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吧 关注:34,042,951贴子:993,679,975

回复:解密:龍为何物?——山海河洛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楼主你好啊


IP属地:云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2楼2016-03-28 14:55
回复
    作者可以整理一下出本书或者出个论文,补充一下古文化方面知识的空白。


    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6-03-28 15:50
    回复
      2025-05-20 09:51:51
      广告
      暖贴


      来自Android客户端85楼2016-03-28 16:00
      回复
        墨先生请继续


        IP属地:广东86楼2016-03-28 16:12
        回复
          不是怀念她,只是忘不了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


          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6-03-28 16:40
          回复
            哈哈,我姓龙,真姓龙。


            IP属地:四川88楼2016-03-28 21:42
            回复
              拯救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1楼2016-03-29 00:00
              回复
                (一)龙是什么样的一种生物
                我们认为鱼登陆的最初动因,只是为了从一处池塘转移到另一处池塘,换言之,是一种为了能继续留在水中生活的适应性迁移。然而,
                由这种行为导致的一系列身体构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却是它们始料所不及的。既然登上了陆地,就不得不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从而促使鱼鳔转化为简单的肺组织。长期在地面上划行移动,胸鳍、腹鳍的形状也渐渐起了变化,终于发展为五趾型的四肢。这一群最早出现在陆地上的四足脊椎动物,并不是爬行类,而是两栖类。为了同白奎纪以后发展起来的现代两栖类相区别,我们且将它们定名为“古代两栖类”。
                从适应陆地生活的诸多要求来看,两栖动物有着明显的局限性。这些来自水族的新大陆发现者们,其实从来也没有真正称霸过陆地。它们不能远离水域,不能过久地暴露在干燥空气中,更经不起强烈日光下的曝晒蒸发。幸而天赐良机,自它们登陆伊始,全球气候正处于一个相当温暖而湿润的时期,陆地上覆盖着主要由蕨类植物构成的茂密丛林,在丛林中间布满了数不清的沼泽。湿气浓重的森林,成了两栖动物的天然保护伞。绵延不断的沼泽,则是两栖动物最理想的栖身之所。这一郁郁葱葱的局面持续了将近六干万年光景。后来由于地壳变动,沼泽区内的大批植物被层层埋入地下,经过长期的炭化作用,形成了我们今日作为重要能源的煤炭,故而地质学上称这一时期为“石炭纪”。


                92楼2016-03-29 00:00
                回复
                  2025-05-20 09:45:51
                  广告
                  我国北部地区已经发现和正在开采的大煤田,足以证明该地区在石炭纪时尚处于暖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分布着大面积的原始丛林。
                  “暑极不生暑而生寒。”大约在两亿八千万年前的石炭纪末期,气候开始变得寒冷而干燥,大片的丛林、沼泽消失了。许多曾经颇为活跃的两栖动物,因为不能顺应新环境而相继绝灭,让位给了正在崭露头角的爬行类动物。有一些惰性较强的两栖动物,原本就比同类有更多的时间泡在水里,此刻在异常气候的压力下,索性退回到了水中,并开始向地下水域寻求避难的场所。由古代两栖类引上陆地的高等生物类群,经过了无数次的脱胎换骨,有的能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奔驰,有的能以惊人的敏捷攀援树木,有的则征服了天空。地表生物圈内的竟争愈演愈烈,后起的物种换了一代又一代,它们留下的大多只是化石,而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却出人意料地荀活下来,一直闯进了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成了万众争睹的活化石。这很可能就是那种被称之为“龙”的神秘动物的真实身份。
                  可能有人会问墨先生为什么这么说呢?现代两栖类皮肤裸露,属于白垩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新种,而古代两栖类多为披鳞带甲状,体型也比现代的要大得多。从古今目击者的描述来看,龙鳞肯定不是鳄鱼身上的那种角质鳞。依据生物进化的不可逆律,一种在进化过程中已经褪掉了鱼鳞的动物,即使后代返回到祖先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再长出鱼鳞来了。例如爬行类中的鱼龙、蛇颈龙,哺乳类中的海豚、鲸鱼,它们在重新入水以后,并没有长出满身的鳞片来。


