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吧 关注:214贴子:6,792

《左传》讲评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4-03-08 20:29回复
    隐公元年:隐公元年史事的核心是君位的争夺,统治阶级内部是没有平民百姓所谓的亲情的,为权力而父子兄弟反目的事情多不胜数。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争位的事情即其一例。郑庄公在《左传》中是个浓墨重彩的人物,此人长于征战和外交,有谋略,敢于挑战周天子的权威,高士奇在《左传记事本末 郑庄强国》称之为“春秋诸侯中枭雄之姿也",赵青黎《读左管窥》斥之为"奸人之雄".通过《左传》的叙事,把庄公的伪善,共叔段的愚妄、母亲武姜的偏私刻画的栩栩如生。而与庄公兄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隐公兄弟,隐公是惠公的庶子,由于太子即后来的桓公年幼,他作为兄长摄政,但遵守嫡庶之分,始终准备归政弟弟,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不知道是因为鲁国在诸侯国中一向以守礼比较严格著称,抑或是隐公其人比较仁弱?


    2楼2014-03-08 20:29
    收起回复
      隐公二年:纪国是位于商朝东方的姜姓诸侯国,周取代商后又臣服于周。纪与齐、鲁、莒相邻,国力逊于齐鲁。据传说,齐哀公为纪侯谗于周天子而被烹杀,齐国与纪国结下世仇,齐国强大起来以后,纪国又成为齐国向东夸张的障碍,一直处于齐国的威胁中。为了自保,纪国采取了与鲁国、周王室联姻等种种手段,但最终未能幸免被齐国吞并的命运。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国为争霸而积极从事武力扩张,以强凌弱,小国朝不保夕,这就是孟子所谓的“春秋无义战”,但从客观上来说,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促进了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具有进步意义。


      3楼2014-03-08 20:30
      回复
        隐公四年:州吁的恶行,《左传》作者明言处不多,往往通过第三者如石碏和众仲之口评说,但给人深刻的印象,忠臣石碏杀死助纣为虐的儿子石厚,成为大义灭亲的典型,历来被人肯定。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非议,如洪迈《容斋随笔 续笔 二传误后世》说“自《左传》载石碏事,有’大义灭亲‘之语,后世援以为说,杀子孙,害兄弟。如汉章帝废太子庆,魏孝文杀太子恂,唐高宗废太子贤者,不可胜数。"看来同一类事件,还要看行事者立意如何,方能评判。


        5楼2014-03-08 20:30
        回复
          隐公五年:国君的言行好恶不仅是个人行为,往往对社会时尚、国家的命运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做国军的要遵守礼的约束,不能率性而为。齐桓公好服紫,所以使得国内紫色织品奇贵,后来他主动宣称厌恶紫衣,才止住这一偏差。就连后来皇帝要出去踏青游玩,也得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要采摘新鲜水果祭祀祖宗。总之,一切都要纳入礼的范围。鲁隐公要去远离国都的地方看捕鱼,只是出于他个人的意愿,与国家大事祀与戎都没有关系,所以遭到了臧僖伯的强烈反对。史官也表示了贬抑。


          6楼2014-03-08 20:30
          回复
            隐公六年:春秋时期陈国、蔡国的地理位置比邻郑国和楚国,命运也相似。春秋五霸未兴时,郑庄公率先图霸,陈国和蔡国不断受到郑国的欺凌。到楚国兴起后,北上争霸,陈国和蔡国又成为楚国向北扩张的必经之路,最终被楚灭国。君子批评陈桓公不识时务,比邻强国,内政外交都要慎重。而随着陈桓公的之死,陈国内乱,政局也落入大国的操纵之中。


            7楼2014-03-08 20:30
            回复
              隐公七年:春秋时期,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实际上已经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成为独立的实体,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逐渐增多。由于彼此之间缺乏信任,为了暂时消除争端,达成合议,只有凭借神谴和诅盟加以约束和威胁,所以盟誓就成为诸侯之间的重要外事活动之一。《左传》中频繁记载诸侯会盟之事,规模有大有小。春秋以前也有盟誓,但只是单纯的诺言,而春秋时期与之前明显不同的是采用了诅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形式,这种形式上的变化表明当时的人们已经面临某种诚信危机,需要外力来干预。这跟诸侯之间交换质的作用一样。春秋初期,结盟国内部的关系还较为平等。到春秋中期以后,随着诸侯争霸斗争日趋激烈,开始出现由盟主来主盟的局面,并不时发生争盟的情况。盟会作为国家大事,陈国的五父担任外交使节,对待盟会却如此懈怠,从侧面反映出他的不够稳重周详,不具备担当国政的能力,所以虽然趁乱篡位,但也不免于祸难。


              8楼2014-03-08 20:31
              回复
                隐公八年:无骇去世,蒙国君赐以展氏的史实,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姓氏制度有帮助。上古有姓有氏,姓是血缘家族的称号,氏是姓的分支。姓氏本来有别。《通志 氏族略》说:"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的作用是"别婚姻“,因为古人朴素的优生学已经认识到"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嫁娶要问姓,同姓不通婚。氏用来”明贵贱“。周代实行宗法制,有大宗小宗之别,一个氏的建议表示一个小宗从大宗分出来。建立侯国要得到周王的许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的允许,即"胙之土而命之氏。"贵族获得氏的方法有很多,如以国名为氏,以采邑名为氏,以官名为氏,以职业名为氏,以住地为氏,以字为氏。无骇的后人正是以其先祖的字为氏,这也是大多数氏的由来。


