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佛教书友会吧
关注: 18 贴子: 360

  • 目录:
  • 个人贴吧
  • 29
    48、1)名词解释:正知,正念; 2)我们为什么要以正知与正念护持自己的心?请结合狂象的比喻加以阐述。 答: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
    hda010699 3-10
  • 0
    “你在善田,就是對好人,有功德的、有恩的,你布施,做一些業,決定感可愛果。假使惡田,那是三惡
  • 0
    施類福講完了,戒類福的業是什麼?戒類福業事,它是怎麼一回事? “頌曰:離犯戒及遮,名戒各有二,
  • 0
    講修類的福。什麼叫修類福?修決定離不開定。 “頌曰:等引善名修,極能熏心故”,“等引善”,定中
  • 0
    作者:星云大师来源:漫漫说2016-10-02559426 正文 在贫僧出家七十多年中,经常讨论到生死的问题。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等于季节有“春夏秋冬”的循环,物质有“成住坏空”的还灭,人生当然有“老病死生”的轮回。 对于死亡,我从小就有一个不在乎的想法,数十年的人生岁月,在死亡的边缘来回也走过多次,如:枪林弹雨中流亡、监狱的蒙难、心脏的开刀,四、五十年的糖尿病,两次中风,骨头跌断,抽筋剥皮……,这许多苦难,贫僧都不计较
  • 0
    一、单称命题和全称命题的区别 虽然在有些情况下二者具有相同的逻辑性质,把单称命题当作全称命题来处
  • 0
    第285颂: 惡六定無表 彼自作婬二 善七受生二 定生唯無表 明表無表。 業道差別,裏邊又分好多科。先
    善护净心 12-27
  • 1
    佛教出於解脫的目的而重視心識對境的認知,因此對物質的分析是以根識爲基礎的。五識依於五根各別了
    善护净心 12-19
  • 0
    第275颂: 諸善無尋業 許唯感心受 惡唯感身受 是感受業異 明二受。 他的問題是什麼呢?異熟報,我們
    善护净心 12-12
  • 0
    第226颂: 無表記餘三 不善唯在欲 無表遍欲色 表唯有伺二 欲無有覆表 以無等起故 “明性、界、地”
    善护净心 10-13
  • 0
    第225颂: 定生依長養 無受無異大 表唯等流性 屬身有執受 “定生依長養”,明定的無表所依大種。定生無表有二種:定共戒,道共戒。定共戒是靜慮戒,有漏的;道共戒是無漏的。這兩個無表都是定中生的,叫定生無表。這兩個無表色,所依的四大種,長養性。爲什麼?定裏邊對四大種,能夠起長養作用。 “無受無異大”。定大種跟散的大種不一樣,散心的時候決定執它爲自體,所以有執受,定中的時候,沒有愛心,不執它爲自體,所以沒有執
    善护净心 10-12
  • 0
    第一八一颂: 晝夜增臘縛 行南北路時 近日自影覆 故見月輪缺 “晝夜增臘縛”,印度算時間的問題,
  • 0
    第156頌:【於四種有中生有唯染污由自地煩惱餘三無色三】 我們前面講的十二支緣起,這是煩惱業事三個
  • 1
    第一四八頌 名無色四蘊 觸六三和生   五相應有對 第六俱增語 “名無色四蘊”,所謂名者,這裏指
  • 0
    第一三九颂: 宿惑位無明 宿諸業名行   識正結生蘊 六處前名色 十二支介紹了,那十二支每一支的
  • 2
    第136颂 颂文:【無我唯諸藴  煩惱業所爲  由中有相續  入胎如燈焰】 外道他們這麼説,“若許有情,轉趣餘世,即我所執,有我義成”。他説你們中有投生説了很多,既然你們承認有投生,那麼你就是等於承認我們有我的意思了。我們説所以流轉生死,都是我在裏邊,所以流轉生死了,既然你們説流轉生死了,這個事實已跟跟我們的我是符合了,那你就是也得承認有我在裏邊啊,没有我,哪個在流轉生死呢? 爲了遮止他這個執著,遮止他的那個
  • 0
