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康吧
关注: 335 贴子: 3,560

石康中国当代作家

  • 目录:
  • 作家
全部
  • 9
    这个贴吧有点冷清啊!或许是跟石康本人有关,听说这哥们已经远遁美利坚了! 特别希望能再 看见他的新书! 个人觉得石康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比冯唐完整!比王朔亲切!比韩寒深厚!比王小波幽默(黄金时代除外,这部作品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的中篇了,比王朔的动物凶猛还牛逼)
  • 3
    你还在苦苦打字、签到么?加群就有经验哇! 据可靠消息,一大批软妹子正在申请成为裙主,裙友们快进裙啊! 不用15字,加群就能涨经验啊,这是真的~~~
  • 1
    在我们的世界上,还真有一些对名利超淡的人,比如优秀的僧侣,他们寂寞苦行一生,只是为了见证信念,他们是一些职业淡薄名利者,但他们不是作家编剧,他们有功夫还去修行呢,不可能去写什么小说电视剧。 编剧作家,就像演员、工人、农民、生意人一样,他们在没有成功前,多半是要花时间去为名利而奋斗的,不然他们甚至无法使他们自己及亲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一个人不通过努力提高自己及家人的生活质量,他的道德感在我眼里很成
    贵闺女 9-10
  • 0
    最近又出现国十一条控制房价,因房价折射出现行中国制度的怪异现实,这是一个投机社会,无法拥有合理价值观与世界观。      限制房价,打压投机,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事实上,当人们的目光从房价上移开,也会重新在另外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上聚焦。      打压房价不如加息,让中国的经济冷下来,因“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已被证明不硬了,因发展只是让极少数投机成功的人拥有超额报酬。   &
  • 0
    年轻时对张爱玲“出名要趁早”的说法非常反感,以为只是虚荣,长大以后了解到,人类的几乎所有的积极行为都要依靠虚荣的支撑,佛陀要是不虚荣,他根本无须把四法印告诉别人,只是自己成佛便可,牛顿若不虚荣,我们也许根本无法得知他的学说,生意人若不虚荣,我们根本见不到健康有生命力的品牌,因他们在此之前,已把三辈子的生活费与荣誉都挣到了。有人说张爱玲一生即使很早出名,她的人生也并不幸福,他们忘记了,张爱玲几乎是中
  • 0
    《杜拉拉升职记》写的是一个职场打拼的白领,在北京,她努力奋斗,加入DB公司后,一步步去攀登职场台阶,从行政一直到HR主管,从月薪2千5一直到2万5,此时她已33岁,最后得到一辆分期付款的马自达跑车,与她一起打拼的同事因各种原因离去,坚持下来的有机会在公司开年会里时穿礼服、喝香槟。 徐静蕾把剧中所有人物装进写字楼里,就像把人装进笼,黄立行隔着百页窗说他成天忙到晚,也不知忙些什么时候时,真是令人感动,让我们看到那些
  • 0
                               《过得去》            写了一夜剧本,天明时分,坐在沙发上一字一句地读老葵出的新书《过得去》,越读越往下出溜儿,直至平躺在椅子上,真是时光飞逝——那么多的事情已经过去了。 合上书,阳光已晒得我后背发热,眼睛酸痛不已,老葵说他在作家出版社上班15年,从20岁上到35,同一座楼
  • 0
    中国的自由创作者除了要面对激烈的内部竞争,而不了解实情的中国读者与观众不公正的指责,极易使创作者灰心丧气,因此,名利,作为创作者的支撑点之一,实属无奈之举。 我相信,中国的很多自由创作者是很有才华的,他们也敢于拿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几十年来冒险,只要他们每天在灯下创作,他们翻开一本本厚厚书在学习,在思考,那么,支撑他们的必然不都是名利,还有更重要的东西,但严肃的作家是不会轻意把它拿出来的示人的,它是
  • 0
    《阿凡达》最近逆着寒流放映火热,我和朋友看过,3D效果非常令人震撼,可以看出,最多五至十年,3D电影便会成为一种潮流,原来用2D看过的故事,用3D看会有新的效果,3D的主观镜头令人感到身临其境,太真实了。      据说卡梅隆的团队最近接到大量电话咨询,他们可以出卖他们研发的3D电影技术了,技术在被大量使用时,成本会下降,也就是说,用不了几年,我们便有很多3D电影可看。 电影再次回到街头杂耍,人们仍会为它保留一
  • 162
    降温 09年圣诞夜的前一天,北京开始降温,冥冥中似乎有种力量试图冷却这个城市所拥有的各种热情。一如既往,这个城市也似乎总是自有办法。         冰冻时刻 午休时间,陶海出了写字楼,路过星巴克的时停住脚步,他转过身,正对星巴克大门前脸,大脑在出现一杯带着纸套的中杯咖啡的形象时,突然短路了,是进还是退,这成了一个该死的问题,陶海是天秤座,在他的一生里,最讨厌的就是这种时刻,在这种时刻,他
    3-1
  • 0
