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煜吧 关注:3,800贴子:70,501

【续历史】开宝九年之后的事——历代官家大臣口中的太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些史料在写历史篇的时候囤积了不少,但因为只写到开宝九年,后面的就没用,一想闲着也是闲着,反正已经囤积了,不如拿出来现一现,瞧瞧赵大这个偶像发光体在宋一代是怎样被人传诵的,话说人嘴两张皮,拿着太祖说事,也未必都是好事。里面有零星涉及到江南故事李六评说的,当然也一并纳入。
此楼可以随便插,哪个有史料都可以堆在里面,话说这一次我基本上也是只堆史料,不翻译,简单评说。不翻译实在是因为文言文比较二把刀,读书明大旨,你一句一句地让我翻我整不出来,要有人想知其所以然,蚊妹是可以帮忙的,我发现这厮的古文功底相当不一般。
先从赵二朝开始说,不过赵二朝还真没人敢一直提点着赵大做鲜明的对比,赵二之后,对不起,太宗就是拿来给太祖做对比的,哪怕是你的直系后代也不例外,赵二我都快对你因怜生爱了。I


1楼2013-10-12 11:17回复
    太宗朝
    1、先是,上语宰相曰:“太祖朝事,耳目相接,今《实录》中颇有漏略,可集史官重撰”苏易简曰:「近代委学士扈蒙修史,蒙性选怯,逼于权势,多所回避,甚非直笔。」上曰:「史臣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弥。昔唐玄宗欲焚武后史,左右以为不可,使后代闻之,足为鉴戒。」因言“太祖受命之际,固非谋虑所及。昔曹操、司马仲达皆数十年窥伺神器,先邀九锡,至于易世方有传禅之事。太祖尽力周室,中外所知,及登大宝,非有意也。当时本末,史官所记殊不然。宜令至等别加缀辑。”故有是命。
    赵大实录被太宗改完真宗改,改得史家疑云大起,要单看这一段,赵二让改,可全是为了他哥的光辉形象,先说史臣应该善恶必书无所隐弥,又特别指示但是我哥黄袍加身这一段,我先给定下调来,不能随便乱写,敢把我哥写成曹操司马氏那种白脸奸臣形象,断断不行,我哥明明是黑脸的有没有!
    BUT,有一事不明啊,你把你哥整成白莲花了,“及登大宝,非有意也”,可把你积极策划叛变,并且拦马提醒你哥禁杀的形象整立体了,那你岂非有意之人?不过想想也的确两全其美了,我哥是情义兼备的盖世英雄,唯一的污点也是被胁迫的,他是完人之中的完人,但!没我就没有大宋啊!
    “太祖尽力周室,中外所知”,还是情不自禁唏嘘了一下下。
    I


    2楼2013-10-12 11:42
    回复
      撒把花,恭喜木桃姐又开新坑!
      【我哥是情义兼备的盖世英雄,唯一的污点也是被胁迫的,他是完人之中的完人,但!没我就没有大宋啊!】
      这个主意其实还是不赖的,两手捧花感,也基本符合大众对赵大赵二性格的看法——当然黄袍加身这幕,倒是没几个人相信赵大真是被迫的,至于二赵的推力……算众人中的一把吧。
      不过封建社会的忠诚道德标准毕竟和现在不同,尽量往白里洗可以理解I


