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 《北堂书钞· 设官十一》 引。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1
武帝为给他补养身体, 曾赐以石蜜五升, 又赐乳酪, 命 “ 太
官随日给之” 。 对他照顾备至, 在群臣中实为罕见。 哪里
有夺他凤皇池的意思! 所以荀勖那段著名的话, 我以为只能
这样理解: 作为个人秉性、 思想, 他不喜欢事务烦杂的尚书
令, 而安于往往兼掌文学、 著作、 学术的中书监。 试看他主
张 “ 省吏不如省官, 省官不如省事, 省事不如省心” , 歌颂
汉初清静无为之治, 反对 “ 以文法为政” ; 本人在二十二年
中书监任中, 领著作, 掌乐事, 修律吕, 整理记籍, 提倡书
法, 撰次汲冢竹书, 以为 “ 中经” 。 其 中“ 中 经” 虽 沿 郑
默之旧, 却变七略之体而为甲、 乙、 丙、 丁四部, 是为后代
经史子集之权舆 , 没有极高的文化学术素养是绝对办不到
的。 这样一个人, 一方面满足于留在晋武帝身旁, 掌机事,
探微旨, 迎合谄媚, 以 “ 全其宠禄” ; 另一面不愿承担政事烦
杂, 尽管权势更重, 然离皇帝稍远的尚书令, 而偏爱可以兼
搞文化学术的中书监, 把它视为 “ 凤皇池” , 也就不难理解
了。 可是如果把这视为当时统治集团普遍心理, 以及官制上
中书监重于尚书令之证, 就成了以偏概全, 是不符合当时的
事实和制度的。
2 、《通典· 职官三》 原注:“ 张华为中书令、 侍中, 刘卞
谓华曰:公居阿衡之任。” 《 历代职官表》 卷二案曰 “ : 杜佑此
注, 盖以证晋代中书监、 令为宰相之职。 然考张华本传, 华
被害时张林称诏诘之曰‘ 卿为宰相’ 云云, 则史文已明言宰相
矣。 佑失于征引, 未免稍疏” 。 可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据本
传,“ 阿衡之任” 也好,“ 宰相” 之称也好, 都是在张华由中
① 《太平御览· 饮食十五, 十六》 。
②俱参见 《晋书》 本传。
③见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 中华书局1 9 6 3 年出版, 8 7 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2
武帝为给他补养身体, 曾赐以石蜜五升, 又赐乳酪, 命 “ 太
官随日给之” 。 对他照顾备至, 在群臣中实为罕见。 哪里
有夺他凤皇池的意思! 所以荀勖那段著名的话, 我以为只能
这样理解: 作为个人秉性、 思想, 他不喜欢事务烦杂的尚书
令, 而安于往往兼掌文学、 著作、 学术的中书监。 试看他主
张 “ 省吏不如省官, 省官不如省事, 省事不如省心” , 歌颂
汉初清静无为之治, 反对 “ 以文法为政” ; 本人在二十二年
中书监任中, 领著作, 掌乐事, 修律吕, 整理记籍, 提倡书
法, 撰次汲冢竹书, 以为 “ 中经” 。 其 中“ 中 经” 虽 沿 郑
默之旧, 却变七略之体而为甲、 乙、 丙、 丁四部, 是为后代
经史子集之权舆 , 没有极高的文化学术素养是绝对办不到
的。 这样一个人, 一方面满足于留在晋武帝身旁, 掌机事,
探微旨, 迎合谄媚, 以 “ 全其宠禄” ; 另一面不愿承担政事烦
杂, 尽管权势更重, 然离皇帝稍远的尚书令, 而偏爱可以兼
搞文化学术的中书监, 把它视为 “ 凤皇池” , 也就不难理解
了。 可是如果把这视为当时统治集团普遍心理, 以及官制上
中书监重于尚书令之证, 就成了以偏概全, 是不符合当时的
事实和制度的。
2 、《通典· 职官三》 原注:“ 张华为中书令、 侍中, 刘卞
谓华曰:公居阿衡之任。” 《 历代职官表》 卷二案曰 “ : 杜佑此
注, 盖以证晋代中书监、 令为宰相之职。 然考张华本传, 华
被害时张林称诏诘之曰‘ 卿为宰相’ 云云, 则史文已明言宰相
矣。 佑失于征引, 未免稍疏” 。 可是实际情况怎样呢? 据本
传,“ 阿衡之任” 也好,“ 宰相” 之称也好, 都是在张华由中
① 《太平御览· 饮食十五, 十六》 。
②俱参见 《晋书》 本传。
③见余嘉锡 《目录学发微》 , 中华书局1 9 6 3 年出版, 8 7 页。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