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17贴子:554,541

回复:【闲话】YY:郭奉孝的人生理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隆中对】(本部份部分参考网络)
非常非常伟大,但是开上帝视角的话也是有bug滴,怎么说,也许是太理想主义了
1.本观点来自八大家之苏洵和某无关哦(明明你就是诸葛暗←_←
苏洵认为,诸葛亮守荆州而以主力到西蜀建立根据地,很难实现两头兼顾的目的。
诸葛以为有高山险隘相阻,就可以免于灭亡,而实际上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保证安然偏于一隅都很困难,以此为根据地图取中原就更不可能了。
苏洵还形象地举了一个例子:要成为富人,必须占据四通五达之都,收取天下之利。而赚到一点小利,就藏在家里,天天守着,是求不失,不是求富,要是来了大盗,又怎么知道真的不会失去呢?
至于为何刘邦也是从蜀起家的而成天下之业而诸葛不可呢?某窃以为与当时地形之变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汉高后二年武都道大地震之前,今嘉陵江上游与汉江之间的水路是畅通滴,蜀地与汉中关中陇西是有水路相通滴,刘邦走故道北袭关中也就是利用这条水道滴,战国时秦楚之战也是因为有这一条水道滴,如果没有这条水道物资补给是非常困难滴
而在蜀汉时期,嘉陵江上游与汉江已经断绝了,补给困难、兵员不足,自然战略进攻时就会很困难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跨有荆、益”与“外结好孙权”,是很难同时实现的。
在政治家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若孙吴没有荆州在手,若荆州属于人杰者刘备或其他一人,那么自己政权的整条西线都将处于一个相当危险的状态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荆州之兵家必争,无须赘言
至于什么未出草庐之天下三分啊神马的,个人赶脚完全是站在刘备角度上的言论啊orz...其精髓和鲁肃的榻上策有异曲同工之妙啊...至于诸葛为啥选刘备,这个史学界有些很有理的言论...至于帮刘备平定三分天下,葛神的实力也无需赘言了
那么三分天下以至于三家归晋是不是天命使然呢,要我说历史就是由许许多多微观的偶然组成宏观的必然,无遗憾,不青史
手机码字党已死,欢迎默哀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5-06-14 11:26
收起回复
    话说对先定荆这个问题,楼主怎么看?http://tieba.baidu.com/p/3800326120?lp=5028&mo_device=1&pn=0&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5-06-14 12:00
    回复
      窝艹...马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7楼2015-06-14 14:00
      回复
        【为啥曹操停了两月】
        ------------------------------------------------------------------------------------------------------------------------------------
        这个我和“先定荆”的那个话题一起回哈。
        【赤壁之战孙刘联盟&诸葛亮在其中作用】
        ------------------------------------------------------------------------------------------------------------------------------------
        忘了鲁肃先生的作用,失敬,失敬。
        孙刘联盟最大的功臣好象就是曹操,按曹操那个搂草打兔子的想法,草和兔子不联合就奇怪了,哪本兵书也没这种打法啊。
        【十胜十败论】