      3楼2013-10-12 14:33
      收起回复
        2、始太祖传位於上,昭宪顾命也。或曰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上复传之廷美,而廷美将复传之德昭。故上即位,亟命廷美尹开封,德恭授贵州防御使,实称皇子,皆缘昭宪及太祖意也。德昭既不得其死,德芳相继夭绝,廷美始不自安,浸有邪谋。他日,上尝以传国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於是普复入相,廷美遂得罪。凡廷美所以得罪,则普之为也。
        这一段可谓脍炙人口。
        似乎也没什么好评的,只觉得“太祖已误”四字,品得出赵普对赵大的一腔哀怨,不听我的!现如今德昭德芳都是什么下场,赵二赵三又是什么局面,你所盼望的兄友弟恭叔慈侄孝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的美好愿景,是不是太过天真了!
        一向务实的赵相必须炮灰掉廷美,只有炮灰掉廷美才能将争储之乱平息掉,国本从此稳固江山从此不二色,正如他当初想在赵大朝干的一样,可惜了这一对心心相印的君臣唯在此事上没法相容,倒是赵二,前期政事上诸多不听赵普的,需他苦口婆心再苦口婆心没完没了的劝,可这种事情上却是一拍即合。赵相在赵大赵二手下都得其所哉,咱家极佩服,赵相是识时务的人,唯一的一次不识时务把自己立于危墙之下,就是针对赵二,“太祖已误”何等耿耿于怀。话说翻了半天史料,赵大之后的官家和大臣敢这样明白地说赵大不对,前头都不加铺垫后头也不找补的,就赵普一人,也就这么一句。
        I


        4楼2013-10-12 14:36
        收起回复
          上谓宰相曰:「戎人以剽略为务,乃修筑城垒,为自全之计耳。曩者刘继元盗据汾、晋,周世宗及太祖皆亲征不利。朕决取之,为世宗、太祖刷耻,亲擒继元,今日视之,犹几上肉耳。当其保坚城,结北鄙为援,岂易制乎?」
          一句话评语,赵二做到了。
          两句话评语,赵大没做到的事,赵二做到了。
          三句话评语,赵大没做到的事,赵二做到了,这一件。I


          6楼2013-10-12 15:27
          收起回复
            5、上又曰:「前代中书有堂帖指挥公事,乃是权臣假此名以威服天下。太祖朝,赵普在中书,其堂帖势重于敕命,寻亦令削去,今何为却置札子,札子与堂帖乃大同小异尔。」张洎对曰:「札子盖中书行遣小事亦犹京百司有符帖、关刺,若废之,则别无公式文字可以指挥。」上曰:「自今大事须降敕命。合用札子,亦当奏裁,方可施行也。」
            太祖朝,赵普在中书,其常帖势重于敕命……咋觉得赵二和赵普也是一世君臣,握手言和后善始善终相伴到老,可一提到太祖,言语间还是难免流露出幽怨甚的酸味甚的,甚的甚的哩。I


