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子地球演化说吧
关注: 290 贴子: 4,015

中微子+地球=?

  • 目录:
  • 自然学科
  • 1
    Effects of Matter in Atmospheric Neutrino Oscilla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Magma Abstract The current magma formation theory has many shortcomings and is unable to address issues such as the origin of granites and the source of oceanic seamount magmas, and its evolution is ambiguous. Here, based on the latest results of neutrino oscillation-induced radioactive decay research,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f matter in atmospheric neutrino oscillation on the radioactive nuclei in the Earth’s interior, as well as the thermal effect caused by this influence, and we propose a new mechanism for the for
  • 6
    近日,我国学者发文提出中微子振荡能够诱导放射性衰变的新观点和岩浆形成新理论。如果这些新观点和理论被证实,将会给中微子物理学和地球动力学带来新突破。 前人对中微子振荡的物质效应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物质效应对中微子振荡的影响,集中在物质对中微子影响所导致的中微子味转换几率的变化,几乎没有研究者关注中微子振荡对介质的影响。近日,张国文等[1]在《现代物理》发表文章,报告了中微子振荡的物质效应对传播介质的影响。
  • 1
    浆胞(melt pocket)是一种来自地幔的熔融微区捕虏体,其大小在纳米至微米级别,被认为是岩浆的开端或基本单元。浆胞通常由新生矿物+熔融玻璃+熔融后的残留矿物等物质组成,其形状多种多样,有滴状、球状、扇状、牛角状、细脉状和不定形状等。最初国外多称这种熔融微区为bleb drop pocket,国内则称为囊体。近年来,为了强调其岩浆作用的开端性和基本单元性(类似生物组织的单元细胞),改称为浆胞。浆胞多为孤立体,四周全被未熔化的矿物晶体(
  • 0
    岩石熔融形成岩浆通常有3种方式:即加热、减压和挥发分注入。在地球温压梯度环境下,若无外来热量加入,只有通过构造运动来改变温压环境,从而实现岩石熔融。所以一般认为,岩浆只能形成于软流层上涌(减压)的洋中脊和冷板深入高温地层的俯冲带(加热及挥发分注入)。然而,研究表明,地幔本来就存在一些分散的熔融物(包括岩浆和流体),岩浆则是对地幔部分熔融物的抽取;亦即地幔的熔融物早已存在,无需上涌减压和俯冲升温。那
  • 3
    摘 要 目前的岩浆理论存在诸多不足,无法解决花岗岩的起源和大洋海山岩浆的来源等问题,其演化过程也模糊不清。在这里,我们根据中微子振荡诱导放射性衰变研究的最新成果,分析了大气中微子振荡的地球物质效应对地球内部放射性核子的影响以及该影响所带来的热效应,并提出了岩浆起源新机制。我们表明,大气中微子在地球内部传播时,能够与地球物质形成共振(即Mikhev- Smirnov-Wolfenstein,简称MSW共振);该共振是大气中微子与地球物质的集
  • 2
    Research on Neutrino Oscillation-Induced Radioactive Decay Guowen Zhang, Mengke Zhang Abstract: Usually, the decay rate of radioactive elements is considered to be a constant, but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on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solar neutrino flux on the decay rate of radioactive elements have attracted attention and controversy.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material effects of neutrino oscil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resulting effective potential field on radioactive nuclei based on the theory of neutrino oscillations and the model of the decay of radioactive elements. Th
  • 1