                9楼2014-03-08 20:31
                回复
                  隐公九年:郑国地处大国之间,其扩张不仅没有优势,反而危机四伏。但郑庄公成功地成为了春秋初期的小霸,显示出其高超的政治军事才能,解决内患后,他实施了积极而稳步的对外扩张,一方面对随时可能夹击郑国的夙敌邻国宋和卫加强防御,另一方面展开灵活的外交手段,利用一切可能的政治力量,如与陈国先战后和,向鲁、齐示好并结盟。对天子的态度也是有进有退,既适度地反击,又保持表面的尊重,借用天子的权威打击夙敌,最终使敌国屈服,揭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序幕。


                  10楼2014-03-08 20:32
                  回复
                    隐公十年:春秋所谓的正义战争,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天子虽然实力不够,但血统纯正,是名义上的天下的主宰,对于这一点,不仅春秋小霸郑庄公尊奉,后来的五霸也都奉行。所以再跋扈的诸侯,也要试图假借天子的名义征讨其他国家,这样的行为,除了能满足本国的利益,还可以为自己的行为披上正义的外衣。郑国借王命讨不庭,得到了君子的称赞,是必然的。


                    11楼2014-03-08 20:32
                    回复
                      隐公十一年:十一年发生的重要战事是郑庄公伐许。郑庄公早想吞并许国,此举既申讨了许国的不合法度,道义上得到支持,而又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尚不足灭许,所以只派人防守,还立了个傀儡君主收买民心,庄公做到了有理、有利、有节,不愧是位有政治谋略的君主。


                      12楼2014-03-08 20:32
                      收起回复
                        桓公元年:郑庄公为达到吞并许国的目的,在外交、军事各方面都做了长期积极的努力。如史称“郑伯以璧假许田”事件就是重要的一步。夺取许田,就可进一步占有许国。他精心策划与鲁国换田,因为郑国的祊邑远在山东费县以东,是祭祀前天子沐浴更衣的地方,而许田是鲁国君臣西去朝见天子的"朝宿之邑",相互交换从地理位置、管理等方面对两家都有利,鲁国没有理由不答应,但是此事合理而不合礼,"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名义上,这些地方都是周天子的,诸侯没有权利交换。优柔寡断的鲁隐公曾拒绝了这项交易,而在桓公那里郑庄公达到了目的,当然他还奉上了珍贵的璧玉作为交易的礼物。郑鲁不经过天子就擅自交换土地,又一次蔑视了天子的共主地位,同时说明随着各国的武力扩张,此时的土地所有权已经下降到诸侯之手。


                        13楼2014-03-08 20:32
                        回复
                          桓公二年:宋国的华督垂涎孔父嘉的妻子的美貌,杀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后人因此逃亡到鲁国,传至六世孙即为圣人孔子),又杀了闻讯大怒的宋殇公,按理说华督杀人夺妻,又背负“弑君”的恶名,生命和 地位都很难保证。但是他很会拉拢人心,先在国内制造舆论,把穷兵黩武的责任全部归罪于孔父嘉,减轻了国人对孔父嘉的同情,后积极在各诸侯国之间大行贿赂,鲁、齐、陈、郑都因接受了他的贿赂而承认了华氏建立的傀儡政权,鲁桓公甚至把纳贿的大鼎公然安放在太庙里,尽管臧孙达提出指责,但也无济于事。说明当时统治者道德观念衰落,以至于各国上行下效,叛乱不绝。如晋国桓叔成师与其兄太子仇的继承者之间长达几十年的夺位之争,有人从哥俩命名的不祥解释动乱的起源,这种说法比较牵强,祸乱之源其实是统治者的贪婪不仁。


                          14楼2014-03-08 20:33
                          回复
                            桓公四年:姬姓芮国是周朝的畿内诸侯,芮伯世为周之卿士重臣。因芮伯万荒淫,被其母芮姜驱逐出国,芮国另立新君。但是此举未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于是秦国和天子联合出兵护送芮伯万复位。对周朝而言,干涉芮国事物可以显示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尊严;对秦国而言,在天子的许可下逐步把自己邻近的芮国收归自己的管理范围之内,对秦国非常有利。果然,在秦穆公的帮助下,芮伯万回到芮国,芮国成为秦国的附庸国。到公元前640年,秦穆公干脆灭掉芮国。


                            16楼2014-03-08 20:33
                            回复
                              桓公五年:周桓王十三年(公元前707年)爆发的繻葛之战,在春秋史上很重要,它是长以来周郑矛盾激化,可以看做桓王为维护和恢复王权而进行的最后一搏,也是郑庄公对外扩张的一次有力反击。桓王自即位以来,就在王朝内外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如重用周公黑肩,依靠虢国,拉拢曲沃,扶植翼侯,逐步削夺郑庄公王朝卿士的权利,团结陈蔡卫等一批小国,对桀骜不驯的郑国发动了繻葛之战。但不幸的是他遇到了一位强大的对手,郑庄公自即位之后,对内平叛,对外用兵,拉拢大国,凭借着国力的强盛,又有身为周朝权臣的有利条件,不断扩充领地,增强实力,成为春秋初期的小霸。繻葛之战在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政治上使得王室声威扫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传统从此消亡,周王室从此沦落为一般诸侯;军事上,郑军所采用的“鱼丽之阵"使中国古代车战阵法更趋严密。


                              17楼2014-03-08 2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