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3
那房子里的人/你金发的马格丽特/你灰发的舒拉密兹他玩蛇/他高叫把死亡奏得美妙些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高叫你们把琴拉得更暗些/你们就象烟升向天空/你们就在云中有个坟墓躺着挺宽敞
——《死亡赋格》
死亡赋格》被喻为战后欧洲的“格尔尼卡”,堪比绘画领域内毕加索的同名画作《格尔尼卡》)。某种意义上,《死亡赋格》“成为历史代言人,它自身已经成为传记对象”(见费尔斯坦纳《保罗·策兰传》)。
1947年5月2日,策兰在布加勒斯特文学杂志《当代》上,用罗马尼亚文发表了一首题为《死亡探戈舶诗作,这也被看作是他后来用德文发表的《死亡赋格》的原型。阿多诺在《文化批评与社会》(1949)文中曾说过:“在奥斯威辛以后写诗是野蛮的。”或许是对这句话的回应,策兰写就了这首被誉为20世纪世界著名诗文之一的《死亡赋格》。
这首诗作一经出现,就在德语世界里引起强烈反响,广为流传,随后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一首被广泛引用、影响最广的关于描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批判纳粹德国大屠杀的诗歌。后来它也被收入德国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教材之中,用来教育后代牢记惨重的历史教训,绝不能再让人间悲剧重演。
《死亡赋格》以诗歌形式来展现集中营里犹太人的悲惨遭遇,以及德国纳粹分子的残暴和泯灭的人性。诗歌围绕这两组人物的对称关系展开:一方是被关进集中营里的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囚犯,他们在集中营里被迫挖掘自己的坟墓;另一方是集中营的监管者,他实施各种各样的暴行,比如吹口哨唤来猎狗、吹口哨唤来犹太人,命令他们为自己掘墓,又命令他们拉琴跳舞,他挥动手枪,肆意枪杀囚犯。而在屋子里,他却给远在家乡德国的妻子或情人马格丽特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