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吧 关注:29,608贴子:234,864

回复:丁元英找和尚是想得到认同还是帮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剧中其实有表露,丁想得到心灵的慰藉,他这样的人做决定肯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不需要认同,或者别人的怀疑和阻止,他需要给灵魂一个安身的地方


来自Android客户端63楼2014-08-08 18:34
回复
    凡人怕果,菩萨畏银。为证善因,寻求认同。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5楼2014-11-22 08:36
    回复
      元英从一开始就知道是个错误 ,世上根本就没有神话,市场不是一场无限大的蛋糕,神话的实质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一开始元英就知道两个错误,一杀富济贫是否是破坏性开采,二是是否道德患上精神绝症。
      去大师那里只是找一个决心做的理由,就像给王明阳一个忏悔的理由。


      72楼2015-07-22 15:34
      回复
        #(大叔_哭)心理安慰


        来自Android客户端73楼2015-07-22 16:54
        回复
          大致可以理解,丁至始至终什么都看的明白,也全是自己一手安排,他很有把握结果在计划之中。
          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为什么还要白白做此事呢?
          是小丹想要的,也符合自然。
          求心安,是与求知己,可以一同理解。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74楼2015-07-23 19:07
          收起回复
            我喜欢反过来思考问题,如果作者不写五台山这段,我们会不会从天道的规律中寻出他会去做这件事的线索呢?如果说天道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基本规律,那丁元英本人不论是人是魔,也注定落在规律中。于是我就要问了,丁元英算不算觉者?若我们认为他是觉者,且他所能预见的众生行为皆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天道的话,那他的所言所行与众生的所言所行就都是符合天道的,那觉与不觉又有什么分别?
            所以,我的愚见是作者笔下的丁元英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觉者,他只看到了众生并没有看到的东西,但并非全部,他只是领悟到了觉与不觉之间的微妙差异,踩到了得道的门槛,而离真正的觉仅有一步之遥,恰恰这一步是他看不到的。
            我觉得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的心中有“情”,这是他自己预先没有想到的,只要有了“情”,他就做不到自如,做不到自如就出离不了天道。人的一生注定要做点人的事儿,给小丹的礼物已经算是常人眼里最不算人做的人事儿了,要是丁元英连这点人事儿都不做了那就真成神了吧~


            76楼2016-01-17 21:25
            收起回复
              回复 愛未在服務區 : 不过我还有些许愚见,即便于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言或许不和理,可巧就巧在正好让他遇到了,于他而言应当算是和理的,他知道规律,并做到了知行合一,就不应是满心的愧疚,而是问心无愧。就好比我们生活中的雾霾,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我们迟早会知道有雾霾,但问题是当下不知道,而丁元英正好看到了,他只是如是观照、实事求是地指出了它,这不免让人心里增加了恐惧和阴影,甚至会招来一片骂声。他若是小爱,他不会告诉你,而你将继续受雾霾之苦而不自知;他若是大爱,他会告诉你,但也可能落了个妖言惑众,自讨苦吃的结局,却又真真切切是出于大爱。而五台山问道就成了他唯一可以寄存这份大爱之心的当然选择,他所要安的这颗心也正是这颗可能将被众生认为是不爱的大爱之心。


              78楼2016-01-17 23:39
              回复
                丁是一个思维极度缜密的人,他料定一切,别人会怎么骂他他也知道,刘冰和极可能会死,他也知道,他更知道这就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他无法代替,他只尽量避免,他知道他们就算死了,他也无愧了,可是将两者命运提前,让丁有一丝不安,这也是丁找得道高僧,高僧说了得救之道是: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意思是你丫别整的那么高尚样子,你干预别人命运,自己尽量做到无愧,也不可能完全无愧,真正的是顺其自然,让他们自己选择,你在旁边尽量避免他们的死亡,只会加快他们死亡,文化属性在那放着。高僧并送丁四个字:大爱不爱,就是你丫别嚣张,你他妈的不是神,任何人面对命运的选择,你不能帮助,你只能做到你能做到的。丁这样做了,刘冰和乐圣董事长卒。


                来自Android客户端79楼2016-01-20 09:34
                回复
                  丁对楚说:天下论到极至是百姓的柴米油盐,男女的冷暖之情,即两种丁都不敢冒犯,现如今已然是都做了,为了红颜知已需要杀富济贫,求的就是心安,杀富济贫的心安,从未有过的心安,可谓从大师那里得到佛法的通理。


                  80楼2016-04-16 20:10
                  回复
                    丁元英说:“晚辈叹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实不可思议。但是。晚辈以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别于佛教。佛教以佛法证一,进而证究竟,最终是为给心找个不苦的理由,成佛,无量寿,极乐。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门住福相、住寿相、住果相,是以无执无我为名相的太极我执,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贪执的弱势文化特征,已然障蔽佛法。【晚辈以为,如果佛教能以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惠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这段话隐喻百花齐放,把佛教变为佛法的僧团。


                    来自Android客户端81楼2016-04-18 11:53
                    回复
                      作者一开始就埋下伏笔:一个爱自己祖国学识丰富孤独的高级哲人由私募基金一事中觉悟而中止私募基金,意识到祖国的贫困是因与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因自己势单力薄根本无力拯救,在酒后抑制不住内心无比的悲怆吐真言,说出了一个懂得尊重【客现规律】文化的国家,是如何战胜了一个用飞机大炮都难完胜的强大对手。后他想找一个清静的地方研究中西文化的差异的真相,寻求一种适合尽自己能力可解决方法,后因偶遇红颜知己而复出创造一个神话,且他也想借扶贫命题决定以杀富济贫来引发社会的关注,证明他的理论是否实用,上五台山讨心安为虚,寻佛教能普佛法为实,如这段话【如果佛教能以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个人解脱,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议究竟生产力与文明的真理真相,则佛法的佛教即出离宗教的佛教,成为觉悟众生的大乘法度,惠于纲纪泽于民生,是名普度众生】。但佛法是真经,在悟者明心见性,而不是夸夸其谈的,不知大师是不识佛法真经不可思议的究竟法门或不愿出世?他知只可随缘,不可攀缘,但答应了红颜知己只能继续走下去……人物背景高学历精通传统文化及经济学并在德国是学术十分严谨地方呆了十二年,他一开始指出客观规律文化的国家「什么体制」且他精通佛学,从一开出场就明了,且能不知佛法三宝一体具有普世价值的真理真相?如审王明阳的一段话:「因信三宝得解脱自在得乐,因不信而集苦轮回,左手施舍时不让右手知道,三宝需要报恩,佛性人性的期望值,到了极乐门,佛告诉你,众生皆是佛」即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83楼2016-04-19 17:00
                      收起回复
                        丁元英找和尚既不是认同也不是帮助,而是专门送钱去呢。茶也喝了,饭也吃了。韩楚风带去那么多现金,少了拿不出手,肯定都给了老和尚。老和尚天上掉馅饼发笔小财


                        IP属地:浙江84楼2016-07-11 21:41
                        回复
                          我想丁是为做了利弊权衡之后所间接带给别人的伤害,求得一个心安。


                          85楼2016-07-13 11:03
                          回复
                            我感觉和那个死囚犯一样,需要认同和归属感,给心找个可以按的地方。如果没找到的话,心里会有一丝的不甘吧。虽然按照规律如是观照,可是毕竟是人不是神,况且还有情感的牵挂。


                            IP属地:山东88楼2017-08-27 20:02
                            回复
                              都说讨个心安,可能也早已料到结局会死人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89楼2018-08-16 00:3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