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恨拳就是重意的表现,形的阶段不论初学或者新学都应避免,意识人为的添加无异于添乱,它使你的拳势和动力难于定型。
田:那就是刚开始练拳时就想着招式,别加自己的意念,等招式练熟了,再加意念,对吗?
谢:对。
田:先把基本功练熟了,再练拳,然后棍,剑?要不然动作做不到位,等于凑摊。
谢:基本功必的,至于拳械的学习顺序就没有一定。如很多练双节棍的并不会打拳。无形神和意就没有依托。力用什么承载?
曹:恨拳是太在意,所以用力狠,和意念、招式的先后什么的没有关系!请思考一下:离开思想,招式从何而来?招式若不能体现思想,岂非形同虚设?(请参看我初八发的文章)
谢:人的一切活动本身都有意识支配,我说的是不应人为添加,不要太重意。
意气在武术中的应用,应分阶段性。
曹:若无意,肢体动作则是无的放矢!即少林拳也离不开意,这个意和拳术的核心是一不是二,称为拳意!那怕你第一天学拳,学第一个动作甚至一个基本功,都离不开思想的指导!这个思想开始会和行为有所不契,也就是身心不合,或说不能随意,表现出身手不协调、不柔顺等,如法用功,日久自会一致。
拳术是个回归自然的运动!有其契合自然的思想,这个思想一定是引导我们放弃人的思维而贴近直至契合于自然运动规律,此即拳意!
谢:无意就是不要太在意这个意,比如无招无势和无形那是高手的境界,他们己过了形的阶段,并且不是直的无形。如王芗前辈,他练过的形不知比后们多了多少。追求无形,但形是必经之路,还必须得练好。
曹:且不说拳术招式,就是作个正踢腿,也得有正确的思想:如何在保持身心平衡的同时、把腿踢的高,还要合乎要求(有些未经师授者把脚扬的很高,却不能保持形体的中正,这样的学习者想真正进步很难。)所有的要求在我们开始学习动作时,作为指导思想,都会在心脑中浮现,日久纯熟,便不须再想,所谓不思而得,脱形去迹成为自然。
形是意之现,意是形之本!意切则形真!无真意则无真形,无意之形,即属无谓!
谢:曹师傅,关于拳理这个问题我觉得不应全从文字上去理解,那是做学问和研究的方向,教以操法为主,操法已含拳意,就不用再去强调它,个人认为简为好。学 知 障 ……
曹:我在这里就是在实际教导学生练习方法后、加续的理论方面指导(主要是对河南的学生),用作备忘!理论是不可能代替实践的!但如果文字上的理论不明了,换言之:功夫或很高,却因文字欠缺不会教学,那么武术便欠缺文化,传承自也不会完整!慧律法师曾指出:即便是一位开悟见性的人,如果不深入学习唯识学说,也不会真正的通达经教!
卫:十几年前剑哥的理论都没有不正确的!何况当下,如果不理解只能说明自己还要继续修炼啊!我走南闯北有见过不少老师,对照剑哥十几年前说过的理论,没有发现一点不对的。@木头人高人也!
曹:恨拳就是重意的表现(不单是意重,用气用力更大。),形的阶段(这个说法有问题:何为形的阶段?)不论初学或者新学都应避免(初学和新学有何区别?),意识人为的添加无异于添乱(意是人之心意,识是人之知识;哪一样不是人为?正确的用意叫做借假练真,错的意识才是添乱。),它使你的拳势和动力难于定型(拳具神气,始有势力!动依自然,乃能随意。)。
(文字可使人悟,亦可使人误,若不通达,不如不语。)
那就是刚开始练拳时就想着招式,别加自己的意念,等招式练熟了,再加意念。(木头人案:想招式,招式从哪里来?还不是心有所想、体有所应而生?不要把意念认识的单一!意念在现在是个笼统的概念,代表一切思维活动。假如没有思想活动,招式咋能练熟?至于再加意念这句话更是语病:招式都熟了,还加什么“意念”,岂不是画蛇添足?)
人的一切活动本身都有意识支配,我说的是不应人为添加,不要太重意。(既然”人的一切活动本身都有意识支配”,那么这个支配人一切活动的“意识”,来自何处呢?)
无意就是不要太在意这个意(无意有两种:一是因不懂而不作意,属于门外的痴汉;一是依理合法作意、已达不思而得的自然之地,是入境的作家!),比如无招无势和无形那是高手的境界,他们己过了形的阶段,并且不是直的无形。如王芗前辈,他练过的形不知比后们多了多少。追求无形,但形是必经之路,还必须得练好(真形出自真意!)。
老弟:我是对事不对人!拳学理论,若是表达不到位,虽未必是真的有自我矛盾处,却容易让人误解!
我所述法与理,法则师于先贤,理则切身所得,除了有些高推圣境处,信无虚语,经得起推敲!
万:曹爷,您讲的是以武入道,自然大道,受过宗教熏陶的人理解会快点。各个师兄莫怪师弟[抱拳][抱拳][抱拳]个人见解
答:道不远人,无物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