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吧 关注:11,229贴子:396,107

回复:悼韩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淮阴侯庙(宋·沈遘)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淮阴本自市人子,始定三齐便请王。
明哲保身非所责,如何终欲比张良。
沈遘(1025—1067),字文通,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沈括之从侄。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卒于宋英宗治平四年,年四十三岁。【始定三齐便请王】--这一句很深邃,韩信被杀,祸起于自请封王。在平定三齐之后,韩信与刘孝正被楚军围困在荥阳的危急关头,竟上书刘邦,自请代理齐王。后来,韩信对刘邦没有主动封其为王而深表不满,借故不肯发兵,致使刘邦在固陵一役吃了败仗。对此,刘邦极为恼火,只是迫于当时形势,不便立即诛之。以后随着局势的稳定,韩信也就成了刀下之鬼。


IP属地:广东88楼2017-03-29 16:23
收起回复
    相和歌辞 从军行三首 其一(唐·王涯)
      押寒韵
    旌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
    今朝韩信计,日下斩成安。


    IP属地:广东89楼2017-03-30 06:38
    回复
      虽出身寒微兮,淡泊以明志;漂母以济困厄兮,鸿鹄之志不迁;坚孺持剑以挟兮,受辱于跨下;非为不勇兮,忍之以为青云;为项王执仗兮,微言身轻;谋不为所重兮,良钦择木而栖;是珠玉兮,光彩终显;汉王初未识俊才兮,萧相国月下追信、恐失够国良栋;筑坛拜将兮,授命于君;感钟子期终遇俞伯牙兮,鲤鱼得以跳龙门;水淹魏城兮,初显锋芒;掳魏王豹兮,大鹏得以展翅;破井荆兮,平燕破齐;垓下之战兮,霸王挥泪别姬以自亡。初为齐王兮,改封为楚王;功高震主兮,功大而贬;淮阴侯兮,忠心无罪而遭疑;骄兔死兮,良狗烹;敌国破兮,英雄亡;未央宫兮,魂归未央;魂归未央兮,黎庶为之哀叹;忠良自古无善果兮,日月无辉;是非倒悬兮,天地惨淡;阴阳失衡兮,海水倒流;山河呜咽兮,风为之萧萧;日月为之悲哀兮,灵物哀戚;绿叶为之失色兮,粉颜含屈而失黛;敢问天地兮,孰为英雄舞;挥泪垂泣兮,人神为之共忿。明进暗退兮,明哲方可保身;呜呼悲哉,英雄不能瞑目兮。