    俯冲原本是海底扩张说提出的大洋板块消减的一种假说,认为新洋壳在洋中脊产生并向两则大陆扩张,至大陆边缘受阻,但是由于洋壳密度比陆壳密度大,致使受阻的洋壳俯冲到陆壳下进入地幔而消亡。这种俯冲既让海底扩张说能够自洽,又解释了贝尼奥夫带总是与洋缘海沟相伴随的现象。因而,被地学界普遍接受。 然而,后来研究发现,最初的俯冲概念解释不了弧后盆地的起源,所以有学者又将俯冲分为A、B两类,也就是说,俯冲不一定是较重的洋
  • 5
    中微子振荡诱导放射性衰变研究 作者: 张国文, 张梦珂 摘要: 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率通常被认为是恒定不变的常数,但是近年来有关太阳中微子通量可能影响放射性元素衰变率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争论。本文根据中微子振荡理论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模型,研究了中微子振荡的物质效应及所形成的有效势场对放射性原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微子振荡的物质效应(MSW)是中微子与介质核子的共振;该共振不同于单个粒子之间的碰撞反应,它是中微子与介
  • 1
    被誉为带来地学革命的板块构造理论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一些学者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进行了列举论述,如动力机制不明,海底存在大陆遗迹,不能解释陆内构造运动等等,这些问题还不足以致命,笔者认为,板块构造理论最致命的问题是:地球表层不存在真正独立的板块构造。 地球物理探测表明,地球岩石层的断裂带都是藕断丝连的,没有一条断裂带是从地表一直延伸到软流层的,也就是说,地质学家们在切地球西瓜的时候,西瓜皮只切了一部分
  • 4
    闪电是如何产生的?传统的解释是闪电就是储存在电场中的电荷放电。在雷雨云中,冰粒子相互碰撞形成电场。大部分电荷带负电,几千米以下的地面产生正电。最终,两者之间的空气成为电离空气,并传导电荷,或者从云层到云层,或者从云层到地面,从而形成闪电。 但是这样的解释有一个缺陷。空气只会在大约2500千伏/米的电场中自然离子化。几百年来,人们用风筝、气球和飞机等危险的测量方法测量了许多雷雨云中的电场。然而,没有人曾经发
  • 18
    唐春安 地球演化究竟是怎样进行的?全球变暖的主要动因是人为因素还是自然变化?这些都是目前科学界热衷讨论的前沿问题。随着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的临近,这些问题也更加受人关注。实际上,人类进化历程中的每一个关键时期,都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参阅今日20版《气候变化影响文明盛衰?》) 近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唐春安教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地球演化与全球变暖假说——“地球大龟裂”,也称“锅盖理论”,引起了很多
  • 0
    怀疑论者古今中外时时处处都存在。这很正常,不正常是好多人相信怀疑论者。这不,这些天网上就出现了大量质疑美国人是否真的登上月球的人。毫无疑问,他们受到了怀疑论者的影响。大凡自己动手搜一搜人类研究月球的历史,就不可能相信那些怀疑论者。不多说了,举一些事实: (1)美国从月球带回了好多月壤,分发给世界多国科学家进行了研究(包括中国科学家),没有一个科学家说那月壤是假的; (2)目前人类有关月球的知识,主要来
  • 8
    梅晓春 ( 福州原创物理研究所 ) 我在2012年听到,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深为这个消息感到高兴。经过这么多年的艰苦奋斗,在基础实验物理学领域,总算有人在中国本土上做出原创性的新发现,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物理学对称性理论的研究,知道这个结果对物理学的重要性。 然而大约过了一年,上海东方电磁波研究所的季灏先生打电话告诉我,说王贻芳的中微子实验是假的
  • 10
    英媒称,地球的自转速度比以往更快,所以现在一天的时长比规定的24小时稍稍短了一些。现在,全世界的计时人员都在讨论是否需要删除一秒钟来说明这一变化,以使时钟的走速重新与地球自转保持一致。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1月5日报道,为了使原子时与太阳时保持一致,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共增加了27个“闰秒”。这是因为几十年来,地球完成一次自转的时间略长于24小时,但从去年开始,地球自转的时间已经略短于此。 报道指出,自上世纪
  • 7
