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吧 关注:66,056贴子:446,895

写给支教队员的一封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尊敬的支教队员:
我一直想把我对支教的理解,或者说我所组织的支教的理念整理成文字。前些天,和我外甥的谈话,促成了我写下这段文字的决心。
我的外甥,今年参加高考,在“南通一中”年级前20名。这在以教育闻名江苏的南通,属于相当不错的成绩了,而且他还代表南通参加江苏省物理竞赛也取得了冠军的成绩。更让我看中这孩子的不止是成绩,而是他一贯的表现,沉稳、有思想有见地。我让我的外甥报名我组织的支教活动,他拒绝了。他的原话是,“文化上的教学肯没问题,可是其他方面根本就没资格做老师。”。听到这样的理由,我很欣慰,甚至有点骄傲,因为他是我的外甥。我们都知道,小、中学的老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各个师范大学,可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师范二字的含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很多支教活动的组织者,只强调了对队员“师”的要求,减轻或忽略了对“范”的要求。我们组织志愿者来到一个相对偏僻落后的山村,带去的到底是“师”重要还是“范”重要呢?我的答案是“范”更重要。一个月的时间,我可以接受在你的教学下孩子成绩没有提高的结果,但我绝不允许因为你的出现,让孩子们看到甚至学会一些坏毛病。我不打算说服读者对这一答案的认同,我只是想用这封信说明我的理念。答案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同意不同意两个结论。你可以不同意,但如果你想参加我的队伍,那你必须认同我这个组队理念,我不会说“提出不同意见我们共同商量”这样的官腔,一切不同观点,支教结束了你再对我说,在支教的招募和实施期间就是我说了算。
去年,我的学生用他父亲的手机给我发来一条短信,“我们的老师要是都像你们支教老师那样就好了。”这条短信的起由是他考试没考好被体罚了。我猜,很多支教志愿者,收到这样的短信会很欣慰,而我却痛心疾首,懊悔莫及。我打电话把他当初的任课老师狠狠的批了一顿。老师很不理解,反驳我这不更说明我们和学生的关系融洽和睦么?要知道,我们的支教只有短短的四个星期,而真正教育他们的是他们所在学校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出现,结果是让他们觉得他们的老师有多么差劲的话,那我情愿我们不出现。孩子一旦产生这样的落差,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厌学!那我要问你了,你去支教的初衷是什么?你还有脸沾沾自喜么?当我们享受学生爱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跑偏了。我们应该放下老师的身份,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身边。要让孩子们感同我们和他们的老师是不一样的。教学的老师就是他们学校老师那样的。而我们,只是比他们懂得多一些的哥哥姐姐而已。我发现有些志愿者去支教的动因根本层面就是假借公益的机会过一回当好老师的瘾,可笑!你是好老师顶个鸟用?一个月后你走了就再也不来了!你可知道你的行为对于当地正常教学的破坏有多大?可耻!可恶!
“以道德的名义产生不道德”是一个哲学观点,简单的字面解释,就是以有道德的名义去做事,最后产生不道德的结果。引申到我们支教活动中,前文中讲到的破坏当地正常教学环境,就是明显的例子。我常说,我们都知道苹果很好吃,如果孩子们一辈子吃不到苹果,我情愿他们这辈子都不知道苹果是好吃的。我所支教的宁夏西吉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他们的用水习惯,用水设施是城里人无法想像的。你千万别觉得他们的生活质量那么糟糕就多不幸福。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家是缺水,可是东家也缺水,西家也缺水,所以缺水不会降低他们的幸福指数。如果你出现让他们对比出他们的用水是多么落后多么不卫生,而你却又解决不了他们的用水问题,那么这又是以道德的名义产生不道德。一个志愿者曾经告诉我他自身经历的一件事,“我初中以前一直过得很快乐,后来学校来了一群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经过他们一说,我发现我就是那个留守儿童,从此心里就一直很难过”。这样的案例足以让我们深刻反思和引以为鉴,如果你还不能认同这点,那我劝你还是别去支教了,因为你这不是去支教,是去祸害!
前些天在一个群里,大家讨论身边的一个亿万富翁,在说她的创业史的时候,大家听得都觉得很励志,当说到她所拥有的财富时更是啧啧称奇,暗生羡慕。却没有一个人提到她让多少家庭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我认为我们现今普世价值观是有问题的,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依据的往往只是这个人拥有的财富,而不是这个人的社会贡献或者精神财富。就好像很多人并不知道获得诺奖的莫言有哪些作品,但是他们都知道莫言得到的奖金不够在北京三环内买房(这个话题越说越偏离主题,以后另外撰文细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我的价值观里,判断的标准是这个过得如愿没有。这就要讲到幸福指数了,其实我们城里人的幸福指数并不比山村人高。我们比他们多享受了物质生活,但也比他们多承受了精神压力,而事实上这份多出来的享受往往弥补不了压力带来的痛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幸福,成为了越来越多城里人的追求,而这对于山里人却完全是唾手可得。因此不要把我们的观念随随便便的灌输给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对于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的人来说,所谓的花花世界其实一文不值。
不要试图改变他们,要知道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逐步进化的,而不是高歌猛进立竿见影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帮助者而不是改造者。所谓的帮助,就是提供他们需要的,所谓的改造就是他们遵照你认为好的。要知道,你认为好的,对他们来说可能狗屁不如,必须牢记,只有他们想要的才是最好的。作为一个志愿者,首先要能做到像爱你的恋人一样爱那里的人们。比如我们支教,遇到的第一话题是如何走出大山。我的想法是,我不鼓励任何人走出大山,但是只要你想走出来,那我一定尽全力帮你。山外的文明未必适合他们,以他们的生存技能,在外面的世界里只会降低他们的幸福感,而我们除了把他们领出来,就啥也做不了。我们没有权利去决定别人的前途,帮助他们实现他们各自的愿望,这就是我们支教工作要做的,也是我支教理念第一位的目标。
我希望我的队员能起到“一扇窗一座桥”的作用。我们是山里孩子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这里所说的外面世界不是我们生活的花花世界,而是孩子们想学却因为当地条件落后而没机会学到的东西。我对每期队员的才艺特长要求特别严就是这个道理。什么是一座桥呢?如果山里孩子想走出来,而他正好来到你所在的城市,我希望这个城市对于山里的他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这个城市还有他当年的支教老师,你就是那座桥。
每个支教队员身上的责任和义务,在很多的文章或者支教队伍的组队规则里都有描述,这里我想说说大家很容易忽略的一点。在一个山村或者一个学校,只能有一个支教队伍的存在。你必须明白,你的出现,使得孩子们没有机会接受其他的支教队伍,因此不管你平时怎么样,到了支教点,你就必须给我表现出最优秀的一面来,做不到你就别来。
宋家的二叔
2014-6-1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6-09 22:18回复
    绝对要点赞,跟我想的一样一样的,我更加注重范,做人做事。 心对,人对,事情才会对。