        -------------------------------------------------------------------------------------------------------------------------------------
        按我YY的想法,郭嘉在袁绍那呆了几十天,发现袁绍不能成大事,然后就离开了袁绍,但并没离开袁绍的根据地,而是在那里周游,因此能十分精辟地表达出袁绍的弱点。而郭嘉欲投奔曹操之前,想来考察过很多主公(比如说刘表是坐谈客尔,这种话若不是随便说说,要么是看了许多关于刘表的情报,要么是他考察过刘表,发现不可用),他发现曹操最可能成大事,因为曹操有这么多优点,有一些虽然还没完全做到,但有可能做到,所以他选择了曹操,所以《十胜十败》随手捻来。
        知乎上回答的是大神,膜拜之,比在下想得深邃多了。
        私以为建安二年的《十胜十败》在建安五年一样有用,袁绍还是那个袁绍,曹操多少还进化了一些,袁绍还是要对阵曹操,由兵力而论,曹操还是远逊于袁绍,《十胜十败》算战略啊,战略所处形势没有变,战略当然会一直适用啊。
        【隆中对】
        --------------------------------------------------------------------------------------------------------------------------------------
        诸葛武侯的事恕在下不接着讨论了,因为我对武侯有个心结没解开,就是连年北伐。要是北伐的战略目的是灭魏开疆吧,好象黑了武侯的军事才能,若北伐的战略目的是以攻为守,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我没法接受。我心中的士人当以平天下,治太平为己任,所谓民为重,社稷为轻,为一国之存名,陷万民于水火,非仁者所为,非士人所为。所以我尽量不提武侯的事,本来了解的就不多,心还不能摆正,容易走偏。


        IP属地:北京28楼2015-06-14 20:17
        回复
          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5-06-14 21:13
          回复
            先定荆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疑问,奉孝书僮大神回答了,我一直认为是在打乌丸取胜后的下一步要先定荆,heartisi主观认定先定荆的时间在建安八年没有任何相关依据。
            为什么不是在建安八年呢?一是袁绍势力耗尽之前不能征刘表,郭嘉计策的总体思路就是赶尽杀绝,“若征刘表”就是假装征刘表,“变成而后击之”意味着两人共斗后要把两人统统干掉。弄假成真,把原本的战略目标扔了,这本身就很荒唐。
            我们需要注意一点,郭嘉出的这个计谋在二袁被灭前必须是保密的,否则那时候又不是没有情报组织,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假装打荆州,等着二袁内乱再去打二袁,这计谋还有意义吗?
            所以,在辛毗来请降时,群下是不知道曹操打刘表是假象,才会出现一边倒,认为应该去打刘表,这时候荀攸站出来说不行,应该先搞定二袁,也就是把郭嘉计谋的后半段,“变成而后击之”,给挑明了。
            那这里荀攸知不知道曹郭二人的小算盘呢?其实知不知道无所谓,知道就是陪演,不知道说明荀谋主才智过人啊。
            辛毗相关的言论那,我觉得就是曹郭二人联手诈他,他本是信使,却成了叛臣,曹操不能完全信任他,怕他是诈降,所以设个局把他实话诈出来了,随后曹操放心了,就回去打二袁了。
            郭嘉为什么叫鬼才,因为他的谋略总是先人一步,别人能抓住机会出谋划策,却不知道这个机会是郭奉孝制造出来的,所以郭嘉给人的感觉是开战前说很多,真打起来了这个人就不见了。为什么他不见了改成别人劝谏了,因为胜局是他设的,他自己说破自己的局那还有什么意思啊。


            IP属地:北京30楼2015-06-14 22:44
            收起回复
              我YY一般有两个原则,一是把人往好了想,二是坚信自己的智商比不上古人的智商,所以我们在非上帝视角不会犯的错误,相信我们所钦佩的人也不会犯。


