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吴吧 关注:222贴子:664

【苏州闲话网】苏州方言地图系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与塞的声母
(苏州方言志P6 第二章)
本图说明苏州话中[ʦ、ʦʰ、s、z]和[tʂ、tʂʰ、ʂ、ʐ]的分合。苏州城区至今仍有少数人能区分[ʦ]组和[tʂ]组,塞[səʔ]≠[ʂəʔ],属旧派绝大部分人不能区分[ʦ]组和[tʂ]组,塞[səʔ]≠[səʔ],属新派。
从苏州全区来看,二百多个调查点中,只有近七十个点不分[ʦ]组和[tʂ]组,占26%。
苏州[tʂ、tʂʰ、ʂ、ʐ]的发音部位比北京的略靠前,同时带有明显的圆唇作用,音色跟[ʦ、ʦʰ、s、z]很容易区别。
区分[ʦ]、[tʂ]组调查点,把古音“知、照”两组声母的三等字读成[tʂ]组声母,二等字读成[ʦ]组声母,例外字很少。



1楼2013-01-12 19:07回复

    02鲎的读音
    (苏州方言志P6 第二章)
    苏州城区读[hʏ]阴去,大部分地区读成[həi]或[hø]。韵母尽管不同,但声母都是[h]。只有洞庭西山三个乡读[ɕy],喉音[h]变成舌面音[ɕ]。
    苏州最北面的北桥乡,有少数老人读[kɑ̃]。
    苏州的[hʏ]通常写作“鲎”,“鲎”字在《广韵》为“胡遘切”,《集韵》为“许候切”。苏州全区读清音声母,与《集韵》相合。
    


    2楼2013-01-12 19:08
    回复

      03鱼的读音
      (苏州方言志P6 第二章)
      “鱼”绝大部分地区都读声化韵母[ŋ]阳平,只有洞庭东山读[ŋəi],西山读[ȵi]。
      苏州城区的人常常笑东山人“鱼”、“藕”不分,其实是误解。“鱼”、“藕”韵母相同,但声调有别。“鱼”读阳平,为低升调,“藕”为阳上,为低降升调。“鱼”和“藕”都是 东山土产,沿街叫卖“鱼”或“藕”,当地人从来不会搞错的。
      西山“鱼”读[ȵi],跟“泥”同音。
      最东北端湘城的十善村“鱼”读[ŋəi],那是受邻县常熟的影响。
      


      3楼2013-01-12 19:08
      回复

        06伞蛋韵母
        (苏州方言志P10 第二章)
        “伞、蛋”的韵母百分之九十2的调查点读不圆唇元音[ᴇ],只有洞庭东、西山四个乡读圆唇音[ø]。
        “伞、蛋”是古音“山”摄的字,“山”摄的字在苏州全区有[ᴇ]、[uᴇ]、[iʅ]、[ø]、[iø]、[uø]等读法,请看下表: 开 口 合 口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帮组 扮[ᴇ] 棉[iʅ] 边[iʅ] 盘[ø]
        端组 丹[ᴇ] 天[iʅ] 短[ø] 恋[iʅ]
        精组 散[ᴇ] 剪[iʅ] 千[iʅ] 酸[ø] 闩[ø] 全[iʅ]
        知组 绽[ᴇ] 展[ø] 传[ø]
        母组 山[ᴇ] 善[ø] 船[ø]
        见组 看[ø] 间[ᴇ、iʅ] 件[iʅ] 肩[iʅ] 官[uø] 关[uᴇ] 权[iø] 涓[iø]
        影组 安[ø] 晏[ᴇ、iʅ] 蔫[iʅ] 烟[iʅ] 碗[uø] 弯[uᴇ] 冤[iø] 渊[iø]
        “蛋、伞”是开口一等端组、精组的字,读[ᴇ]是符合苏州全区的规律的,读[ø]可能是受邻县无锡的影响。
        


        6楼2013-01-12 19:10
        回复

          07东的韵母
          (苏州方言志P10 第二章)
          “东”的韵母读[ən],这是苏州南面和东北面太平乡和陆墓乡交界处少数几个调查点的语音特征。这些地区古东韵字跟登韵字相混,请看下例:
          东(东韵)=登(登韵)、懂(东韵)=等(登韵)、冻(东韵)=凳(登韵)、同(东韵)=腾(登韵)
          农(东韵)=能(登韵)、棕(东韵)=增(登韵)、从(东韵)=层(登韵)、聋(东韵)=楞(登韵)
          这种语音现象目前正在发生变化如郭巷、长桥、越溪、浦庄、金山等乡,原来都把“东”读成[ən]的,但目前乡政府所在地的市镇已改读[oŋ]韵。如金山乡政府在木渎镇。金山乡“东”读[ən]韵,只有镇上读[oŋ]韵,镇上的人认为读[ən]是乡下口音。郭巷乡一位干部告诉我,“东”字本来都读[tən],现在镇上改读[toŋ],这是受城里的影响。镇上交通发达,人来客往多,如果把“东”读成[tən],要被人取笑,说你土气。再说镇上有完全小学,老师上课,虽然不一定说普通话,但“东”字总要改读[toŋ]的。不然,唱起歌来,“东方红”唱成[tən fɑ̃ ɦən],那是不像样的。由此可见乡政府所在地的语音,正在向苏州城关靠拢。
          


          7楼2013-01-12 19:10
          回复

            08邻的韵母
            (苏州方言志P11 第二章)
            苏州城关和整个西部读齐齿呼[lin]阳平,其余地区读开口呼[lən]阳平。
            苏州城关有少数老人读[lən]的。“邻”读[lən],只限于“乡邻”这个词,口语里有“金乡邻,银亲眷”的说法。
            