    在中国,作为职业,作家与编剧都是属于高风险、高竞争、少收益却又影响大的行业,目前国家尚无什么政策扶持,以后估计也不会有, 作家编剧是一个属于自生自灭族群,几无门槛,进出自由,但风险也自负——它最大的风险在于大投入零产出,你花尽你的青春岁月,历尽心灵上的扭曲与职业病的痛楚,勤力工作,绝大多数从业者换来的只是清贫与默默无闻。当作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你有机会使作品传世,而作家的名字也随着作品一起传世,西方人
    恍若轻霜 12-25
  • 14
           首先不是为了贬低谁而来   每一个现象和事物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        今天夜里看到了你在零点与蒋方舟谈话节目            我很赞同你的思维   不局限于你对于写作与钱的看法          而对于你的内涵与境界实在是十分赞许         因为很多人不能理解你的深度 所以执着于你文字表面的含义 &nbs
  • 1
    在中国当下社会,围绕奥数以及庞大的相关产业,多半意味着一种对于社会资源的浪费,但这一制度却在一段时间内,自加强成为一种奇怪的行业,使得中国的数学教授在理性上不同意这个制度,却不得不苦笑着把孩子送进奥数班。 然而我在其中却看到了一种中国社会对于智力资源的新态度。 首先,人们肯为那些智力体操训练买单了。 其次,我们放下了智力门槛,以一种制度去鼓励大众去尝试着摆弄那些纯粹的抽象思维。 最后,凡参加奥数的人,
    11-25
  • 0
    爱情成功的人,多半也是很好的人际关系专家。 可以想见,两个自私固执且无能的人,在对方面前使劲儿地展示自我,得到的多半是否定,他们最终会受伤害,却不会通过此事改进自我,他们并不能学聪明,协调自己与别人的需要,全因恋爱中其实并无真正的目标。 无目标时,两人间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体现了个人趣味,无对错。人们讨论与争执的结果是,双方往往都更坚持自己了,这结果易使他们分手。 而赚钱则相反。赚钱多的人,往往更能自我改
    恍若轻霜 11-11
  • 0
    黄亚蒙是我的朋友,号称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把钢琴,刚出了两张专辑,现在北京音乐学院有售,据说从八岁开始,她每天练琴时间不少于八小时,节假日不休息,这样的人所具有的素质着实令我辈自叹不如。她的毕业演出我担任导演,因为追求拍摄效果,在她弹奏时横穿舞台,被她瞪了一眼。她像所有钢琴家一样,奔波世界各地参加比赛,演出,穿礼服,坐得笔直,我们一帮朋友从一开始就只能欣赏她,当着她的面儿,我下流玩笑话一句也说不出来
  • 0
    总是被媒体问及与恋爱相关的问题,烦不胜烦——因我认为,这些恋爱问题并不是很基本,更基本的是个人的经济生活,现实中我观察到,中国的中上产阶级在聚会时很少谈到恋爱问题,对于他们,恋不恋爱其实并无所谓,因多半可以从工作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在中国当下社会,非常适合从努力赚钱中得到乐趣,因这是一个生产方式,爱情嘛,它更像是一种消费方式,而且消费特征非常接近低值易耗品,人们不会往上面多投资,人们宁可买楼买车,
    恍若轻霜 10-28
  • 0
        所谓故事,在我眼里,总体来讲是一些信息,这些信息里包含着一个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较支离破碎的信息,是一个人类生活中涉及情景的小片段,它最具体,也最片面,它包含了某个特殊人类个体的行动,情感,思想,价值观与信念。      较抽象的信息是数学表述,它只讲述了一组抽象主体间的相互关系,然而它也最准确。      我们一般所说的文本故事,是在文学与戏剧的框
    恍若轻霜 10-22
  • 0
    从某种绝对意义说,真相具有开放性。 现在我相信人们更依赖于谎言获得社会适应性,据阿克洛夫分析,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个矿工,若是具有下井有危险的信念,他的工作将充满痛苦,所以他不得不去相信相反的信念。 每个人都会最大化自效用,说谎在很多时候,可提升个人办事效率——说谎在伤害他人,逃避责任方面也具有效率。 “个人效用最大化”是经济学上的一个假设,只是这个效用包含了很多我们所说的相互矛盾的“价值”,但这些
    恍若轻霜 10-11
  • 0
    我相信,每个人知道的那一点事儿,特别是他们的思想,随便写上一小段文章也就写完了——若是出个题目,叫做《我的世界观》,叫中国作家们作一作文,那么估计他们平均每人写上几百字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若是我替他们把那些诸如“人生是痛苦的,社会是黑暗的,生活是残酷的”之类人所共知的母题套话先写完,并且规定说,他们不许再写一遍,那么我相信,他们能写下的东西几乎就没有了——你可知在他们笔下能否具有创见? 结论是,作
  • 2
       5      刑斌与琪琪密切配合,成功地阻止了那一对情人约会,长达两星期,后果是,两人的通信越来越拱火儿,越来越不堪入目,甚至连"发疯"这个词都在信里出现了,但事实是,刑斌与琪琪疯得更厉害。尽管特不想看,但刑斌仍旧一遍遍阅读妻子写给那个男人的信,更要把男人的来信细读三遍。刑斌开动理智,从信里分析另一个男人,并得出几个小结论:首先,他认为那个男人不会写信,全是酸不溜溜的大白话,一点也不含蓄
  • 0