      IP属地:广东92楼2017-03-31 15:07
      回复
        韩信为什么被称为兵仙?其他名将基本上大都被称为战神、军神之类的。但唯独仅仅只有韩信一人被称为兵仙。兵仙是后来的提法,但一经提出,即被人们认可,我想,当立足于“兵”字,并从他的战例寻找原因,主要和背水阵与潍水战有关。
        背水阵中,他是军队的统帅,在他底下,还有各路将军,将军之下,又有各级军官,然后才到士兵,按照常规,他一个统帅,是不应该指挥到兵卒的,可是,面对这么一群新兵蛋子,老兵油子,和所谓的“市兵”,他知道,光靠那些将军们,是打不了仗,更打不了这样一场以少对多的硬仗,那怎么办呢?只能靠自己,怎么靠呢?用一种非常规的战法,激发士兵的斗志——
        我们看背水战的总结大会:
        总结大会开始,诸将立即发问,还是揪住背水阵那个问题死死不放,虽然战争已经结束,他们也都亲自参加了战争,但仍然搞不明白。因为按照兵法,都是“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为什么丞相(韩信此时官封丞相)那样的布阵,竟能取得如此神效,这里面到底都什么道道?
        在韩信看来不过区区小事,在他们那里却显得如此夸张,他有一种浓浓的成就感,笑着说:
        “诸位说的固然没错,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兵法里面不是还有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吗?你们看到山,就想站在它前面;看到水,就想躲在它后面。殊不知作为天险,山和水有着同样的功效,即能挡住敌兵,也能挡住自己,也就是说,既能成为敌人进攻路上的障碍,也能成为自己逃跑时的障碍,特定情况下,灵活使用,就能发挥奇效。
        “而不管山还是水,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最大程度激发自己的斗志,最大可能削弱敌军的战斗力。如何激发斗志呢?一种是让他们在敌军面前有明显的优越感,感到势在必得;还有一种就是让他们被动地激发潜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战前形势大家是知道的,我就是神仙,也变不出优越感给大家,何况我刚带军不久,还不能服众,士卒未肯卖命,只有把他们引入绝地,他们才会卖命工作。”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孙子兵法》
        联想到不久前项羽那次破釜沉舟的战役,众将恍然大悟,看来读书路上,自己还差得远,还有太长的路要走。但一旁的广武君内心更加佩服这位仁兄了,原来只知道他人少,现在才知道他不光人少,还都是人渣,就敢来和号称二十万的赵国精锐叫板,还居然一天之间,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真实太神奇了!
        而“可驱市人而战”的美名,就此传播。
        什么是“市人”,就是典型的街市出生。生活在闹市中,一根葱一头蒜都要花钱买,天天和生意人打交道,甚至自己就是生意人,天生懂得讨价还价。这样的人到战场的第一件事,就是审时度势,以他们市面上的思维方法,看谁多谁少,谁强谁弱,有十足的把握之后才会投入战斗。但你甭指望他们会卖力厮杀,一看对方过于勇猛,哪怕自己人多,也会脚底抹油。
        他们脑子比领导转得快,算账比领导算得精,当年戚继光刚开始平倭,碰到的就是这样一群部下,战场上一不小心,就成了光杆司令。无可奈何,只好重新组织一只农民军队,却一不小心成就了戚家军。没办法,中国虽然没有最好的兵员,却有最厉害的兵法,还有最伟大的农民,当一切都失效,只好让农民站出来,兵法遇到农民,顿时如鱼得水,瞬间辉煌重现。
        然而,兵荒马乱,韩信没有戚继光那样的底气,只能给什么用什么,往往还不给够,但韩信就是有办法,靠这么一群人,井陉一战,不但打了,还打出了威风,打出了名气。所以,不要小看“市人”二字,能够成功驾驭这两个字,实在不简单。凭借高超的道术,你可以指挥铜人,可以指挥乱石,甚至指挥风水日月,却未必能让他们听话。自古到今,得此美誉者,只韩信一人。
        这是继破魏、灭代后的又一大创举,如果前两个只能造成局部的影响,打败陈余则毫无疑问足以让天下震惊,当然,也包括他的老领导项羽同志。
        此时,项羽才真正意料到他曾经犯了一个多大的错误,可是,为时已晚,在进攻刘邦的路上焦头烂额,他甚至连叹息都已成为一种享受,但噩梦还在后头。
        而接下来发生在潍水边上,和项羽大将龙且的一场战争,则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战争和兵法的理解,让他无可挑剔地成为仙人一样的存在。
        这场战争和他的其他战役一样,同样跳过了将军,整个大军就只有一个将军,一个统帅,所有的将军都是兵,所有的兵都是将军。
        当时,两军在河边对峙——
        按照标准的打法,应该是击其半渡,可大家都不是傻子,谁又愿意先迈出这一步让敌人来打呢?谁都不愿意迈出,只好守在江边。旷日持久,虽然那人的建议(给龙且出主意让他打持久战的人)没被采用,但长此以往,可能真的就会演变成那人的战术,情况将对自己不利。所以,此战不能拖,只能主动进攻,可对面是满满的二十万人啊,怎么过去都白给,那怎么办呢?只能引导对方过河,但是,对方不傻,如何引导呢?
