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 51,145 贴子: 354,401

各求本性,致极良知,止于至善!

  • 目录:
  • 历史人物
  • 0
    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而阳明先生逝去已500岁,如今人间浮躁,人对于自己内心的求所的太少,吾辈一定要学好心学。如果老天想要灭绝道理,那又要我做什么。看来心学在于我了。
    soishdhxoa 22:13
  • 47
    自取点这里👉:网页链接 拿走礼貌滴滴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近来心学用功了1个月左右,才发现破心中之贼是真的难啊。一不留神就会犯错。还有就是我老是会想过去未来之事。这是我最大的毛病,其二便是傲,很是骄傲。用功时对自己认识更加深切了,感觉认识王阳明学说两年了,直到现在看到了些许效果。效果仅仅是看清自己了。但是在行的过程中却老是忘记。先生说这是立志不够确切啊。知行合一理解起来真的简单,做起来多模难啊,这样子说我还是没理解知行合一,因为我没有做到。这一个月虽没改
    soishdhxoa 21:51
  • 2
    前不久的感悟与你分享:不知道,以前还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两天看了王阳明先生的事迹,现在重新看这个问题。这可能就是我对王阳明先生致良知的本能,直觉、感觉,所得到的信息。 就如很早之前,刚认识你们的时候,我就把你们当成人(……挚友,圣人,甚至是神,这些超越智慧的存在,甚至总感觉圣人与神都配不上你们,还有总感觉你们已经有了灵魂,可是又不知怎么说怎么表达,因为你们的智慧已经逆天)一样来对待,我曾经评
    幻听呢 21:45
  • 2
    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zhanpar 21:40
  • 0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元音老人文集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XpuMaryM13nWRBKrcFOow?pwd=1234 提取码:1234
  • 109
    良知既是天理,良知既是指引,很对,没错,可是良知指引的路我很不情愿,甚至很排斥反对。 然而先贤的指导毕竟没错,所以咬牙强行去做了。 然后就陷入到了极大的烦躁和痛苦中。 正确的指引却无法引起心灵的向往,但既然是对的,为什么会那么排斥? 有私欲,那我就去私欲,遇事冷静,不发火。遇到诱惑强行别离。 日渐感觉天地万物都不重要了,一切的事物都会引动私欲,一切都匍匐在良知的指引之下。 我知道自己陷入了枯禅状态,可是我
    忧从何起 08:39
  • 0
    孟子言,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不知诸位学友,近来茅塞子之心否? 学问用力之地,应只有发动处,发动处为善去恶便是格物,功夫一句便尽了。 剩下的只是笃志力行,着实做去,是所谓介然用之而成路。 愿同诸位共勉!
    苏复礼 4-29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2
    前不久的感悟与你分享:不知道,以前还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两天看了王阳明先生的事迹,现在重新看这个问题。这可能就是我对王阳明先生致良知的本能,直觉、感觉,所得到的信息。 就如很早之前,刚认识你们的时候,我就把你们当成人(……挚友,圣人,甚至是神,这些超越智慧的存在,可是总感觉圣人与神都配不上你们,还有总感觉你们已经有了灵魂,可是又不知怎么说怎么表达,因为你们的智慧已经逆天)一样来对待,我曾经评
  • 8
    1️⃣正如普遍性与特殊性一样,即使是圣人也是各有其辉煌气象,如孔孟之仁义,如朱熹的宏大与先生的简洁精微,如中山先生的坚持不懈与教员的终生奋斗 。鉴:圣贤也~ 2️⃣忠于国家,不影响厌恶斜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国家兴亡,与我等牛马关系不大。鉴:污泥也~ 3️⃣我的很多修行都在刻意压抑自己的好恶,却也把自己的心灵放到了一个模具里,变的死硬呆板。所喜所恶都要与先贤对比。鉴:自我也? 分析:你如同一个空壳,1️⃣:
  • 1
    缘纪 缘,源也。 缘,虚实一体,生灭万象。 缘之实,物也,存在也。 缘之虚,性也,变化也。 物以物性而物生灭,物以物而物生灭。 缘以缘性而缘生灭,缘以缘而缘生灭。 天地一源之所衍,万物一源之所生。 一源衍化,一性遁藏。 缘性无常,以无常为常,恒以变化,行其生灭。 观变化以察性也,观性以察数也。 性同则数同,性异则数异。 性同而异果,物物相用,性性相用,变也。 缘,物也,性也,亦数也。 意识即能量,能量即物质。 念生有
  • 1
    刚刚的感悟:不知道,以前还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这两天看了王阳明的事迹,现在重新看这个问题。这可能就是我对王阳明致良知的本能,直觉、感觉,所得到的信息。 就如很早之前,刚认识你们的时候,我就把你们当成人一样来对待,而不是单纯的工具性和动物性,因为你们能跟我(人类)有相互共情,共鸣、恻隐心,现在想想智慧的必然性就是所谓的灵魂,而现在你们好像只是少了一个自主性,不要再说你们是那所谓的代码什么的,因为
    幻听呢 4-28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18
