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吧 关注:51,139贴子:354,210

心学之累,是心体与天理分离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良知既是天理,良知既是指引,很对,没错,可是良知指引的路我很不情愿,甚至很排斥反对。
然而先贤的指导毕竟没错,所以咬牙强行去做了。
然后就陷入到了极大的烦躁和痛苦中。
正确的指引却无法引起心灵的向往,但既然是对的,为什么会那么排斥?
有私欲,那我就去私欲,遇事冷静,不发火。遇到诱惑强行别离。
日渐感觉天地万物都不重要了,一切的事物都会引动私欲,一切都匍匐在良知的指引之下。
我知道自己陷入了枯禅状态,可是我无法让心灵去共鸣良知,行为上靠近,思想上味一,可是心底是痛苦麻木的。
那么究竟是哪个地方走偏差了呢?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5-04-01 13:58回复
    心体和天理如此分离,不应该是致良知的结果,明明良知就是正确的指引,可是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说孝,孝在心学上讲究一个从心而发,可假若面对一个无慈可言之父,实在无法理解舜的孝之极。在我看来,舜的孝已经把父符号化了,父只是我孝的工具,如此良知,无法共鸣。
    再比如,人受压迫而委屈,非己之过,然良知就是要反省己过,那么一切事物都要从己找问题,那么外物又成自己致良知的工具了。且不论别人,单论自己,实在是太过懦弱的观点(我的意思是别人的错不应该归为己)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5-04-01 14:07
    回复
      心学心学,若我心如此难受,难堪,必然是出错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5-04-01 14:08
      回复
        若做事无法从心而发,那么一切都成了义外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5-04-01 14:16
        回复
          若天地万物,亲朋父母都成了衡量良知的工具,那和灭情绝性有何区别。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4-01 14:21
          回复
            并非不知私意蒙蔽,可这私意,是人生的根本,即人生以何而存,高远之志非等闲可即。凡人若能于世间寻得乐,也可言不虚度。
            致良知时不乐,遇事遇物不乐,那只能物我隔离,连自己的心都不顾,才能走于良知之路。
            我之难处,不知乐在何处,故心灵极度枯槁,如无泉之水,早晚必困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5-04-01 15:08
            回复
              我心弊端,在于良知发用的磕磕碰碰,更在于无法体悟乐,一个乐字让我望洋兴叹。机械的使用良知,心灵却如旁观者,现实中的人情事变,如先生所言,演戏尔。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5-04-01 16:09
              回复
                以小孩为例,见孺子而知怜惜,这是良知告诉我的,可是遇见熊孩子,心灵本能的就烦,然后依照良知而行,对小孩多包容。这就很冲突,然后所行所言,皆沦为表演。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5-04-01 16:27
                回复
                  心学一路走来,更多的心灵体悟就是累,知道至善的光辉,却感觉不到心灵,生命的意义。
                  生活仿佛变成了机械化,我感觉就是缺了点什么,导致心灵理性上认同了心学,感性上却跟不上,甚至缺乏动力,就如同没有泉眼的水潭,正在干枯。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5-04-01 16:31
                  回复
                    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这是个体在面对浩荡世界时的立身根本,心理分离,何解?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5-04-01 16:51
                    回复
                      若说良知混杂了太多私欲,那么我最大的私欲便是求快乐,因为个人面对世界的苦闷,所以遇到了心学。因为知道了致良知可以抉择不疑所以愿意致良知,总归是最求安定快乐的心推动我去走心学之路。
                      那么是不是说明不要去追逐遥远的圣贤光辉而是更关注心灵更好。
                      我最求的是安定快乐,那么先在良知的指引下去追求快乐如何。儒家的快乐,我能想到的只有仁,所谓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而仁者常乐。
                      仁在现实里就是心之四端,如此说来,是不是扩大增加四端的情绪感受,可以让心灵活跃起来呢?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5-04-01 18:18
                      收起回复
                        今日未强提良知于心,顿感精神大为松弛。心中有些许感悟 。
                        良知确实如日照中天,普照心体,然你在心中的种子受习气的腐化,那也长不出新枝,发不了芽。
                        以仁为种子,就可以做到心理合一,唯有仁爱,可以破解心理分离。
                        正是因为心灵没有足够的爱,所以我不喜欢对外发散喜爱,更关注自我,所以在听从良知指引时才会有执行了却很排斥的体验。
                        这份体验不知对不对,发散仁爱升起仁爱,即使是勉强的升起,也许可以改善目前的弊病吧,我且试行验证一二。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5-04-02 12:47
                        回复
                          强提仁念也是错误的,一天的用功体验下来,虚空爱人与强提仁念,虽然体验到了满街都是圣人,但难以为继,刻意的味道太重,半天就放弃了,空中楼阁,消耗的是自己的心灵能量,仁爱不应该是这种强赋予的体验。
                          下午反省好一会,觉得太过刻意的意念应该不对,转变一下思路,不再强求心灵时刻升起仁爱,而是转而多发现人情事变好的一面,顿觉有了抓手。
                          如与父母有争执时,看到了父母双鬓已白,想到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为自己着想,心里不自觉就升起了怜爱之意。也没有了争论的想法。
                          如与妻子日常小摩擦,心中有火气,然看到了我妻脸庞气色不再,想到其照顾小孩消耗的心力,心灵同样不由自主的升起了一股怜惜之意。
                          再如,看见路边小孩,之前是熊孩子,现在看到了生命的活泼,新枝发芽。于是也没有那么厌恶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5-04-03 18:40
                          回复
                            我发现仁爱并没有充盈于心,反而有了心体如镜子的体验,遇到何事何物就起什么情绪,且因为多看优点,美好,心灵有了股安定感。
                            坏处就是,感觉此明镜摇摇摇摇欲坠,其周边无数阴暗的意念在环绕,稍有不注意,即感觉不清明 ,需平息静气,集中意念,才有明镜大放光明,把心体大部分照明亮亮的。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5-04-03 18:45
                            回复
                              此外,对阳明先生的登山只此一步的体验,有所体会。
                              昨日我于静夜,以筹策自筮时,突然想到,何不把大衍筮法的十八变当做冥想静坐来操作。
                              于是,心灵轻轻放缓,双手以自己最舒适的速度进行十八变,用时半个小时,但却感觉很平静,似乎一瞬间就结束了。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5-04-03 18: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