              IP属地:北京31楼2015-06-14 22:53
              回复
                建安八年夏,曹操讨二袁,多次打胜仗,众人都认为应该乘胜追击,郭嘉却私下对曹操说,二袁之间有矛盾(幼子继承家业,为主公,长子为将,二人各有谋士,谋士间不相和)我们不妨放弃攻打二袁,假装去南方征讨刘表,这样二袁就会自相残杀,等他们自相残杀的时候,我们再来消灭他们,这样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回最大的利益。曹操认为这个计策可行,于是郭嘉就在众人面前提出先去讨伐荆州的计划,曹操装做采纳了郭嘉的建议,带兵南行,到达西平时,果然得知二袁兄弟相争,且长子袁谭听信谋士的劝说,派辛毗向曹操求救,试图借曹操的刀杀死弟弟袁尚,接收弟弟的军队、地盘和袁绍继承人的地位。但辛毗进曹营后,却因曹操的挽留和封赏背弃了袁谭,成为了曹臣。无论是信使还是曹臣,辛毗都劝曹操答应袁谭的求和,只不过辛毗若为信使,他的目的是借曹操的刀杀袁尚,作为曹臣,他的目的是帮曹操抓住机会消灭二袁。曹操听完辛毗的劝谏后,召集群臣来议事,大家却一窝蜂地说应该先打刘表,只有荀攸说辛毗的主意好,应该先打二袁。
                这里唯一存疑的是荀攸知不知道曹郭私下定的计,知道合理,因为郭嘉既然提出定荆州,再由他赞成辛毗显然不太好,曹郭二人找荀谋主当托。不知道也合理,如果荀攸不知道曹郭二人的计划,那说明荀谋主智谋过人,果断抓住了出击二袁的时机。
                辛毗的建议当然好,这正是郭嘉所筹划的,但辛毗这个人可信吗?曹公多疑,不可能不担心另一种可能,就是辛毗是诈降,二袁私下联合起来,等曹操大军压境时给予痛击,这也是有可能的。郭嘉在计离二袁,引二袁相争后会出现什么局面呢?两败俱伤是一定的,同归于尽却不太可能,如果一方吞并另一方,两方力量合二为一,这更是曹操不愿看到的。最理想的情况是弱势的一方向曹操求救,曹操此时大可扶弱抗强,进一步消耗二袁的有生力量,正所谓敌强则离,逐个击破,那么二袁中哪个较弱?比较而言,还是没有世子名分的袁谭较弱。那辛毗来降不正合曹操的心意吗?私以为,恰是因为正合心意,所以曹操才会疑。
                那么如何试探辛毗是真心还是假意呢?曹郭二人想出个方法,摆酒,曹操假装自己后悔了,二袁内斗就放任他们自生自灭好了(前面讲过了,曹操是不会任由二袁一方吞并另一方的),我还是去打荆州吧。辛毗一看曹操后悔就着急了,他必须想办法让曹操不反悔。那么他为什么要去找郭嘉呢?他跟郭嘉熟不熟其实无所谓,因为他只能去找郭嘉,无论是受人提点,还是他自己分析出来的,有一个人,主张打荆州,且能让曹操在几天内改变主意。主张打荆州的人很多,但主张打荆州又能让曹操在几天内改变主意的,只有一个郭奉孝,所以辛毗当然要来找郭嘉,所说也无非是后来说给曹操的那些话。郭嘉一听,知道辛毗是真降不是诈降,这时郭嘉会全盘托出自己的计划吗?不会,二袁未定,辛毗只是个无关紧要的人,郭嘉想必只用“技不如人”这类话敷衍过去,然后把辛毗带到曹操那,曹操也就顺水推舟,肯定辛毗的计划,许谭和亲,还击破尚。
                等二袁平定后,曹操论功,自然少不了将奉孝的计谋全盘托出,加以称赞,论功行赏。这时候辛毗知道自己当初被曹郭二人试探,他还能说什么吗?他已经是曹臣了,多说无益,自然此事就不了了之。
                我觉得这种推测比较合理,因为这样解释比较符合曹公的性格和奉孝的智商,我们解释史料,自然要选择最符合人物性格与智慧的推测,而摒弃不符合人物性格一贯性的推测,因为前者显然比后者更接近真相。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35楼2015-06-16 00:31
                收起回复
                  哪位同好有后几任军师祭酒的相关资料呢(我想知道郭嘉之后的军师祭酒都是做什么的),据说军师祭酒是五品,但曹操帐下好像是没有品级的,这个五品是沿袭汉制还是曹丕使用九品中正制时定下来的呢?我对郭嘉这个十一年不变的官职有一点主观的见解,急需以上两个问题的答案。


                  IP属地:北京38楼2015-06-17 21:56
                  回复
                    “时军祭酒张京在坐,顾彧拊手曰……”
                    “时故军祭酒侯声云……”
                    “荀氏家传曰……愔后徵有道,至丞相祭酒。”
