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页资讯视频图片知道文库贴吧地图采购
进入贴吧全吧搜索

 
 
 
日一二三四五六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

一键签到
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
一键签到
本月漏签0次!
0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如何使用?
点击日历上漏签日期,即可进行补签。
连续签到:天  累计签到:天
0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使用连续签到卡
05月16日漏签0天
中微子地球演化说吧 关注:292贴子:4,031
  • 看贴

  • 图片

  • 吧主推荐

  • 游戏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0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中微子地球...吧
>0< 加载中...

水星巨大铁核与太阳磁场有关

  • 只看楼主
  • 收藏

  • 回复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据美国每日科技网站7月3日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对有关水星的一个流行假说提出了质疑。该假说解释了水星为何有着相对其地幔(介于行星内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而言较大的内核。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与其他天体“撞了就跑”式的撞击导致水星地幔大量流失,并留下了巨大、致密的金属内核。但新研究揭示,原因不在于碰撞,而在于太阳的磁性。
马里兰大学地质学教授威廉·麦克多诺和日本东北大学的吉崎昂开发了一个模型,显示一颗岩态行星内核的密度、质量和铁含量受到其与太阳磁场距离的影响。描述这一模型的论文发表在2021年7月2日一期的《地球与行星科学进展》杂志上。
麦克多诺说:“我们太阳系的4颗内层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由不同比例的金属和岩石构成。随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内核中的金属含量会下降。我们的论文显示,在太阳系的早期形成过程中,原材料的分布受到太阳磁场的控制,从而对这种情况作出了说明。”
麦克多诺的新模型显示,在太阳系形成初期,年轻的太阳被旋转的尘埃和气体云团包围,铁粒则被太阳的磁场吸引向中心。当行星开始从尘埃和气体云团中形成时,相比距离太阳较远的行星,离太阳较近的行星在其内核中吸收了更多的铁。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研究人员发现,在岩态行星的内核中,内核的密度和铁的含量与行星形成时太阳周围磁场的强度相关。他们的新研究表明,在今后描述岩态行星——包括太阳系外岩态行星——构成的尝试中,应该将磁性考虑进去。
麦克多诺利用现有的行星形成模型确定了在太阳系形成过程中气体和尘埃被拉入太阳系中心的速度。他考虑了太阳在形成时产生的磁场,并计算了该磁场如何穿过尘埃和气体云团吸引铁。
随着早期太阳系开始冷却,未被吸引进入太阳的尘埃和气体开始聚集。离太阳较近的团块会暴露在较强的磁场下,因此会比离太阳较远的团块含有更多的铁。随着这些团块汇集并冷却成旋转的行星,引力将铁吸引到它们的内核中。
报道称,随着麦克多诺将这一模型纳入行星形成的计算,它揭示了行星内核金属含量和密度的一种变化率,这同科学家对太阳系行星的已有认识非常吻合。水星的金属内核约占其质量的四分之三。地球和金星的内核只占其质量的约三分之一,而作为岩态行星最外层的火星,其内核只占其质量的约四分之一。