    第132颂 颂文:【同淨天眼見  業通疾具根無對不可轉  食香非久住】 “同淨天眼見”,先説“第一眼境門”,中有的身體,只有兩種眼睛能夠見到它的。一個是“同類眼見,五趣中有,各見自類也”。同類的眼睛,可以看到它。假使人的中有看到人的中有,天的中有只能看到天的中有,那麼其他的中有就看不到了。第二種,高級的,“淨天眼見”。這個天眼不是一般的天眼,要清淨的天眼,就是修得的天眼。我們説,鬼神、天人都有天眼,這是報得的
  • 1
    第一二四颂 故識住有七 餘非有損壞  應知兼有頂 及無想有情 “故識住有七”者,所以識所住的地方有七個。欲色界來說,五蘊爲體,色受想行識;無色界來說,四蘊爲體,此是識住的體。 “餘非有損壞”者,餘非指其他不是七識住的地方,包括哪些呢?三惡道、第四靜慮、有頂和無色界。爲什麼要除開這些地方?因為對識有損壞。如生到三惡道,識就一天到晚受大的苦受,對識來說有損害的,但是並沒有消滅它。只是識受苦就是了,是損。 “
  • 0
    第一二一颂 無色界無處 由生有四種  依同分及命 令心等相續 無色界無處者,無色界无色无物質,是沒有處所的。 由生有四種者,異熟果的差別不同,投生的情況不一樣,分成四個天。第一,空無邊處,因為認爲物質的東西是累贅,想把它除掉,就觀想整個法界是空無邊(無邊的虛空),這樣子去修定得了空無邊處定,故生空無邊處這個地方。第二,識無邊處,前面是把外色空掉了,還有一個內識,他現在又超出前面那個外空,厭離它。然後想
  • 0
    第一二零颂 此上十七處 名色界於中  三靜慮各三 第四靜慮八 “此上十七處”者,欲界上面有十七個地方,即色界。“三靜慮各三,第四靜慮八”者,指初靜慮、二靜慮、三靜慮各有三處,一共九处。第四靜慮有八個处。八個加九個,就是十七個,即色界天一共十七處。 第一靜慮。第一、梵眾天,是被大梵天王所領眾的老百姓处所,梵眾天是最下一層。第二,梵輔天,即大梵天王的臣、警衛之類的,輔助大梵天的,在中间一层。第三,大梵天王
  • 0
    第一一四下、一一五颂: 無色善生九 此復從六生 有覆生從七 無覆如色辨 學從四生五 餘從五生四 “無色善生九”,無色界的善心能生九個心。哪九個心?欲界的兩個心要除掉:一個是善的,一個是無覆;“除色界一”,色界要除一個無覆。欲界的善,爲什麼不能生呢?因爲太遠了。那麼善的、無覆的不能起,染污的倒能起了?染污的投生嘛,投生的時候,要起染污心的。 “此復從六生”,這個無色界的善心,又從六個心生。“謂自界三”,自地相
  • 0
    第一百零四颂: 五取果唯現 二與果亦然 過現與二因 一與唯過去 【后半部分內容】 “五取果唯現”,六個因裏邊,五個因取果,只是現在世,能作因除開。取果就是説能夠引出將來的果來,那個指的是現在,不是過去,“彼已取故”,它已經過去了,已經取過果了,作用也没有了;也不是未來,未來還没有起作用。 “二與果亦然”,“與果”,果生的時候,幫它加一把力,那麼兩個因,它與果的時候也是現在。這是什麼因呢?相應因、俱有因
  • 2
    第一百零二頌: 五取果唯現 二與果亦然 過現與二因 一與唯過去 【部分內容】 我們前面講的取果、與果,見過幾次了,詳細的作用就在這裏說了。因感果的時候,兩個作用,一個是取果,一個與果。那麼,在什麼時候,哪一個因是取果,哪一個因是與果? 總的來說,五個因“取果”的時候,決定是現在;兩個因“與果”也祗在現在;有兩個因,它可以過去與果,也可以現在與果。那麼祗有一個因,它的與果祗是過去,不通現在。 那到底什麼叫
  • 0
    第一百頌: 遍行與同類二世三世三果有爲離繫無爲無因果 現在讲“三世分别”。六個因裏邊,遍行跟同類因是“二世”,祗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不能算裏邊。前面說的“前生”,是指前面已經生了的,要簡別未生的法,未來的、沒有生的不能做同類因。異熟因、相應因、俱有因通三世。 能作因在頌裏邊沒有它,到底它該怎麼呢,這你自己想一想嘛。一切有爲法跟無爲法都在裏邊,那就是有爲法通三世,無爲法非世。 下邊講因果的關係,什麼因感
  • 1