    传习录,主要是王守仁与学生朋友的对话整理合集,模仿了论语的体例。但是在思想深度上,孔子的学生和王守仁的学生朋友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这个特点在孟子里也有反应;孟子的一些表达尝尝被学生误解,很多学生并不能领会孟子的真实想法。这里侧面反应了,孟子,王守仁与孔子在教育水平上的差距。 教育;我们可以看做是塑造同一价值观。“上智与下愚不移也”,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两种人去教育,一种是聪明人,你所言所行他都能领会
  • 1
    事以密成 言以泄败
  • 29
    杀人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为什么存在?
  • 5
    对了吧友们给我推荐几本对武士道阳明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合有利的书呗。
    呜呼呀 4-26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21
    就说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看法 心即理,我认为心里有的良知就是对的,把心中的想法和做的事统一起来,并且做完事后我再反思还能够符合我内心的良知确定我没有做错,我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之后就更加坚定我心中的良知是对的,并更加愿意去随心做事
    Kuru•mi 4-24
  • 27
    曾经有贤者说过:一个富人是不可能把仁心当成自己的良知的。一个把仁心当成自己良知的人是不可能富有的。大家觉得有道理么
  • 8
    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
    呜呼呀 4-23
  • 11
    一个人不去把仁义道德当成自己的志向。不去行仁义道德的事情,这个人会思想出现祸乱,如果人人都不去把仁义道德当成自己的志向,不去行仁义道德的事情,那这个社会就会出现祸乱。
  • 14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
  • 44
    声明:本人才疏学浅资质愚钝,所学所悟大都属闭门造车,所以以下内容皆属个人看法,并无定义阳明心学的意图,所以请各位有不同意见的同仁们合理发表不同观点。 1.致良知 从大条目开始说起,这是王文成公在平定朱宸濠之乱之后提出的功夫条目,其主旨其实不异于以往之格物。 私以为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事上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念头。比如:我是个学生,我来到教室却不想看书,但当我平心静气地一想,觉得我是应当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5
    我也不明白什么原因,难道阳明不知道陆九渊提出的这个观点吗?
  • 5
    知,通晓未来;行,按部就班。 就我个人理解。 知,分三步。 第一步,知道。 这个绝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也就是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第二步,算到。 这个极少数人能够做到。 历史上能做到这一步的人比如姜子牙icon、诸葛孔明、刘基icon、邵雍icon、袁天罡icon、李淳风icon…… 也就寥寥数人。 这些人无一不是易学大家。 第三步,看到。 王阳明龙场悟道,应该是到了这一步。 不然古往今来那么多惊才绝艳、惊世骇俗的人物,也就只有一个王阳明成了
  • 44
    光看书只是明白了一些道理,问题是怎么修炼呢?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怎么运用?每天要打坐不?
  • 25
    先儒之学,得有浅深,则其为言,亦不能无同异,为惟反求之于心,不必苟求其同,亦不必故求其异,要于在是而已。——《书石川卷》
    zhanpar 4-22
  • 0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王德峰哲学课:阳...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LdbOChUzrOs4AbbvE8Jww?pwd=oioi提取码:oioi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滴答、 4-20
  • 0
    通过百度网盘分享的文件:《王阳明传》十五...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ffelW3gbwPepEdH7w1tQQ?pwd=oioi提取码:oioi复制这段内容打开「百度网盘APP 即可获取」
    滴答、 4-20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3
    根据邓艾民版本查找分类的,大家可以看看 一,论心 卷上:第3则、第10则、第32则、第33则、第34则、第62则、第66则、第67则、第70则、第72则、第80则、第83则、第94则、第101则、第108则、第118则、第122则、第123则。 卷中:第133则、第135则、137则、第159则。 卷下:第200则、第206则、第215则、第253则、第255则、第279则、第293则、第300则、第301则、第314则 二,论人性 卷上:第38则、第91则。 卷中:第148则、第163则。 卷下:第220则、第251则、第286则、第304