                  94楼2016-03-29 00:01
                  回复
                    由此可见,龙和鱼类的关系非同一般,龙鳞是直接从某种古代鱼鳞演化而来,并且像硬骨鱼鳞那样,形成以后便终身生长,所以随着龙体的增大,每一片龙鳞的面积也相应增大。在众多的四足脊椎动物中间,身上之鳞片跟鱼鳞有直接继承关系的,当以古代两栖类动物为最大可能。
                    古籍上被记录下来的龙,若依照体色来区分,大致有三类。一是“黑龙”,又称“青龙”。二是“白龙”,体表纯白色,或以白色为主。这类龙最为稀见,估计是由近交所造成的白化个体。“白龙,天帝贵畜也。”跟其它白化动物一样,白龙也受到人们特别的珍爱。三曰“黄龙”,体表呈金黄色,又说呈五彩色。古人视之为“祥瑞”并做了许多歌颂文章的,主要就是指这类体色艳丽的龙。黄龙的鳞片也十分漂亮,据说在光照之下闪闪耀目。司马相如《子虚赋》在形容云梦山川的景色时,曾有过这样的辞句:“众色炫耀,照烂龙鳞。”《文选》引郭璞注:“如龙之鳞彩也。”
                    从龙身上揭下来的鳞片之所以“金碧射目”、“灿烂作五彩色”。这很可能是一种珐琅质加厚的硬鳞,并且含有鸟粪素结晶。若考虑到龙和鱼类之间的亲缘关系,这类体色的出现也就毫不奇怪了。生物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动物类群中,鱼类是体色最为艳丽的一族,鸟类、昆虫类尚在其次。越是居于深水层的鱼类,其体色往往越是五彩缤纷,斑斓夺目。


                    95楼2016-03-29 00:01
                    回复
                      第三,龙出现在陆地时,大多表现为神疲力乏、气息奄奄,虽然长有四条腿,却老是趴在原地不动,这种现象似乎也可证明,龙的肺功能是相当低弱的,远不能满足陆地运动的需要。它应当具有其它的辅助性呼吸功能。上古的豢龙技术早已失传,但是仍有若干经验片断遗留在民间。目击者们中的老人会组织为趴在陆地的龙搭建凉棚,不断往它的身上泼水,这种对于堕龙的特殊救援方式,很可能也是源自早期的经验。
                      其实搭建凉棚,不正是为了避免日光照射,以减缓动物体表的水分蒸发吗?用水浇身,不正是为了增加体表的湿润度,以利于气体交换吗?这一代代相传的古老经验,恰好暗示了龙的皮肤具有呼吸作用,只要让它周身保持足够的湿润度,即使几天不吃不喝,它也不会死去。而真正成熟的爬行类动物,是不需要享受这种待遇的。因为爬行动物已经具备完善的肺组织,皮肤干燥本属正常现象,用水去泼洒身体反而显得多此一举了。


                      97楼2016-03-29 00:02
                      回复
                        假如龙的原型是蛇或者鳄鱼,那就很难使人理解。作为爬行纲动物的蛇、鳄鱼,已经能够整个脱离水域,在陆地上追逐食物,在陆地上生儿育女,怎么会“失于水则神废”呢?鳄鱼虽然性喜水栖,但它具备完善的肺组织和发达的四肢。雌鳄鱼在孵卵期间,能够持续2一3个月趴在地面上,何尝需要人们用水去浇它的身体?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史籍记载的堕龙现场时,便会感到惊讶不已。
                        那些坠落在陆地上牛首蛇身的怪物,大多呈现一副神气俱丧、可怜兮兮的模样,趴在原地,像条死狗。只有当大雨降临,它才重新抖擞起来。有些堕龙还会在沙土中挣扎号叫,人们用水去泼它,叫声才有所缓解。可见,这种长满鱼鳞的怪物对水的依赖性,远在爬行纲动物之上。于是乎,“蛟龙失水”成了古代作品中常见的譬喻。《新列国志》道“蛟龙离水,匹夫可制。”《红楼梦》道:“蛟龙失水似枯鱼。”


                        98楼2016-03-29 0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