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 这一时期三公基本上仍握有宰相权力:
《三国志· 贾诩传》 , 拜太尉, 文帝问曰:“吾欲伐不从命
以一天下, 吴、 蜀何先? ” 贾诩根据自己长期统治经验回答:
“ 臣窃料群臣, 无备 (刘备) 、 权 (孙权) 对, 虽以天威临
之, 未见万全之势也” , 主暂不讨伐,“ 先文后武” 。 文帝不
听。“ 后兴江陵之役, 士卒多死” 。 此议文帝不听, 是皇帝刚
愎自用问题, 作为宰相说, 在这重大国事上是尽了责任的。
《三国志· 锺繇传》 : 为太傅, 上书请复肉刑 。 明帝诏
曰:“此大事, 公卿群僚善共平议。 ” 在一百多人的会议 上,
司徒王朗议, 反对恢复, 重要理由是: 肉刑 “ 惨酷” , 长期
废除, 如果恢复, 惨酷之声便会 “ 宣于寇仇之耳, 非所以来
远人也” 。 与会者 “ 与朗同者多” 。 明帝 “ 以吴、 蜀未平, 且
寝” 。 这又是王朗作为宰相, 在这 “ 大事” 上高瞻远瞩, 发
挥了作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4
《三国志· 董昭传》 : 以卫尉行司徒事, 上书反对当时
“ 合党 连群,互 相褒叹“ ”, 往 来禁奥,交通书 疏,有所 探问 ”
之风。明帝 “ 善其言”,专门下诏,将这类人视为 “ 浮华不务道
本者” , 加以 “ 罢退” , 其中主要有诸葛诞、 邓飏等人。 这又
是在官吏选拔 上, 宰相对巩固统治所进的极重要意见。
《三国志· 文帝纪》 :黄初五年 “ , 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
奏疑事, 听断大政, 论辨得失” 。 这个有司, 估计是尚书, 在
这时奏疑事, 正为了发挥公卿主要是三公与议政事之作用。
除议政权之外, 关于监督百官执行权, 基本上仍属三
公。 由于材料极少, 我们找不到象汉代那样直接的记载, 但
可以从以下材料推出, 即在曹魏, 尚书始终只被看作近臣,
起辅政作用, 而非外朝执行政务的大臣:
《三国志· 杜恕传》 : 明帝时上书建议 “ 使侍中、 尚书坐
则侍帷幄, 行则从华辇, 亲对诏问, 所陈必达, 则群臣之
行、 能否, 皆可得而知。 ” 又在议论考课之制时上书说:
“ 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 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也。 ” 这里的
“ 内职大臣” , 杜恕说他们的任务是 “ 纳言补阙, 无善不纪,
无过不举” , 当指录尚书事、 侍中一类官吏, 起的同样不是
日常监督百官执行的作用。
《三国志· 王肃传》 : 拜太常,“ 时大将军曹爽专权, 任
用何晏、 邓飏等 (均任尚书) 。 肃与太尉蒋济、 司农桓范论
及时政, 肃正色曰: ‘ 此辈即弘恭、 石显之属, 复称说邪! ’
爽闻之, 戒何晏等曰: ‘ 当共慎之! 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
矣。'” 弘恭、 石显是西汉的佞幸, 靠在元帝身边充当中书
(尚书) , 传递文书而弄权, 曹魏尚书职掌虽已有不少变化,
但从王肃、 曹爽话看, 基本上仍属近臣范围, 还不能与公卿
大臣相比。 前面引的高堂隆的话将 “ 三司九列” 与 “ 台阁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5
臣” 对举, 也是一证。
尚书既然仍属近臣, 主要起辅助君主行使君权的作用,
则日常监督中央之九卿、 列卿, 地方之刺史、 郡守, 执行政
策、 法令, 统治全国的权力, 自然基本仍在三公手中。《三
国志· 程晓传》 : 齐王芳时上书称当时治理国家的官吏,“ 外
有公卿、 将校总统诸署, 内有侍中、 尚书综理万机……” 。 将