    参考消息网8月18日报道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近日报道,科学家发现,在安第斯山脉下,地壳正在“像蜜一样”滴入我们地球炽热的内部。这个过程从几百万年前就开始了。 报道介绍,通过在沙箱中进行一项简单实验并将结果与实际地质数据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发现了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在安第斯山脉下,地壳在被黏稠的地幔吞噬后,“崩塌”了数百公里。 这个被称为“岩石圈滴落”的过程已持续了数百万年,在世界各地(包括土耳其中部的安纳托
  • 11
    板块构造理论确实能够解释一些地质现象,同时它对许多地质问题也无能为力,尤其是它几乎不能精确地预言任何东西。 也许板块及其运动并非地学一切运动的“核心”,而是与地震、火山和造山运动等一样是另一个最本质的力源所驱动的。如果是这样,那么用板块构造运动解释其他地质现象,就是用一种现象去解释另一种现象。
  • 19
    参考消息网4月12日报道 据美国《科学日报》网站4月8日报道,月球面对地球的一侧与背对地球的一侧看起来截然不同,为什么月球两侧如此不同是关于月球的最为持久的谜团之一。现在,研究人员提出了关于双面月球的新解释。 报道说,月球面对地球的一侧与背对地球的一侧看起来截然不同。近地侧被月海———即巨大而深色的古代熔岩流遗迹———所统治。另一方面,密布着环形山的远地侧则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月海地貌。为什么月球两侧如此不
  • 20
    世界上最长的闪电——包括覆盖距离和持续时间——已经从太空中测量并得到世界气象组织(WMO)的确认。相关论文发表于《美国气象学会公报》。 其中一次闪电发生在2020年4月的美国南部,长度约为768公里,相当于从伦敦到德国汉堡的距离,比2018年巴西创下的纪录长60公里,是有记录以来最长的闪电。 第二次闪电是在2020年6月测量的。它横跨乌拉圭和阿根廷边境,持续了17秒,是迄今为止探测到的持续时间最长的闪电。 “我们现在有明确的证据表明
  • 20
    据美国每日科技网站7月3日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对有关水星的一个流行假说提出了质疑。该假说解释了水星为何有着相对其地幔(介于行星内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而言较大的内核。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与其他天体“撞了就跑”式的撞击导致水星地幔大量流失,并留下了巨大、致密的金属内核。但新研究揭示,原因不在于碰撞,而在于太阳的磁性。 马里兰大学地质学教授威廉·麦克多诺和日本东北大学
  • 20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稳定的大陆地块。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是金刚石的宝库,它们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宙和16-25亿年前的古元古代(Peslier et al., 2010; Lee et al., 2011)。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具有明显的特征:厚度巨大(可达300km)、密度较低、亏损玄武质成分、高度难熔、低温梯度低(Lee et al., 2011),而且岩石圈地幔的年龄越古老,密度就越小,密度小的原因在于其特定的化学组成。 古老的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是在地球演化的早期阶段经过壳幔分异事件之
  • 11
    一项新研究在地核中发现了微小的地磁波动,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情况。3月21日,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地核的内层是固体,外层是液态金属。热的内核和冷的外层之间的温差驱动了液体中的对流,而金属中带电粒子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磁场。这种运动是无秩序的,因此磁场会随时间而变化。 1999年至2021年期间,法国格勒诺布尔—阿尔卑斯大学的Nicolas Gillet和同事利用卫星和地面天文台数据观测了地球磁场。他们发现,地核
  • 8
    科技日报北京2月14日电 (实习记者张佳欣)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国际氚中微子实验(KATRIN)打破了中微子物理学中与粒子物理学和宇宙学相关的一个重要“界限”——1电子伏特(eV)。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物理研究所当地时间14日消息,据发表在著名期刊《自然·物理学》上的数据,科学家已获得了中微子质量新上限:0.8 eV,首次将中微子的质量推向sub-eV级,这使得KATRIN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限定了这一“宇宙轻量级”的质量。   可以说,中微子
  • 20
