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树人武学文摘吧 关注:58贴子:920

回复:推手解要:四正述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45533078 《讲义续》古人说:一开一合,拳术尽矣!可知拳术之道在于开合,唯开与合目的虽一,各自有所属,开是开,合是合,各自有其规律。若在手足,则手合于脚为合,脚合于手为开:若在身体,则向上为开,下沉为合:内敛精神为合,外展肢休为开:常规虽是这样分类与要求,但经典皆有其普遍性及共性,可依而不可执!因经典之间也是互相参照验证、互相倚靠的,所以对古圣先贤所述,解以直心,证以体悟,方可合道会真!古人心直,做学问决无机巧之心,所以必须以直心解析义理,当下若会便会,不会且放置一边,待心神宁静时,再提起来,看是何意?如此用功,不论身、心动静,终能契入真常无生,再看开合,不过是随缘做事,哪里还有什么开与合呢?


来自Android客户端71楼2015-06-01 07:10
回复
    《太极拳经白话讲义》八
    《原文》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今丝毫间断尔!
    (语意)
    理上明白虚实,更要在身上分清楚虚实!人体任何一处都有其自己的虚实,所有地方的虚实也都是一样!人身各处的虚实相连,就是节节贯串,贯串的过程,不可有丝毫的断接!
    《讲义》关于分清虚实,杨澄甫先师明确指出这“为太极拳第一要义!”,可见其重要性。怎样分清虚实,就要从放松入手。身上哪里放松了,此一部位的虚实也就自然感觉到了,周身上下内外都放松了,整体的阴阳虚实也就产生了。炼拳的过程就是求得我人之身心意识充分放松的过程!
    现代科学不断的在验证我国古老的阴阳学说之正确性,承认万事万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中形成统一而生我!故皆具阴阳两性。在拳术中,阴阳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虚实。阴阳是虚实的理论学说,虚实是阴阳的质性体现。也可以这样说:人体本具阴阳!练拳就是来体认阴阳,通过体认证明阴阳在周身内外上下之存在,进而把握阴阳,真正达到“我命在我”,终而契合真常大道!
    大体行功在手上为开合,开合应有度:脚下分虚实,虚实应别轻重:在腰胯间为转换,转换应圆活:整体为松沉,松沉应明因果等等。
    再说说局部与整体虚实的关系:如同阴阳、刚柔、标本等一样,是无法真正分清主次的!只能是一定意义上可以判定:在体则局部虚实的存在是为了整体虚实的具备:而整体的存在却是为了让局部发挥作用,比如通过身手的虚实转换这样一个练功行为,可以调节体内气血运行,获得人体阴阳平衡而达到养生功效, 而虚实转换行为实施在推手或技击中,既可以消化来力于无形,亦可认转还于彼:如果各处即局部的虚实转换因有间断而不能节节贯串时,那么整体就不会产生。可以这样说吧,太极拳每一个举动,每一种理论,每一个要求,都必须合乎太极哲理、太极形象、太极思维,若有丝毫不足,即非完整,即不能体太极真意!祖师“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之语,以余个人学识而论,决非夸大之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15-06-01 11:28
    回复
      结论:阴阳学说,由来己久。含义深广,究之或能趋于天然:太极本义,境地不同,理法清明,亦不过入学之始也。
      拳经典要的释义解词,虽不无经验之谈,然充其量多属学术之论,当然也不乏想当然的意解,故只可参考而不可照搬!尽管努力的想把经人繁衍的更清楚、更明白,直到究竟了义,但那是不可能的!经典就象是太阳,她的光辉只可一定程度上利用,却永远无法替代——或者这也算是真理吧!
