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吧 关注:8,372贴子:96,171

回复:【历史资料】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 (不定期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次, 这一时期三公基本上仍握有宰相权力:
《三国志· 贾诩传》 , 拜太尉, 文帝问曰:“吾欲伐不从命
以一天下, 吴、 蜀何先? ” 贾诩根据自己长期统治经验回答:
“ 臣窃料群臣, 无备 (刘备) 、 权 (孙权) 对, 虽以天威临
之, 未见万全之势也” , 主暂不讨伐,“ 先文后武” 。 文帝不
听。“ 后兴江陵之役, 士卒多死” 。 此议文帝不听, 是皇帝刚
愎自用问题, 作为宰相说, 在这重大国事上是尽了责任的。
《三国志· 锺繇传》 : 为太傅, 上书请复肉刑 。 明帝诏
曰:“此大事, 公卿群僚善共平议。 ” 在一百多人的会议 上,
司徒王朗议, 反对恢复, 重要理由是: 肉刑 “ 惨酷” , 长期
废除, 如果恢复, 惨酷之声便会 “ 宣于寇仇之耳, 非所以来
远人也” 。 与会者 “ 与朗同者多” 。 明帝 “ 以吴、 蜀未平, 且
寝” 。 这又是王朗作为宰相, 在这 “ 大事” 上高瞻远瞩, 发
挥了作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4
《三国志· 董昭传》 : 以卫尉行司徒事, 上书反对当时
“ 合党 连群,互 相褒叹“ ”, 往 来禁奥,交通书 疏,有所 探问 ”
之风。明帝 “ 善其言”,专门下诏,将这类人视为 “ 浮华不务道
本者” , 加以 “ 罢退” , 其中主要有诸葛诞、 邓飏等人。 这又
是在官吏选拔 上, 宰相对巩固统治所进的极重要意见。
《三国志· 文帝纪》 :黄初五年 “ , 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
奏疑事, 听断大政, 论辨得失” 。 这个有司, 估计是尚书, 在
这时奏疑事, 正为了发挥公卿主要是三公与议政事之作用。
除议政权之外, 关于监督百官执行权, 基本上仍属三
公。 由于材料极少, 我们找不到象汉代那样直接的记载, 但
可以从以下材料推出, 即在曹魏, 尚书始终只被看作近臣,
起辅政作用, 而非外朝执行政务的大臣:
《三国志· 杜恕传》 : 明帝时上书建议 “ 使侍中、 尚书坐
则侍帷幄, 行则从华辇, 亲对诏问, 所陈必达, 则群臣之
行、 能否, 皆可得而知。 ” 又在议论考课之制时上书说:
“ 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 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也。 ” 这里的
“ 内职大臣” , 杜恕说他们的任务是 “ 纳言补阙, 无善不纪,
无过不举” , 当指录尚书事、 侍中一类官吏, 起的同样不是
日常监督百官执行的作用。
《三国志· 王肃传》 : 拜太常,“ 时大将军曹爽专权, 任
用何晏、 邓飏等 (均任尚书) 。 肃与太尉蒋济、 司农桓范论
及时政, 肃正色曰: ‘ 此辈即弘恭、 石显之属, 复称说邪! ’
爽闻之, 戒何晏等曰: ‘ 当共慎之! 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
矣。'” 弘恭、 石显是西汉的佞幸, 靠在元帝身边充当中书
(尚书) , 传递文书而弄权, 曹魏尚书职掌虽已有不少变化,
但从王肃、 曹爽话看, 基本上仍属近臣范围, 还不能与公卿
大臣相比。 前面引的高堂隆的话将 “ 三司九列” 与 “ 台阁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5
臣” 对举, 也是一证。
尚书既然仍属近臣, 主要起辅助君主行使君权的作用,
则日常监督中央之九卿、 列卿, 地方之刺史、 郡守, 执行政
策、 法令, 统治全国的权力, 自然基本仍在三公手中。《三
国志· 程晓传》 : 齐王芳时上书称当时治理国家的官吏,“ 外
有公卿、 将校总统诸署, 内有侍中、 尚书综理万机……” 。 将
“ 总统诸署” 与 “ 综理万机” 对举, 前者需执行或监督执行
众务, 十分明显。 只不过因为当时三国鼎立, 军事倥偬, 三
公九卿日常政务留下的记载很少罢了。


