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吧 关注:736,442贴子:11,392,733

硬核!南大 → 新工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硬核!南大 → 新工科
2025-03-15 23:08
当小桥流水遇上数据洪流,当未来智造装扮黛瓦白墙,从“第一个南大”到发展新工科,从“最强地级市”到打造新生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廿名校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千年姑苏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实现双向奔赴,科教兴国的科技抱负与古朴典雅的历史底蕴在这里交织成诗。

立足于南京大学学科基础和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南京大学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苏州校区深入践行开拓性办学理念,紧密围绕“新工科”建设主线,开辟新学科新赛道,服务新业态新要求。传统工科边界逐渐消融,一批先行者已通过跨界实践绘制出新工科发展的现实图景。
谭海仁幼时家乡电力匮乏,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立志长大后改变祖国电力供应现状。从多伦多大学学成归国后,秉承初心,依托学校良好的科研平台以及江苏省在光伏发电领域的领先地位,他选择在南京大学任教,潜心科研,深耕光伏,创建科技孵化企业-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企业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向着高效稳定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这一颠覆性技术发起持续冲锋。经日本电气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JET)国际权威认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9.1%。他率领团队又一次刷新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的世界纪录效率。仁烁光能承接了该项技术的产业化。他以苏州为根据地进一步推动了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的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他的故事,是科技报国的最好诠释,也是苏州这座创新之城孕育奇迹的生动见证。

谭海仁在实验中
生于江苏,长于江苏,本硕博均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傅玉祥,一直以来都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留校任教3年后,他于2022年7月来到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年轻的集成电路学院。在这片承载着新工科期待的热土上,在郑有炓院士的引领和李丽教授的指导下,深耕可重构计算芯片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高端智能计算芯片的自主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有效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其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个人先后获评姑苏创新领军人才以及首届苏州青年科学家等荣誉。

傅玉祥在指导学生中
无论是颠覆传统、探索创新的挑战者,还是延续势能、渐进迭代的继承者,都在推动着变革。
01
学科跟着产业走,赋能转型新征程
面向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基于国家战略部署、地方经济发展、自身转型优化的三重需求,南京大学将工科建设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依托雄厚的理科基础和人文底蕴,推进新工科发展。从南京奔腾的长江到苏州潋滟的太湖,一条“看不见”的创新水系悄然成形。当新工科的浪潮以水的渗透力和张力重塑产业河床时,便带来了新质生产力。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面向国家所需。紧扣“十四五”科技创新核心任务,学校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能源资源等“卡脖子”领域,通过顶层设计打造学科发展“王牌方阵”。秉承“文理工医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依托百年积淀的理科优势与人文底蕴,走出了一条“文理赋能、交叉突围”的新工科发展创新之路。在苏州校区,已形成“7个学院+10个研究院+4个研究中心”的立体学科架构,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苏州校区学科架构示意图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服务地方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苏州校区以苏州“1030”产业体系为坐标,积极服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既扎根于产业需求,又进一步延伸前沿技术,为区域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输送养分。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坚持学科融合。苏州校区着力构建“学科+产业+平台”三方联动的生态系统,以“学科生态内涵式体系化创新、文理工医高质量融合式发展”为建设思路,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南京大学-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为基础,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南赫学院聚焦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能源与资源学院在物理学、地质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等领域开展学科交叉……各学院既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色,又打破壁垒协同创新。这种“目标导向、资源共享”的机制,为新工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南大样本”。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贴合政产学研生态。如同运河水滋养江南市镇千年繁华,苏州校区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视为“创新河道”的关键工程,让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灌溉产业实践的试验田。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携手华为共同打造机器视觉联合实验室;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先后承担多项战略研究,获批“苏州市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有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方协同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擘画。
02
实验室到生产线,成果奔向应用场
2019年春,苏州市与南京大学携手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在太湖畔播下智慧的种子。短短三年间,教育部批复、校区奠基、首栋楼封顶等节点次第绽放,建设跑出加速度。2023年盛夏,首批500名学子的脚步叩响校园,太湖科学城迎来知识新脉动。同年金秋,一场产业创新科技大会在此启幕,标志着苏州的产业沃土与南大的学术根系真正实现了“双向滋养”。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科创大厦视察