            7楼2013-10-12 15:55
            收起回复
              6、先是,宰相赵普奏疏言:「臣久缣贯苦,近者始获朝参,窃疑大限非遥,深恩未报,事当关听,敢不尽诚。国家山河至广,郡县尤多,寰中之文轨虽同,塞上之干戈未息。防微虑远,必资通变之材,定难扶危,宜退谄谀之辈。此时机务,须藉正人。去年寇敌侵边,生灵受弊。万乘轸焦劳之虑,千官无翊赞之功。最是微臣,偏怀愧耻。即曰同僚共事,无非谨畏清廉,惟于献替之时,并执谦恭之礼。稍有缄默,宁济急须!宜求抱义之人,必有分忧之士。臣窃见工部侍郎张齐贤,数年前特受圣知,升于密地。公私识者,尽谓当才,不期岁月未多,出为外任。臣在邓州日,虽闻消息,未测缘由,向来微有传闻,或云奏对过当。凡言大事,须有悔尤,其如义士忠臣,不顾身之利害,奸邪正直,久远方知。齐贤素蕴机谋,兼全德义,从来差遣,未尽器能。虑淹经国之才,堪副济时之用,如当重委,必立殊功。臣此疏特乞留中,所贵全系君恩,免贻君怒。」
              复以札子言:「齐贤德义,素为乡里所推,而又深知福业,谨择交游,中外卿士,举无出其右者。伏念臣全族叨荣,半身入土,未谐报答,常恐参差。臱无致主之能,但有荐贤之志,观兹方正,方敢举明。若朝廷委任忠贤,真社稷增添柱石。朝行夕死,是所甘心,亦聊遂微臣报德酬恩万分之一也。」甲申,以齐贤为刑部侍郎、枢密副使。
              这一段没有太祖有没有,其实是有的,在下面。整段大致是在力劝赵二要用张齐贤这个人,虽然这个人言语间得罪了赵二,但他真真是个人才,真真真真是个人才,你要是用他,我死也甘心,你要是不用他,我死不瞑目。话说张齐贤跟赵普之间真没啥私交,这纯粹就是为国举贤。这里咱家有这么几按:
              其一赵普你转性了,赵大朝你是怎么对待窦仪的,赵大对谁青眼有加你必无所不用其极排挤之加害之,现在这等贤惠了?江山易改,本性也能移啊。
              其二前面那一段老长的铺垫,有种“惨淡经营”的感觉有没有,北边闹事百姓遭殃,千官无用万岁操心,和赵大朝赵普独相时候的国势,咋不忍卒比了呢。
              其三,是在李焘的编者按里:“齐贤复入枢府,赵普力荐之也,而国史略焉,今据普奏增入。按魏泰东轩记称太祖盖尝语太宗以齐贤可任辅相矣。观普此疏,则齐贤前在枢府实坐言事忤旨,故出帅。非普力荐,岂终不召耶?”
              在赵普力荐张齐贤这段里忽然加入了一句“太祖盖尝语太宗以齐贤可任辅相”,话说确实是当然西巡洛阳的时候这家伙当街拦御驾非得给赵大献策,赵大用玉斧敲着他的脑袋让他说,此人就用手醮着茶水在地上比划,献了十策赵大没全用还毛了,当然这事李焘也认为未必是真的,当考,不过以张大人这等性情后面顶撞赵二也是情理之中。
              张齐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赵普这样向赵二推荐他,有没有太祖说过他可为辅相的因素在内呢。
              I


              8楼2013-10-12 16:09
              收起回复
                9、上尝谓宰相曰:「国之兴衰,视其威柄可知矣。五代承唐季丧乱之后,权在方镇,征伐不由朝廷,怙势内侮。故王室微弱,享国不久。太祖光宅天下,深救斯弊。暨朕纂位,亦徐图其事,思与卿等谨守法制,务振纲纪,以致太平。」上又曰:「至公之道,无党无偏。有国者能行之,太平果不难致。」赵普曰:「天发生於春夏,肃杀於秋冬,不私一物,此所以能长久,王者所宜法也。」
                这一段君臣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就是为了整点子听起来特别有道理的话流传后世用的,咱贴在这儿是觉得赵二追忆五代怎么乱,我哥怎么“光宅天下深救斯弊”我现在怎么致太平,虽然归根结底是为自己歌功颂德,但咋着也有那么点子和赵普两人想当年的感觉。太平天子其实终宋一朝也没谁真正当过,但赵二这么说,倒和赵大当初对他的美好愿望相对应了,赵大多么希望他之后的赵二乃至历代官家都是太平天子啊,虽然只凭“不私一物”绝逼做不到!赵普在顺情说好话有没有。
                I