65楼2016-12-10 07:54
回复
    关于三公仍起宰相的监督作用, 我们还可从另一角度看
    到。《三国志· 崔林传》 : 明帝时为司隶校尉。 孟康上疏推荐
    他为三公, 理由是:“ 论其所长以比古人, 忠直不回则史鱼
    之俦, 清俭守约则季文之匹也。 牧守州郡, 所在而治, 及为
    外司 (指司隶校尉) , 万里肃齐, 诚台辅之妙器, 衮职之良才
    也。 ” 前两条属于德的范围, 这里不去管它。 第三条指他治
    民有效, 这从西汉以来是考验能否胜任宰相的重要条件。 因
    为只有本身当过郡国守相, 方能胜任宰相, 有效地监督他们
    治民。 第四条指他铁面无私, 敢于纠察百官之犯法者。 这
    也为监督百官执行政策、 法令之宰相所必需, 没有这一条
    件, 即便发现百官的违法行为, 然不敢弹劾, 同样不能称
    职。 由孟康推荐的条件, 也可推出, 当时三公决非备员之
    官。 当然, 据 《三国志· 徐邈传》 , 他曾说 “ 三公论道之官,
    无其人则缺, 岂可以老病忝之哉。 ” 人们爱引用他的 “ 论道之
    官” 这个词, 证明三公已为虚名 ( 见李俊 《中国宰相制度》 第
    五一页) 。 实际上是对当时 “ 论道之官” 的涵义并未理解。
    ① 参 《汉书·翟方进传, 萧望之传》 。
    参 《后汉书· 百官志四》 司隶校尉条。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6
    因为在当时人心目中 “ 论道之官” 仅指不理小事, 然仍需行
    使宰相权力, 辅佐皇帝治理国家, 这和西汉陈平、 丙吉的思
    想并无原则出入。 试看下证:
    《周礼· 地官司徒目录》 下 “乡老” 条郑玄注:“三公者,
    内与王论道, 中参六官 (即六卿) 之事, 外与六乡之教。 ”
    虽然具体解释与 《周礼· 考工记序》 的 “ 坐而论道, 谓之王
    公; 作而行之, 谓之士大夫” 之意, 并不相同, 但却代表东
    汉末年揉合经书与现实为一的观念, 即三公任务并非纯粹坐
    而论道。 郑玄这一解释流行于魏晋, 一直到晋武帝初年, 李
    胤上书还在说 “ 古者三公坐而论道, 内参六官之事, 外与六
    乡之教 。 或处三槐, 兼听狱讼; 稽疑之典, 谋及卿士” 。
    前一句即引郑玄注。后一句乃具体发挥 “ 。 或处三槐”两句乃指
    三公参与六卿之事;“ 稽疑之典” 两句出自 《尚书。 洪范》 ,
    指天子与三公坐而论道,《洪范》 原文中无 “三公” ,“卿士”
    主要涵义与三公同, 故李胤用了这典故。
    《三国志· 杨戏传》 注引 《襄阳记》 :诸葛亮为丞相, 自校
    簿书。 杨颙谏曰:“ 古人称坐而论道谓之三公, 作而行之谓
    之士大夫, 故邴吉不问横道死人而忧牛喘, 陈平不肯知钱谷
    之数, 云自有主者,……今明公为治, 乃躬自校簿书, 流汗
    竟日,不亦劳乎! ” 杨颙这里引 “ 坐而论道” 的意思, 显然不
    是要诸葛亮不处理政务, 不监督百官, 而只是请他别管琐碎
    之事而 已。
    很明显, 也只有按这种观念来理解徐邈的 “论道之官” ,
    方可解释他话的下半句 “ 无其人则缺, 岂可以老病忝之哉” 。
    ① 中华书局标点本 《晋书》 ,“六乡” 作 “六卿” , 误。 当据上引 《周礼》 郑
    玄注改。