“ 总统诸署” 与 “ 综理万机” 对举, 前者需执行或监督执行
众务, 十分明显。 只不过因为当时三国鼎立, 军事倥偬, 三
公九卿日常政务留下的记载很少罢了。
《三国志· 贾诩传》 , 拜太尉, 文帝问曰:“吾欲伐不从命
以一天下, 吴、 蜀何先? ” 贾诩根据自己长期统治经验回答:
“ 臣窃料群臣, 无备 (刘备) 、 权 (孙权) 对, 虽以天威临
之, 未见万全之势也” , 主暂不讨伐,“ 先文后武” 。 文帝不
听。“ 后兴江陵之役, 士卒多死” 。 此议文帝不听, 是皇帝刚
愎自用问题, 作为宰相说, 在这重大国事上是尽了责任的。
《三国志· 锺繇传》 : 为太傅, 上书请复肉刑 。 明帝诏
曰:“此大事, 公卿群僚善共平议。 ” 在一百多人的会议 上,
司徒王朗议, 反对恢复, 重要理由是: 肉刑 “ 惨酷” , 长期
废除, 如果恢复, 惨酷之声便会 “ 宣于寇仇之耳, 非所以来
远人也” 。 与会者 “ 与朗同者多” 。 明帝 “ 以吴、 蜀未平, 且
寝” 。 这又是王朗作为宰相, 在这 “ 大事” 上高瞻远瞩, 发
挥了作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4
《三国志· 董昭传》 : 以卫尉行司徒事, 上书反对当时
“ 合党 连群,互 相褒叹“ ”, 往 来禁奥,交通书 疏,有所 探问 ”
之风。明帝 “ 善其言”,专门下诏,将这类人视为 “ 浮华不务道
本者” , 加以 “ 罢退” , 其中主要有诸葛诞、 邓飏等人。 这又
是在官吏选拔 上, 宰相对巩固统治所进的极重要意见。
《三国志· 文帝纪》 :黄初五年 “ , 有司以公卿朝朔望日,因
奏疑事, 听断大政, 论辨得失” 。 这个有司, 估计是尚书, 在
这时奏疑事, 正为了发挥公卿主要是三公与议政事之作用。
除议政权之外, 关于监督百官执行权, 基本上仍属三
公。 由于材料极少, 我们找不到象汉代那样直接的记载, 但
可以从以下材料推出, 即在曹魏, 尚书始终只被看作近臣,
起辅政作用, 而非外朝执行政务的大臣:
《三国志· 杜恕传》 : 明帝时上书建议 “ 使侍中、 尚书坐
则侍帷幄, 行则从华辇, 亲对诏问, 所陈必达, 则群臣之
行、 能否, 皆可得而知。 ” 又在议论考课之制时上书说:
“ 至于公卿及内职大臣, 亦当俱以其职考课之也。 ” 这里的
“ 内职大臣” , 杜恕说他们的任务是 “ 纳言补阙, 无善不纪,
无过不举” , 当指录尚书事、 侍中一类官吏, 起的同样不是
日常监督百官执行的作用。
《三国志· 王肃传》 : 拜太常,“ 时大将军曹爽专权, 任
用何晏、 邓飏等 (均任尚书) 。 肃与太尉蒋济、 司农桓范论
及时政, 肃正色曰: ‘ 此辈即弘恭、 石显之属, 复称说邪! ’
爽闻之, 戒何晏等曰: ‘ 当共慎之! 公卿已比诸君前世恶人
矣。'” 弘恭、 石显是西汉的佞幸, 靠在元帝身边充当中书
(尚书) , 传递文书而弄权, 曹魏尚书职掌虽已有不少变化,
但从王肃、 曹爽话看, 基本上仍属近臣范围, 还不能与公卿
大臣相比。 前面引的高堂隆的话将 “ 三司九列” 与 “ 台阁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145
臣” 对举, 也是一证。
尚书既然仍属近臣, 主要起辅助君主行使君权的作用,
则日常监督中央之九卿、 列卿, 地方之刺史、 郡守, 执行政
策、 法令, 统治全国的权力, 自然基本仍在三公手中。《三
国志· 程晓传》 : 齐王芳时上书称当时治理国家的官吏,“ 外
有公卿、 将校总统诸署, 内有侍中、 尚书综理万机……” 。 将
“ 总统诸署” 与 “ 综理万机” 对举, 前者需执行或监督执行
众务, 十分明显。 只不过因为当时三国鼎立, 军事倥偬, 三
公九卿日常政务留下的记载很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