
            寿 《乌桓与鲜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6 2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69
            2 .读书多, 有文才的绝大多数是汉族士人, 这不但在北
            魏前期, 即便孝文帝汉化几十年以后的北齐, 情况依然没显著
            变化。《北齐书·杜弼传》 : 文宣帝尝问弼曰 “治国当用何人” 。
            对曰 “鲜卑车马客, 会须用中国人” 。 文宣帝 “以为此言讥我。
            《魏书·山伟传》 :鲜卑人,魏末任中书令,领著作 “ 。 国史自邓
            渊,崔 琛、崔 浩、高 允、李彪、崔 光 以( 还 除邓 渊 可 能 是汉 化 之
            氐人或羌人后代外,均汉士人),诸人相继撰录”,山伟与另一
            鲜卑人綦俊谄说执政者,“ 以为国书正应代人 (鲜卑人) 修缉,
            不宜委之余人。 是以俊、 伟等更主大籍。 守旧而已, 初无述
            著。 ……史之遗阙, 伟之由也” 。 这已是北魏末年, 而且是修
            史, 并非中书省主要任务, 完成时间也不象诏诰急迫, 但也反
            映鲜卑与汉族矛盾, 而且鲜卑文士依然无法取代汉人。 由于
            以上缘故, 中书省除监、 令作为长官或荣誉头衔, 鲜卑贵族
            不少兼领外, 真正掌诏诰的侍郎、 舍人, 一直不得不主要用
            汉族士人。 因而象魏晋南朝那样由掌诏诰发展成参与政事的
            道路, 在皇帝、 主要贵族大臣均鲜卑人, 皇帝主要得依靠这些
            贵族大臣维护统治的北魏、 北齐, 自觉不自觉地被堵死了。
            这些汉族士人, 文才再高, 也基本越不出具体掌诏诰的范围。
            二、 北魏、 北齐的中书各官
            第一, 中书监、 令。 据 《北魏将相大臣年表》 , 自道武帝
            建国至文成帝太安三年以前七十年间, 中书监、 令先后六人,
            即屈遵、 穆观、 卢鲁元、 穆寿、 仇洛齐、 穆平国。 除仇洛齐
            是卢鲁元舅父, 以宦官得宠而升中书令, 族属不明外, 其他
            均鲜卑人。 他们和其他鲜卑人比, 相对说虽也有点文才,
            ① 参见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 , 中华书局, 1 9 6 2 年出版 “ 屈氏” 、“ 穆氏” 、
            “ 卢氏”。


            215楼2017-01-06 12:38
            回复
              全文完结


              223楼2017-01-07 12:40
              回复
                辛苦啦,好多内容,要慢慢学会。


                来自iPhone客户端224楼2017-01-07 13: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