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吧 关注:66,054贴子:446,903
  • 4回复贴,共1

写给支教队员的一封信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各位尊敬的支教队员:
我一直想把我对支教的理解,或者说我所组织的支教的理念整理成文字。前些天,和我外甥的谈话,促成了我写下这段文字的决心。
我的外甥,今年参加高考,在“南通一中”年级前20名。这在以教育闻名江苏的南通,属于相当不错的成绩了,而且他还代表南通参加江苏省物理竞赛也取得了冠军的成绩。更让我看中这孩子的不止是成绩,而是他一贯的表现,沉稳、有思想有见地。我让我的外甥报名我组织的支教活动,他拒绝了。他的原话是,“文化上的教学肯没问题,可是其他方面根本就没资格做老师。”。听到这样的理由,我很欣慰,甚至有点骄傲,因为他是我的外甥。我们都知道,小、中学的老师,绝大多数毕业于各个师范大学,可是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师范二字的含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很多支教活动的组织者,只强调了对队员“师”的要求,减轻或忽略了对“范”的要求。我们组织志愿者来到一个相对偏僻落后的山村,带去的到底是“师”重要还是“范”重要呢?我的答案是“范”更重要。一个月的时间,我可以接受在你的教学下孩子成绩没有提高的结果,但我绝不允许因为你的出现,让孩子们看到甚至学会一些坏毛病。我不打算说服读者对这一答案的认同,我只是想用这封信说明我的理念。答案本来就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同意不同意两个结论。你可以不同意,但如果你想参加我的队伍,那你必须认同我这个组队理念,我不会说“提出不同意见我们共同商量”这样的官腔,一切不同观点,支教结束了你再对我说,在支教的招募和实施期间就是我说了算。
去年,我的学生用他父亲的手机给我发来一条短信,“我们的老师要是都像你们支教老师那样就好了。”这条短信的起由是他考试没考好被体罚了。我猜,很多支教志愿者,收到这样的短信会很欣慰,而我却痛心疾首,懊悔莫及。我打电话把他当初的任课老师狠狠的批了一顿。老师很不理解,反驳我这不更说明我们和学生的关系融洽和睦么?要知道,我们的支教只有短短的四个星期,而真正教育他们的是他们所在学校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出现,结果是让他们觉得他们的老师有多么差劲的话,那我情愿我们不出现。孩子一旦产生这样的落差,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厌学!那我要问你了,你去支教的初衷是什么?你还有脸沾沾自喜么?当我们享受学生爱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跑偏了。我们应该放下老师的身份,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出现在他们的身边。要让孩子们感同我们和他们的老师是不一样的。教学的老师就是他们学校老师那样的。而我们,只是比他们懂得多一些的哥哥姐姐而已。我发现有些志愿者去支教的动因根本层面就是假借公益的机会过一回当好老师的瘾,可笑!你是好老师顶个鸟用?一个月后你走了就再也不来了!你可知道你的行为对于当地正常教学的破坏有多大?可耻!可恶!
“以道德的名义产生不道德”是一个哲学观点,简单的字面解释,就是以有道德的名义去做事,最后产生不道德的结果。引申到我们支教活动中,前文中讲到的破坏当地正常教学环境,就是明显的例子。我常说,我们都知道苹果很好吃,如果孩子们一辈子吃不到苹果,我情愿他们这辈子都不知道苹果是好吃的。我所支教的宁夏西吉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他们的用水习惯,用水设施是城里人无法想像的。你千万别觉得他们的生活质量那么糟糕就多不幸福。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家是缺水,可是东家也缺水,西家也缺水,所以缺水不会降低他们的幸福指数。如果你出现让他们对比出他们的用水是多么落后多么不卫生,而你却又解决不了他们的用水问题,那么这又是以道德的名义产生不道德。一个志愿者曾经告诉我他自身经历的一件事,“我初中以前一直过得很快乐,后来学校来了一群关爱留守儿童的志愿者,经过他们一说,我发现我就是那个留守儿童,从此心里就一直很难过”。这样的案例足以让我们深刻反思和引以为鉴,如果你还不能认同这点,那我劝你还是别去支教了,因为你这不是去支教,是去祸害!