      南阳曹树人2015.6.1


      来自Android客户端75楼2015-06-01 13:11
      回复
        《原文》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语意》:通过精神、神气乃至气势的向内收敛使外形平和,神意收敛在体内并能引导气血气息畅通各处,故太极拳要求气息在体内产生鼓荡,只有鼓荡,才可冲滞破积,扫荡不通。
        《讲义》合理入法的练习拳术,很快能感受到气、息在体内反射的信息如热流在身体各处游走、流行上下肢体关节之内、乃至肌肤之间、皮毛之上,以手指手掌足掌丹田命门胸腹脊背最易生感,这即是神意收敛于体内引导气息舒通经脉的运动反应,也就是我们初步感受了鼓荡。鼓荡愈久反应愈大,反应愈大气脉愈畅。积久为功,拳术的功力也就是内劲相应就产生了。功力亦可谓能量,功深则能量自然就多,表现时(应用中)就显的很大,而且有余,使用过后仍然精力充沛!由此理我们会认识到太极拳练习的规律和原理:是神意(心念、意念、意识)引导精气在体为升降流通,形成在外的肢体运动,而肢体运功又补助成内在活动的圆满。神意既为本,必需要培补涵养!此所以为“神宜内敛”。
        在具体的行功中,眼神必要外视远瞻,淡然漠然,除了心中那个东西,不能被余事他物吸引而使注意力分散,这也是拳经中“在内不在外”的原则要求表现所在。
        所谓内敛:神意圆满则自足,而不可让人在外形上看出来!当然,只有不去表现,外人才看不出!所以决不可把神之内敛做成不敢外视或闭目!


        来自Android客户端76楼2015-06-02 14:45
        回复
          《原文》勿使有凸凹处、断续处、缺陷处。
          (语意)太极之形理象符天地运动之规,是圆满无缺的!练习太极拳之动作、神意,要同描绘太极图一样和缓均匀,圆满完整,不可因突然变化产生断候而导致缺陷。
          《讲义》
          如前所述:如法合理的行功会让我们佷快进入到感知自身气血等物质变化的初步阶段,这其实才是练拳的开始。因为太极是个整体,其运动理上说要负阴抱阳,事上说就是必须”一动无有不动”!这“一动无有不动”即是整体运动,那怕极微小的动转,也必须是在心神意念的支配下、全身的统一活动,不可理解为手指一动,手腕接着,然后再是肘臂肩背的一连系列动作!因为太极是个圆运动,拳法是依太极之理设立的运动形式,如不依理约束修正自身,也就不存在炼功了。正确理解太极阴阳动静的规律并依之而行为无偏,拳术运动自无偏差而呈圆满之象。所以凹凸、断续、缺陷皆是拳术法、理不明所致,并非少做个动作叫缺陷,或身体直了是凸、弯曲叫凹,动作不连贯了是断续:动作为什么不连贯了?还不是思想开小差了:身体太直太曲还不是没有做到“无过不及”、心中一团和气不足:为什么动作少做了?仍然是思想问题嘛!看问题要看本质,找毛病才能具体,这样才可以在根本上解决。


          来自Android客户端77楼2015-06-02 14:45
          回复
            《原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语意》
            太极拳运动的心意活动是从脚下开始,通过腿腰而达于手指的,这是符合人体生理上的自然规律,因为我们日常就是靠双脚来 行走的!而练拳术主要又表现在手上,所以构通手足就非常重要!手足之间能一气贯串,运功自可随心如意,谓之完整一气,进退之间自可得到机势,反之身手不合自然散乱,一定要找负主要工作的腰和腿解决问题。
            《讲义》太极是个圆象,阴阳是太极的两性,阴阳是相依而生,没有单阴或单阳单一的存在,无论是天体日月还是肌肤毫发,还是日月之交替、亳发之更新、乃至拳术招式的变化,生生不己之太极阴阳无所不具!由此永恒的规律,气血也罢,能量也好,在人体内的流通依据自然之理是有一定运行路线的,这个路线虽然是自我人体之本然的,但我们要真实感受到并把握,还是需要长时用功的。《太极拳论》中“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的要求正是要我们把注意力自上向下引领而“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完整一气是对身心两方面的要求,完整在此指动作干净不缺少:一气则指动作圆转无间:不可误认为是一口气要完成这一个或多个动作!圆转如意,自见机现,得机生形、形存势显,也是自然道理:若不能自是身手散慢不合,自也不能见机成势:依前所讲,能正确做到整体运动,自然圆满无间,也就是完整一气,可谓机势不求而自在!若不能如此,问题则必出于腰腿。 而究其理,腿负传输之重任,腰当开合之关键,自必在腰腿上找问题。


            来自Android客户端78楼2015-06-02 14:46
            回复