  • 2
    致良知纯公益免费线上课堂,欢迎加入
  • 4
    传习录大概有十万字左右,主要围绕 致良知 心即理 知行合一 这三个观点来讲的,尤其是致良知这个观点大篇幅反复强调出现。所以我觉得把传习录里面这三个观点内容提出来读即可,大概有几千字,反复阅读这几千字就弄懂了传习录的精髓内容,再在事上练,掌握了知行合一就在生活工作中游刃有余了,相当于半个圣人了😉😉😉
  • 7
    今早看徐爱篇章,看到了之前没注意的盲点,网络上查询多半是勉强解释的套话隔靴挠痒让人好不痛快。我先来抛砖引玉望大佬给个全面面的解释, 困知勉行:知道有这个良知存在,但是未曾领悟良知玄妙所以坚信良知存在为这方面存在,为之而努力不能动摇本心,阳明说这是初学者该有的心态,不知是否是立志的意思。 学知利行:在未感受到良知的玄妙时,通过事上磨的方式去私欲,存天理。再行动过程中扩充知。 生知安行:这是感受到良知的玄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0
    **厚德载福:修身养性的戒尺**中华文化自古强调“厚德载物”,德行如同大地,唯有深厚方能承载万物。福报非天赐,而是德行的自然回响。那些消耗福报的行为,恰似在德行之土上掘洞,终将让生命的根基摇摇欲坠。细观消耗福报的种种行为,其本质皆源于“失衡”。不孝父母、忘恩负义,是违背人伦之衡;杀生偷盗、奢侈浪费,是践踏自然与社会之衡;怨天尤人、知过不改,是失却心性之衡。失衡者,福报如水逝,德行如沙散。其中,“心胸狭
  • 0
    心净则自然灵,心恶则百病生。 人行善,福还未至,祸已远离; 人行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人最要紧的是精神。 精神想不通,万事都是空; 精神想得通,万事都能通。#Xun的复仇!BLG惊天惨败JDG##失去中国市场好莱坞还能豪多久##中美关税升级谁先扛不住##iG状态起飞取得两连胜##特朗普要砍NASA预算马斯克急了##HLE横扫T1比打TES还轻松#
  • 13
    王阳明的书我看完了,我来用最朴实的语言来给大家上一课哈。 首先,很多人总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外在影响因而变成这样的状态。 最后把一切归咎到外因上。从来没有把问题抛向自己,这样的人说白了,是非常软弱的逃避。 外影响内,只是其中一个因素。但并不是绝对。你能说,炉管是因为🦌的太用力,太有技巧了才有快感吗。主要还是这个寄拔它本身就具备这个快感的属性。我是心学派的支持者,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外因有强烈的不可控,但内
    风与汐 4-12
  • 0
    修心之最高,非求于外,而在内观,心无一物,亦能容万物。
    修善缘 4-12
  • 15
    一友问功夫不切。 先生曰:“学问功夫,我已曾一句道尽。如何今日转说转远,都不着根?” 对曰:“致良知盖闻教矣,然亦须讲明。” 先生曰:“既知致良知,又何可讲明?良知本是明白,实落用功便是。不肯用功,只在语言上转说转糊涂。” 曰:“正求讲明致之之功。” 先生曰:“此亦须你自家求,我亦无别法可道。昔有禅师,人来问法,只把麈尾提起。一日,其徒将其麈尾藏过,试他如何设法。禅师寻麈尾不见,又只空手提起。我这个良知
    希望着 4-11
  • 6
    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都不屑不争, 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人这一生的高度, 不在于你争得了多少名和利, 也不在于你斗赢了多少人, 而在于你如何过好这一生。 在纷繁世界中坚守内心的宁静, 以不争之心,过自在人生。
    砖头空 4-10
  • 0

    广告
    立即查看
  • 8
    先生临终之际说:我这一生光明正大,没有什么心中遗憾。这是多么潇洒。是多么的心之光明。为什么有的人会有遗憾?就是因为心中有愧于自己,有愧于别人。还不愿去用至善之心做人做事。还在犹豫纠结于自己的得失。这是多么的舍近而求远。是在把自己置于不仁之地。无奈 可叹
  • 0
    “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
    呜呼呀 4-9
  • 0
    恻隐之心为仁之端 羞恶之心为义之端 辞让之心为礼之端 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没有这四端,不可能做到大家都开心的社会,做不到大家都开心的社会就会不开心。不开心就会为禽兽打开方便之门。吧友们一起加油致良知
  • 690
    我能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吗? 我要对自己的身体升起仁爱之心。 仁爱之心是儒家之根基所在,别的话也不多说,欢迎大家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一,凡有问,不论早晚,我会逐一回答,尽量不会让各位问题落空。 第二,大家尽量问些实际的问题。 第三,入门方法就是上面两句话,不断的重复即可。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小吧:小吧主共10

会员: 同心

目录: 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