                10楼2013-10-12 16:40
                收起回复
                  10、戊戌,卫王德崇改名元佐,广平郡王德明改名元佑【一八】,第三子德昌改名元休,第四子德严改名元隽,第五子德和改名元杰,皇侄孙德雍改名惟吉。惟吉,魏懿王子也,太祖甚爱之,视如己子,故与诸叔联名。上即位,犹居禁中,於是出合,始改名焉。
                  最后弄一个八卦的,惟吉大家都熟哈,德昭的儿子,赵大爱若珍宝,但这么个爱法是不是也太过分了,他本来是他孙子,结果“与诸叔联名”,上升至德字辈,取名叫德雍,后来赵二给自己的皇子们改名字,才把他的名字一块改了。这且不说,此后真宗体贴惟吉,送他赵大和宋皇后的画像,他每念至“父母劬劳”之句,涕泗交下……话说这要是搁现在,绝对有小报编派赵大和惟吉的亲娘德昭的侧室郑国夫人不得不说的故事了有没有,这分明就是他掩人耳目老来得子有没有,惟吉就是福康安甚的有没有?
                  再说赵二你改名也就改了,改成惟吉为哪般,当初柴荣他小儿子被赵大指给了潘美抚养,他也叫潘惟吉莫非你不知道,大家都惟吉是体贴你哥的心意?皇孙,还是赵大一脉的,一直养在禁中直至出阁,赵二对惟吉也各种顾惜,他儿子对惟吉更是……不晓得怎么形容,惟吉得讨人喜欢到什么程度。
                  I


                  11楼2013-10-12 16:51
                  收起回复
                    11、太祖开宝九年天下主客户三百九万五百四,太宗至道三年天下主客户四百一十三万二千五百七十六。宋史卷八五地理志亦载:至道末,天下主客户为四百一十三万二千五百七十六,与会要所纪同。
                    最后最后的这一项是打酱油的,这解释了为什么赵二一朝边境不安屡生烽烟但脱脱编宋史的时候仍然给他“贤君”的称号,甭管外面怎么打,百姓还是安居乐业了的,所以对赵二要公平些,他任内的人口比他哥在时还是有所增加的,虽然增加的不咋多,可这么打也没乱,还得说人家治国是有方的。
                    赵二这一朝其实挺无聊的有没有,因为除了赵二,没人敢在他面前大张旗鼓玩命地怀念他哥,尤其是和他作对比相当于当众打脸,赵二一没了,各种对比就来了。不过赵二朝离的最近,咋说还有赵大的气息,后头越捧越高,赵大反而越来越不沾地气了,最后干脆站在高高的神坛之上,其实他是一个特别接地气特别质性自然的人有没有。I


                    12楼2013-10-12 16:56
                    收起回复
                      撒花~木桃姐真是业界良心QAQ有史料看的感觉不要太好!辛苦了(揉肩)
                      古文功底啥的捂脸……也一般啦,感觉引的这几段都挺好懂的,也许因为窝是学这个的?
                      对二义因怜生爱+1啊哈哈哈哈,药药切克闹,二官家蜡烛来一套~


                      IP属地:山东13楼2013-10-12 17:58
                      收起回复
                        太祖就是太祖。他一生坦荡,有些事做了就是做了,没做就是没做。我心里的赵匡胤就是坦坦荡荡,重情义的皇帝。史书什么的。我并不全信


