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被称为兵仙?其他名将基本上大都被称为战神、军神之类的。但唯独仅仅只有韩信一人被称为兵仙。兵仙是后来的提法,但一经提出,即被人们认可,我想,当立足于“兵”字,并从他的战例寻找原因,主要和背水阵与潍水战有关。
背水阵中,他是军队的统帅,在他底下,还有各路将军,将军之下,又有各级军官,然后才到士兵,按照常规,他一个统帅,是不应该指挥到兵卒的,可是,面对这么一群新兵蛋子,老兵油子,和所谓的“市兵”,他知道,光靠那些将军们,是打不了仗,更打不了这样一场以少对多的硬仗,那怎么办呢?只能靠自己,怎么靠呢?用一种非常规的战法,激发士兵的斗志——
我们看背水战的总结大会:
总结大会开始,诸将立即发问,还是揪住背水阵那个问题死死不放,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他们也都亲自参加了战争,但仍然搞不明白。因为按照兵法,都是“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为什么丞相(韩信此时官封丞相)那样的布阵,竟能取得如此神效,这里面到底都什么道道?
在韩信看来不过区区小事,在他们那里却显得如此夸张,他有一种浓浓的成就感,笑着说:
“诸位说的固然没错,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兵法里面不是还有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吗?你们看到山,就想站在它前面;看到水,就想躲在它后面。殊不知作为天险,山和水有着同样的功效,即能挡住敌兵,也能挡住自己,也就是说,既能成为敌人进攻路上的障碍,也能成为自己逃跑时的障碍,特定情况下,灵活使用,就能发挥奇效。
“而不管山还是水,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最大程度激发自己的斗志,最大可能削弱敌军的战斗力。如何激发斗志呢?一种是让他们在敌军面前有明显的优越感,感到势在必得;还有一种就是让他们被动地激发潜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战前形势大家是知道的,我就是神仙,也变不出优越感给大家,何况我刚带军不久,还不能服众,士卒未肯卖命,只有把他们引入绝地,他们才会卖命工作。”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孙子兵法》
联想到不久前项羽那次破釜沉舟的战役,众将恍然大悟,看来读书路上,自己还差得远,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但一旁的广武君内心更加佩服这位仁兄了,原来只知道他人少,现在才知道他不光人少,还都是人渣,就敢来和号称二十万的赵国精锐叫板,还居然一天之间,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真实太神奇了!
而“可驱市人而战”的美名,就此传播。
什么是“市人”,就是典型的街市出生。生活在闹市中,一根葱一头蒜都要花钱买,天天和生意人打交道,甚至自己就是生意人,天生懂得讨价还价。这样的人到战场的第一件事,就是审时度势,以他们市面上的思维方法,看谁多谁少,谁强谁弱,有十足的把握之后才会投入战斗。但你甭指望他们会卖力厮杀,一看对方过于勇猛,哪怕自己人多,也会脚底抹油。
他们脑子比领导转得快,算账比领导算得精,当年戚继光刚开始平倭,碰到的就是这样一群部下,战场上一不小心,就成了光杆司令。无可奈何,只好重新组织一只农民军队,却一不小心成就了戚家军。没办法,中国虽然没有最好的兵员,却有最厉害的兵法,还有最伟大的农民,当一切都失效,只好让农民站出来,兵法遇到农民,顿时如鱼得水,瞬间辉煌重现。
然而,兵荒马乱,韩信没有戚继光那样的底气,只能给什么用什么,往往还不给够,但韩信就是有办法,靠这么一群人,井陉一战,不但打了,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名气。所以,不要小看“市人”二字,能够成功驾驭这两个字,实在不简单。凭借高超的道术,你可以指挥铜人,可以指挥乱石,甚至指挥风水日月,却未必能让他们听话。自古到今,得此美誉者,只韩信一人。
这是继破魏、灭代后的又一大创举,如果前两个只能造成局部的影响,打败陈余则毫无疑问足以让天下震惊,当然,也包括他的老领导项羽同志。
此时,项羽才真正意料到他曾经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可是,为时已晚,在进攻刘邦的路上焦头烂额,他甚至连叹息都已成为一种享受,但噩梦还在后头。
而接下来发生在潍水边上,和项羽大将龙且的一场战争,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战争和兵法的理解,让他无可挑剔地成为仙人一样的存在。
这场战争和他的其他战役一样,同样跳过了将军,整个大军就只有一个将军,一个统帅,所有的将军都是兵,所有的兵都是将军。
当时,两军在河边对峙——
按照标准的打法,应该是击其半渡,可大家都不是傻子,谁又愿意先迈出这一步让敌人来打呢?谁都不愿意迈出,只好守在江边。旷日持久,虽然那人的建议(给龙且出主意让他打持久战的人)没被采用,但长此以往,可能真的就会演变成那人的战术,情况将对自己不利。所以,此战不能拖,只能主动进攻,可对面是满满的二十万人啊,怎么过去都白给,那怎么办呢?只能引导对方过河,但是,对方不傻,如何引导呢?
《孙子兵法》云:“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这里面说了几种诱敌的方法,都是小股诱敌,说到底,无非是示之以弱,示之以利,可按照目前的架势明显行不通。小股部队过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吃掉了,只有主力渡河,兴许能耐久一些。然而,敌人击你半渡怎么办?那分明是自投罗网。
“不,不”,韩信诡异地笑了笑,说:“我主力渡河,不是去作战,而是诱敌,诱过来再打。”
军事史上,能够想到用主力诱敌,恐怕只有韩信一人了。不是别人想不到,是不敢想,想了也没意义。诱敌,就是要把敌人引进主力的包围圈(以卒待之),好一举歼灭之,你用主力诱敌,你拿什么包围呢?