    第九十七颂 同類因相似 自部地前生   道展轉九地 唯等勝為果 “同類因相似”,善的對善的,惡的對惡的,性質相像的,叫同類。善的、惡的、無記的,善的五蘊與善的五蘊“展轉相望”,即色受想行識可以交叉,只要是善的,都是同類因。染污五蘊的與染污的五蘊,無記的五蘊跟無記的五蘊互相地交叉來看,都是同類因。同類因不是死板板的,只要是三性同的,五蘊裏邊互相交叉,展轉都可以做同類因。 “自部地前生”,見道的時候,見苦、見
  • 1
    第九十颂: 命根體即壽  能持煗及識 相謂諸有爲  生住異滅性 “命根體即壽,能持煗及識”,命根的體,就是壽。這個壽是什麼東西?能夠執持煗跟識。我們的生命決定有溫度,有煗氣,一個人冷掉了,那就死掉了;那麼還有識,有生命的人,決定有感受,能夠了別,如果沒有知覺了,那就是死掉了。所以說這個壽,它就是能夠持煗、持識的。這個東西叫壽,那麼命根就是這個東西。這是解釋命根。 “相謂諸有爲,生住異滅性”, “相者,能
  • 1
    第八十六颂: 同分有情等 無想無想中  心心所法滅  異熟居廣果  “同分有情等”,有情相等的法,叫同分。同分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衆生相同的因叫同分。“有情”是“同分所依”的,“簡非情也”。“等”簡别不是不等。 “無想無想中,心心所法滅者”,無想的異熟果就生在無想天裏邊。有這個法,能夠把心王、心所滅掉,這個法叫什麼?就叫無想。 “異熟居廣果”,他的異熟果在哪裏?“異熟者,五類分别門,謂修無想定,爲異熟因,感
  • 0
    第八十五颂: 三界不繫三  許聖道非得説名異生性  得法易地捨 “三界不繫三“,是非得的界繫門。三界的法,這個欲界、色界、無色界,跟無爲法(三界不繫的法),它們上面的非得,通三界,没有無漏的。三界的法上的非得,根據你所依的有情來判的。欲界的法,也有三界的非得。假使欲界的有情,欲界的法他没有得到,没有成就,那麼這個非得,欲界繫。“色界”的“有情”,他“不得”到“欲界”的“法”,那麼這個“非得”是“色界
  • 2
    第八十一颂:  得謂獲成就  非得此相違  得非得唯於  自相續二滅 “得謂獲成就”。得有什麼自性啊?就是這兩個:一是獲,二是成就。獲有兩個,一個是“未得今獲”,從來没有得到過,現在第一次得到。假如説見道的時候,苦法忍,無漏法,無始以來從來没有得到過,現在得到了,獲。第二種,“已失今獲”,以前得到過,但是失掉了,現在重新又得到了,也叫獲。“成就”簡單,没有得到的現在得到了;已經得到的没有失掉,還在那
  • 1
    第七十九頌 心意識體一 心心所有依 有緣有行相 相應義有五 在經裏邊,對心王、心所,根據它的意義,建立了很多名相,就是法相的名詞。這些名詞意義的差別,現在要講一下。 這個“心”,有的地方叫“意”,有的地方叫“識”,到底是什麽差別?體是一個,意思不一樣。爲什麽叫心呢,“集起名心”,它能夠有集起的作用,它集起心所,能夠集起三業(身、口、意三業)事情。“思量名意”,從思量的這個作用上說,又叫它意。“了別名識”
  • 2
    第七十五颂 有覆有十八 無覆許十二 睡眠遍不違 若有皆增一 下邊是無記的兩種: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覆有两種,一種對聖道有障覆,不能見到和通達圣道,叫覆。第二種,癡把圣道蓋起來,也叫覆。無記,不招果的。假使有覆無記的話,決定有十八個心所同時俱生,即大地法十”,這個一切心都有;加上大煩惱地六個;因爲欲界,有“尋伺”兩個,所以一共十八個。 無覆心:異熟生、工巧心、威儀路,還要加通果心。無覆無記不是善的,大善地法
  • 4
    第七十颂 信及不放逸 輕安捨慚愧 二根及不害 勤唯遍善心 信者,澄淨也。心裏邊有信的話,心就淨下去,乾乾淨淨的。这里的信指對四諦(苦、集、滅、道)、三寶(佛、法、僧)、善惡業果(造什麼業,感什麼果,造善的業感樂果,造惡的業感苦果)等生“忍許”,認爲它们是對的,許可它,“名信”。 不放逸者,指把心收住不乱跑,专注于善法上。輕安者,輕謂輕利;安謂安適,於善法中,有所堪任。輕安有兩種,身輕安、心輕安。心的輕安,