              王公晚年返回乡里,将一身技艺传与同乡韩甸,其中把在千佛殿中所学定为门户秘技,一代只传一人,后世不得违例!韩甸参加太平军,死于战场,其子韩朔传其学。韩晚年始将此拳传于关门弟子兰雨田,兰师得而五十年中密不示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政府提倡国术,南阳成立国立国术馆,韩朔弟子周伏波(虎臣)被聘为馆长,兰雨田任总教练。越年,一中年人来访兰师,自称“汜水苌氏后人”,兰师屏诸弟子与外,留其入内院数日后叩拜别去。诸弟子怪而坚询之,兰师情不得己,也是一时兴起,遂将一段故事讲出:祖师爷在少林寺千佛殿内学到一种功夫,本来无名,因传为大圣紧那罗王所传,就以大为名、以字为法,就叫做大字拳,又因为有四十八个式子,所以也叫做四十八法。昔日祖师爷还俗,曾立誓一代不传二人,取“守一”以铭志,此拳古法须四十八人同修,形势互补,神气惊人,大殿中遗有四十八个陷坑为证。我当年去少林寺、大殿中脚窝还在,但此拳却己无人知晓了,我师曾转祖师遗言,说与氾水苌氏先人旧交,若其后人来学,当传之,决不可忘!此苌 氏后人,来学此拳,我今感叹者,此拳或将丧于我手乎?众弟子请曰:何不授与我等?兰师曰:祖师戒传二人。众弟子曰:我等不是二人,是几十人……此说虽未必可信,但兰师从此将此拳前二十法授诸弟子倒是真事。日寇入侵,兰师避居山村。其弟子朱云雁一次外出归来,前去探望老师,说起此行一则在开封得孙门拳法,又到密县得一前辈指点自然门武学,并演给老师看,兰师看后,感慨不已,遂语朱曰:先师艺业嘱我择人而授,你嗜武如命,应该传此艺业!遂将四十八法尽传于朱云雁。


              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5-06-23 17:20
              回复
                (推手入门)
                人皆知推手的练习,其目的是在锻炼肌肤毛发之触觉感应程度,殊不知肌肤毛发之触觉感应虽然“妙在毫颠”,而正因此地属上层建筑,言之者在往昔皆是身临其境者。其所表述,总是在所达之境而欲给后学以启迪,然却非初学用功之关要指南。
                初学者当以养成不即不离(不顶不丢)之习惯为最初目标。不即是形虽有隙,意却相系如与人搭手之接触处,虽然肌肤相接,却无力量的碰撞,也就是拳经中要求的(“不顶”),不以力求而在心意上下功夫:不离是形体上虽不和对方分开,意上却要隔离!如彼我相接:彼进则我自退(随曲),彼去则我自随(就伸),拳经中谓之不丢。练习之法以单手相搭之平圆为善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7-03-17 04:18
                回复
                  每日寄语——丁酉正月初十
                  炼拳切不要恨拳!
                  何为恨拳?行功时于每一动势,不唯咬牙切齿,且攒足全身力气,似要将眼前之物、心中之敌,一举打碎,以证明自己功夫成就。殊不知功夫是和气所生,涵养所成,如此用功,是以狭隘之心背道而行,岂能有成?其结果无外乎使肌体僵滞,精神紧张,除了产生几斤阻碍气血运行之蛮力,也会在体内播种下潜在之隐患!故用功切切不要恨拳!要顺依随从拳之性理,步步行去,而不要以想当然之念、依己之个性习惯去用功。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个人练功时要“无人当有人”,找个假设敌,才能在真正应用时作到“有人似无人”,可以随心所欲、应对自然,轻松取胜。这个话不知道出自何处?何人?但因为流传既久,影响很大,害了不知多少习拳练功者!且不说这不是真正的武道常轨,心中若存有一个敌人,如何能安然清净?更要天天和“他”干几场,耗能费力累个半死,培养的却是人我法执的杀伐之念,而不是清静无为的包容之心!以这样的作为又如何能在真实中应物自然呢?所以大家用功,不要管他体或用,只抱着一颗包容之心,容人容物,容难容之事,以这个念头用功,自然胸怀渐宽、和气日长,和气积久,长养壮大谓之拳功,有了功夫,自然可以致用!至于能否轻松取胜,那则是要看你对手的修养程度了。
                  (2017.2.6)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7-03-20 17:40
                  回复
                    尊师,对昨天所提问题,拜读2月4日寄语中意与力内容,我所提到的呼吸之法是否为老师所说意之范围,而我现所惑之原因为,未成之时,气力混杂,力意并举。此时应做到该用力时用力,不必胡乱作意耳。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2楼2017-03-20 17:46
                    回复
                      谢:恨拳就是重意的表现,形的阶段不论初学或者新学都应避免,意识人为的添加无异于添乱,它使你的拳势和动力难于定型。
                      田:那就是刚开始练拳时就想着招式,别加自己的意念,等招式练熟了,再加意念,对吗?