                    “贾逵……月余,迁魏郡太守。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簿祭酒。”
                    二.但是在后汉,曹操设立的祭酒不是首脑,当时的性质为属官,非汉朝编制。后因避司马师讳,也称为军祭酒。
                    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不是汉朝编制,也应该不是沿袭,至于是不是九品中正.....并不知道..........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5-06-18 08:31
                    回复
                      首先我需要再发一个自己YY历史的原则,即一切史料都被默认是可信的。
                      关于郭嘉、曹操和刘备之间的问题我好像说得还不够明白?楼主的表达能力不那么好哈,容我慢慢解释。


                      IP属地:北京42楼2015-06-18 20:32
                      回复
                        关于郭嘉的史料本来就不多,在这不多的史料中,最有价值的就是郭嘉说的原话,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郭嘉是个将语言艺术运用到炉火纯青的辩才(所以我怀疑他是纵横家的门人),郭嘉作为谋士非常特殊的一点,就是他能让他的主公言听计从,这也正是郭嘉的高明之处。
                        谋士间的智慧其实都在伯仲之间,所跟随的主公是否贤明那也是谋士自己选的,跟随同一个主公,为什么主公听此人的建议而不听彼人的建议,这不仅仅在于建议的高明与否,更在于劝谏的方式,善于劝谏正是谋士所必备的技能,如果把善于劝谏和溜须拍马等同起来,是在污蔑谋士的职业道德。
                        郭嘉让曹操念念不忘的特点在于“唯奉孝为能知孤意”、“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而且此人“每有大议,发言盈庭”,也就是说,郭嘉不仅是曹操的谋士,更是曹操的发言人,他不仅担当了给曹操进谏的职责,还担当了替曹操说服众人的职责。
                        我们需要认识到,曹操具有双重身份,首先,他是主公,此外,他还是军事家(我们对郭嘉是不是军事家大可存有异议,但我们必须承认曹操是军事家),纵看曹操的一生你会发现,曹操在军事上所做出的决定,尤其是临阵所做出的决定,很多时候要比他的谋士更加高明。但对于曹操而言,他主公的身份让他不能和他的谋士来争论问题,他若一意孤行,做对了是常事,做错了就会被人说成不听谏言。而且曹操自身的表达能力虽然不差,但比不上那些能言善辩的谋士,他往往会被这些谋士说得开始怀疑自己,最后延误了战机。
                        有郭嘉替曹操把曹操的思想说出来,有两大好处,第一,郭嘉有才擅辩,曹操想到的他想得到,曹操没想到的他也想得到,曹操的思想由郭嘉进行表达,就等同于一个加深拓宽的过程,让思想变得更有道理,更有说服力;第二,即使郭嘉也不能说服其它的谋士,曹操还可以用采纳郭嘉的谏言为理由,执行自己的意愿。
                        好了,我们回到“速征刘备,不管袁绍”这件事上来,理顺一下这件事,我们会发现,貌似矛盾的史料其实都是真实且合理的,
                        【五年春正月,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语出武帝纪)
                        【太祖欲速征刘备,议者惧军出,袁绍击其后,进不得战而退失所据。语在武纪。太祖疑,以问嘉。嘉劝太祖曰:“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东征备。备败奔绍,绍果不出。】(语出郭嘉传)
                        也就是说,建安五年春正月,曹操要去征讨刚刚被他放走的,背叛了他的刘备。但大家都反对他,认为他一直在与袁绍对峙中,东征刘备,袁绍从后方夹击他,怎么办呢?