    66楼2016-12-10 07:55
    回复
      曹魏后期促成宰相权力转移的主要原因
      西晋是三公名义上仍保留宰相称呼, 但实权已基本转移
      ① 《三国志· 薛综传,胡综传》 。
      见 《二十五史补编》 第二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60
      至尚书台, 尚书台长官不但握有实权, 而且在舆论上也开始
      被视为宰相的一个时期。 大体上说, 曹魏统治后期便是这一
      宰相权力转移的过渡阶段。 促成这一转移的动力主要是统治
      集团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魏明帝死后, 首先出现的是曹爽集团与司马懿集团之间
      的对峙与斗争。 曹爽是大将军, 本来位在太尉司马懿 之 上。
      为了进一步揽权, 他的措施是:
      1 . 他原是 “ 录尚书事” , 而司马懿不是①。 可是太尉之官
      是宰相, 加上受遗诏辅政的名义, 估计日常尚书所奏文书仍
      得请司马懿参商。 于是经过谋士策划, 曹爽 “ 白天子, 发诏
      转宣王为太傅 , 外以名号尊之 , 内欲令尚书奏事 , 先来由
      己, 得制其轻重也。 ” 太傅班次高于太尉, 也高于大将军,
      这就是 “ 外以名号尊之” , 可是太傅不是宰相, 不负责日常
      政务 (太尉虽议政权日益削弱, 仍得监督百官执行, 每日至
      太尉府处理事务) , 尚书日常奏事曹爽就可以不必找司马懿,
      自行专断。 当然, 司马懿有辅政名义, 重大事情仍得与之共
      同商量, 但毕竟削弱了其权力。
      2 . 将亲信何晏、 邓飏、 毕轨等皆用尚书。“ 晏等依势
      用事, 附会者升进, 违忤者罢退, 内外望风, 莫敢忤旨。 ”
      尚书权力越扩大, 曹爽权力也就相应扩大, 他以为这样一来,
      ① 《资治通鉴》 卷七四景初三年据 《晋书· 宣帝纪》 , 以齐王芳即位司马懿“录
      尚书事” , 可是第一,《三国志· 曹爽传》 但言爽录尚书事, 而不及懿。 第二 《齐王
      芳纪》 升懿为太傅诏但言 “ 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 , 如原已 “ 录尚书事” , 此为有
      意削夺大权, 照说至少 《晋书》 应把这算作曹爽罪名, 可是 《晋书》 但言爽 “ 欲使
      尚书奏事先来由己” , 而徙懿为太傅, 其他均不及, 却是何故? 第三, 如懿曾录
      尚书事, 陈寿决不敢在 《三国志》 中一字不及。 可见 《晋书》 记司马懿录尚书事,
      是不可靠的。
      ②参 《三国志· 曹爽传》 及注。
      ③ 《资治通鉴》 卷七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61
      在与司马懿斗争中地位也就更加巩固。 这就是说, 尚书权力
      的扩大, 其指导思想, 这时又转化为主要适应统治集团内部
      斗争的需要。
      司马懿、 师、 昭当政后, 由于曹氏与司马氏两集团之间
      的斗争仍在继续, 他们在牢牢控制军权的同时, 又继承了曹
      爽的手法, 一面无不 “ 录尚书事” , 另一面向尚书台陆续委派
      支持自己的力量。 如司马懿推倒曹爽, 杀掉三尚书何晏、 邓
      飏、 毕轨后, 当年就委派卢毓、 王基、 袁侃替代他们。 卢
      毓直接受曹爽打击, 从尚书台赶出后被免官。 王基虽曾为曹
      爽征辟, 但似乎政见不和, 被出为郡太守, 一度停职, 曾著
      文 “ 以切世事” 。 袁侃虽与曹爽无甚矛盾, 却是个 “ 柔而不
      犯,善与人交”的 “ 谦退”人物,谁当权便听谁的话;而且从弟
      袁亮 “ 疾何晏、 邓飏等, 著论以讥切之” , 侃与亮关系甚好,
      过了几年亮也被任为尚书, 二人总的说也属支持司马氏的力
      量。 这些人当尚书、 对录尚书事 “ 得制其轻重” 当然十分
      有利。 后来尚书台又几经筛选, 司马氏的姻亲如荀顗 、 羊
      瑾④以 及心腹 死党裴 秀、 何曾、 陈骞 等, 均轮流入为尚
      书。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王沈。 王沈本为侍中, 是高贵乡公
      心腹 。 可是当高贵乡公攻司马昭 , 事前将此机密事告王沈
      后, 他竟立即向司马昭告了密。 由于他出卖主子, 和司马氏
      命运已拴在一起, 同年即 “迁尚书” 。 既然尚书是由这样
      一些人组成, 司马氏为了消灭曹氏集团, 给代魏作准备的需
      ① 见万斯同 《魏将相大臣年表》 。
      ② 以上三人参 《三国志·卢毓传, 王基传, 袁侃传》 。
      ③ 《晋书·何曾传》 。
      ④ 见 《晋书·外戚羊琇传》 。