前些天在一个群里,大家讨论身边的一个亿万富翁,在说她的创业史的时候,大家听得都觉得很励志,当说到她所拥有的财富时更是啧啧称奇,暗生羡慕。却没有一个人提到她让多少家庭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我认为我们现今普世价值观是有问题的,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依据的往往只是这个人拥有的财富,而不是这个人的社会贡献或者精神财富。就好像很多人并不知道获得诺奖的莫言有哪些作品,但是他们都知道莫言得到的奖金不够在北京三环内买房(这个话题越说越偏离主题,以后另外撰文细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在我的价值观里,判断的标准是这个过得如愿没有。这就要讲到幸福指数了,其实我们城里人的幸福指数并不比山村人高。我们比他们多享受了物质生活,但也比他们多承受了精神压力,而事实上这份多出来的享受往往弥补不了压力带来的痛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幸福,成为了越来越多城里人的追求,而这对于山里人却完全是唾手可得。因此不要把我们的观念随随便便的灌输给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对于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的人来说,所谓的花花世界其实一文不值。
不要试图改变他们,要知道人类文明的进程是循序渐进逐步进化的,而不是高歌猛进立竿见影的。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帮助者而不是改造者。所谓的帮助,就是提供他们需要的,所谓的改造就是他们遵照你认为好的。要知道,你认为好的,对他们来说可能狗屁不如,必须牢记,只有他们想要的才是最好的。作为一个志愿者,首先要能做到像爱你的恋人一样爱那里的人们。比如我们支教,遇到的第一话题是如何走出大山。我的想法是,我不鼓励任何人走出大山,但是只要你想走出来,那我一定尽全力帮你。山外的文明未必适合他们,以他们的生存技能,在外面的世界里只会降低他们的幸福感,而我们除了把他们领出来,就啥也做不了。我们没有权利去决定别人的前途,帮助他们实现他们各自的愿望,这就是我们支教工作要做的,也是我支教理念第一位的目标。
我希望我的队员能起到“一扇窗一座桥”的作用。我们是山里孩子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这里所说的外面世界不是我们生活的花花世界,而是孩子们想学却因为当地条件落后而没机会学到的东西。我对每期队员的才艺特长要求特别严就是这个道理。什么是一座桥呢?如果山里孩子想走出来,而他正好来到你所在的城市,我希望这个城市对于山里的他来说不是完全陌生的,这个城市还有他当年的支教老师,你就是那座桥。
每个支教队员身上的责任和义务,在很多的文章或者支教队伍的组队规则里都有描述,这里我想说说大家很容易忽略的一点。在一个山村或者一个学校,只能有一个支教队伍的存在。你必须明白,你的出现,使得孩子们没有机会接受其他的支教队伍,因此不管你平时怎么样,到了支教点,你就必须给我表现出最优秀的一面来,做不到你就别来。
宋家的二叔
2014-6-1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06-09 22:18回复
    回复3楼:支教是神圣高尚的,他只属于长期支教。暑期短支教,准确的说,还不能称谓支教,他应该是以公益为前提,以发现学生特长为纽带,以提升学习为桥梁,以帮助他们完成心愿为目标的夏令营。可是叫夏令营,似乎又不足以体现公益性,所以勉强称之为暑期短支教。
    伪善,我非常赞同你这个说法。可能很多志愿者都不肯承认自己是一个伪善者。我朋友在我这篇文章下的回复是“其实我想有些支教者的心态其实就是病态的吧。带着一种看动物似的心态,觉得自己是从文明社会来拯救你这个落后的人。”这话虽然刺耳,虽然只是个别的现象,但值得我们的审视和规避,并付梓行动。
    我这篇文章是写给我的队员的,发在贴吧,更多的意愿是给我们很多支教组织者或者发生人看看,希望对他们有所帮助,进而不要让伪善者混入支教的队伍。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06-10 08:33
    回复
      回复34楼:如果我用“站着说话不腰疼”回复你,似乎我太小心眼了。你这个观点我听了无数遍了,除了用这句略带讥讽的俗语,我实在想不到更好的评复。“适当的时机”你用简单的五个字涵盖了你这段话最难操作的部分。我也知道,进步一定呈现于和落后的对比,可是你能量化一下你所说的适当时机吗?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怎样才算适当的时机,你倒是说说看呢?把一个没有可行度的话题说得头头是道有什么用?我自问我掌握不了也做不到这个适当时机,所以我情愿在我能力不及的时候不去触碰这个话题。我更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实实在在为孩子做点事,帮助他们实现各自的愿望,这对于我来说就已经很难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36楼2014-06-27 23:54
      回复
        回复39楼:
        很高兴再次收到你的评复,能感受到你真诚交流的态度。关于支教的意义,这个话题实在太大,而且每个队伍的理念也未必尽同。我只能回答你,我个人的想法。我组织的暑期支教,更准确的形容,我觉得应该称他为家教性质的补课班。我的课程分为两个部分,文化课和兴趣课。文化课的目的是对上学期的课程查遗补漏,帮助他们掌握他们上学期课程中没有搞明白的知识点,我们绝不讲释下学期的课程,下学期的课,留给他们的老师讲。讲好讲坏,也只能留给他们讲,明年我们继续来查遗补漏。如果你没能力换掉他们那些你认为不合格的老师,那你就千万别让孩子觉得他们的老师有多差劲。关于兴趣课,是在征集孩子们的意愿之后再开设的,我希望通过这些普及式的教育,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让我们有机会发现孩子的天赋,进而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所以暑期支教,我更乐意做一个客观帮助者。你的主管改造思想,我赞同,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很难掌握分寸和尺度的。如果处理不好,后果很糟糕。你可以指责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但是我目前的经验还不以支撑我去实践我的想法,也就是说,我没有权利拿我的娃娃们来做实验。
        最后和你谈谈你提到的你的经历,确实你有对外面世界的探知欲,但这是你,并不代表别人也这么想,更不代表所有人都这么想。我更倾向于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我自己觉得很好的事物。我在文中也讲到,“我不鼓励任何人走出大山,但是只要你想走出来,我就一定尽全力帮你。”这就是我的理念,和你的理念一样,没有对错之分,只有赞同和不赞同。
        祝好~


        来自iPhone客户端42楼2014-06-28 16:48
        收起回复
          又到支教招募的时候了,想起了这篇帖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62楼2015-06-01 0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