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在科创大厦视察


苏州校区西区风貌
近两年,苏州校区立足5大学科方向,精准对接江苏省“1650”和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搭建多元化校企联合创新平台,锻造技术攻关的“联合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有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基础研究——苏州校区与中国移动共建联合研究院,瞄准机器视觉与算力网络底层技术,为通信自主化打开新窗口;与西门子共建创新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与新能源产业的跨界融合;与长光华芯共建江苏省半导体激光与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突破光电传感技术瓶颈,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策源地”。
产业转化——装备制造领域中,苏州校区与苏州英威腾电力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工业传感器及精密驱动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聚焦压电陶瓷与基于MEMS技术的工业传感器研发,为国产精密驱动部件装上“自主内核”;新能源赛道上,与江苏省国信集团共建“双碳”研究院,布局液流电池、钙钛矿光伏等技术,推动绿色能源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医疗装备产业里,聚力医疗技术创新,联合行业优势力量组建苏州市高精准超声影像介入技术创新联合体,突破超声介入精准度,让微创手术向智能化迭代......

南京大学与英威腾合作共建的“南京大学-英威腾工业传感器及精密驱动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校区通过构建“学科交叉创新+产业需求牵引”的协同机制,在产业找需求,到一线找问题,实现“创新在高校、转化在新区、应用在产业”的良性循环,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集成电路这一关键领域,苏州校区研究团队多点发力,基于二维半导体铁电晶体管技术实现“存内稀疏”类脑芯片,突破传统索引瓶颈,在极细粒度非结构化剪枝下实现一个数量级的能耗和时延优化;研发了国际首款基于全氮化物红绿蓝芯片的Micro-LED全彩显示屏。
面向生命健康、生态环保和能源材料领域产业科技创新,苏州校区科研团队首创同位素联硼-10试剂,加速硼中子俘获治疗癌症药物研发,助力国产抗癌技术迭代;突破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瓶颈,支撑临床诊疗精度提升;精准对接市场对高精度传感器的需求,实现高性能压电陶瓷制备及MEMS传感技术突破;实现金属废泥水热链式反应资源化技术在地方规模化应用;推动绿色氢能驱动微生物减污降碳技术用于河道水生态修复、助力苏州污水处理低碳转型……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融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稀土氢化物在钕铁硼磁性材料中的应用,助力合作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河北钢铁企业金属高值资源化项目

绿氢驱动微生物极限脱氮用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示范项目
03
打造人才强磁场,激活发展新动能
围绕新工科的发展需求,苏州校区凝聚了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校区依托学校的学术底蕴和苏州的产业优势,联合苏州政府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全方位开展海外招聘,重点瞄准战略科学家、海外名校终身教授等重点人才,提供“一人一议”政策支持;充分依托多项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增强;用足用活苏州政策,深化与属地科技人才部门的对接联络,着眼于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关键小事”,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大力加强对重点科研团队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扶持,稳步推进实验工程技术队伍建设,激发有组织科研创新活力——苏州校区全方位构建人才发展的优质生态,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工科队伍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以政策扶持、平台培育打造新工科人才智库。
如今,苏州校区已成为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的“三高”强磁场:“高学术浓度”——苏州校区已面向全球引进学者270人,其中有22位国家级领军人才与53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共同形成“高原托举高峰”的立体梯队;“高海外比例”——引进人才中有90%为留学归国学者,覆盖全球18个国家地区,包括斯坦福、牛津、剑桥等顶尖高校;“高人均产出”——75%的科研力量精准锚定苏州主导产业,15%曾就职顶尖科技企业,是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悍力量。这支队伍,既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尖刀连,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引擎。

大咖汇聚,群星闪耀,苏州校区的新工科发展离不开业界巨擘的鼎力支持。
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MAE、IEEE Fellow杨鲲教授来到苏州校区后,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出了多模态通信模组以及语义摄像头等创新性概念和系统。正如他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上针对“通感融合的两类思考”提及的那样,“通信感知要跳出传统通信技术并积极拥抱其他领域的科技进展,一个基于新AI技术的IT+CT内生融合的全新通感乃至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可能是未来”。

杨鲲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上发言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康健,来到苏州校区后,继续深耕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积极引进国外高校跨学科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声环境质量多维度影响因素等跨学科研究工作,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声学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之中。
在新工科的发展航道上,顶尖院士们的“前浪”开疆拓土,指引青年才俊们的“后浪”奔涌向前。
“我也是时候迎接下一个挑战了。”曾经的华为天才少年、华为云数据智能领域技术专家徐科,从产业界转身,奔赴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育赛场。结合研究专长与学院特色,他加入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究团队,选择AI for science(类脑科学、医疗健康)领域做科研攻关。“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科学问题、经验沉淀、行业规则,还有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如何让它们与通用的AI技术相结合,产生真正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徐科在南雍楼工作中
周琛作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回到母校前沿科学学院工作后,根据国家“双碳”战略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依托环境与健康研究院的科研平台,率领团队聚焦绿氢赋能生化水处理工艺的拓展研发与本土优化,摸索出了一套绿色氢能驱动水质风险管控的放大新技术,这项技术已在苏州市部分河道治理项目中投入使用。在学校的支持下,其在美国留学期间追随的美国工程院院士Bruce E. Rittmann,正式受聘为前沿科学学院杰出客座教授,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在环境生物技术和水处理工程领域的合作。这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反哺”的发展格局,推动人才集聚呈现链式效应,逐步构筑起人才集聚高地。