      73楼2016-12-10 07:57
      回复
        首先, 正因三公威望高, 影响大, 所以根据故事就得封
        拜历官久、 资格老、 功劳大的人, 不能象尚书一样, 可以随
        便提拔亲信充任。 而这样的人, 即便笼络、 收买过来, 也往
        往忸怩作态, 指挥起来, 不很方便。 试举一例。《晋书· 王祥
        传》 :魏时拜太常,高贵乡公为司马昭所弑 “ , 祥号哭曰:‘ 老
        臣无状。 ’ 涕泪交流” 。 可是同年即拜司空, 后又转太尉, 显
        ① 《资治通鉴》 卷五八中平三年 “ 遣使者持节就长安拜张温为太尉。 三公
        在外始于温。 ” 又见 《通典· 职官二》“三公总叙” 。 可是这已是汉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64
        然已投靠司马昭。 然而当司马昭拜相国, 封晋王, 荀顗与王
        祥往见,顗劝祥下拜时 “ , 祥曰:‘ 相国诚为尊贵,然是魏之宰
        相。 吾等魏之三公, ……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 ……君子
        爱人以礼……。’ 及入,顗遂拜,而祥独长揖。”早在高贵乡公
        之时已是 “司马昭之心, 路人所知也, ” 王祥当然知道司马
        昭提拔自己为三公的意图, 自己在实际行动中也曾给予支持
        (如劝进为晋王等) , 但此时在形式、 礼节问题上, 却摆出
        一副骤看来似乎是曹魏 “ 社稷臣” 的面孔, 而和原为司马
        氏心腹, 长期任尚书, 刚刚升司空的荀顗不同。 司马昭讲究
        的是实际, 所以反而对王祥这一言行夸奖说:“ 今日方知君
        见顾之重矣” 。 不过, 话又说回来, 这毕竟意味使用王祥不象
        尚书那样得心应手。 王夫之指出王祥的目的是 “ 万一 (司马
        昭) 篡夺不成 ……, 可以避责全身, 免于佐命之讨, 计亦狡
        矣。 ” ③虽然司马昭未必那么猜测, 但宁愿多使用得心应手的
        尚书, 也不愿扩大这类三公的权力, 总是很自然的。 因为万
        一他们的权力大了, 有不驯服的表现, 岂不是自找麻烦吗!
        类似王祥情况还可举出司马孚。 据 《晋书》 本传, 他是司马懿
        亲弟, 早在魏明帝时已任尚书仆射。 曹爽专权时, “ 不视庶
        事, 但正身远害而已” 。 所以得升尚书令 (当然也是曹爽与
        司马懿势力搞平衡的一个反映) 。 参与诛灭曹爽, 故继续任
        尚书令, 后又迁司空, 转太尉, 升太傅, 飞黄腾达。 他明明
        不反对司马氏篡魏, 可是又每每以曹魏忠臣标榜。 高贵乡公
        遭害 “ , 孚枕尸于股,哭之恸,曰:‘ 杀陛下者,臣之罪。’ 奏推
        主者。 会太后令以庶人礼葬, 孚与群公上表, 乞以王礼葬,
        ①见 《三国志· 三少帝纪》 注引 《汉晋春秋》 。
        《读通鉴论》 卷十第三十八条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65
        从之。 ” 同时也不肯直接参与密谋。“宣帝执政, 常自退损。
        后逢废立之际, 未尝预谋。 景、 文二帝以孚属尊, 不敢逼。 ”
        及晋武帝代魏, 他一面接受了西晋最高官职太宰和邑四万户
        (在西晋占第一位) 的安平王的封拜, 另一面又执退位魏帝
        之手流涕曰:“ 臣死之日, 固大魏之纯臣也。 ” 象这样的人,
        司马师、 昭虽然不可能不把他算作自己人, 但他装腔作势,
        别别扭扭, 在两大集团斗争的紧要关头, 赋予他以实权怎能
        放心呢?


