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从之孟婆
说到孟婆,可能我们现代人会普遍比古代人知道的更多。问道现代人,谁都知道忘川河边奈何桥,奈何桥上孟婆汤。但是如果你发放到明朝中期你说到孟婆,人家可能还以为是在街头卖茶说潘金莲的老虔婆呢~可能其原因,在于孟婆正是民间近古以来才诞生的神祇。
孟婆的传说有三个主要因素,孟婆、忘川、奈何桥。仔细追究起来,最古老的反倒是奈何桥,最年轻的是忘川。
奈何桥,就是奈河上的桥、奈何奈河,过此河,无可奈何。关于奈何最早在唐朝的《宣室志》第四卷就有所记载:
“至一水,广不数尺,流而西南。观问习,习曰:‘此俗所谓奈河,其源出地府’。观即视,其水皆血,而腥秽不可近。”
而奈河上有桥,从宋元时期《目连救母》的话本杂剧就有提及。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孟婆开始出现,如元杂剧的西游记里有孟婆:““孟婆是我教成,风神是我正果。我和骊山老母是姊妹两个,我通风他通火。”。但这个奈何桥和孟婆没关系。但这个孟婆和奈何桥、孟婆汤没啥关系,因为即使是在明中期的《西游记》里,也是有奈何桥,桥上是桥梁使者,而没有孟婆的。
到了《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朱鼎臣,明)里,才有了孟婆亭“孟婆亭下相分手,飒飒仙风鼓太和。”只是个地名而已
之后清朝的清朝文人提到孟婆,也大多只是把她和地府挂了钩而已。类似女子喂食汤水的记载还要到乾隆56年的沈起凤的《谐铎》。可以说作为冥神的孟婆,至今也不过300年。
当然,如前所述,孟婆这个名字元杂剧的西游记就有了,但这里的她不是冥神,而是类似风神的存在。事实上在乾隆中期以前,提到孟婆这个神的(不是什么孟婆庄、孟婆亭这样地名的),大多和风神有关。
像《历代词话·宋词》记载:俗谓风曰孟婆,蒋捷词云:"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早。"江南七八月间有大风甚於舶鲎浚野人相传以为孟婆发怒。
当然这之后的什么士秀曰:"山海经云:'帝之二女,游於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帝女故曰孟婆。'犹郊祀志以地神为泰媪。"此方言虽鄙俚,亦有自来矣。就鬼扯了,《山海经》是有“帝之二女,游於江中,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但之后的就纯属二次创作了。
将风与死亡关联,在旧大陆并不少见,我国最早就有不周风的传说。风,传递消息,代表送别。地府最早的孟婆亭就是这种含义。鬼门关外,阴阳之间。再往后,亭这个唐以前的机构取消了,慢慢阴间就出现了孟婆庄,但意义也是一样。阴间的第一站
另外我之前在说无常的时候提到过一句。事实上,孟婆、无常作为冥神出现,很可能是民俗的发展,与白莲教和妖术恐慌不无关系。也正是这以后,孟婆开始和奈何桥挂钩,孟婆掌握了孟婆汤,地理位置也渐渐转移,成为投胎前的最后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