    花岗岩(J/kgc)794,石灰岩920,砂岩878,含水钙质砂2215,玄武岩2060 Q=cm△t,Q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是物体的质量,ΔT是吸热(或放热)后温度的变化量 物质的比热容越大,相同质量和温升时,需要更多热能。以水和油为例,水和油的比热容分别约为4200 Jkg-1K-1和2000 Jkg-1K-1,即把相同质量的水加热的热能比油多出约一倍。 物质的比热容与所进行的过程有关。在工程应用上常用的有定压比热容Cp、定容比热容Cv和饱和状态比热容三种。定压比热容Cp
  • 18
      一般来说,火山的爆发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活动等引起,但是你知道吗?降水量过大,居然也可能引起火山大爆发。 大雨如何导致火山喷发?   位于美国夏威夷岛东南部的基拉韦厄火山,不仅是世界上最大、最壮观的火山口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活火山之一,活动力非常旺盛。它最近一次大规模喷发是在2018年5月-8月期间,这次喷发造成了数百栋房屋倒塌,1700多居民被迫撤离。 2018年基拉韦厄火山喷发   研究人员考察了2018年基拉
  • 11
    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一项令人担忧的新分析显示,与近15年前相比,地球在大气中吸收的热量大约增加了一倍。 这项研究分析表示,我们地球又出现了一个“异常”模式——它正在疯狂吸热,且能量已经失去了“平衡”。 NASA科学家、该研究的第一作者Norman Loeb称:“这是被地球吸收的多余能量……它会进一步增加平均气温和雪和海冰的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 这项本周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
  • 10
    绝大部分俯冲板片都是以一定的正角度下插到周边较热的地幔中,平板俯冲则是例外,在沉入地幔之前,它能在上覆板块之下近水平地运动数百乃至上千公里(Manea et al., 2017)。作为一种非同寻常的俯冲模式,平板俯冲仅占现今全球俯冲带的 10% 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墨西哥、秘鲁和智利(Gutscher et al., 2000 ; Manea et al.,2017)。平板俯冲的形成机制长期处于争论之中,一般认为是俯冲板块自身的浮力异常(如大洋高原、无震洋脊或海山链)、海沟后撤、俯
  • 2
    俄罗斯国立核能研究大学“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近日运用中微子相干弹性散射效应进行了一系列监控核反应堆运行状况的试验,有望将核反应堆远程控制的精确度提高近1000倍。该项研究得到了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公司的资助。 监控核反应堆运行的方法之一是分析中微子辐射,这有助于防止可用于制造非法核武器的核燃料失窃。通常情况下对中微子辐射的分析是远程进行的,以避免人们妨碍受到怀疑的核电站的运行。 中微子是在核反应中大量形成
  • 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和杨小秋等科研人员,研究揭示流体侵入在地震孕育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固体地球》。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诱发地震的因素众多,目前研究普遍认为,影响地震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地壳应力强度、断层构造形态、流体应力积累和温压条件等。流体侵入地震构造带的过程在地震触发及其破裂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
  • 7
    造山与成盆作用形成于统一的动力学机制 造山带和盆地的起源是当前地球科学研究的两个热点问题。本文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造山作用和盆地形成的各种主要概念。在这些概念中,通过挤压形成山脉和通过伸展形成盆地的概念占主导地位。人们普遍认为造山带和盆地是由不同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形成的。结合我国的实际地质条件,提出山脉和盆地是由一个统一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形成的。E它们的形成是挤压-伸展-均衡造山作用和基化作用的后效。
  • 32
    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地球科学还很不完善,其主要理论没有一个是完整的。板块理论,其动力机制仍然不明朗;地磁起源;仍然是谜团...... 2021年,应该是科学有所突破的年份,而最有可能出现突破的是那些比较薄弱的不太完善的地方。
  • 10