            8楼2013-01-12 19:10
            回复

              09饭范声调是否相同
              (苏州方言志P11 第二章)
              本图说明苏州全区各调查点的调类。
              苏州城区单字音有七个调类,平、上、去、入四声各分阴阳,只是阳去并入阳上。“范”为阳上,“饭”为阳去,所以“范、饭”同音,都读[vᴇ]。如果“范”与“饭”读不同声调,说明阳上、阳去不混,那单字音有八个调类。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只有苏州城区和紧靠城区的十来个乡“范”与“饭”读同一声调,有七个调类,其余各乡(东山、西山除外)“范”与“饭”读不同声调,有八个调类。似乎阳上、阳去相混的现象正在向外扩散。
              当地人对调类的辨认是十分敏感的,作者调查时,常常用“范、饭”两字请发音合作人比较,问他们这两个字是否同音。一般来说,发音合作人只要 读一遍,马上就能回答“同音”或“不同音”。
              


              9楼2013-01-12 19:10
              回复

                10早草对退谷哭调值
                (苏州方言志P11 第二章)
                这二对例字,前一字为不送气清音声母——全清,后一字为送气清音声母——次清。在阴上、阴去、阴入这三个调类中,全清跟次清是否读同一调值,可以把苏州全区分成南北两片。
                北片,包括苏州城区在内,全清、次清读同一调值。南片,包括西面的望亭、通安、镇湖、东渚、光福、太湖等乡,全清、次清读不同调值——调型基本不变,只是全清起音高,次清起音低至少要比全清低一底到一度半。阴上次清不仅起音比全清低一度半,而且收音时还稍稍上扬,由全清的高降调(51)变成次清的降升调(312)。如“一早斫草”北区读[iəʔ43 ʦæ51 ʦoʔ43 ʦʰæ51], 南区读 [iəʔ43 ʦæ51 ʦoʔ43 ʦʰæ412],全清、次清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
                


                10楼2013-01-12 19:11
                回复

                  11我
                  (苏州方言志P11 第二章)
                  “我”的白话音大致可以分为“我”[ŋəu]、“奴”[nəu]两派。东部和西部说“奴”,北部和南部语“我”。苏州城关一般都说“我”,只有少数老人说“奴”。
                  从地图上可惜看出,一些说“奴”的地区,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市镇,已经改说“我”了。
                  洞庭东、西山四个乡说[ŋ],跟邻县吴江的说法相同。
                  最东面有三个点说[ŋ nəu],东北角上的一个点说[ŋø],都是受邻县昆山、常熟的影响。
                  


                  11楼2013-01-12 19:11
                  回复

                    12你
                    (苏州方言志P12 第二章)
                    “你”的白话音声母都是[n],这在全区是一致的。至于韵母,差别就很大。最北面四个调查点说[nən],东南角上四个调查点[nɑ],都是分别受邻县常熟、吴江的影响。
                    


                    12楼2013-01-12 19:12
                    回复

                      13他
                      (苏州方言志P12 第二章)
                      苏州城区说[li]或[n nᴇ],也有说[li nᴇ]的。看不出这三种不同说法之间的差别。因为在句子里,不管“他”出现在主语、宾语、定语的位置上,三种不同的说法都可以互换。
                      例如: 1. 俚是苏州人。 2. 我弗认得俚。 3. 是俚个朋友,弗是我个朋友。
                      三句中的“俚”[li]都可以换成[n nᴇ]或[li nᴇ]。
                      最东面的调查点角直说[ɦi nəu],这跟邻县昆山,吴江的说法的一致。
                      


                      13楼2013-01-12 19:12
                      回复

                        14我们
                        (苏州方言志P12 第二章)
                        苏州全区大部分调查点说[ȵi],字写作“伲”。
                        南部洞庭西山三个乡说[ɦaʔ ȵi],其余几个乡说[ŋ ȵiəʔ ],这在全区比较特殊。
                        最南面五个调查点说[ŋəu li],那是受邻县常熟方言的影响。
                        


                        14楼2013-01-12 19:12
                        回复

                          15你们
                          (苏州方言志P12 第二章)
                          苏州全区说法较一致,只有词尾的读音稍有区别。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东端、北端各一个乡和南面三个乡读[n təʔ],其余地区都是读[n toʔ]。
                          东南角上的调查点读[nən təʔ],那是受常熟方言的影响。
                          


                          15楼2013-01-12 19:12
                          回复

                            16他们
                            (苏州方言志P12 第二章)
                            “他”主要有[li]和[ɦi]两种说法,因此“他们”也有[li toʔ]和[ɦi toʔ]的不同说法。再加上词尾有[toʔ]和[təʔ]的区别,所以“他们”也就有四种不同的说法。
                            ***本站注:当时资料上未录有[n toʔ]的表示。
                            


                            16楼2013-01-12 19:12
                            回复

                              17棉袄
                              (苏州方言志P12 第二章)
                              苏州全区的说法比较一致,只有东南角上十余个调查点有不同的说法,那是受邻县昆山、吴江方言的影响。
                              少数调查点说“布袄”,我问发音合作人,如果棉袄的面子和里子都用绸子缝的,是否还说“布袄”。他们说仍旧叫“布袄”。
                              “棉”原来读[miʅ],但在“棉袄”这个词中,“棉”往往变读成[mi]。
                              


                              17楼2013-01-12 19: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