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80贴子:96,178

回复:【历史资料】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 (不定期更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挥下予以有效处理, 对经门下平省所送上之尚书陈奏, 方能
“ 参决于中” , 有发言权。 这样便等于尚书之外又有一尚书,
①见 《南齐书·幸臣传序》 、《南史·王融附魏准传》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60
说舍人省 “ 有如尚书外司”(至陈代一度等于 “ 上司” , 见
下) , 是有道理的。 不过这只是就舍人恩宠极盛一段时期而
言, 如果宠衰或中断, 皇帝亲自审批尚书陈奏, 或仅与宰相
商议大政, 权力便又回归尚书。
其次, 如果说宋末、 齐代中书通事舍人之职掌向代替侍
郎掌诏命演变, 梁代这一职掌便从制度上固定下来。 史载梁
代中书侍郎虽为清美之选, 但或 “ 主省内事” , 或 奉 敕 撰
碑文表奏, 或 “ 掌著作” , ③如要掌诏命, 需兼中书通事舍
人。 因为梁代舍人 “专掌中书诏诰。 ” 如褚 球 “ , 迁中 书郎
复兼中书通事舍人” ; 刘孺,“ 转中书郎, 兼中书通事舍人” ;
谢 征 “ , 迁 中 书郎,舍 人如 故 ”, 均其例。 舍人掌诏诰更突出
的事例见 《朱异传》 。 朱异得梁武帝赏识 “ 迁尚书仪曹郎, 入
兼中书通事舍人” 。 周舍死后, 异代掌机密, 自此二十多年
中官位不断升迁, 最后 “ 迁中领军, 舍人如故” 。 中领军宋、
齐三品, 梁十四班; 舍人宋、 齐七品, 梁四班, 二者相差悬
殊, 其所以升了高官还继续兼一个小小舍人, 就因为在梁
代, 特别武帝后期, 草拟诏诰之权专属舍人。 朱异二十多年
一直负责草拟诏诰敕书, 批答表疏等, 一句话, 掌管机密,
并不是源于他不断升迁之官位, 而是源于他始终未离开的舍
人之职。 因为年资功劳, 所以要让他不断升官; 又因为需要
他掌管诏诰, 因而仍得附上一个 “ 舍人如故” 。 类似制度亦
① 《隋书· 百官志上》 。
② 《梁书· 王筠传》 。
《梁书·陆云公传》 。
④ 《初学记· 职官上》 。
以上分别见 《梁书》 各传。
在这种情况下所升之官等于虚衔、 散官。 如 《陈书· 蔡景历传》 :“迁秘
书监, 中书通事舍人, 掌诏诰” , 后妻弟有罪受牵连,“ 降为中书侍郎, 舍人如
故” 。 秘书监与中书侍郎便等于虚衔。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61
见于 《裴子野传》 。 他 “ 为文典而速” , 极得武帝欣赏, 所以
自出仕不久 “ 兼中书通事舍人” 后, 也是十多年中虽官升鸿
胪卿, 到死依然舍人如故。 这些都是舍人专掌诏诰, 并已制
度化之强证。 因为舍人主要职掌已由 “ 通事” 转为掌诏诰, 所
以后来除通事二字, 但称 “ 中书舍人” , 并一直沿用到后代。
这里还要附带考释一个问题。《资治通鉴》 卷百五八: 徐
勉、 周舍卒后,“当权要者, 外朝则何敬容, 内省则朱异” 。
胡注:“ 门下省为内省” 。 说门下省为内省, 是不错的, ①可
是用在这里解释朱异事, 却不全面。 除朱异二十多年中在门
下省时间并不长, 而是始终 “ 舍人如故” , 任职中书省或舍
人省这一理由外, 还可举出以下两点: 一是 《南史·徐勉传》 :
梁武帝即位,“ 拜中书侍郎, 进领中书通事舍人, 直内省” 。
这里以高官领舍人与朱异情况同, 可是 “ 内省” 却明显指中