    2楼2014-06-09 22:22
    收起回复
      只佩服长期支教 短期支教对孩子们来说我实在不认为有什么好处 山村不欢迎带着私欲带着怜悯目光的伪善者 甚至一些中专生也想去支教 他们当学生都还没当成功呢 别给淳朴的山里人带去你们的坏习惯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06-10 02:50
      收起回复
        表示都很赞同,虽然楼主说什么都你说了算让我有点郁闷。好像老师都没有主动权了。我就是喜欢乡下,但是我的一些观念让我必须有水果吃,因为没有我就会不健康。那有人就说我就不能忍半年么。那我就觉得,我不觉得去那里就是吃苦的,苦有很多种,现在很多人压力很大,为名利束缚也是苦。所以我自然得仔细挑选一个适合自己支教的地方,因为我是想去生活的、


        4楼2014-06-10 03:37
        收起回复
          虽然楼主这样的观点和我差不多,,不过我觉得都听你的,那就不能实施自己的教育理念了。而且什么教育资格证补助啊之类的对我来说都不是必须的。如果因为这些而被限制太多,就可能影响我的初衷了。而且我是想长期的支教。不是几个星期。我 是想在去一半时间继续自己的学习。一半时间做老师。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也没确定要教什么,但是我的想法是尽量帮助他学他想学的。 这是我的情况,,如果您有耐心看,,,看了之后能提供些信息和建议,我就感谢了。http://tieba.baidu.com/p/3093959458?pid=51889981734&cid=#51889981734 。我主要就是在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这对我很重要。现在就在了解信息。。。