2025-05-16 12:25:26
广告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大行星内部能源问题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每一次电闪雷鸣,都伴随着核反应出没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协同美国宇航局相关人员共同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对地球形成的物理过程提出了新见解,推翻了相关领域近30年的传统认知。报告内容刊登在近日的“每日科学”网站上。
近30年来,“后增薄层假说”一直是人们了解地球早期历史和人类起源的主导范式。该理论认为:地核形成即核幔分异完成后,陨石频繁撞击地球,使约占现在地球质量0.5%%至1%%的球粒陨石物质加入地幔中,造成地幔增生,也形成现在地幔中铂族元素的丰度和比值特征。“后增薄层假说”曾颇受争议,如近几年研究发现,许多地幔岩具有非球粒陨石铂族元素比值,但先进的激光探针等离子质谱方法分析仍然支持“后增薄层假说”论,因而它可谓是该领域内最经典的假设。
此次研究人员采取了反证法,首先否认“后增薄层”理论是地球形成的唯一模型,从地球组成中的已知成分入手,选择了占地球总质量近1/3的铁,进而对地幔中亲铁性元素金、铂、钯、铱等进行测试。
研究人员借助约翰逊航天中心880吨的压力装置,迫使岩石样本内的钯暴露出来,随后用高度敏感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来测量样本内的钯分布。在最高压力与温度之下,实验得出的结果是,钯在岩石和金属中具有相同的相对比例,在自然界中亦如此。就是说,地幔中分布了钯和其他亲铁元素这一状况,可以证明地球在形成的阶段,除了“后增薄层假说”中所述的陨石轰击外尚有其他方式。因为依据“后增薄层假说”,原始的亲铁性元素会在数千万年的时间后下降至地核,从而与地幔地壳无关。
专家表示,这是地质学一项重要的推论,且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挑战,它将会深刻影响今后地质学家对于地球早期历史、地核形成以及核幔关系的研究,亦会导致人们重新思考地球生命的起源。
文章出处:科技日报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后增薄层”假说认为,地球上的水是由流星雨带来的。
“后增”是指地球上的某些物质是在地球诞生之后很久オ出现的。而“薄层”( veneer)是地球表面的一层对生命起源十分重要的各种化学元素。
科学家之所以提出“后增薄层”假说,是因为像金和铂这样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有不少都存在于接近地表的范围内。但地球在形成时,所有的重金属理应都沉入了地核。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太阳系的岩质行星是如何形成的。
文章采集自《奇点科学》杂志 2021.03期 p36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作用质疑:一是其比重一样,俯冲似乎不可能,二是温度应该是连续变化的,板块与板块交界处的温度应该相当,不可能有剧烈变化,三是如果不俯冲,那就只有碰撞,可是洋壳几乎没有如同陆壳的叠皱和变形,显示其未受到强烈的横向作用。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西藏岩浆岩放射性生热率的实验研究
沈显杰杨淑贞沈继英张文仁
测定了采自喜马拉雅和冈底斯地块露头和钻孔的97块岩石标本的放射性生热率(A),结果表明:藏南花岗岩(n=12)和藏北花岗岩(n=24)的平均生热率A值分别为3.2±1.5μW/m3和2.6±1.6μW/m3,与全球17个热流省的统计数据相比,两者均具有中等的放射性生热元素丰度;两者的平均钍铀比十分接近,分别为4.4±2.7和4.5±1.4,岩浆分异程度属中等。这些说明了:(1)本文作者在前期研究中选用的A值量级是适宜的;(2)花岗岩类作为壳内主要的放射性生热岩层,其生热率A值并未呈现异常量级。换言之,应着重从构造演化过程及其诱发的深部热作用机制,探讨藏南藏北高热流异常的成因。