        75楼2016-12-10 07:58
        回复
          州大中正夏侯骏 “ 与夺惟意” ,“ 乃奏免骏大中正” 。 另一任
          务是对州、 郡中正所评定的人才品级, 进行审核。《隐逸霍
          原传》 : 燕国人, 刘沈为国大中正, “ 进原为二品, 司徒不
          过” , 乃否决之例。 但即便司徒府通过, 也只是取得出仕的
          一种资格, 还不能立刻当官, 要当官还得再经过吏部尚书或
          吏部郎的铨选。 当然, 反过来, 如果没有司徒府的品第, 吏
          部也无法铨选, 因为官位必须与中正品第一致。《孔愉传》 :
          为司徒左长史, “ 以平南将军温峤母亡遭乱不葬, 乃不过其
          品” 。 于是温峤每次升官, 都得皇帝 “ 发诏” , 作 为 特 例 处
          理。 这也就是说, 在一般情况下, 司徒府不过品, 吏部便不
          能任用。 这反映了封建统治机构的互相牵制, 防止舞弊, 旨
          在保证官吏选用的质量。 同时也说明了司徒这一权力的重要
          性, 和虽无司徒而其府也要常置的必要性。
          附带一说, 司徒府中直接掌管上述政务的官吏有二: 一
          是上面已经一再提到的司徒左长史, 职掌是 “ 差次九品, 铨
          衡人伦”。 西晋潘尼曾说:“ 此职执天下清议, 宰割百国。 ……
          悠悠群吏, 非子不整, 嗷嗷众议, 非子不靖” 。 评价还是很
          高的。 另一个是左西曹掾、 属。 周馥为司徒左西曹属, 司徒
          王 浑 夸 他“ 主 定 九 品 , 检 括 精 详 , 臣 委 任 责 成 , 褒 贬 允
          当… … ”。 左西曹掾属的意见当报司徒左长史审查, 而最后
          总于司徒。 上举左长史傅咸奏免豫州大中正夏侯骏事, 史称
          “ 司徒魏舒, 骏之姻属, 屡却不署。 咸据正甚苦, 舒终不
          ① 参 《世说新语·尤悔》 第九条。
          ② 《通典·礼二十》 记晋惠帝时司徒王浑奏劾太子家令虞浚等 “ 亏违典宪,
          宜加贬黜” , 集中反映司徒在评定人才优劣, 确定官吏黜陟 方面的权力。
          ③ 《通典·职官二》 。
          ④ 《艺文类聚·人部十五“ 》 答傅咸诗序”。
          《晋书· 周馥传》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74
          从, 咸遂独上。 舒奏咸激讪不直, 诏转咸为车骑司马。 ” 可
          见左长史的意见必须经司徒署名同意, 方得上奏, 傅咸独上
          不合制度, 司徒提出弹劾, 便得转官。
          司徒除以上最主要的政务外, 史书上还有劝课州郡农桑
          的记载。《晋书· 石苞传》 : 拜司徒, 奏曰 “ 州郡农桑未有赏
          罚之制, 宜遣掾属循行, 皆当均其土宜, 举其殿最, 然后黜
          陟焉” 。 晋武帝诏曰:“ 古者稼穑树艺, 司徒掌之。 今虽登论
          道, 然经国立政, 惟时所急。 ……今司徒位当其任, 乃心王事,
          有毁家纾国, 乾乾匪躬之志。 其使司徒督察州郡播殖, ……若
          宜有所循行者, 其增置掾属十人… …”。在汉 代,劝课 农 桑,派
          吏督察, 本为丞相或司徒分内之责, 而这时却要专门奏请,
          证明司徒本已失去这一权力。 石苞其所以奏请, 大概因为他
          遭到误会被免扬州都督, 以公还第后, 又起用为司徒, 为了
          表示心中对晋武帝并无芥蒂, 而故意多揽一些本可不揽之
          事。 正因此故, 晋武帝才会在诏中夸他夸得十分过火, 以表
          示对他此举的满意。 总之, 双方是通过此事在暗中对话。 至
          于司徒这一权力是否能长久坚持下去, 则是另一回事。《温
          峤传》 : 东晋初上奏: 过去 “ 司徒置田曹掾, 州一人, 劝课
          农桑, 察吏能否, 今宜依旧置之。 ” 可见石苞之后, 这一制
          度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罢去。 此外,《宋书· 百官志》 曰: 郡国
          “ 汉制岁遣上计掾史各一人, 条上郡内众事, 谓之阶簿, 至
          今行之。 ” 沈约写此 《志》 在南朝齐、 梁之时, 既称 “ 至今行
          之” , 两晋自不会例外。《晋书· 王浑传》 : 拜司徒, 晋惠帝
          “ 尝访浑元会 (元旦大朝会) 郡国计吏方俗之宜” , 可见沈
          约所说上计, 虽然不见得仍象汉代那样由司徒受计, 但总和
          司徒有些关系, 所以皇帝才会咨询王浑。
          《晋书· 刘毅传》 : 晋武帝时孙尹上表称司徒魏舒 “ 所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75
          殷广, 兼执九品, 铨十六州论议” 云云, 虽然 “ 所统殷广”
          四字很空泛, 是他故意含混其词, 夸大魏舒事务繁忙, 以便
          为年龄相仿的刘毅受压制, 不被起用喊冤, 但联系前面的考
          证, 却足可证明司徒确与其他诸公不同, 决非纯粹尊崇之
          位, 尽管基本上已不能算宰相。
          至于太尉与司空, 保留宰相权力不如司徒多, 但仍与其
          他五公不同。 如裴秀拜司空,“ 创制朝仪, 广陈刑政, 朝廷
          多遵用之, 以为故事。 在位四载, 为当世名公” 。 荀顗迁 太
          尉,“ 都督城外牙门诸军事” ; 贾充迁太尉, 伐吴之役, 诏用
          为 “ 使持节, 假黄钺, 大都督, 总统六师” 。 虽然 任都 督与
          握有太尉的宰相权力不是一回事, 纯粹虚衔也可有此任命,
          但这种任命毕竟说明西晋太尉与东汉太尉 “ 掌四方兵事功
          课” 之权力, 仍有关系。


          79楼2016-12-10 12:50
          回复
            这是就制度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 至于实际上某些都督、 刺史权
            重, 不遵行制度者颇多, 是另一回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81
            吾到此, ……兼以台司及都水、 御史行台文符如雨, 倒错违背,
            不复可知。 ” 证明都水使者、 御史也同样下符。 同传与殷浩
            书:“ 复被州符, 增运千石, 征役兼至。 ” 是各州刺史指挥郡
            国也用符。 当然, 现存材料见到最多的是尚书符, 这正是尚
            书台已成为处理全国政务的宰相机构的证明。
            3 . 尚书长官在名义上也开始被视为宰相。《晋书· 贾充
            传》 :为尚书令多年 “ , 自以宰相为海内准则。”侍中任恺用计
            将他出为秦、 凉二州都督, 充 “自以为失职” , 荀勖曰:“公,
            国之宰辅,而为一夫所制,不亦鄙乎。” 《 傅咸传》 :王戎为仆
            射兼吏部, 傅咸奏劾曰 “ 戎备位台辅, 兼掌选举” 云云。 按
            “ 台辅” 自汉以来一直指三司, 等于宰相之义。 如山涛拜司
            徒, 诏曰 “ 授君台辅之位” ; 王浑为司徒, 称 “ 居台辅” 。 所
            谓 “ 台”(非繁体尚书臺之 “臺” ), 指天上星宿。 同书 《天文
            志 上 》“ : 在 人 曰 三 公,在 天 曰 三 台。”所 以 王 戎 被 称 “ 台 辅 ”,
            亦尚书长官被视为等于三公, 已成宰相之证。《冯紞传》 : 张
            华任幽州都督,“ 威德大著, 朝论当征为尚书令” , 为冯紞所
            间, 未果; 而 《张华传》 则作 “ 朝议欲征华入相” , 可见前之
            尚书令即此处之 “ 相” 。 晋武帝在 “ 荀勖守尚书令诏” 中也
            说 “ : 周 之 家 宰 ,今 尚 书 令 。” 以上材 料所反映的观 念 , 为
            汉魏所未见, 是曹魏后期至西晋, 尚书逐步基本取代三公,
            指挥和处理全国日常政务, 地位、 权力和宰相越来越接近、
            相等的必然结果。


