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转帖:南京九旬老专家复原地动仪,他还有个未完成的梦想2023-06-12 11:55 交汇点讯 科学高山没有顶峰,即使年逾九旬,科学家精神闪烁时代光华。近日,90岁的老天文仪器专家胡宁生在南京举办了一场展示会,展示他复原的张衡地动仪“立柱验震”原理。 从2013年开始潜心钻研地动仪“立柱验震”复原工作,如今展示的地动仪已是第五代地动仪。而研究张衡地动仪,既是胡宁生专业知识领域内的事,又是他离休后的业余爱好。为了表彰他在中国天体测
-
121
-
1
-
21
-
2
-
19那个地动仪吧的吧主,你也知道司马彪和袁宏在史书资料中没有提到陇西地震,但是两篇资料也没有说到“验之以事”,也没有说到“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所以在范晔的记载中“验之以事”是对应“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的。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验之以事”解读成当场演示的话,与“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是相互矛盾的。因为你的当场演示一定是针对这些京师学者们的,那么“尝一龙机发而地不
-
5
-
12
-
12张衡制作了两个候风地动仪。 《后汉书》记载: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也就是说,阳嘉元年之前,张衡制作了第一个候风地动仪。阳嘉元年之后,制作了第二个候风地动仪。
-
1类似于国宝帮。 满眼都是国宝,拿着个赝品,愣说是宝贝。基础的眼力都没有,拿着个微波炉适用的瓷器,很笃定说是元青花。 别人指出错误,就被扣上硕大的汉奸帽子。 可是,事实胜于雄辩。 ========= 张衡在东汉时期,确实是聪明的。但是他仅仅限于东汉。 东汉时期,张衡推算的圆周率为3.17。这在东汉已经很了不起了,没有人说不对,所有的人都说是正确的。 可是到了南北朝呢?祖冲之把圆周率推算的更为准确了,到了3.141596。 张衡和祖冲之谁
-
7张衡地动仪吧的吧主发布的吧规是宣扬科学,宣扬古人懂科学,宣扬张衡对地震学的贡献的帖子为没有意义的帖子。并且定义为“恶意刷屏”。 而那些诋毁古人,抹杀张衡对地震学的贡献的帖子,张衡地动仪吧的吧主定义为有意义的帖子。 也就是说在“地动仪吧”和“张衡地动仪吧”只允许发布那些诋毁古人,抹杀张衡对地震学的贡献的帖子。所有那些说古人懂科学,说张衡懂地震的帖子都被吧主定义为没有意义的帖子,定义为“恶意刷屏”。 搞得
-
2
-
11
-
0有种就不要拉黑,这样自言自语多low啊,喷吧,继续喷,正好此吧缺人气。
-
17
-
32
-
1
-
9删帖=删除历史 历史,是生命的历程,是思维的积累。 即使是走了弯路,也是一个标记,给后来者一个提示
-
21
-
1
-
1申请人:@木牛流马经典 申请感言:本吧“候风地动仪吧”是俺创建的。 俺是本吧的第一位吧友。 候风地动仪吧的主题,比较冷门,参与者不多。 活跃的吧友大概只有5位。 所以,本吧不应以活跃的吧进行比较考核。 俺是资深的候风地动仪复原爱好者。 爱国守法,为人公平公正。 俺申请当“候风地动仪吧”吧主。 维护贴吧的和谐及正常交流。
-
0
-
2
-
6
-
0
-
7在今天,社会生产、制造、加工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基本丰衣足食,在资金、物质、技术、工艺、方法并不匮乏的今天,在科学理论与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依然未能解开一千八百多年以来的重大历史谜团——张衡地动仪到底是什么样的构造?甚至就连外观,也并未有确切的定论! 人类对科学技术、对历史的探索依然是永无止境的。一百多年前,就有众多的国外学者、专家对中国古代堪称最伟大的发明“张衡地动仪”充满了兴趣,越来越多的史
-
2“候”有等之意,“风”有消息之意,“候风”直译就是等消息,候风地动仪,就是等地震消息的仪器,翻译为接收地震信息的仪器。
-
1验之以事,究竟是什么? 公元132年,张衡复造地动仪。 公元126年,张衡复为太史令。公元126年以前,张衡有五年时间没有担任太史令。 我们分析一下 首先制造地动仪,张衡一定是在太史令职位上的。这个是必须的,没有问题。 张衡复造地动仪,说明张衡还曾经制造过一个地动仪,这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张衡在公元126年到公元131年之间还做过一个失败的地动仪。 这个结论没有问题吧。 那么验之以事究竟是什么? 我们再来分析
-
1《后汉书》记载: 陇西郡 秦置。雒阳西二千二百二十里。十一城,户五千六百二十八,口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七。 狄道 安故 氐道 首阳 大夏 襄武 临洮 枹罕 白石 鄣 河关 关于地动仪的记载里说,陇西地震,而且远在洛阳的地动仪能够探测到。 说明了几个问题? 1、地震等级比较大。 2、《后汉书》里却没有记载哪里破坏最大,为什么没有记载?说明了什么? 3、十一个城 ,户数不到6000,人口密度怎么样?有没有能力找到“震中”?