                        14楼2013-10-12 18:03
                        回复
                          2、先是,太宗命张洎重修太祖实录,其书未成,会洎死,己巳,诏宰相吕端、集贤院学士钱若水同领其事。若水恳辞,上曰:「卿新修太宗实录,甚为周备。太祖事多漏落,故再命卿,毋多让也。」
                          此若水非彼若水。这一修从字面上就看不出来是为什么了,赵二让重修太祖实录,特意定了个陈桥兵变的调子,赵恒再让人修,就来了一句“太祖事多漏落”,意思就是对张洎修的那版很不满意,果然那一版的下场也比较悲惨:洎等所上太祖纪,亦不列於史馆云。
                          这里面有就有个问题,倘若张洎是秉笔直书的,那就是嫌他太直了,但张大人似乎也不一个特别磊落直笔的人,譬如对他的事迹描述有三,话说不包括脸盆甚的:
                          其一、张洎性险詖,尤善事宦官,尝引唐故事,奏内供奉官蓝敏正为学士使,内侍裴愈为副使。当然赵二其实不是昏君,于是说甚「此唐弊政,朕安可踵其覆辙,卿言过矣。」话说这是把赵二当李六哄弄了?
                          其二、寇准抬举张洎,张洎“曲意奉准”,话说我对老西儿观感不错,还琢磨过老西儿在赵大手下的话要损失几颗门牙的问题,所以张大人向强势的寇大人低头,咱倒觉得不是大错。
                          其三,就有点小人。“江南平,士大夫归朝,昉多与游,雅厚善张洎而薄张佖。及昉罢相,咱草制,多攻昉之短。”李昉无识人之明有没有,虽然他是个厚道人,倒是张佖在他在位时不被待见,他罢相之后反而经常登门拜访,纯敬重人品。总之,张洎和张佖是一对反差极大的江南旧臣,张佖在北朝里以人品受推崇,张洎正好相反。
                          但不管咋说,作为李六的近臣,张洎的文采是没的说,哪怕是攻击他的人也得承认:然以文彩清丽,巧於逢迎,上卒喜之。可以看出李六因何而喜张洎,也可看出骨子里赵二也是文人特质,但他还没有昏到把国事委托给这位的地步。
                          咱琢磨着张洎一定是得罪了一个不该得罪的人,正史上才把他黑成这样,因为他在天子那里没失宠,咋说不看僧面也得看佛面甚的,但不拘如何,反正是得不出这人特别地产特别实诚的结论来。
                          所以把张洎修的太祖实录扔一边去,让太宗实录修的很好的钱若水接手,未必意味着从此要大删大减大肆曲笔了,不过钱若水一再请辞的态度确实很诡异,怎么赵二写得赵大就写不得了,话说这是赵恒要大改他爹改过的地方吗?给赵二再擦粉应该多余了,赵二自己把关理应写到他满意了,再给赵大洗白是不是也多余了,陈桥那事都不是他的意思了,还有什么可以洗白的,卧榻之旁那句话你又不删?也是,宋朝人都觉得这话咱太祖说的特别帅呢。咱不得其解,干脆就按字面上的“太祖事多漏落”来理解,不过赵小恒你是怎么知道“多漏落”的?你皇伯考的事再怎么漏落,又跟你有何相干,单纯地特别想听大伯当年的故事,唯恐拉下了啥精彩的片段?I


                          17楼2013-10-13 01:45
                          收起回复
                            3、某位代州州长柳开柳大人上书:
                            今兵革虽众,不及太祖之时人人练习,谋臣猛将则又悬殊,是以比年西北屡遭侵扰,养育则月费甚广,征战则军捷未闻。诚愿训练禁戢,使如往日,士伍必求于勇敢,指顾无纵于后先,失律者悉诛,获功者必赏,偏脾主将不威严者去之,听断之暇,亲临殿廷,更召貔虎,使其击刺驰骤,以彰神武之盛。
                            话说开始的时候,觉得柳大人挺不开眼,至少你也把赵二加上,不及太祖太宗之时甚的,往下看到“失律者悉诛,获功者必赏”这句,想到太原拿下了赵二没赏,幽州败了为了赏不赏的事一句话呛死了德昭,确实不能把赵二加上否则有骂人之嫌。不加也就算了,至少没比,此后赵二拿来跟赵大作比较的,十之有九都和御将知兵这事有关,一生黑点有没有。
                            话说看出来没,深刻怀念太祖朝打赵恒这就刹不住了。I


                            18楼2013-10-13 01:55
                            收起回复
                              4、丙申,以太师、赠尚书令、韩王忠献公赵普配飨太祖庙廷。
                              这个,只想说,是看了太祖实录之后做出的决定吗,你皇考乐意吗,话说你拨给你皇考的那两位文的不痛不痒好不好,武的潘美,话说跟你爹关系也没那么铁。文赵普,武曹彬,最重量级的并且跟你爹关系都不错的两人都配给你伯了,不怕你爹说你胳膊肘儿朝外拐?
                              I


                              19楼2013-10-13 02:0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