            83楼2016-12-10 12:51
            回复
              《文昌杂录· 补遗》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88
              管辖。” 尚书左丞在汉代并没有这个权力, 为什么这时增加
              了这个权力呢? 恐怕原因就在于八座权力扩大, 令、 仆射基
              本等于宰相, 所以要专门赋予台内左丞以弹劾权, 从而保证
              八座的统治质量与效率。
              四、 东晋的录尚书事
              东晋三公、 尚书的基本格局, 与西晋同。 但由于统治阶
              级内部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以及受玄风清谈的进一步影响,
              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录尚书事权力之扩大, 称宰相, 即其一。
              在西晋虽沿曹魏旧制, 有录尚书事一职。 但是并不常
              设, 晋武帝在位二十六年, 有十年未设录尚书事。 其后也是
              时设时废。 更重要的是, 录尚书事权力并不很大。 这是因为
              平吴以前, 晋武帝 “ 躬亲万机” , 尚书众事多直接过问、 处
              理, 录尚书事虽预谋议, 但当时还有门下省官吏 “ 评尚书奏
              事”, 侍中还极得宠信, 录尚书事只是其中的一个, 权力
              很不集中。 关于这一点, 还可从武帝前后所任命三名录尚书
              事的情况见到。 武帝即位最早任命的一名录尚书事是王沈。
              他靠出卖高贵乡公, 投靠司马氏而得信用, 然到这时, 就地
              位说, 只是二品骠骑将军, 在他前面尚有诸公, 均位极一
              品; 就信任说, 他也赶不上裴秀、 贾充、 荀勖。 其所以单用
              他录尚书事, 首先当因他 “才识通洽” 。 裴秀既已为尚书令
              (不久贾充亦任仆射) , 荀勖又是中书监, 让王沈录尚书事,
              也可使参谋议, 用其所长。 其次, 也是更重要的原因, 如以诸
              ① 《初学记· 职官上》 。


              89楼2016-12-10 12:53
              回复
                尚书令王彪之与仆射谢安 “ 共掌朝政” 外, 一般说,
                大权都握在录尚书事手中。 原因是东晋君权不振, 而录尚书
                事均高级士族主要代表人物, 尚书令、 仆射虽亦高级士族,
                然位望稍差, 无法与之抗衡。《晋书· 陆玩传》 : 为尚书令,
                与录尚书事王导共事八、 九年, 玩无所作为, 不敢开罪王
                导,即所 谓 “ 率由 旧 章,得 免祇 悔 ( ” 史臣 曰 )《 。 孔 愉 传》

                为尚书左仆射, 上表论政事, 录尚书事王导怀疑讥讽自己,
                于 “ 都坐” 质问愉,“ 愉欲大论朝廷得失, 陆玩 (尚书令) 抑
                之乃止” 。 后愉又反对王导用赵胤为护军,“导不从” ,“由是
                为导所衔” 。 这是令、 仆射屈从于录尚书事之证。《江虨传》 :
                “ 为仆射积年, 简文帝 (指会稽王昱) 为相 (指录尚书事) ,
                每访政事, 虨多所补益。 ” 可见有了录尚书事, 仆射便处于
                次要、 辅助地位。《资治通鉴》 卷百九隆安元年: 琅邪王珣前
                为左仆射, 由于孝武帝已从高级士族手中收回大权, 珣甚受
                “ 委任” , 被用来对抗录尚书事会稽王司马道子。 及孝武帝暴
                死, 继位者安帝是白痴, 大权便全部转归道子, 王珣表面上
                虽升尚书令, 实际上已 “ 失势” , 只得 “ 循默而已” 。 这时王
                恭、 殷仲堪举兵反对道子, 道子问珣 “ 二藩作逆, 卿知之
                乎” 。 珣曰 “朝政得失, 珣弗之预, 王、 殷作难, 何由可知” 。
                此事清楚说明有录尚书事之时, 尚书令权力的大小决定于君
                权的强弱。 由于东晋君主象孝武帝这样握有大权乃属个别现
                象 可以推测, 绝大多数情况下, 尚书令、 仆射当象王珣这样
                受录尚书事支配, 只不过一般高级士族录尚书事操纵朝政要
                隐蔽一些, 有时还得照顾与其他高级士族的关系, 看得不很
                ① 《晋书· 王彪之传》 。
                参拙文 《试论东晋后期高级士族之没落和桓玄代晋之性质》 , 载 《北京大
                学学报》 1 9 8 5 年3 期。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97
                清楚, 不象司马道子这样赤裸裸罢了。
                五、 东晋尚书台的一个变化


