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训团吧 关注:724贴子:19,246

回复:【轻训团】古风知识集结 芳寂攸/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过如果这句话是对展昭说的,那么以省略号结尾的时候,后果可能都是一样的……甭管他用哪种神情……
标点问题自然也适用于现代文,略过不提。


来自Android客户端61楼2015-05-13 19:31
回复
    古龙是没法学的,他的风格自成一派,废话多却不嫌啰嗦,该说的一概没有却能让你脑补个痛快。此种文风需要天分,一味模仿会画虎不成反类犬。金庸却是可以学的,其间差距,全在于阅读量和文学感悟。所以我虽然喜欢古龙多过金庸,还是不得不紧随着金老爷子的步伐。
    那么从金庸书中能总结出什么东西呢?就遣词方面,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要想写出古代的感觉,就要迎合古人的写作方式。通俗点讲,照着文言文的标准,能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字。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5-05-13 19:32
    回复
      2025-05-11 00:16:31
      广告
      这种例子就有很多了,随便说几个。
      你拉我做什么?——你拉我作甚?
      我在这里等着你。——我在此相候。
      你为什么这么说?——你何出此言?


      来自Android客户端64楼2015-05-13 19:33
      回复
        有些用词,不拘于字数,但古今组词的方式是有差别的。比如说:
        马上——即刻立刻——当即
        刚才——适才、方才
        像——似
        比如——好比、好似
        就——便
        怎么——如何
        如此等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5-05-13 19:34
        回复
          对话是非意识流小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风和现代风格差异非常大的一个就在于提示语。金庸书中你不会看到“某某某说:‘xxxx’”之类的字样,因为“说”这个字在古文中很少表示“开始说话”。往往人们用“道”来替代。金庸常用“说道”,略有些重复的意思,而原著75绝大多数用的是“道”,可见一斑。有时候干脆没有“说”“道”等动词,直接在动作后面接引号。不是不好,但还是少用为妙,否则全篇如此,会显得这人过于急躁,动作不做完就忙着讲话。
          人物的说话自然也有讲究。旁白是作者的描述,不那么古代化还情有可原,但人物说话过于现代化,就会彻底把这篇文贴上“非古风”的标签。除了上述字眼的选择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根据人物本身的性格。好的文章,哪怕不写明这一句话是谁说的,根据说话内容,读者也能看出来,绝不会混淆。


          来自Android客户端66楼2015-05-13 19:34
          回复
            另外,称谓是遣词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无论是称呼自己还是称呼他人,古代和现代有着很大的区别。
            “我”自然是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但也有很多情况用的是其它词语如“在下”“小可”“愚兄”等等。
            展昭的专属自称“展某”应当是众所周知的,无须赘述。白玉堂的则有点麻烦。
            “爷”这个字在唐宋时期指的是父亲,有《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为例证(“耶”即通“爷”),直到明清才成为尊称。由于石玉琨的年代限制及《七侠五义》本身对清廷的影射属性,“五爷”这一自称在猫鼠同人中毋须规避,但对其他人尤其是原创角色,相对少写为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69楼2015-05-13 19:35
            回复
              对其他人的称呼,江湖中人可称“少侠”“大侠”“先生”等等,可参考《天龙八部》(同为北宋背景,略晚于仁宗时期);
                官府中人则可称姓加官职,或姓后跟“大人”二字;
                平民可称“足下”“阁下”“公子”“娘子”等等(注:宋时“娘子”就是对年轻姑娘或少妇的称呼,并非对妻子)。
                有一点我想吐槽很久了。白玉堂不太看得起官府,加之本性张狂,许多作者描写他与皇帝或高官的对手戏时,不免将其写得十分嚣张。
                但希望各位注意,白玉堂再怎么不拘礼法,毕竟有社会环境限制,绝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脱离封建礼教的束缚。
                他也许会没那么严格地三跪九叩,但基本“天地君亲师”的规矩肯定还是会守的。
                至少对赵祯,尤其是非独处时,会对天子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这是个人修养问题。真性情不等于没礼貌,古今皆然。没上没下没大没小,那是小燕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70楼2015-05-13 19:46
              回复
                【十六】第三讲造句
                  助词包括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既然是讲造句,主要还是结构助词。
                  最明显的一个少用就是“的地得”,尤其是“的”。文言中极少见到这个字,因为它的含义往往已由它所附着的那个词包含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72楼2015-05-13 19:50
                回复
                  2025-05-11 00:10:31
                  广告
                    当不能包含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来达到省去此字的目的。
                    比较两个句子:“他的眼睛里放出喜悦的光芒”和“他目中光芒闪动,显是喜悦之极”,哪一个更接近古文风格,显而易见。


                  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15-05-13 19:51
                  回复
                     此句中前一个“的”的含义可直接由“他”表现,“他的眼睛里”和“他目中”并无语法上的区别;而后一个“的”即是语序变动的结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5-05-13 19:51
                    回复
                      除了助词之外,其他一些虚词也需要斟酌。如“在”“从”“为了”“因为”“比”等介词,“和”“于是”“而且”“或者”等连词,“啊”“噢”“嗯”等叹词,这些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汇。但常见的文言虚词只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代汉语中虚词的功能绝大多数由这十八个字担任,这就使得它们的含义格外广泛也格外多变。


                      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15-05-13 19:54
                      回复
                        我当然不是说古风也需要“之乎者也”这样写,这反而显得做作。要是出现“噫吁嚱”,那更加是装13利器了。只是在考虑一个句子的结构时,如有可能,尽量使用以上十八个虚词,尤其是“且”“以”“于”“乃”这些具有较为明确的多义虚词。再来一个例子:“他站在那人身旁”和“他立于那人身侧”,固然“站”和“立”、“旁”和“侧”的用字影响风格,但“在”和“于”的不同才起了决定性作用。倘若写“他立
                        在那人身侧”,请试细辨其中差别。


                        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15-05-13 19:55
                        回复
                          很多时候,自己绞尽脑汁不如直接套用前人成果。我是说写作方式,而不是内容。例如说,成语是汉语的精粹,正如诗词是中国文学作品的瑰宝一样。它们本身就非常凝练了,不用作者再去苦苦思考如何处理文字。关于成语的用法对错,我以前写过资料,也就不再赘述。而诗词的情况似乎稍有不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5-05-13 19:56
                          回复
                            猫鼠不同于其他的武侠同人,他们不仅仅是江湖人,更多牵扯到的是官场。
                            诚然,石玉琨的原作有些部分是影射清廷,以至于官职、地名等有些混乱。
                            而且说书体裁是以后人视角讲述前朝故事,不用避讳什么。但我们写同人,是在纯后世的角度,却放在北宋当时的背景。
                            换句话说,原著用的是过去时,而同人往往用的是现在进行时。这就是说,我们必须考虑到历史的进程,以及赵祯一朝的各类状况。
                            仁宗朝是北宋文化的顶峰,唐宋八大家,宋朝的那六个全是仁宗一朝的。但他们的年代和包拯相比,有前有后,因此引用或化用他们的诗词散文,应当有所注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15-05-13 19:57
                            回复
                              2025-05-11 00:04:31
                              广告
                              《三国演义》我看不下去,也不好总结,但故事总是知道个大概的。
                                它讲的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局面,也算是同人小说的始祖了,所以有些人物刻画、事齤件描述,以及对历史真实事齤件的化用和承受范围内的修改,是相当有可借鉴处的。
                                说起来历史上的周瑜要是知道后世人都以为他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会不会又气活过来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5-05-13 19: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