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吧 关注:214贴子:6,792

回复:《左传》讲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僖公五年:晋人用兵一改传统的战争方式,擅长使诈,往往运用智谋取胜,如离间收买虞国国君,并制造边境事端以进攻虢国,从而一并消灭二国,给后世“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以很好的启发,虞国国君的贪婪愚蠢、虢国国君的好战轻敌等等都在晋人的掌握之中,虞的灭亡为三十六计增添了"假道伐虢"一计,足以惩戒世间贪图一时利益而出卖朋友之人。宫之奇关于祭祀神灵的一番话,也突出反映了春秋时期进步的民本思想。


69楼2014-03-08 20:46
回复
    僖公六年:公元前655年由齐桓公组织了首止会盟,目的是为了通过尊太子郑而安定王室,防止太子母弟王子带夺嫡。这次会盟引起周惠王不满,命令郑文公叛盟。齐桓公率领诸侯联讨伐郑国的背盟与亲楚的行为。而楚成王与令尹子文在召陵之盟后继续北上东进,与桓公争霸,如伐郑,灭弦、围许救郑等,震动了中原诸侯。


    70楼2014-03-08 20:46
    回复
      2025-05-11 00:25:59
      广告
      僖公七年:申侯先是遇见了一个好上司,楚文王既知道也能宽容他的弱点,“予取予求",还为他指明了出路。可惜申侯自己却不了解自己,也没有很好的认清后来的形势,果然招致杀身之祸。齐桓公志大才疏,最大的优点是从谏如流,好在他人生的前一阶段遇见了好不下,他所言听计从的鲍叔、管仲等人都是既能干又忠正之士。尤其是管仲有高超的治国谋略,每次都能设法把齐桓公的私人行为纳入道义的轨道,辅佐成就了桓公的霸业。正如明钟惺《史怀》所说:"春秋诸霸佐皆不及管仲,而齐桓本质较之晋文、楚庄、秦穆最劣,独以能用管仲胜之耳。”可惜管仲没有培养好接班人就弃桓公而去,桓公后期因听信奸邪小人而饿死深宫,齐国也在内乱中走向衰弱。同样的人,同样的行事,但是对象错了,结果就大相径庭,可见了解别人和认识自己都是很重要的,后来者不能不引以为戒。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


      71楼2014-03-08 20:46
      回复
        僖公八年∶宋襄公兹父因后来的泓之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蠢猪式仁义”而闻名。但观其行事,仁爱和受礼倒是他一贯做法,如屡次向桓公提出让位于公子目夷,不能说不恳切。


        72楼2014-03-08 20:46
        回复
          僖公九年:齐桓公同一年两度召集了葵丘会盟,特别是第一次葵丘会盟,天子派人表彰齐桓公的功勋,是齐桓公称霸以来召集的最盛大的一次会盟,奠定了他的霸主地位。但第二次葵丘之盟后,桓公的霸业从顶峰逐渐走向衰落。宰孔见微知著,指出桓公重军事而不重修德,越来越骄傲自满,使诸侯逐渐离心。


          73楼2014-03-08 20:46
          回复
            僖公十年:《左传》里记叙了不少神奇的事情,都有深意,蕴涵褒贬。如狐突遇申生即为一例。狐突一直忠于职守,先是尽力辅佐为人仁厚、深得人心的太子申生,申生被谗自杀后,狐突的两个儿子又随从公子重耳流亡并成为重耳的得力臣子。晋惠公不讲信义,失去民望,晋国许多人包括狐突都对惠公不满,希望重耳回国,惠公改葬申,无论他此举是出于手足之情谊还是收买人心,应该说是件好事,但奇怪的是据说申生的尸体发臭,而晋国民间传言是申生并不领情,原因是他不满惠公的种种无礼行为,如篡夺国君之位、杀死原申生一党的重臣、娶申生的夫人贾君(一说献公的妾)等,所以用发臭表示拒绝改葬(《国语·晋语三》)。改葬后狐突遇见申生的灵异事件则更为奇特,申生最后在狐突的劝告下改变了对惠公的惩戒,预言他将在韩地战败。这一连串看似奇怪的事件很可能是晋人有意借灵异事件反映民心的向背,说明晋国一些大臣对惠公的行为已经非常不满,双方矛盾尖锐。


            74楼2014-03-08 20:47
            回复
              僖公十一年:《左传》好做预言,而预言往往基于人事。如周内史从晋惠公接受天子任命时疲沓懒散的失礼行为预言他的后代将不终享君位,强调了“礼”的重要意义。周内史的预言可谓见微知著,其实从晋惠公夷吾一向的为人处事上就可知道它的结局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晋惠公“多忌克”即猜忌而好强,在国际及人际交往方面都不如其兄弟即后来的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历练成熟。只是由于重耳的过于小心谨慎,使得惠公先坐上了晋君的宝座。但是夷吾上任伊始就做了一系列不明智而失去内外人心的事情,他先杀了迎立自己的里克等国内一干重臣,并虚构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成为里克临死前传世的名言,里克的余党逃亡国外集结,成为重要的反对力量,再是不顾手足之情,募刺客暗杀公子重耳,在国际上惠公也屡屡破坏约定,俨然无赖,不仅不履行对秦国许下的诺言,而且落井下石,彻底失去了秦国的支持,自己还成为秦穆公的阶下之囚,如果不是姐姐秦穆公夫人以非常手段求情,早就身首异处了。惠公父子的背信弃义促使国内外反对势力转而支持公子重耳回国继位,其父子失国确实是咎由自取。