                        曹操这时给出了两个理由:一、刘备是祸患,必须打;二、袁绍反应慢,不会来。
                        但很无奈,曹操这两个理由并没有说服众人,众人依旧反对他去打刘备,在众人的反对声中,曹操自己也疑惑了,因此他才去问谏于郭嘉(以问嘉),这个举动其实很有脑补的余地,按理说都是谋士进谏,只有在兵粮缺乏,或者双方对峙进退两难的时候才会出现“问谏”这种事,极少会有仗还没开始打,主公与臣下意见不合时,主公去找特定的某个人问谏的,这种举动其实不该说是问谏,而应该说是求援。
                        也就是说,曹操知道郭嘉跟他的意见是一致,之前不说话只是另有顾虑或者是闹别扭。那么郭嘉是这两种情况吗?应该是,第一,曹操为什么要去打刘备,因为曹操没听郭嘉的话,把刘备放走了。第二,为什么众人都反对曹操去打刘备,因为曹操去打刘备这件事确实是有风险的。
                        但最后郭嘉还是决定帮曹操这个忙,我们认真对比郭嘉与曹操的话,会发现郭嘉给出的理由要比曹操更加高明。郭嘉给出的理由是:一、袁绍反应慢,来得肯定慢(来必不速),与曹操所说的不会来(必不动也)形成对比,那么袁绍真的不会来吗?其实不是,袁绍都和曹操在官渡对峙了,要是曹操像在赤壁那样,不长不短地停上两个月再去打刘备,肯定被袁绍抄后路。事实证明,袁绍真的打过来了,但因为曹操回军迅速,曹操回到官渡袁绍的兵才发出来,最后只和于禁打了一场局部战,还被于禁打得大败。
                        二、刘备刚刚立足,人心还没有归附,很容易打败(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和曹操所说刘备是人杰、是后患的理由形成对比(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那么大家不知道刘备是后患吗?其实也不是,但大家忧心的是如果袁绍要是打过来,还谈什么后患啊,眼前就有忧患了。而郭嘉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如果我们倾尽全力,刘备是不堪一击的,我们肯定能在袁绍打过来之前解决刘备。
                        最后,郭嘉还说了一句“此存亡之机,不可失也”这话语气很重,很有煽动力,但这话夸张吗?一点也不夸张,如果没先打垮刘备,官渡之战时刘备一定会在曹操背后捣乱,然后呢?官渡之战就是曹操的存亡之战(曹操那时只有一个兖州),官渡之战要是败了曹操也就没有什么然后了。


                        IP属地:北京43楼2015-06-18 21:51
                        收起回复
                          经过分析,我们得出结论,郭嘉对同一问题的见解,至少在表达领域上要比曹操高明,而且曹操一定非常乐意采纳郭嘉的话,因为曹操觉得这就是他想说的话。但我们还是可以注意到,其实郭嘉在“复述”曹操思想的同时进行了劝谏,给出了打刘备的具体方式,即“急击”。我们不要小看这两个字,这两个字包含了“集中兵力”和“兵贵神速”的思想。
                          那我们再回头说令人郁闷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虽说与官渡之战并列为三国三大战役,但赤壁之战其实本该和建安五年正月,曹操打刘备这场战役是一样的。为什么呢,曹操接管荆州后,发现有一个刘备是后患,因此他就派了五千轻骑兵追刘备,从樊城追到襄阳,从襄阳追到当阳,然后刘备走汉津奔夏口,曹操到江陵。此时曹操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妨揣测一下,肯定是顺江东下,先诛刘备,后灭孙权,有史料记载: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诩谏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好,我们现在看到的史料是,曹操没有听贾诩的话,导致赤壁大败,但是,真的是曹操顺江东下的决定是错误的吗?我认为不见得,正相反,顺江东下的决定是正确的,但这个时间是在建安十三年十月,也就是说曹操到了江陵,立刻调兵到夏口打刘备,这个时候鲁肃确实和诸葛亮商量好要进行孙刘联盟,但出兵这件事可不是商量好就管用的,鲁肃和诸葛亮的口头协议不代表孙权立刻就能把兵派来,第一,江东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与曹操为敌,正相反,大部分人都主和,最后是把主战的周瑜从鄱阳找回来,才把兵发出来。第二,江东要调兵,让士兵赶到前线,这也需要时间。
