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吧 关注:214贴子:6,792

回复:《左传》讲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5年,宋国发生了两个奇特的自然现象,一是天外陨石,另一是大风导致六鹢退飞。《左传》的有关这两件事的记叙成为修辞学上的著名例子。“陨石于宋五”,先是看见落下来什么东西,再看是石头,再数是五块。"六鹢退飞"先是看见天下飞来什么东西,飞近了看是鹢鸟,又飞近了看到居然是后退着飞。可见《左传》是按照时间的发生经过和人们的认知过程进行叙事的,写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宛如现场亲见。而针对宋襄公关于这两件事的发问,叔兴虽做了预言,但坚持认为这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再次肯定了“吉凶由人”的民本思想。


84楼2014-03-10 18:52
回复
    僖公十七年:齐桓公的谥号“桓”,意为辟土服远、大开疆土。作为五霸之首,他知人善任,对辅佐兄弟公子纠与自己争夺君位并射伤自己的管仲不计前嫌,委以大任,在管仲的帮助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声名显赫的雄主。孔子称赞他“正而不谲”(《论语 宪问》),马骕赞扬他"规模宏远“(《左传事纬》)。但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代雄主也有其致命弱点,即德薄才疏、心狠气短。这也正是《左传》刻画人物的高明处,往往被后人称道。《左传》中”凡其所推崇褒大者皆必有所不足,其肆情诋毁者必有所深惜。“(《吴闿生《与李右周进士论左传书》)如此才给我们展现了一位个性鲜明的君主,也为读者理解这位叱咤风云的霸主晚年竟然饿死深宫的结局提供了充分的背景 。任用管仲成就了齐桓公前半生的辉煌,任用奸佞易牙、竖刁等落得个凄凉晚景。用人得当和用人失当,在齐桓公身上都有鲜活的例子。这也提醒我们要深入了解别人,对朋友做出正确的评判,结交聪明智慧的正义之士对自己的进步有很大的帮助,如果结交那些一味迎合自己不健康嗜好的损友,会影响自己的发展。


    85楼2014-03-10 18:52
    收起回复
      2025-05-11 00:59:58
      广告
      僖公十八年:齐桓公把孝公托付给宋国,看来倒是十分的明智。宋人颇有古风,帮人帮到底,一直把孝公扶上宝座。
      梁国国君好兴土木,不体恤民力,不仅新筑的城邑被秦国侵占,国家最后也被秦国吞并,成为又一件因为君主失德而亡国的典型事例。


      86楼2014-03-12 08:08
      回复
        僖公十九年:从现有考古资料看,中国的人殉人祭大约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殷商奴隶制国家建立以后,人殉人祭成为一种社会制度并广泛流行。西周此制继续实行。春秋时期人的价值上升,儒家讲”仁义“,人殉人祭逐步减少,特别是春秋末期社会舆论已经反对这种野蛮的制度。如宋襄公用战败国的首领祭神以讨好东夷,就遭到司马子鱼的激烈批评。


        87楼2014-03-12 08:08
        回复
          僖公二十年:齐桓公、管仲死后,由齐国倡导的会盟瓦解。诸侯国如郑等倒向新兴的楚国。宋襄公因平定齐乱而志得意满,也想做做盟主的位子。对此臧文仲从人情角度预言了宋襄公只能是一厢情愿。


          88楼2014-03-12 08:08
          回复
            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不度德量力,趁着齐桓公刚死,新的霸主尚未出现的当口,想过一把诸侯霸主的瘾。考虑到国家小,本人的威望也不能服众,称霸的资格不够,襄公又幻想借助楚国的势力实现自己霸主梦想,没想到楚国人表面上答应却趁机抓住他要挟宋国,霸主没有做成,差点赔了老本,可见一个人的欲望膨胀而又不明智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祸患。如果又处于君主的地位,将会对国家造成多大的灾害。臧文仲的话”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是至理名言,达成个人愿望要因势利导,不能光想自己的好处,要考虑到与合作者的利益方向一致,才能促成个人愿望实现。像襄公这样的单方面的幻想是注定行不通的。


            89楼2014-03-12 08:08
            回复
              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战在史上闻名并非由于可称道的战术或者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是由于获败的宋襄公的不合时宜。齐桓公死后,霸主之位空缺,不少国君跃跃欲试,觊觎这个位置,宋襄公就是其中的一位。但宋襄公没有这个实力,又不能审时度势。他仍然恪守着国际交往中的诚信,要求和平会盟,新兴的楚国假装答应,结果在会上武装劫持了襄公来攻打宋国。他遵守战争中的道德法则,即“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不鼓不成列",坐失进攻良机,反而被楚军打得大败,自己也因受伤而最终不治。春秋时期的诸侯之间已经有太多的尔虞我诈,战争也由标榜礼义逐渐变为实用主义。讲信义而无实力的宋襄公被后人嘲笑、贬斥了数千年,现在又引起了不少人新的思索。也许,道德的约束和实用的制胜之术都是战争所必须的,就看如何在二者间取得平衡。


              90楼2014-03-12 08:09
              回复
                僖公二十三年:《左传》用大段篇幅集中叙述了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从流亡到回国继位的经历,有详有略,不时插入戏剧性的场景,把重耳及其周围人等的言行个性描绘得引人入胜。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活,把曾经贪图安逸的骄横公子重耳磨练成了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这些颇具才干的贤人聚集在他身边,忠心耿耿地追随他辗转各国,多位预言家预示了他将成为晋国的一代雄主,大国纷纷对他表示了支持。而晋国国内也暗潮汹涌,厌倦了惠公和其子怀公的国人热切地盼望着一位新的贤君。由此看来,重耳的归国即位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而他随后的称霸也有着良好的基础,从国际形势来看,虽然晋国国内君位不稳,但是晋国由献公开创的基业一直在发展,算是强国。其他各国中,桓公去世后齐国内乱,秦国、楚国实力都还不够称霸,诸侯乏主,这些都给晋文公接替霸主地位创造了有利条件。难怪马骕《春秋事纬》、韩席筹《左传分国集注》都慨叹:“何其遇之艰而功之伟乎!”“何其得国之难成功之易耶!"


                91楼2014-03-12 08: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