          5楼2014-06-10 03:55
          回复
            说得挺不错的,很多人只是一厢情愿地让他们走出大山,用自己的观点立场考虑问题,根本不去思考做得对不对。要是大部分人都能像您一样多想想就会好很多。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06-10 08:24
            收起回复
              回复3楼:支教是神圣高尚的,他只属于长期支教。暑期短支教,准确的说,还不能称谓支教,他应该是以公益为前提,以发现学生特长为纽带,以提升学习为桥梁,以帮助他们完成心愿为目标的夏令营。可是叫夏令营,似乎又不足以体现公益性,所以勉强称之为暑期短支教。
              伪善,我非常赞同你这个说法。可能很多志愿者都不肯承认自己是一个伪善者。我朋友在我这篇文章下的回复是“其实我想有些支教者的心态其实就是病态的吧。带着一种看动物似的心态,觉得自己是从文明社会来拯救你这个落后的人。”这话虽然刺耳,虽然只是个别的现象,但值得我们的审视和规避,并付梓行动。
              我这篇文章是写给我的队员的,发在贴吧,更多的意愿是给我们很多支教组织者或者发生人看看,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进而不要让伪善者混入支教的队伍。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6-10 08:33
              回复
                看了,我想过支教,不过不是现在,所以我想换一种途径,我想去和她们一起不是作为老师,可以算是朋友,而且时间也不会太短,不会是去看一看就走了,比许多所谓志愿者走马观花的态度我觉得还是有可取性,而且去的前提我会联系他们的老师,得到同意才能去。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06-10 09:00
                回复
                  现在很多想支教的人还很浮躁,招募支教的条件都不仔细看一下,更不会去用心准备,觉得自己只要有了支教的想法就可以了,别人就一定得接受,而从来不会去想怎么样才能做好。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06-10 10:20
                  收起回复
                    楼主说得不错,很有道理,但其实短期支教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其实了解的不深,毕竟暑假还让小孩呆在课堂上,我不知是否合适,除非请的老师都是哈佛麻省之类的水平高的,否则我觉得不如让小孩在劳动、玩中更能学到东西。


                    10楼2014-06-10 11:12
                    收起回复


                      11楼2014-06-10 17:22
                      回复
                        是的,短期支教给予他们爱而不是让他们心里产生教学质量的落差这点太对了.


                        12楼2014-06-10 18:01
                        回复
                          和楼主的外甥一样,我刚过了高考,想在暑假支教。然而,我也设想过我该如何去面对比我小不了多少的学生,我该怀着怎样的心态去对待他们。我是矛盾的,既成熟又幼稚,既笃定又动摇。反躬自省,我为什么会萌生支教的想法?对此没有一点私心那是假话,我身上是带着一份冲动的、一份目的的——我想在一个吃苦的环境下剖析自己。我想考验自己,什么是我。我想把自己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去观察自己,把自己放在不同身份下去观察世界。
                          我是后辈,一个什么都不懂、又急于去探寻的小孩,一个离经叛道、胡思乱想的少年。前辈、长辈,我只能在后面看着你们的路径去设想未来。我是无能,仅希望能得到一些指点。


                          IP属地:北京15楼2014-06-11 16:47
                          收起回复
                            说点相反的话。
                            首先非常赞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话。
                            韩愈的《师说》也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您说的内容,大部分我是认同,但是感觉太飘……唯一让我有印象的例子是您的学生打电话给你说因为考试不好被现任老师体罚……然后您说您只有短短四个星期。
                            所以,看到四个星期这几个字,我基本上就无心仔细看下去了,四周你给他们考试过么?改过几次试卷?
                            大义,我觉得会说的人很多,而实际情况是如何,又有哪些变数,不是在你短短四个星期可以体会到的。
                            我在贵州这边支教,一个班54人,平均成绩20多分。第一个月,我也想做好人,我也想以德服人……一个月以后,你发现完全没有用!
                            他们成绩已经烂成这样了,你和他们讲道理?讲儿童心理学?对于10来分的成绩完全没有羞耻感了;上课一大半人完全不听讲了;作业只能收上来10几本……
                            您认为,能让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什么?
                            现在读书不花钱,家长们也不会觉得学习成绩不好会有什么损失,来学校有饭吃就好了……哪里像我们读书的时候那样严格要求。这帮孩子可以天天在外边捉鱼,游泳,弹弓打鸟……跳绳,丢石头,下地捉青蛙……就是没有把学习当回事。
                            我想变所以,找不到一个可以成为他们学习动力的理由。
                            除了好好学习,少挨打。所以适当的体罚,是必要的。
                            好好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少挨打。
                            你和他谈未来?和他谈读书的好处?不好意思,这些他们真的不关心……
                            四周的时间太短,短得你连他们进步,提高,成长的曲线图都画不出来,短的你根本看不到他的本性,甚至短的你连他家都没时间去或者多去几次。
                            你只是一味的在做一些你觉得好的事,你忽略了这些事的后果。比如你所举例的孩子,有可能他现在更不喜欢他的老师了……学习态度也变得不好了。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06-12 03:15
                            收起回复
                              收藏此贴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4-06-13 07: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