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5日漏签0天
中微子地球演化说吧 关注:292贴子:4,03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7回复贴,共1页
<<返回中微子地球...吧
>0< 加载中...

地球内核的成核悖论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地球核心由内核和外核组成,内核是固态的铁镍合金,厚度约为1200公里;而外核是液态的铁镍核心,厚度约为2200公里。长久以来,地质学家认为,地球的内核大约在10亿年前形成。由于温度下降,当时地球中心的熔融液态金属开始自发地快速结晶生长,一直达到现在半径约为1200千米的范围。不过,最近一项研究提出了“地球内核的成核悖论”,表明此前有关地球内核的形成理论存在矛盾。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地球内核的成核悖论
在过去80多年来,科学家已经知道,一个结晶的地球内核是存在的。但凯斯西储大学的科学家指出,这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只要考虑到这个关键点,就会暗示地球内核不应该存在。
众所周知,在一定压强下,物质的温度必须小于等于它的凝固点温度才能保持固态。但事实证明,最初从液态金属中形成晶体时需要额外的能量。这种额外的能量就是成核能垒,只有克服这种能垒,液体才有可能结晶。然而,最初有关地球内核的形成模型却没有考虑到这一因素


2025-05-15 15:06:47
广告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为了克服成核能垒来形成晶体,液体的温度需要低于凝固点,形成“过冷”的状态。或者在液体中加入一些其他物质,使其成为成核点,这样可以降低成核能垒,从而更容易结晶。
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Steven Hauck教授表示:“此前,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人似乎都忽略了这个大问题——液态金属不会立即开始结晶,除非有什么东西能够大幅降低能量位垒。”
然而,在地球中心的巨大压力下,金属的成核能垒相当高。内核的温度高达5700开氏度,压力则高达地球大气压的300多万倍。在这种高压下,为了使内核结晶,需要使液态金属的温度低于凝固点(或者熔融温度)多达1000度。如果地球中心达到了这个温度,那么几乎整个地核都应该迅速结晶,但实际上却没有。事实上,地球的温度每10亿年才降低100度,所以不可能出现1000度的大幅降温。
因此,如果地核是均相液体,那么,固态的内核就应该不存在,因为它不能过冷到这种程度。那么,如果地核不是均相液体,它又是如何演变成这样的呢?这就是地球内核的成核悖论。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地球固态内核的可能形成原因
如上所述,液体结晶要么需要过冷,要么需要成核剂,前者在地核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后者才是有可能的。研究团队认为,大块的固体金属从地核上方的地幔中慢慢掉下来,进入液态地核以降低成核能垒,从而引发结晶。不过,这需要一块大如一座大型城市的金属块,只有足够大的重量才能穿过地幔,进入地核,使其成为成核点,而不会完全熔化。
对此,另一位科学家Van Orman教授表示:“如果真的是这样,我们需要弄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此外,行星核心中是否存在一些我们此前所未曾想到过的一般特征,可以使其克服成核能垒?固态的地球内核是存在的,现在我们要弄清楚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发表在《地球与行星科学快报》(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Earth's inner core nucleation paradox
LudovicHuguetaJames A.Van OrmanaSteven A.HauckIIaMatthew A.Willardb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Volume 487, 1 April 2018, Pages 9-20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很值得研究,可惜没有多少地学家关注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 新华网 2012年05月02日 14:24:15
新华网合肥5月2日电(记者 徐海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温联星等利用地震学证据,在国际上首次证明地球内核边缘存在形状不规则现象,因此科学界需要对产生地球磁场的驱动力重新评估。该研究成果4月30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地球内核是个如同月球般大小的固体铁球,外面被高速流动的液态铁镍合金等元素组成的外核、高黏度的地幔和固态的地壳所包围。地球内核随着地球内部的冷却从外核凝固,并逐渐向外生长。在此过程中,内核增长产生潜热并释放较轻的元素,为外核的热化学对流提供驱动力,而外核对流则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
国际科学界原有的观念认为,由于外核温度变化极小,地球内核的凝固过程在不同地理位置上应是均匀的,因此内核表面应该是均匀光滑的,凝固过程产生的地磁场驱动力也应该是横向均匀的。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的资助下,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温联星与讲师戴志阳、研究生王巍合作,通过分析和模拟南太平洋西部海域三个深部地震散发的、从地球内核表面反射的地震波的走时(即地震波从震源到达观测点所需的时间)和振幅,发现地球内核表面至少拥有一种横向6公里、垂向起伏14公里的地形,以及另一种横向2至4公里、垂向起伏4至8公里的系列地形。这一研究结果证明地球内核表面并非均匀光滑,而是至少拥有两个不同尺度的不规则地形。
由于地球磁场拦截了太阳辐射来的带电粒子和来自宇宙的射线,使它们不能冲破大气层到达地面,而是留在高空环绕地球流动,这对于生物的生存与繁衍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温联星等人的研究成果表明,产生地磁场的驱动力随区域不同而变化,因此科学界需要重新评估产生地磁场的驱动力。


  • kavhe
  • 初级粉丝
    1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固态地核为什么没有在离心力作用下脱离地心位置向外移动呢?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7回复贴,共1页
<<返回中微子地球...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