        《孙子兵法》云:“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这里面说了几种诱敌的方法,都是小股诱敌,说到底,无非是示之以弱,示之以利,可按照目前的架势明显行不通。小股部队过江,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吃掉了,只有主力渡河,兴许能耐久一些。然而,敌人击你半渡怎么办?那分明是自投罗网。
        “不,不”,韩信诡异地笑了笑,说:“我主力渡河,不是去作战,而是诱敌,诱过来再打。”
        军事史上,能够想到用主力诱敌,恐怕只有韩信一人了。不是别人想不到,是不敢想,想了也没意义。诱敌,就是要把敌人引进主力的包围圈(以卒待之),好一举歼灭之,你用主力诱敌,你拿什么包围呢?
        韩信说:“水。”孔明一生用火,乃出于无奈,然终因杀戮太重,虽然一生平安,却只有五十年寿。由于火的毁灭性极大,所以《孙子兵法》特意有一段话: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读过这本书的人可能都知道这一点,但在残酷的战争面前,没有特殊的凭借就会被敌人吃掉,或者用士兵的生命和献血去换来那皱巴巴的胜利,这显然不是一个优秀的指挥官所愿看到的。所以,为了国家不被屠戮,为了士兵不做无谓的牺牲,孔明只好用火,但在韩信明显棋高一着,一生都没有用火,他用水就可以了。
        破魏之战,用水迷惑敌人;井陉之战,用水逼迫士兵;可谓无所不用其极。这次又是水,但他准备怎么用呢?
        韩信说:“击其半渡。”但敌人不会轻易上钩,何况你先渡河,如何击敌半渡?但韩信还是坚定地说:“渡河不是目的,击其半渡才是最终的目的。”于是,当着一头雾水的将军们,韩信喊来了工兵司令,让他带齐所有的工兵,准备尽量多的沙袋,连夜到上游他指定的地点,务必在天亮之前堵住河水。
        第二天,看着浅浅的澭河水完全可以忽视,韩信下令进攻。龙且大喜过望,这些天来,他为半渡的问题烦恼不已。今天一早醒来,还正纳闷这水为什么会突然变小呢,就见韩信的士兵们过河而来,感情是他们沉不住气要来进攻了。
        他心说:“韩信啊韩信,这么多年不见,还是个愣头青,大家把你传得神乎其神,我看也不过如此!你如此盛情,那我也不能不够意思。现在没有了最大的障碍还怕什么?”他下令全军立即出动,痛击敌兵,一向以冲锋陷阵为能事的盟主战士们如饿狼般汹涌而去。
        在敌人强大的攻势下,韩信的兵力明显不足,很快败下阵来,急忙撤退。看到这架势,龙大叔兴奋地说:“我就知道韩信怕我,现在立功的时候到了!”他不顾五十高龄,一马当先,率领数十万军队,追击敌兵。很快就在韩信精心布置的战场中过了河。
        看到过河的人差不多了,韩信下令放水。于是平静的澭河水顿时恶浪翻涌,冲走了不少人,把大半的齐楚联兵堵在了对岸。过河的士兵顿时傻眼了,被河水和反扑过来的汉兵包围,只恨自己缺心眼。
        不管是破魏之役,还是井陉一战,无不是在极为寻常的战术中寻找不寻常的打法,出其不意,令敌人猝不及防,最后一总结,这不还是那个什么什么战术吗?仗原来还可以这样打!这乃是韩信一生用兵的精妙之处,看似离奇古怪,却简单如水,过后谁都能一拍脑袋恍然大悟,事前却谁都不知道他到底想干些什么,甚至怀疑他,鄙视他,笑话他。
        这就是一代兵仙。
        凭着这样的打法,韩信轻而易举地利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完成了击其半渡的军事企图,并借用水的力量完成了合围。半渡的军队虽然和背水军一样,有不得不战的架势,但却因为盲目过河遭人算计而心慌意乱,在对领导人无能的埋怨中,一心一意等着对岸的兄弟来营救自己。有些水性好的早已一头扎进河里,自作主张向大队人马靠齐,并没有背水军那样决一死战的勇气。
        这正是击其半渡的精妙之处,是一种对心理和力量的全盘把握。很快,没有等来对岸的兄弟,却在强大的骑兵兵团的冲击下,在数倍于自己的强大步兵的蹂躏下全盘败溃。而由于龙大叔曾经的话太过伤人,齐国的士兵冷眼看着来救援的人陷入困境之中却无动于衷,只是默默地站在对岸。
        时隔一年,韩信让当年逼迫汉兵跳河的楚兵们重新上演了在睢水河的那一幕,但角色完全倒置。于是,过河的队伍全军覆没,老将龙且结束了他勇武而刚强的一生,并带走了项羽的二十万军队,彭城从此空虚。
        虽然大部分人马仍在对岸,但眼睁睁看着主帅被杀,同伴被围歼,骄傲的楚兵何曾受过这样的委屈?平时都是他们打别人,哪有别人打他们?如今公然被人欺负。看着如此狡诈的敌兵,想着这一年多来,楚国与日俱下的尴尬处境,不由他们不重新考虑自己的后路。
        一些见异思迁的高级军官开始频繁与敌军联系踏上骑墙的道路;一些忠心耿耿但不得不做长远打算的高级军官开始知道保存实力;而那些低级军官本没有什么是非观念,表现更是五花八门;士兵们则纷纷开始表达对家乡富贵生活的思念,对此次行动的不满,对齐国的怨恨,对敌兵的诅咒,不等汉兵来战,内部已乱成一团。十几万军队顿时成为一盘散沙,而此时韩信要做的,只是八个字:追亡逐北,收编新军。
        对追亡逐北的结果,《史记》上有一个简单而令人胆寒的记录:这二十万人一个不留,都没有回到家乡(皆虏楚卒)。
        所以,我们看韩信,这么大的统帅,平生打了那么多漂亮的仗,按照太史公的记载,据说也有不少将军沾了他的光,封侯列官,但是,在他身边,除了垓下之围中偶尔出现的两个侧翼作战的将军被历史记载下来外,有名有姓的将军几乎没有。
        说白了,他是兵王,而非将首,他打仗,有兵就够了,并且是多多益善,将军们只用老老实实打仗就可以了,没有多少可以发挥的舞台。楚汉之间,一将难求,而他的打仗风格,恰好也顺应了时势。
        说他是兵仙,盖因此也。