              75楼2014-03-08 20:47
              回复
                僖公十二年:管仲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其政治、经济、军事才能一直为人称述,其为人毁誉参半。诸子中《管子》即托名管仲所做,论述了经世治国之道。孔子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称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论卑而易行,......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攻,贵轻重,慎权衡。”梁启超著《管子评传》高度评价管仲的历史影响,对其法治思想、经济政策、外交、军政等都做了详细的评述。《左传》在刻画人物上生动而形象。吕祖谦《春秋左氏传续说 纲领 》:“其(指左氏)记管、晏、子产、叔向事,皆连当时精神写出,深知精髓。”冯李骅云:“《左传》大抵前半出色写一管仲,后半出色写一子产,中间出色写晋文公、悼公、秦穆、楚庄数人而已,读其文,连其性情心术,声音笑貌,千载如生。”(《春秋左绣 读左卮言》)管仲的明智、平易在他的言语行为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76楼2014-03-08 20:47
                回复
                  2025-05-11 00:19:59
                  广告
                  僖公十三年:秦穆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为人宽容贤明,知人善任,审时度势,重视民心,坚持与强大的晋国缓和关系,"秦晋之好“成为历史佳话。穆公的努力使得秦国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开始成为西方强国,为数百年后秦始皇的统一霸业打下了基础,其为人和功绩都在历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称赞他”春秋之贤诸侯“,盛赞”其天资仁厚,举动光伟,加于人一等矣“。从《左传》的记叙中,一代贤君跃然纸上,展现出与齐桓公不同的霸主风采。


                  77楼2014-03-08 20:47
                  回复
                    @鲁桓文姜 @豐臣信秀


                    78楼2014-03-08 20:49
                    回复
                      好贴,给精


                      79楼2014-03-08 21:43
                      收起回复
                        这个赞,收藏了~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0楼2014-03-09 00:15
                        收起回复
                          僖公十四年:与秦穆公大义发动的”泛舟之役"相比,晋惠公面对秦国的饥荒不仅不救援,反而落井下石,趁机发动侵略战争,实在难称为"惠"。战争打的就是民心向背,惠公以怨报德,不仅使得国内大臣离心离德,也使得国际声誉下降,所以后来惠公战败被俘也是很好理解的事情了。春秋人对于异常的天灾等,好据此作预言,卜偃因沙鹿山崩塌所作的亡国预言次年居然应验,不是卜偃的神奇,而是对秦晋关系发展和两国国君的德行有清楚了解后作出的准确判断。


                          81楼2014-03-09 04:35
                          回复
                            僖公十五年:秦晋韩原之战其实可以看做是民心向背之战,早在战前就有了足够的铺垫,晋惠公无德无能,屡次背信弃义,秦穆公宽仁恤邻,数次以德报怨,两位君主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战前晋国已有预言惠公将败,后来的战事无非是应验了而已。不过整场战争还是描写的跌宕起伏,显示晋惠忠言逆耳,为小忿而弃用庆郑,上下不齐心,使自己的马车陷入泥沼而被俘获。再是秦穆也险些被擒,后因曾受其恩惠的歧人奋勇冲杀救出,秦最终胜利。可见战争取胜的关键还是在于人心的向背。可叹晋惠公被俘后仍不醒悟,却抱怨父亲献公未听占卜而害的自己落得这样的下场,可见晋惠公的愚蠢,而流亡公子重耳最终归国取代晋惠公的继承人是有充足的理由的。文中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都很成功,除了穆公、惠公外,庆郑的正直坦率、吕甥的智慧机敏读表现得生动鲜明。晋使者吕甥对秦穆公的一番说辞,也是行人辞令中的优秀篇章。作为战败国来求和,吕甥表现的不卑不亢,以小人和君子的不同评论来回答秦穆公对晋国舆论的询问,既暗含威胁,也不和谈则择机复仇,有传递了和好的期盼,称赞秦穆公大人大量,不计前嫌,使穆公无话可说,同意了与晋的和谈。


                            82楼2014-03-09 04:35
                            回复
                              2025-05-11 00:13:59
                              广告
                              顶起 ~~~
                              挥何心一郁金香
                              泪何疼一蒲公英
                              难何忘一彼岸缘
                              断何能一罂粟毒
                              你何休一木槿泪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4-03-10 14: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