2025-05-16 12:19:26
广告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板块构造,是按照相对运动来划分的,不涉及化学变化,而成岩、成矿、火山爆发、造山运动等,都有化学运动,所以板块构造不可能解释清楚这些地质现象。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洋脊在形态上虽然形似大陆上的山脉,但组成洋脊的物质全系火成岩而无沉积岩(表面薄层软泥沉积除外),这与大陆上的山脉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而且洋脊具有世界性系统,如大西洋洋脊从北到南分布,向北它穿过北冰洋,向南它连到印度洋、太平洋以至环绕整个南极洲,它们是可以互相连接的,总长达5万公里。
洋中脊为什么呈南北向,而****向?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洋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洋脊有火山,但绝大多数仅发生在海底,只有极少部分达到洋面以上。例如冰岛就是洋脊通过的地方,在那里,火山很多,六十年代在冰岛南面由于火山的突然喷发造成一个新岛屿。洋脊附近有地震,世界地震震中分布与洋脊的分布是一致的,当然世界上还有许多不在洋脊处发生的地震。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洋脊附近的地震都是浅源地震,即震源深度不超过70公里(震源深度70-300公里的为中震,300-700公里的为深震。迄今为止,全球测到的地震震源还没有超过720公里的深度)。此外,洋脊还有种种地球物理现象而显示出与大陆上的山脉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例如,通过对洋底热流的测量发现洋脊顶部附近处的热流值特别高,一般比正常值要高出几倍,这说明洋脊下可能有一股稳定的热流从地球深部上升。洋脊处火山和岩浆的喷出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另外,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在洋脊下面显著降低,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因此,有理由认为洋脊下面的组成物质具有较高的温度。从上面洋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事实来看,可知这是板块的增生边界,它具有生长脊的性质,是背向的辐散的一种板块边界。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低速层、软流层和上地幔的高导层是一致的。
低速层在力学性质上具有可塑性,对地震波高度衰减;在电学上是高导的;在热学上是高温的。
软流层的深度与现今的地壳活动具有密切的关系:软流层越深,地壳越稳定;软流层越浅,地壳越活跃。换句话说,就是大陆地区,特别是大陆内部岩石圈的发展和演化,与软流层的活动程度密切相关,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受软流层活动程度和方式控制。
软流层是岩浆起源的重要圈层。(邓晋福,1984)
地球起源的单阶段假说:由Ringwood等人提出,认为地球是由微星云在冷的原始太阳星云中吸积而成的,其成分相当于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成分,这种陨石保留大部分元素的原始丰度,与太阳系中原始尘埃颗粒有密切关系。
根据矿物、化学、结构特征,陨石可划分为:
(1)铁陨石:全部由铁镍合金及陨硫铁组成;
(2)石铁陨石:
(3)石质陨石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Nature: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稳定的大陆地块。克拉通的岩石圈地幔是金刚石的宝库,它们形成于25亿年前的太古宙和16-25亿年前的古元古代(Peslier et al., 2010; Lee et al., 2011)。克拉通型岩石圈地幔具有明显的特征:厚度巨大(可达300km)、密度较低、亏损玄武质成分、高度难熔、低温梯度低(Lee et al., 2011),而且岩石圈地幔的年龄越古老,密度就越小,密度小的原因在于其特定的化学组成。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锆石是一种常见的定年矿物,以其成分稳定不易扰动的特点,笑傲于充斥着各种定年手段的江湖。除了形成年代,锆石还能保存其它重要的信息,比如人们对最早地壳的研究也得益于锆石。
在澳大利亚西部杰克山(Jack Hills),地质学家在30亿年的石英碎屑岩中发现了许多碎屑锆石,对这些矿物的定年结果表明:这些锆石的形成年龄都超过40亿年,最古老的年龄达到了44亿年(Wilde et al., 2001),这是目前为止在地球上发现的来自冥古宙的极少数物质。最近在南非Barberton地区又发现了41亿年的锆石。
锆石的O同位素能够记录岩石形成的条件,44亿年的锆石具有较高的O同位素,这表明了这些锆石形成于一个含水的环境中,这种条件下,形成的岩石是花岗质的。也就是说在44亿年海洋就已经出现,并且这些锆石是陆壳岩石的一部分。
锆石本身也是一个富Hf的矿物,而对Hf同位素的分析表明当时的地壳可能是镁铁质的,也就是洋壳
(Kemp et al., 2010)。


2025-05-16 12:13:26
广告
  • 中微子地球
  • 人气楷模
    13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2.Kemp, A., Wilde, S., Hawkesworth, C., Coath, C., Nemchin, A., Pidgeon, R., Vervoort, J., and DuFrane, S., 2010, Hadean crustal evolution revisited: new constraints from Pb–Hf isotope systematics of the Jack Hills zircon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v. 296, no. 1-2, p. 45-56.
3.Wilde, S. A., Valley, J. W., Peck, W. H., and Graham, C. M., 2001, Evidence from detrital zirc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continental crust and oceans on the Earth 4.4 Gyr ago: Nature, v. 409, no. 6817, p. 175.


登录百度账号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 贴吧页面意见反馈
  • 违规贴吧举报反馈通道
  • 贴吧违规信息处理公示
  • 1 2 下一页 尾页
  • 20回复贴,共2页
  • ,跳到 页  
<<返回中微子地球...吧
分享到:
©2025 Baidu贴吧协议|隐私政策|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