      作者:休闲读品杂志 科学基本上有三大组成部分:①观察、鉴定、实测、实验数据、结果;②结论、解释、理论;③科学观。前者是后者的立论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上层建筑。其中第一部分是技术,第二、第三部分是认识。技术部分不牵涉到主观范畴,都是实际客观资料(假定误差不大),应当说没有多少可怀疑的。然而,第二、第三部分,由于属于主观思维范畴,究竟是正、误、深、浅、高、低,则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鉴于西方素来是重
  • 15
    地大新闻网讯(通讯员张军波)近日,我校地球科学学院刘勇胜教授团队在国际地学领域顶级期刊《地质学》发表了题为《浅部克拉通地幔存在太古代高放射性成因铅》的学术论文,阐释了地幔高非放射性成因铅的起源及相应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建立了早元古代大氧化事件(大约23~24亿年)与地球铅同位素组成之间的重要联系。   自然界中铅(Pb)以四种稳定同位素存在,其中仅一种为非放射性成因的铅。地球内部铅同位素组成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
  • 4
    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他星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具有一个经化学分异形成的坚硬的外壳——地壳[1]。地壳由两部分组成:大陆地壳(陆壳)和大洋地壳(洋壳)。陆壳约占地壳总表面积的40%(包括大陆架),是人类直接居住的部分,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生物、矿产资源和广大的活动空间。因此,详细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不仅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与人类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经过长期以来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人类
  • 0
    地球的内部就像是一颗洋葱,可以分为不同的层。地球的最外面是一层薄而寒冷的岩石外壳,它包裹着一层厚约2900千米的热岩地幔。地球的核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液态的铁和镍构成的外核,还有一部分是由固态的铁和镍构成的内核。   地球的结构。|素材来源:ArtsyBeeKids/pixabay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温度下降,液态的外核逐渐冻结、凝固,生长成新的内核。如今,固态的铁镍内核半径已达到1200千米。最近,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组
  • 12
    β衰变率存在波动的想法充满争议。因为80多年来,人们都认为放射性物质在所有条件下都遵循恒定的指数衰变:这来源于卢瑟福、查德威克和查理斯·厄里斯(Charles Ellis)在1930年发表的关于放射性物质的理论。 然而近些年来,有人提出衰变率并非恒定,而是受太阳影响。2009年,普渡大学的物理学家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NL)对硅-32和氯-36以及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所(PTB)对镭-226的长期测量中发现,被测元素的衰变率存在出乎意料的波动。 并
  • 10
    特提斯海概况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与北半球的劳亚古陆之间的古海洋。又称古地中海。现代地中海是特提斯海的残留海域。地史时期存在于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之间的海域。今位于欧洲和非洲间的地中海为其残留部分。大体沿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褶皱带分布,自西而东包括今比利牛斯、阿特拉斯、亚平宁、阿尔卑斯、喀尔巴阡、高加索、扎格罗斯、兴都库什、喜马拉雅等巨大山脉,然后转向东南亚,并延伸至苏门答腊和帝汶,与环太平洋海域连通。
  • 3
    在我们生存的这颗星球上,仍然有一大片不为人知的领域,那就是海洋底部。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是,我们对海底的成像细节,甚至还不如对火星、月球和金星表面的成像细节来的清晰。假如把海洋中的水都抽干,我们的眼前将出现大片几乎不为人知的地貌。 事实上,地球上的绝大部分火山活动都发生在洋中脊和海底山,海底的岩浆活动占全球火山热通量的80%以上,深海火山活动驱动着地壳和海洋之间最剧烈的热量和质量传递。然而,与陆地火山不
  • 8