  • 1
     化生六七八  色六上唯命 受生得異熟門,哪一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他開始投生的時候得多少
  • 0
    第四十一頌: 隨根變識異  故眼等名依 彼及不共因  故隨根說識 識生的時候要有根、境,爲什麼依
  • 1
    第二十五颂——别明六界 頌曰:  空界謂竅隙  傳說是明闇  識界有漏識  有情生所依 下邊六界:
  • 3
    然此二定,以二十二物爲體,爲修定前有二十一心所及心王一。心所二十一者,謂大地十,大善地十,欣
  • 0
    古月禅堂课诵略释系列 略释《拈香供养祈愿偈》的见、修、行、果 此一瓣香,根蟠(pán)劫外,枝播尘寰(huán),不经天地而生成,岂属阴阳而造化!爇ruo
  • 0
    雪歌仁波切   (我们真的希望解脱成佛吗?   如果解脱是指烦恼永断、无人我执及法我执,您可曾想过:没有烦恼的日子是不是很无聊?没有我执的话,
  • 0
    师父,您在修这部分时,是仅仅按照祖师的金刚句,来念诵思维,还是会根据祖师的金刚句,自己再扩展思维一些金刚句种没有的内容?比如在思维母亲的生身
  • 0
    ****:师父,您在修这部分时,是仅仅按照祖师的金刚句,来念诵思维,还是会根据祖师的金刚句,自己再扩展思维一些金刚句种没有的内容?比如在思维母亲
  • 5
    61.唯识宗是怎么理解无实有的?新《入》第7册 P307 答:唯识宗所承认的空性,是什么都不存在的“无”,犹如兔角、龟毛、石女儿。而中观宗在抉择名言时
  • 7
    51、如何以粗暴严厉的方式制伏心?出处:《入》第7册 P154-161 答:颂词:昔时受汝制,今日吾已觉,无论至何处,悉摧汝骄慢。 我们过去遭受过无量痛苦
  • 4
    第95课 1.精进的本体是什么?违品是什么?出处:《入》第5册 P33-35 答:1)精进的本体 课判:己一、认识精进本体: 颂词:进即喜于善。 ①精进的定
  • 2
    壬五、(破勇敢者不畏死的因由)分二:一、为名利而不畏死非为智者;二、不应为爱护自己的生命而造恶业。 癸一、为名利而不畏死非为智者:问曰:虽然
  • 1
    辛二、(修习细无常)分二:一、存活即是刹那刹那消亡故不应坚信不死;二、欢喜久存活与不乐衰老是相违故不应贪著相续不断。 壬一、存活即是刹那刹那
  • 2
    中观总义第六课和第七课科判 甲一: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甲二:中观所破 甲一:自续派中观与应成派中观 乙一:二派共同的地方 乙二:二派差别之处 乙三:中观释词 乙一:二派共同的地方 中观自续派和应成派,在承许胜义中万法为远离戏论的大平等性,及名言中为如梦如幻的方面,并没有差别。 乙二:二派差别之处 丙一:在“是否最初及着重抉择真实胜义“这一点上,二派存在差别; 对于世俗犹如幻化,一者只在他方前承许(认),另一
  • 3
    大圆满直视本性论 (为初学者宣说) 晋美林巴尊者造论 普巴扎西仁波切翻译 顶礼根本上师(译者) 本基解脱大圆满 离作敬行而顶礼 超思觉性之本面 当下
  • 10
    76、论述: 1)什么叫“一嗔”?“一嗔能毁千劫所积之善”要具足哪几个条件? 答:“一嗔”是指一刹那的嗔恨心,这里的刹那指“成事刹那”,即成办某
  • 18
    为什么要学习《入菩萨行论》? 《入菩萨行论》完整无缺、正确无误地宣说了所有大乘基道果的次第,涵盖了整个大乘的所有教义、所有经论。 有何必要性?
    w317658269 10-7
  • 0
    48、1)名词解释:正知,正念; 2)我们为什么要以正知与正念护持自己的心?请结合狂象的比喻加以阐述。 答:正念就是念念不忘善法,正知就是经常用智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个人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