        IP属地:安徽来自手机贴吧93楼2017-04-01 19:16
        收起回复
          草堂吟(唐·薛令之)
          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苦诗书向灯烛。
          柴门半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伴宿。
          春日溪头垂钓归,花笑莺啼芳草绿。
          猿鹤寥寥愁转深,携琴独理仙家曲。
          曲中哀怨谁知妙,子期能识宫商调。
          鱼未成龙剑未飞,家贫耽学人争笑。
          君不见苏秦与韩信,独步谁知是英俊。
          一朝得遇圣明君,腰间各佩黄金印。
          男儿立志需稽古,莫厌灯前读书苦。
          自古公侯未遇时,萧条长闭山中户。
          薛令之(683年9月11日-757年),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后迁至嘉禾里(今厦门市)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他在《闽书》、《厦门志》中与陈黯并称“南陈、北薛”。著有《明月先生集》。央视有拍过纪录片播放他的一些廉政介绍。


          IP属地:广东94楼2017-04-05 21:05
          回复


            IP属地:广东95楼2017-04-30 20:23
            回复
              棒棒哒,伪前排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96楼2017-05-01 09:52
              收起回复
                汉人欠韩信的,是永远欠了,因为韩信被嫉贤妒能的人给杀了,因为杀他的那些**也泯灭在历史长河中了,我们只能叹息,、、、、
                历史上,成长为韩信不容易,杀韩信也不容易,然而还是一个个韩信被杀了,、、、、