-
7认为“不是‘候风仪’+‘地动仪’”的“春绿”们,你们最好先解释一下司马彪的《续汉书》与袁宏的《后汉纪·顺帝纪》中,为何都没有“候风”二字???再解释一下范晔的《后汉书·张衡传》中,为何不存在与“候风”相关的任何内容??? 数十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如竺可桢、范文澜等科学家认为,应为“候风仪”与“地动仪”两件(或两种)不同的仪器。各方都有众多详尽论述,请参阅以下文献: 1 史延延. 东汉张衡所造“候风地动仪”补论[
-
32
-
4
-
5
-
2原文: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阳嘉元年,公元132年。 复造地动仪,为什么要复造地动仪? ========================== 1、有的人说地动仪做不到当场演示,要检验地动仪,只能通过地震来检验。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说明这个新的地动仪,是公元132年新铸造的。 那么也就是说原来的地动仪,是在131年或者是132年被证明不行的。 如果是通过地震进行验证。 我们看看这个时期的地震 (公元128年)顺帝永建三年正月丙子,京都、汉阳地震。汉阳屋坏
-
2复原地动仪,有些东西,虽然没有明确记载,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推理种种可能。 发机原理,暂且不提。 但是制造逻辑的多种可能,你会是哪一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 张衡想到了制作地动仪的原理,便着手制作地动仪,第一个地动仪制作完毕后,觉得不错,于是等待地震进行验证。后来地震了,但是达不到预期的结果,然后又复造了一台地动仪,并放置于灵台。并且上报皇帝,地动仪制造完成。不少来参观的,他于是向参观的人介绍,里面有什么
-
19《对冯锐教授的“悬摆体”复原张衡地动仪方案的质疑》 众所周知,冯锐教授提出“悬摆体方案”,公开已十年左右,并早已依据该方案设计的尺寸,按1:1的比例制成实物,但从未在实际地震监测中获得真实、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 学界对该方案亦不乏质疑、否定。 今依据《续汉书》、《后汉书》、《后汉纪》等史料原文,对该方案进行分析、对照,发现该方案存在明显不合理之处,多达8处,详列如下: 1.把“都柱”解释为一根链子悬吊着的“
-
6
-
0复原地动仪,就不得不研究地震。 更需要研究东汉时期的地震。 东汉时期的地震,都详细记载到《五行志》中。 但凡,看过《五行志》的人,都知道:每个地震记载后边,有的有“是时,谁如何如何.............",有的则没有。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地震记载有,包括大风、冰雹、瘟疫、水灾、旱灾等等,都会有“是时,谁如何如何...........”。 背后的问题来了: 为什么会有“是时,谁如何如何...............",这么一小段呢? 还有一个背后的问
-
0
-
0
-
0
-
0
-
5
-
0很多支持悬垂摆的人,灵感都是来源于悬挂物。 说可以观察身边悬挂的东西来得知地震,从摆动的方向来判断地震的方向。 这貌似没有问题。 我曾经说,东汉时期能观察什么呢? 招牌、悬吊的灯、悬吊的腊肉......反正不少 这似乎也没有毛病。 但是我总觉得有不对的地方。 地震了,招牌也许会摆动,说明地震很大。 地震了,招牌也可能不会摆动,说明地震很小。 但是风也是可以吹的摆动,这难道也是地震引起的? 那么,如何区分外界干扰(比如
-
01、张衡在年少的时候为什么会被举荐?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五经六艺,指的是什么?、什么思想需要学习五经六艺? 现在,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思想 zheng zhi 儒家思想学的好,又聪明,所以才会被举荐。 2、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张)衡因上疏陈事曰:“伏惟陛下宣哲克明,继体承天,中遭倾覆,龙德泥蟠。今乘云高跻,盘桓天位,诚所谓将隆大位,必先倥偬之也。亲
-
1有些问题需要弄清楚: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广川(河北省景县广川大董故庄村)人,西汉哲学家。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