    冰的地狱:木卫一 遍布硫磺坑、沐浴着强辐射、火山不断震颤着大地,木卫一就犹如太阳系中的炼狱。 尽管木卫一上天寒地冻到足以形成二氧化硫霜冻,但这颗最靠近木星的大型卫星的火山却是最知名的。在不到地球表面1/12的面积上喷涌出的熔岩超出了地球所有火山总和的100倍以上。木卫一的表面散布着翻腾着气泡的熔岩湖,其中最大的直径超过200千米。 在其他地方,岩浆则可以突然从地底冒出,绵延50千米以上。2007年当美国宇航局的“新视野”
  • 0
    格陵兰冰盖西南端是一个大型汞源。5月24日,《自然—地球科学》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格陵兰西南端冰川流域的融水河流中溶解汞含量非常高。这一汞源尚未被计入全球汞预算,或对北极局部和海岸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汞是剧毒元素,汞污染是全球关注的污染问题之一。之前,科学家曾发现北极生物体内有很高的汞含量。然而,格陵兰冰盖是否为汞源,以及它对北极下游区域的影响一直未知。研究人员认为,对这类信息的需求非常迫切,
  • 2
    月球是地球的忠实伴侣,它伴随地球40多亿年。历史上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大致有以下4种:1、共振潮汐分裂说;2、地月同源说;3、地外星体俘获说;4、撞击成因说。 共振潮汐分裂 这一月球起源假说是由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CHDar-win) 于1908年提出。他认为地球早期处于熔融状态,自转速度在冷却过程当中加快,因赤道离心力过大,使地球变为一个椭圆形,在太阳的潮汐作用下形成共振,最后导致地球物质被抛出,经历漫长时期的演化形成现在的
  • 14
    从元素分布上来说月球(的硅酸盐部分)相比地球(的硅酸盐部分)和 CI 球粒陨石(代表太阳系行星原始成分)相对更缺亲铁和挥发性元素,但是月球相比地球更富铁(分异程度不够) 亲铁元素会在地球地核形成的过程中分化进入地核,因此地球硅酸盐部分含有的亲铁元素比 CI 球粒陨石要低。挥发性元素含量则取决于温度,温度越高,挥发性越强(下图中越靠左)的元素会有更多流失到宇宙中。 同位素比例上月球样品同地球的一致性 不同天体由于
  • 0
    有什么较快速了解基础知识的吗
  • 1
    夫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的月球探测轨道飞行器(LRO)进入了太空,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发射过的最强大的探测器,它在距离月球30千米到50千米的高度围绕着月球进行飞行,并向人类提供月球的图像。   但是,当第一张图像传回地球时,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月球正在缩小。人们还看到了以前未发现的深沟、裂缝、斜坡和峡谷分布在整个月球表面。一切迹象都表明,月球正在迈向死亡之路。   托马斯·沃特斯博士是美国国立博物馆的科学家,他领
  • 2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大峡谷上方的1.4亿公里外,一道更大更长的深渊在火星表面切开一个大口子。这个深邃宽阔的峡谷有一个名字,叫“水手号峡谷”。“水手号峡谷”沿着火星赤道延伸,长约4000公里,几乎是火星周长的四分之一。峡谷的宽度大约是地球大峡谷宽度的十倍,深度是大峡谷的三倍左右。这也是太阳系内最大最长也最为神秘的峡谷。 自2006年以来,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学家一直在使用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上的超高分辨率摄像机“HiRISE”,对
  • 0
    据英国《卫报》网站12月20日报道,化石专家们认为,早期人类会冬眠。 熊这样做,蝙蝠这样做,甚至连西欧刺猬也这样做。而现在事实证明,早期人类可能也曾经这样做过。 报道称,来自从世界最重要的一处化石遗址挖掘到的骨骼证据表明,我们的人类祖先可能通过在整个冬天一直睡觉来应对数十万年前极端寒冷的冬天。 科学家认为,早期人类骨骼化石上的损伤和其他破坏痕迹与其他冬眠动物骨骼上留下的痕迹相同。这些情况暗示,我们的祖先通
  • 7
    地球核心由内核和外核组成,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厚度约为1200公里;而外核是液态的铁镍核心,厚度约为2200公里。长久以来,地质学家认为,地球的内核大约在10亿年前形成。由于温度下降,当时地球中心的熔融液态金属开始自发地快速结晶生长,一直达到现在半径约为1200千米的范围。不过,最近一项研究提出了“地球内核的成核悖论”,表明此前有关地球内核的形成理论存在矛盾。
    kavhe 12-21

  • 发贴红色标题
  • 显示红名
  • 签到六倍经验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经验书购买权]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本吧信息 查看详情>>

会员: 会员

目录: 自然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