                94楼2016-12-11 08:08
                回复
                  顶楼主。我来做大将军好了


                  来自手机贴吧98楼2016-12-11 23:44
                  回复
                    《资治通鉴》 卷百三八永明十一年条正作 “ 尚书任城王澄” 。
                    ④以上俱见 《魏书· 咸阳王禧传》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35
                    脱, 但联系上下文, 以及元禧后似以此为依据进行谋反活动,
                    大意当是: 如孝文子孙不肖, 元禧等便可自立为帝, 无令
                    “ 他人” 夺去。 这个 “ 他人” 是谁呢? 就当时的力量对比来
                    说, 不可能是汉族高门, 也不可能是异姓鲜卑贵族, 而只可
                    能指宗室中的其他各支。 孝文帝既怀有这种指导思想, 所以
                    他安排顾命的宰辅不但很多, 而且也很巧妙。 就鲜卑、 汉族
                    言, 人数是四比二, 位次是相互搭配, 最高一等是三公, 鲜
                    卑二; 第二等是尚书令, 汉人一; 第三等是仆射, 鲜卑二;
                    第四等是尚书, 汉人一。 而就鲜卑言, 能干而较疏远的元
                    嘉、 元澄担任事务繁杂的仆射, 官位低; 亲近而才干差的元
                    禧、 元详位居三公, 元禧且为首辅, 握有决策大权。 孝文帝
                    以为, 这样一来, 既照顾了各方面关系, 争取了宗室元嘉、
                    元澄等势力和汉族高门的支持, 又保证了皇权归于自己子孙
                    或兄弟之手, 不致令 “ 他人” 所有, 算盘是很精细的。 虽然
                    实际情况并未完全照孝文帝预计发展 (如不久元澄免官, 王
                    肃调开, 宋弁早已死去, 元禧谋反赐死等) , 这里不拟具体
                    探讨, 我只想以此说明, 北魏宰相制度也受着统治集团内部
                    力量对比关系的影响, 其所以除尚书令、 仆射外, 三公也往
                    往握有实权, 道理便在这里。
                    当然, 孝文帝所定六辅, 名义上都称宰辅, 其实大体相
                    当于西汉受遗诏辅政的诸大臣。 严格说, 其中应分两类: 一
                    类是尚书令、 仆射, 相当于汉代的三公。 他们既受遗诏辅
                    政, 参与商定大政, 又要直接掌管尚书省政务, 监督百官执
                    行, 是真正的宰相。 另一类则是三公等一般辅政大臣, 他们
                    因没有录尚书事名义, 只是一般参与商定大政, 在天子谅闇
                    时和上一类大臣一起代行皇权, 前引 “ 帝居谅闇, 委政宰
                    辅” , 当即此意。 其中首辅又负主要责任, 权力最重。《魏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36
                    书· 于烈传》 : 为领军,“咸阳王禧为宰辅, 权重当时” , 派家
                    僮向于烈索要羽林军作仪仗队。 烈拒绝说 “ 天子谅闇, 事归
                    宰辅, 领军但知典掌宿卫, 有诏不敢违, 理无私给” 。 元禧
                    大怒说:“ 我是天子儿、 天子叔, 元辅之命, 与诏何异” 。 烈
                    回答 “ 若是诏, 应遣官人所由, 遣私奴索官家羽林, 烈头可
                    得, 羽林不可得” 。 元禧 “ 遂议出之” , 乃授恒州刺史, 烈
                    “ 以疾固辞” 。 在这里于烈仅以未派官人为理由拒绝给羽林,
                    对于 “ 元辅之命, 与诏何异” 的话, 并未驳斥, 等于默认,
                    只不过要他转化为 “ 诏” , 正式下达而已。 同时对于一个官
                    居从二品的领军将军, 元禧也可以任意出之。 这些都证明首
                    辅权力之重。 这正是孝文帝其所以这样安排的目的所在。
                    可是另一面又必须看到, 元禧并未录尚书事, 并不直接管
                    全国政务。 他的任务正如西汉辅政大臣一样, 是有弹性的。
                    对尚书省上奏文书, 大多数为自己能力、 胆略所不及的, 便
                    可以照样批准 , 以后出了问题 , 责任也在上奏的尚书令 、
                    仆 。 故史书称元禧“ 虽为宰辅之首, 而从容推委 , 无所是
                    非 ” 。 然而对内容熟悉的文书, 如人事, 却可以点定更换,
                    利用首辅地位加以干预, 将领军于烈出为刺史, 也属这类。
                    宣武帝恶元禧等 “ 专擅, ” 亦指人事。


                    115楼2016-12-14 07:53
                    回复
                      ①参 《北齐书· 尉景传, 孙腾传, 高隆之传, 司马子如传》 。《杜弼传》 : 揭
                      发 “诸勋贵掠夺万民” , 高欢答曰:“诸勋人身触锋刃, 百死一生, 纵其贪鄙, 所
                      取处大, 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 这便是北齐诸帝的指导思想。
                      ② 《北齐书· 永安简平王浚传》 。
                      ③ 《北齐书· 杨愔传》 。


