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丝烩粉皮

明祖陵乃天下第一陵。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把其祖辈们葬在盱眙这个地方?据说,除了因为他在梦中听了仙人指点知道了盱眙是块风水宝地,还与盱眙一道名叫“鸡丝烩粉皮”的土菜有关。
元朝末年,淮河泛滥,洪水肆虐,瘟疫蔓延。在逃难者中,有一位长相奇特的青年男子,这人就是后来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一连多天,朱元璋没吃一口饭菜,等他好不容易来到盱眙境内的都梁山时,已经筋疲力尽,再也走不动了,于是一头栽倒在宣化寺前的松树之下……
这时天色已晚,住在宣化寺里的小乞丐拖着讨饭棍以及讨饭用的破盆走了出来。没走几步,小乞丐发现路边松树下躺着一人,见此人也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料想是同道中人。再用手在此人鼻前试试,感觉还有气,好心的小乞丐赶紧把朱元璋弄进庙里。他知道朱元璋是被饿昏的,要想救他,只有快去讨点饭来给他充饥。安顿好朱元璋以后,小乞丐一路小跑直奔县衙的后院伙房,因为那里有个盛猪食的大缸,县太爷的剩饭剩菜都倒在缸里。
到了县衙,已是掌灯时分。小乞丐来到后院伙房放置猪食缸的位置,他每次都能在缸里捞到些能吃的东西。这次运气不错,小乞丐先是从泔水里捞出副鸡架子,虽然是骨头多鸡肉少,但总还能剔些剩肉下来的。他还在泔水里摸到一些又软又滑的东西,捞上来一看全是山芋粉做的粉皮子。小乞丐把这些东西装进随身带来的破盆里,而后又一路小跑回了宣化寺。
进了住的破庙,他见朱元璋仍然昏睡不醒,赶紧取出一只装有半罐酸汤的大瓦罐放在锅炝上,把从猪食缸里捞上来的粉皮子先放进去,又把鸡架子上的剩肉一点一点剔了下来放进瓦罐,尔后架上柴禾烧了起来。不一会,罐里的酸汤沸腾了,一股很好闻的肉香飘满了破庙。
小乞丐见“饭”已做好,可以招待客人了,于是就用冷水把朱元璋浇醒。醒来后,朱元璋与小乞丐简单交谈了几句。得知了彼此一些情况后,小乞丐说:“大哥,你一定饿坏了,我给你做了点吃的东西,你就乘热吃了吧。”说完,他就把瓦罐里的“杂烩”倒进破盆端到朱元璋面前。几日不知饭滋味的朱元璋一见有一盆香喷喷的食物,于是也不客气,呼呼拉拉就吃了起来。一番狼吞虎咽之后,一盆“杂烩”顷刻间被他风卷残云,吃了个一干二净。朱元璋似乎还意犹未尽,最后他把破盆的内壁也用舌头挨着舔了一遍。放下盆后,他还一个劲地自言自语:好吃,太好吃了,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的东西!他日如能雄霸天下,定当天天享用此人间美味!他最关心的是刚才吃的美味叫什么名字?怎么做的?小乞丐想了半天他还真的想出个好答案,于是他笑嘻嘻地告诉朱元璋:“大哥,你刚才吃的这个菜叫鸡丝烩粉皮,是盱眙这个地方的特色菜哦。”朱元璋信以为真,只见他连连点头,暗记心中。
第二天清晨,朱元璋就告别了小乞丐。后来他参加农民起义,攻下南京,灭了元朝,成了大明朝的开国皇帝。因为盱眙一个小乞丐曾用“鸡丝烩粉皮”救过自己,加上曾受仙人点拨盱眙乃风水宝地,所以朱元璋对盱眙情有独钟,不但把自己的祖坟迁到盱眙,还准备在盱眙建都。后来因为数山头时少数一个,以致于成了“十个山九个头,财主无三代,清官不到头”,他只好把京都定在了南京。
做了皇帝以后,朱元璋吃腻了山珍海味,他忽然又想起曾救自己一命的“鸡丝烩粉皮”来,于是下令去盱眙寻找当年的小乞丐。结果小乞丐没找到,倒是找来一位盱眙的大厨师。尽管这位厨师并没做过什么“鸡丝烩粉皮”,但是听了朱元璋的描述,他还是凭着自己独特的悟性,做出一道色香味俱佳的“鸡丝烩粉皮”。朱元璋吃后依然赞不绝口,高兴之余,他御笔一挥写下八个大字:盱眙一绝,人间美味。
从此,这道本来不上台盘的“鸡丝烩粉皮”,就成了家喻户晓的一方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