韩信说:“水。”孔明一生用火,乃出于无奈,然终因杀戮太重,虽然一生平安,却只有五十年寿。由于火的毁灭性极大,所以《孙子兵法》特意有一段话: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知道这一点,但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没有特殊的凭借就会被敌人吃掉,或者用士兵的生命和献血去换来那皱巴巴的胜利,这显然不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所愿看到的。所以,为了国家不被屠戮,为了士兵不做无谓的牺牲,孔明只好用火,但在韩信明显棋高一着,一生都没有用火,他用水就可以了。
破魏之战,用水迷惑敌人;井陉之战,用水逼迫士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次又是水,但他准备怎么用呢?
韩信说:“击其半渡。”但敌人不会轻易上钩,何况你先渡河,如何击敌半渡?但韩信还是坚定地说:“渡河不是目的,击其半渡才是最终的目的。”于是,当着一头雾水的将军们,韩信喊来了工兵司令,让他带齐所有的工兵,准备尽量多的沙袋,连夜到上游他指定的地点,务必在天亮之前堵住河水。
第二天,看着浅浅的澭河水完全可以忽视,韩信下令进攻。龙且大喜过望,这些天来,他为半渡的问题烦恼不已。今天一早醒来,还正纳闷这水为什么会突然变小呢,就见韩信的士兵们过河而来,感情是他们沉不住气要来进攻了。
他心说:“韩信啊韩信,这么多年不见,还是个愣头青,大家把你传得神乎其神,我看也不过如此!你如此盛情,那我也不能不够意思。现在没有了最大的障碍还怕什么?”他下令全军立即出动,痛击敌兵,一向以冲锋陷阵为能事的盟主战士们如饿狼般汹涌而去。
在敌人强大的攻势下,韩信的兵力明显不足,很快败下阵来,急忙撤退。看到这架势,龙大叔兴奋地说:“我就知道韩信怕我,现在立功的时候到了!”他不顾五十高龄,一马当先,率领数十万军队,追击敌兵。很快就在韩信精心布置的战场中过了河。
看到过河的人差不多了,韩信下令放水。于是平静的澭河水顿时恶浪翻涌,冲走了不少人,把大半的齐楚联兵堵在了对岸。过河的士兵顿时傻眼了,被河水和反扑过来的汉兵包围,只恨自己缺心眼。
不管是破魏之役,还是井陉一战,无不是在极为寻常的战术中寻找不寻常的打法,出其不意,令敌人猝不及防,最后一总结,这不还是那个什么什么战术吗?仗原来还可以这样打!这乃是韩信一生用兵的精妙之处,看似离奇古怪,却简单如水,过后谁都能一拍脑袋恍然大悟,事前却谁都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些什么,甚至怀疑他,鄙视他,笑话他。
这就是一代兵仙。
凭着这样的打法,韩信轻而易举地利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完成了击其半渡的军事企图,并借用水的力量完成了合围。半渡的军队虽然和背水军一样,有不得不战的架势,但却因为盲目过河遭人算计而心慌意乱,在对领导人无能的埋怨中,一心一意等着对岸的兄弟来营救自己。有些水性好的早已一头扎进河里,自作主张向大队人马靠齐,并没有背水军那样决一死战的勇气。
这正是击其半渡的精妙之处,是一种对心理和力量的全盘把握。很快,没有等来对岸的兄弟,却在强大的骑兵兵团的冲击下,在数倍于自己的强大步兵的蹂躏下全盘败溃。而由于龙大叔曾经的话太过伤人,齐国的士兵冷眼看着来救援的人陷入困境之中却无动于衷,只是默默地站在对岸。
时隔一年,韩信让当年逼迫汉兵跳河的楚兵们重新上演了在睢水河的那一幕,但角色完全倒置。于是,过河的队伍全军覆没,老将龙且结束了他勇武而刚强的一生,并带走了项羽的二十万军队,彭城从此空虚。
虽然大部分人马仍在对岸,但眼睁睁看着主帅被杀,同伴被围歼,骄傲的楚兵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平时都是他们打别人,哪有别人打他们?如今公然被人欺负。看着如此狡诈的敌兵,想着这一年多来,楚国与日俱下的尴尬处境,不由他们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后路。
一些见异思迁的高级军官开始频繁与敌军联系踏上骑墙的道路;一些忠心耿耿但不得不做长远打算的高级军官开始知道保存实力;而那些低级军官本没有什么是非观念,表现更是五花八门;士兵们则纷纷开始表达对家乡富贵生活的思念,对此次行动的不满,对齐国的怨恨,对敌兵的诅咒,不等汉兵来战,内部已乱成一团。十几万军队顿时成为一盘散沙,而此时韩信要做的,只是八个字:追亡逐北,收编新军。
对追亡逐北的结果,《史记》上有一个简单而令人胆寒的记录:这二十万人一个不留,都没有回到家乡(皆虏楚卒)。
所以,我们看韩信,这么大的统帅,平生打了那么多漂亮的仗,按照太史公的记载,据说也有不少将军沾了他的光,封侯列官,但是,在他身边,除了垓下之围中偶尔出现的两个侧翼作战的将军被历史记载下来外,有名有姓的将军几乎没有。
说白了,他是兵王,而非将首,他打仗,有兵就够了,并且是多多益善,将军们只用老老实实打仗就可以了,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舞台。楚汉之间,一将难求,而他的打仗风格,恰好也顺应了时势。
说他是兵仙,盖因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