                      119楼2016-12-14 07:55
                      回复
                        先顶再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1楼2016-12-14 19:43
                        回复
                          这么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2楼2016-12-14 19:43
                          回复
                            北魏虽然三公、 八公往往权重, 但它是建立在全国政务
                            归尚书省, 而不是归三公府处理的制度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
                            说, 沿用的基本是晋制, 而不是汉制。 所以宰相机构仍是尚
                            书省, 尚书省长官乃是当然宰相。《魏书· 广陵王羽传》 : 孝
                            文帝对诸尚书说,“ 尚书之任, 枢机是司, 岂惟总括百揆,
                            缉和人务而已 ( 《资治通鉴》 卷百三九这两句作 “ 非徒总庶
                            务, 行文书而已” ), 朕之得失, 实在于斯” 。 所以, 他 “ 虑
                            有令、 仆闇弱, 百事稽雍” 。 因 而“ 尚 书 奏 案 , 多 自 寻
                            省”。 这是尚书省总庶务, 行文书, 皇帝极端重视之证。
                            《外戚高肇传》 : 得宣武帝信任, 拜尚书令,“ 既当衡轴, 每
                            事任己…… 。 延昌初迁司徒, 虽贵登台鼎, 犹以去要, 怏快形
                            乎辞色, 众咸嗤笑之” 。 从高肇继续得到宣武帝信任, 甚至
                            擅录囚徒, 清河王怿告发这是 “ 人君之事, 今乃司徒行之,
                            讵是人臣之义” , 宣武帝仍 “ 笑而不应” ; 后又被委任为大
                            将军、 大都督率大军伐蜀来推测, 他当司徒肯定要参与议
                            政。 可是他为什么要快快呢? 恐怕就因为尚书令直接总管全
                            国政务, 处理各类文书, 监督百官执行, 在他看来, 更便于
                            弄权。 所谓 “ 要” , 实即此意。 而迁司徒, 因未带 “ 录尚书
                            事” 名义, 又不是辅政大臣, 虽仍得皇帝信任, 对弄权毕竟
                            有些不便。 也就是说, 宣武帝本来是抬举他, 使登台鼎, 以
                            提高其声望, 然而他却对便于弄权的岗位难于忘情。 这也就
                            是为什么 “ 众咸嗤笑之” 的原因。 这并不意味北魏司徒已纯
                            粹是不预政事的虚衔, 高肇迁司徒是失宠, 是宣武帝有意剥
                            《魏书· 李冲传》 。
                            《魏书· 高祖纪下》 。


                            123楼2016-12-15 08:05
                            回复
                              ①由于高欢最早建大丞相府于并州 (晋阳) , 由此奠定代魏基础, 故北齐
                              王朝建立后, 于并州、 邺都各设一套统治机构。 并省尚书令在并州理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246
                              三、 北魏、 北齐尚书机构的发展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北朝尚书省长官是当然宰相, 逐渐
                              又出现以下变化:
                              1.
                              尚书省长官有时成为荣宠之位, 并不负实际责任。
                              在北魏末年, 尔朱荣进入洛阳, 掌握一切军政大权, 孝庄帝
                              不得不先后委任他为尚书令、 录尚书事, 可是他却住在晋
                              阳, 不可能处理日常政务, 显然二者都只是荣宠之位。 东魏
                              大权一开始便掌握在高欢父子手中, 真正 “ 共知朝政” 的是其
                              亲信尚书左仆射司马子如、 右仆射高隆之等邺中四贵, ①则
                              不但孝静帝是傀儡, 凡宗室西河王悰、 汝阳王暹等先后拜
                              录尚书事、 令、 仆等官者, 也都只能是挂名, 是对皇族的抚
                              慰。《魏书· 元晖业传》 : 东魏时以宗室迁太尉, 录尚书事,
                              “ 以时运渐谢, 不复图全, 唯事饮啖, 一日三羊 ( 《北齐书》
                              同传作 “ 一羊” ) , 三日一犊” , 乃无权颓废之证。 北齐也有
                              突出例子。《北齐书· 琅邪王俨传》 : 乃武成帝之爱子, 先后
                              拜为尚书令、 录尚书事, 可是他当时才十岁, 不可能处理政
                              务, 完全是为了对他表示荣宠。 其所以要以录尚书事、 令、
                              仆为荣宠之位恐怕就因为自西晋以来三公、 八公作为荣宠之
                              位, 人们习以为常, 委任后震动不大, 而录尚书事等这时按
                              制度真正握有实权, 为士人所企慕, 所以于三公、 八公外,
                              给予这类头衔, 可表示特殊优遇。 这并不意味录尚书事等已
                              成虚衔, 恰恰相反, 正是长期以来北朝这类官吏握有宰相实
                              权, 声望甚高的反映, 只不过采取了一种特殊方式来表现而
                              已。


                              127楼2016-12-15 08: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