                          那么如果曹操在欲顺江东下的时候,郭嘉把他顺江东下的疑惑打破了,鼓舞他顺江东下灭了刘备会怎么样?郭嘉大可以在曹操的计划上做一点小小的改动,比如骑兵先行,击破刘备,水军后至,与东吴对峙,总之先把刘备的军队灭掉,让孙刘联军无法形成。那么之后,孙权再来打曹操,也就像袁绍打于禁那样,来一场局部战役无关痛痒,曹操没准还能大胜一场,而历史上确实也有这么一场战役【十二月,孙权为备攻合肥。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憙救合肥。权闻憙至,乃走。】。之后呢,曹操你刘备也灭了,胜仗也打了,难道非要一举灭了江东吗?显然不现实啊,最可能的是接着和孙权对峙,就像灭袁绍那样,分几年,一次一次慢慢把江东灭掉。
                          所以,赤壁之败,我个人觉得并不是曹操的战略有问题,恰恰是众谋士的战略有问题,而曹操被众人说得怀疑自己的战略,等他想好自己的战略确实对的时候,再出兵,已经把战机延误了。我们想一下,如果在打刘备不管袁绍的时候,没有郭嘉,曹操没能及时灭掉刘备,刘备和袁绍联合起来夹击曹操会怎么样?那曹操在官渡就要遭受赤壁一样的惨败了,那时曹操可没有整个北方,别说依旧成为一方不可撼动的霸主,会不会被直接灭掉都是两说的。


                          IP属地:北京44楼2015-06-18 23:02
                          收起回复
                            以下是关于郭嘉所任军师祭酒的一些个人见解,感谢qff6666提供的资料,以及所写帖子
                            荀彧是这样死的 http://tieba.baidu.com/p/3783754924
                            给予我启发。


                            IP属地:北京46楼2015-06-19 08:20
                            回复
                              【补充一下我上面谈论的赤壁之战停两月】(参考了部分大神的意见)孙刘联盟是曹没想到的我也是有理由的:孙的父亲孙坚被荆州人射杀,而为此双方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征伐,战争的地点就在江夏;说江夏军和孙权军有血汗深仇绝不为过。这也是曹操没有继续追赶逃亡江夏的刘备的缘故;在孟德看来,江夏和江东完全没有配和的可能,只要派兵防守在江夏旁边,江夏人会成为荆州防守吴军进攻的第一线
                              但是楼主啊最近某一直在想如果曹当时战从速的话一定能取得胜利么,荆州确实不稳如生变故则曹被前后夹击也会大败啊,官渡之战后收复河北用了五年,荆州不可能一个多月就搞定了,要慢慢消化这些新附地区(本次南下是突袭作战,随军不会过多,北方各地以及关陇方面需要防守,南征军几万应当是合理的,但应该不会多于十万。战败后北方并未动荡,可见孟德对北方的掌控控制还是非常充分的。而荆襄降军也有七八万之多,接近一比一。除非全军留守荆州,否则都面临降军过多的局面,荆襄不稳),众谋士之虑,也不无道理啊
                              反过来试想,假设曹操取得荆州后,不继续进攻,而选择北上退回许都,又会是个怎样的结局?
                              对于其他人不好说,对于刘备而言,也许没有比这个更差的消息了。首先,他基于抗曹的名声,而取得的刘琦军的控制权会被刘琦夺回;抑或发生火并杀刘琦成为江夏之主,同时成为众矢之的,背上刘备最害怕的恶名,给人以出师之名不是被孙权就是被曹操剿灭;而即使他一心辅佐刘琦,江夏的弹丸之地也会被屯在长江对面的夏口吴军蚕食;前途同样渺茫。故而只要曹操退军,刘备就是必死之局
                              换种想法,类比演义中非常精彩的郭嘉遗计定辽东之计,与赤壁是不是有点类似?曹操急加兵,孙刘必须联合对抗曹操。如果曹操不急于进兵,屯兵江陵,孙刘可能联合,但不很急迫,时间一久maybe会生变,特别是到三家争夺荆南地区时,可能会乱。而占有江陵,曹操就可以徐图荆南,也许一封信就能搞定了(满口胡说八道@( ̄- ̄)@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5-06-19 11: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