                      谢:对。
                      田:先把基本功练熟了,再练拳,然后棍,剑?要不然动作做不到位,等于凑摊。
                      谢:基本功必的,至于拳械的学习顺序就没有一定。如很多练双节棍的并不会打拳。无形神和意就没有依托。力用什么承载?
                      曹:恨拳是太在意,所以用力狠,和意念、招式的先后什么的没有关系!请思考一下:离开思想,招式从何而来?招式若不能体现思想,岂非形同虚设?(请参看我初八发的文章)
                      谢:人的一切活动本身都有意识支配,我说的是不应人为添加,不要太重意。
                      意气在武术中的应用,应分阶段性。
                      曹:若无意,肢体动作则是无的放矢!即少林拳也离不开意,这个意和拳术的核心是一不是二,称为拳意!那怕你第一天学拳,学第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基本功,都离不开思想的指导!这个思想开始会和行为有所不契,也就是身心不合,或说不能随意,表现出身手不协调、不柔顺等,如法用功,日久自会一致。
                      拳术是个回归自然的运动!有其契合自然的思想,这个思想一定是引导我们放弃人的思维而贴近直至契合于自然运动规律,此即拳意!
                      谢:无意就是不要太在意这个意,比如无招无势和无形那是高手的境界,他们己过了形的阶段,并且不是直的无形。如王芗前辈,他练过的形不知比后们多了多少。追求无形,但形是必经之路,还必须得练好。
                      曹:且不说拳术招式,就是作个正踢腿,也得有正确的思想:如何在保持身心平衡的同时、把腿踢的高,还要合乎要求(有些未经师授者把脚扬的很高,却不能保持形体的中正,这样的学习者想真正进步很难。)所有的要求在我们开始学习动作时,作为指导思想,都会在心脑中浮现,日久纯熟,便不须再想,所谓不思而得,脱形去迹成为自然。
                      形是意之现,意是形之本!意切则形真!无真意则无真形,无意之形,即属无谓!
                      谢:曹师傅,关于拳理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应全从文字上去理解,那是做学问和研究的方向,教以操法为主,操法已含拳意,就不用再去强调它,个人认为简为好。学 知 障 ……
                      曹:我在这里就是在实际教导学生练习方法后、加续的理论方面指导(主要是对河南的学生),用作备忘!理论是不可能代替实践的!但如果文字上的理论不明了,换言之:功夫或很高,却因文字欠缺不会教学,那么武术便欠缺文化,传承自也不会完整!慧律法师曾指出:即便是一位开悟见性的人,如果不深入学习唯识学说,也不会真正的通达经教!
                      卫:十几年前剑哥的理论都没有不正确的!何况当下,如果不理解只能说明自己还要继续修炼啊!我走南闯北有见过不少老师,对照剑哥十几年前说过的理论,没有发现一点不对的。@木头人高人也!