    “无我见”多多少少叫我觉得有点可笑,看着一个个挺顽固的大师被别人说成是无我的,实在滑稽。有信徒很愿意相信那些大师可做到无我,我没意见,我觉得这跟我相信有人百米可跑10秒以内没啥区别,我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理学家从未说过物质是有我的,小如电子,大如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到底有何归属,完全是没有定论的。而“自我”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有关自我的本质是人类探讨相关问题的一个方式,“无我”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谈论
  • 0
    手头的电视剧写完了,终于完了。现在我总是想吐,浑身发抖,心慌,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好在回家后能睡着。 我知道,不久以后,等我稍缓过来,新的剧本却又要开始,谋生这件事就是这样。 斯宾诺莎曾说,每个人都应有一个服务别人的工作,利用其余的时间去干他爱干的。这是一个高尚的人说出的话。他就是这么做的,他磨镜子,各种透镜,他心细又专注,他磨得很好,在当时的欧洲,很多研究光学的人都去他那里买透镜。有些人认为他是
  • 0
    “佛”是一个非常闪烁的概念,它能掺和进任何事情,又与这些事毫无关系,它是一个绝对的超然的概念,只发生在“佛”身上,其实说“佛”是慈悲的也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因为慈悲也是一种偏好,它也是空性的。        无数研究佛教的人,陷入到佛教的悖论中而不明所以,那些说“佛法深如海”的人,大概也是被佛教悖论搞得有点混乱,那些自以为正确的人我们就不说他们了,他们全是“大明白人儿”,只是我们多半对他们
  • 2
    认识冯学东已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那时我在海口修改一部电视剧,导演是我的朋友唐大年,制片人就是冯学东,那部戏名为《你在哪里逗留》,现在回想一下,倒 像是在质问制片人,因他这十几年来,从一个完全的生意人,变成一位制片人——他的青春、金钱、激情与才能,全部花在拍戏当中了。 这一次,他做了一部动画片《快乐奔跑》,讲一帮蔬菜娃娃参加“超级蔬菜杯”比赛,力争到冒险岛上争得最后的冠军,这部片子颇具善意,它的梦
  • 0
    有种说法,凡夫弄不懂圣人的事。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这话反着说照样成立,圣人也弄不懂凡夫的事,这让那些对圣人半信半疑的人有点尴尬。也让圣人有点尴尬。看起来好像圣人与凡夫毫无关系,只好作如是想:凡夫就是地球人,圣人就是外星人,两个世界各有好处,说圣人就是觉悟了的凡夫,这与说凡夫就是觉悟了的圣人完全一样。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圣人一个凡夫,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有自由意志,为什么当圣
  • 1
    有人认为佛陀的了不起之处是从来没有放弃过道德上的努力,但我在生活中悄悄发现,好像每个人都没有放弃过。我们每个人都在身体力行,试图让自己变得更好,只是“好”这一概念也是艺术化的,好与好之间也是有冲突的。道德这东西具有一种开放性,它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每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面貌。      我一点儿也不反对人们去学习佛陀,摹仿佛陀,但始终处于摹仿阶段,却令人叹息。佛
  • 0
    学佛要双管其下,既看理论,又要实践,我就是这么干的。实修的事儿以后谈,先说说这理论吧。 我不太相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看懂佛教的诸多理论,即使我相信有人看得懂,到了它的逻辑部分,也就是印度人用什么方法讲道理这一关键问题,我猜绝大多数人都会止步,大家一般感兴趣的不过是佛教的生活哲学部分,不费脑子还看得挺好玩,就如同现代人仍对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感兴趣一样。错,那是用现代思维去曲解古人。 佛经可称做古代印度百
  • 0
    人们多半是在肉体或精神上非常痛苦的情况下才向宗教求助的。其实人在恐惧无助的时候多半会像任何事物求助,一般来讲,一旦人们精神上健康了,对宗教也就有一搭无一搭了。我个人认为在现代,宗教的地盘已被心理治疗占据了大半,用现代的话讲,宗教大师无非是那些古代得过抑郁症之后缓过来的人,他们利用当时可利用的所有知识,来帮助其它的抑郁症患者“离苦得乐”。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看,古人可利用的知识是什么呢
百度小说人气榜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更多定制特权

吧主申请名人堂,解锁更多会员特权

  • 本吧专属印记
  • 定制名片背景
  • 名人自动顶贴
  • 定制头像边框
收起特权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