211楼2017-01-05 17:25
回复
    北魏、 北齐, 鲜卑贵族势力强大, 文化水平却一般
    很低。 特别北魏前期, 离原始社会瓦解, 国家建立还不很
    远, 尤其明显。《魏书· 伊馛传》 : 为鲜卑侍从。 太武帝将
    讨北凉, 鲜卑贵族奚斤等数十人咸反对, 唯崔浩坚主必胜,
    伊馛支持浩议。 既平北凉, 太武大会群臣曰:“ 崔公智计有
    余, 吾亦不复奇之。 吾正奇馛弓马之士, 而所见能与崔同,
    此深自可奇” 。 浩曰:“ 何必读书, 然后为学。 卫青、 霍去病
    亦不读书, 而能大建勋名, 致位公辅” 。 太武笑曰:“ 诚如公
    言” 。 崔浩的话是对鲜卑贵族以及太武帝的一种巧妙迎合,
    正反映当时他们多是弓马士, 不读书, 崔浩想以此话贬低读
    书的作用, 缓和自己与这些贵族之间由于文化差距而产生的
    矛盾。《广陵王羽传》 : 孝文帝引鲜卑贵族陆叡、 元赞等于前
    曰:“ 北人每言北人何用知书, 朕闻此, 深用怃然。 … … 朕
    为天子, 何假中原, 欲令卿等子孙, 博见多知…… ”。这时离
    开道武帝建国已经一百多年, 轻视读书、 文化之凤看来在鲜
    卑贵族中还十分流行。 在这种情况 下, 怎么能允许以文才为
    主要特色的中书省掌大权呢?
    ① 《隋书· 百官志中》 。
    ②参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拓跋国家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 马长
    寿 《乌桓与鲜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6 2 年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369
    2 .读书多, 有文才的绝大多数是汉族士人, 这不但在北
    魏前期, 即便孝文帝汉化几十年以后的北齐, 情况依然没显著
    变化。《北齐书·杜弼传》 : 文宣帝尝问弼曰 “治国当用何人” 。
    对曰 “鲜卑车马客, 会须用中国人” 。 文宣帝 “以为此言讥我。
    《魏书·山伟传》 :鲜卑人,魏末任中书令,领著作 “ 。 国史自邓
    渊,崔 琛、崔 浩、高 允、李彪、崔 光 以( 还 除邓 渊 可 能 是汉 化 之
    氐人或羌人后代外,均汉士人),诸人相继撰录”,山伟与另一
    鲜卑人綦俊谄说执政者,“ 以为国书正应代人 (鲜卑人) 修缉,
    不宜委之余人。 是以俊、 伟等更主大籍。 守旧而已, 初无述
    著。 ……史之遗阙, 伟之由也” 。 这已是北魏末年, 而且是修
    史, 并非中书省主要任务, 完成时间也不象诏诰急迫, 但也反
    映鲜卑与汉族矛盾, 而且鲜卑文士依然无法取代汉人。 由于
    以上缘故, 中书省除监、 令作为长官或荣誉头衔, 鲜卑贵族
    不少兼领外, 真正掌诏诰的侍郎、 舍人, 一直不得不主要用
    汉族士人。 因而象魏晋南朝那样由掌诏诰发展成参与政事的
    道路, 在皇帝、 主要贵族大臣均鲜卑人, 皇帝主要得依靠这些
    贵族大臣维护统治的北魏、 北齐, 自觉不自觉地被堵死了。
    这些汉族士人, 文才再高, 也基本越不出具体掌诏诰的范围。
    二、 北魏、 北齐的中书各官
    第一, 中书监、 令。 据 《北魏将相大臣年表》 , 自道武帝
    建国至文成帝太安三年以前七十年间, 中书监、 令先后六人,
    即屈遵、 穆观、 卢鲁元、 穆寿、 仇洛齐、 穆平国。 除仇洛齐
    是卢鲁元舅父, 以宦官得宠而升中书令, 族属不明外, 其他
    均鲜卑人。 他们和其他鲜卑人比, 相对说虽也有点文才,
    ① 参见姚薇元 《北朝胡姓考》 , 中华书局, 1 9 6 2 年出版 “ 屈氏” 、“ 穆氏” 、
    “ 卢氏”。


    215楼2017-01-06 12:38
    回复
      全文完结


      223楼2017-01-07 12: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