                      曹:恨拳就是重意的表现(不单是意重,用气用力更大。),形的阶段(这个说法有问题:何为形的阶段?)不论初学或者新学都应避免(初学和新学有何区别?),意识人为的添加无异于添乱(意是人之心意,识是人之知识;哪一样不是人为?正确的用意叫做借假练真,错的意识才是添乱。),它使你的拳势和动力难于定型(拳具神气,始有势力!动依自然,乃能随意。)。
                      (文字可使人悟,亦可使人误,若不通达,不如不语。)
                      那就是刚开始练拳时就想着招式,别加自己的意念,等招式练熟了,再加意念。(木头人案:想招式,招式从哪里来?还不是心有所想、体有所应而生?不要把意念认识的单一!意念在现在是个笼统的概念,代表一切思维活动。假如没有思想活动,招式咋能练熟?至于再加意念这句话更是语病:招式都熟了,还加什么“意念”,岂不是画蛇添足?)
                      人的一切活动本身都有意识支配,我说的是不应人为添加,不要太重意。(既然”人的一切活动本身都有意识支配”,那么这个支配人一切活动的“意识”,来自何处呢?)
                      无意就是不要太在意这个意(无意有两种:一是因不懂而不作意,属于门外的痴汉;一是依理合法作意、已达不思而得的自然之地,是入境的作家!),比如无招无势和无形那是高手的境界,他们己过了形的阶段,并且不是直的无形。如王芗前辈,他练过的形不知比后们多了多少。追求无形,但形是必经之路,还必须得练好(真形出自真意!)。
                      老弟:我是对事不对人!拳学理论,若是表达不到位,虽未必是真的有自我矛盾处,却容易让人误解!
                      我所述法与理,法则师于先贤,理则切身所得,除了有些高推圣境处,信无虚语,经得起推敲!
                      万:曹爷,您讲的是以武入道,自然大道,受过宗教熏陶的人理解会快点。各个师兄莫怪师弟[抱拳][抱拳][抱拳]个人见解
                      答:道不远人,无物非道。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7-03-20 17:59
                      回复
                        老师,看了今天老师所讲,又结合自身平时所练而思考之,“正确的用意”弟子的粗浅认识:在我所习增力法时,依据师教以及己身感受与理解在力与意间寻求平衡,虽非刻意追求身体抖动,但手掌乃至前臂仍会有抖动现象(譬如推山式);如果自己特别注意去掉抖动,便马上感觉既无力又无意,轻飘飘不知所以然了。两者之间,何谓正确的用意?弟子愚钝,望老师慈悲开示。
                        曹:受过宗教熏陶的人理解会快点!(应是:深入学习儒、释、道三教文化者,理解的会很正确!)
                        启:神游于物外。
                        答:正确用意是练功要求!能够正确用意基于两点:一是得到了正确的传授,二是正确理解了师传的法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4楼2017-03-20 18:05
                        回复
                          《推手散论》(一)
                          推手不要在接触点上给对方施加压力,有压力必生抗力,则力生愈大而气不继,遂成僵强之力——故只能在皮毛上着意,久久本力退而真意生。
                          推手用力或用意,均以不推对方之手(或为接触处,因人多以手相接,故以手代指一切。)为基本原则。能存此“不推手”心念,便是会用意,则僵力日退,自能舍己而从人;灵性渐生,自前随屈而就伸。
                          推手非为进攻,乃须守中!守中有二:一有形,二无形!有形之中者脊骨也,守之之法以我之脊骨合与彼之脊骨,有人而无我,即不守而自守之矣!久之神通上下、周身内外虚实成象,便见虚无之中一点灵性自在,即无形之中.得者自得之!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6楼2018-02-06 05:10
                          回复
                            《推手释义》
                            进则进身不进手——这个手指所有与对方的接触点,当然也包括手,但不专指手——这句话是说当“手”放好位置后,需要前进时,“手”便不可再动——这个“动”包括加减力度,只管脚下移动重心、使身体整体运动。
                            退步(这个步一指脚,二指身体重心)时要做到撒手不撤身——当彼觅机欲进时,我即撒回重心,接触处(手与整个前臂任一与彼接触处)不变,当彼施进时,我只通过肩肘放松下的转动,使前臂随彼进而曲回。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7楼2018-02-13 17:55
                            回复
                              一搭手,即以全副心神贯注彼一身上下背后处,可立知彼重心所在——此“皮毛要攻”之一义也。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8楼2018-02-13 1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