                97楼2017-05-01 17:21
                收起回复
                  秦季贤愚混不分,只应漂母识王孙。
                  归荣便累千金赠,为报当时一饭恩。
                  -----这一首是唐代诗人汪遵 也有记载为王遵的(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他的另一首【咏长城】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让人读了颇觉回味无穷。


                  IP属地:广东99楼2017-07-31 19:27
                  回复
                    赏读几首刘禹锡写的淮阴行,陋室铭可以说名声很大,还有探骊得珠的典故 【金陵怀石】都是刘禹锡的名作。
                    淮阴行五首(并引) 其一(唐·刘禹锡)
                    并引:古有〈长干行〉,言三江之事悉矣。余尝阻风淮阴,作〈淮阴行〉,以裨乐府。
                    簇簇淮阴市,竹楼缘岸上。
                    好日起樯竿,乌飞惊五两。
                    淮阴行五首 其二
                    今日转船头,金乌指西北。
                    烟波与春草,千里同一色。
                    淮阴行五首 其三
                    船头大铜镮,摩挲光阵阵。
                    早早使风来,沙头一眼认。
                    淮阴行五首 其四
                    何物令侬羡,羡郎船尾燕。
                    衔泥趁樯竿,宿食长相见。
                    淮阴行五首 其五
                    隔浦望行船,头昂尾幰幰。
                    无奈晚来时,清淮春浪软。


                    IP属地:广东100楼2017-07-31 19:37
                    回复
                      一个将军最好的归宿是在最后一场战役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头热血洒疆场,不完美,不窝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1楼2017-08-03 00:07
                      回复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IP属地:江苏来自iPhone客户端102楼2017-08-03 19:55
                        收起回复
                          韩信(宋·王安石)
                          韩信寄食常歉然,邂逅漂母能哀怜。
                          当时哙等何由伍,但有淮阴恶少年。
                          谁道萧曹刀笔吏,从容一语知人意。
                          坛上平明大将旗,举军尽惊王不疑。
                          救兵半楚潍半沙,从初龙且闻信怯。
                          鸿沟天下已横分,谈笑重来卷楚氛。
                          但以怯名终得羽,谁为孔费两将军。
                          咏史六首 其三 韩信(宋·乐雷发)
                          愁看钟室劈良弓,
                          何不当时杀蒯通。
                          今日真王成底事,
                          只应娥姁是英雄。
                          还有一位诗人写了十首韩信庙。


                          IP属地:广东103楼2017-10-05 20:58
                          回复
                            题淮阴侯庙十首(宋·邵雍)其一
                            一身作乱宜从戮,三族全夷似少恩。
                            汉道是时初杂霸,萧何王佐殆非尊。
                            其二
                            据立大功非不智,复贪王爵似专愚。
                            造成四百年炎汉,才得安宁反受诛。
                            其三
                            生身既得逢真主,立事何须作假王。
                            谁谓祸阶从此始,不宜回首怨高皇。
                            其四
                            一时韩信为良犬,千古萧何作霸臣。
                            彼此并干名教罪,罪犹不逮谓斯人。
                            其五
                            韩信事刘元不叛,萧何惑汉竟生疑。
                            当初若听蒯通语,高祖功名未可知。
                            其六
                            虽则有才兼有智,存亡进退处非真。
                            五湖依旧烟波在,范蠡无人继后尘。
                            其七
                            若非韩信难除项,不得萧何莫制韩。
                            天下须知无一手,苟非高祖用萧难。
                            其八
                            汉家基定议功勋,异姓封王有五人。
                            不似淮阴最雄杰,敢教根固又生秦。
                            其九
                            韩信恃功前虑寡,汉皇负德尚权安。
                            幽囚必欲擒来斩,固要加诸甚不难。
                            其十
                            若履暴荣须暴辱,既经多喜必多忧。
                            功成能让封王印,世世长为列土侯。


                            IP属地:广东104楼2017-10-05 21: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