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139贴子:354,238

心学之累,是心体与天理分离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良知既是天理,良知既是指引,很对,没错,可是良知指引的路我很不情愿,甚至很排斥反对。
然而先贤的指导毕竟没错,所以咬牙强行去做了。
然后就陷入到了极大的烦躁和痛苦中。
正确的指引却无法引起心灵的向往,但既然是对的,为什么会那么排斥?
有私欲,那我就去私欲,遇事冷静,不发火。遇到诱惑强行别离。
日渐感觉天地万物都不重要了,一切的事物都会引动私欲,一切都匍匐在良知的指引之下。
我知道自己陷入了枯禅状态,可是我无法让心灵去共鸣良知,行为上靠近,思想上味一,可是心底是痛苦麻木的。
那么究竟是哪个地方走偏差了呢?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1 13:58回复
    心体和天理如此分离,不应该是致良知的结果,明明良知就是正确的指引,可是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说孝,孝在心学上讲究一个从心而发,可假若面对一个无慈可言之父,实在无法理解舜的孝之极。在我看来,舜的孝已经把父符号化了,父只是我孝的工具,如此良知,无法共鸣。
    再比如,人受压迫而委屈,非己之过,然良知就是要反省己过,那么一切事物都要从己找问题,那么外物又成自己致良知的工具了。且不论别人,单论自己,实在是太过懦弱的观点(我的意思是别人的错不应该归为己)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01 14:07
    回复
      心学心学,若我心如此难受,难堪,必然是出错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01 14:08
      回复
        若做事无法从心而发,那么一切都成了义外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01 14:16
        回复
          若天地万物,亲朋父母都成了衡量良知的工具,那和灭情绝性有何区别。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01 14:21
          回复
            是学错了,认良知不真。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岂欺你我?良知之思,至善至诚,你觉察到时,便如饥之得食,如抱赤子,如捧万金之璧,岂不乐哉?今天只是私欲障蔽甚多,认良知不真切。实实落落去私欲,存天理,久则自然有见。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5-04-01 14:30
            收起回复
              意与良知当分别明白,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矣。所疑拘于体面,格于事势等患,皆是致良知之心未能诚切专一,若能诚切专一,自无此也。凡作事不能谋始与有轻忽苟且之弊者,亦皆致知之心未能诚一,亦是见得良知未透彻。若见得透彻,即体面事势中,莫非良知之妙用。除却体面事势之外,亦别无良知矣。岂得又为体面所局,事势所格?即已动于私意,非复良知之本然矣。今时同志中,虽皆知得良知无所不在,一涉酬应,便又将人情物理与良知看作两事,此诚不可以不察也。——王阳明《答魏师说》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5-04-01 14:57
              回复
                并非不知私意蒙蔽,可这私意,是人生的根本,即人生以何而存,高远之志非等闲可即。凡人若能于世间寻得乐,也可言不虚度。
                致良知时不乐,遇事遇物不乐,那只能物我隔离,连自己的心都不顾,才能走于良知之路。
                我之难处,不知乐在何处,故心灵极度枯槁,如无泉之水,早晚必困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01 15:08
                回复
                  可能是没有诚心诚意的去学习天理。建议学学论语就知道为什么我要学天理,不学天理就会被良知所反噬。被自己心中的天理问责,被自己心中的天理否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5-04-01 15:26
                  收起回复
                    我心弊端,在于良知发用的磕磕碰碰,更在于无法体悟乐,一个乐字让我望洋兴叹。机械的使用良知,心灵却如旁观者,现实中的人情事变,如先生所言,演戏尔。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4-01 16:09
                    回复
                      以小孩为例,见孺子而知怜惜,这是良知告诉我的,可是遇见熊孩子,心灵本能的就烦,然后依照良知而行,对小孩多包容。这就很冲突,然后所行所言,皆沦为表演。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4-01 16:27
                      回复
                        心学一路走来,更多的心灵体悟就是累,知道至善的光辉,却感觉不到心灵,生命的意义。
                        生活仿佛变成了机械化,我感觉就是缺了点什么,导致心灵理性上认同了心学,感性上却跟不上,甚至缺乏动力,就如同没有泉眼的水潭,正在干枯。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4-01 16:31
                        回复
                          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是个体在面对浩荡世界时的立身根本,心理分离,何解?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01 16:51
                          回复
                            我认为首先要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心学可以指引,找到光明的内心,然后要灵活,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不能拘泥于文字。最后,常快活便是真功夫。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5-04-01 17:39
                            回复
                              若说良知混杂了太多私欲,那么我最大的私欲便是求快乐,因为个人面对世界的苦闷,所以遇到了心学。因为知道了致良知可以抉择不疑所以愿意致良知,总归是最求安定快乐的心推动我去走心学之路。
                              那么是不是说明不要去追逐遥远的圣贤光辉而是更关注心灵更好。
                              我最求的是安定快乐,那么先在良知的指引下去追求快乐如何。儒家的快乐,我能想到的只有仁,所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而仁者常乐。
                              仁在现实里就是心之四端,如此说来,是不是扩大增加四端的情绪感受,可以让心灵活跃起来呢?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4-01 18: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