周琛在指导学生实验
04
播撒工科新火种,跨界培养不设限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质量人才。2022至2024年,学校新增的新工科专业及方向累计扩招本科生1730人。基于推动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苏州校区建立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协同、两翼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方面,优化课内培养,用创新引领课程,筑牢教育根基。
如果说新工科人才培养是一座大厦,那么课程建设就是大厦至关重要的地基。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苏州校区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构建了全国首创的“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这种“AI+”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思维、计算思维、智能思维,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筑牢根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工科的课程体系还引入外部企业的知识分享。通过企业课堂的模式,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参与教学。华为鸿蒙开发者、服务与平台首席架构师在苏州校区的公开课上,围绕“创新引领未来·共建鸿蒙世界”主题,分享了HarmonyOS和HarmonyOS NEXT的构建理念与技术特点。校区这种选聘行业领军人才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本科教学督导、分享前沿科技成果的创新举措,加快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华为校园公开课
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让实践淬炼能力,锻造应用型人才。
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方式。面向苏州重点产业领域规模化人才培养需求,苏州校区与长光华芯等9家企业共建“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上市公司及高新区领导挂钩重点企业占比均超50%;与中国移动、江苏省国信集团等顶尖企业合作,创建了多个校企联合研究院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学生们能够在实验室深入科研实践,在头部公司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具体的项目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顶尖企业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丰富资源、先进技术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实际问题和前沿技术的机会;学校则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两翼”并举,苏州校区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长平台。

除了课内外的培养体系建设,苏州校区还为学生提供了磨砺实力、考验才能的广阔平台。一系列国家、国际级顶尖赛事的深度参与,让学生们在竞争中挖掘潜能、提升能力。而“一体两翼”的培养体系所带来的成效也逐渐显现——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校区2个项目进入省赛,1个项目获全国铜奖。在第十九届“挑战杯”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中,校区师生斩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宁苏双城联动承办第十九届“挑战杯”,共同发出“2025挑战之约”。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也将于2025年7月在苏州校区拉开帷幕,校地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新平台。

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不仅是南京大学百年文脉的传承者,更是未来高等教育新范式的开拓者与定义者。江南水脉的灵动包容,以其渗透浸润之力,滋养着这片沃土;以其流动循环之姿,孕育着创新之源。在这里,新工科的学科布局不断优化,产教深度融合,全球英才汇聚,培养模式焕然一新。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从0到1”的突破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以“破茧成蝶”的创新意识,重塑教育生态,解答时代命题。


IP属地:海南1楼2025-03-16 21:16回复
    (づ ̄3 ̄)づ


    IP属地:海南2楼2025-03-19 17:00
    回复
      +3


      IP属地:海南3楼2025-03-22 11:35
      回复
        南京大学连续第四年扩招新工科本科生,今年新增不低于100人
        新京报讯(记者徐彦琳)3月9日,记者从南京大学获悉,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近三年南京大学持续扩大本科招生规模。2022至2024年,新增新工科专业及方向累计扩招1730人。2025年继续扩招,新增本科招生名额不低于100人。据介绍,南京大学推出一系列举措,为优质本科扩容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实支撑。学校以人工智能全面赋能教育教学变革创新,培养面向未来智能时代的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2018年,学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又于2024年初推出“1+X+Y”三层次的“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
        2025年,学校将进一步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智慧赋能教育,大力推动形成AI与各学科深度融合的知识体系和培养模式。南京大学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产业布局,主动调整专业布局,大力发展新工科。苏州校区目前已建成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智能软件与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7个学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深空探测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等10个研究院,声功能材料与应用中心、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中心。
        聚焦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探索培养产业科技创新人才新范式。南京大学大力推进新生学院和匡亚明学院“两院改革”,进一步聚焦拔尖创新能力培养,打造“学科专业交叉人才培养”育人平台,探索跨学科、超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截至目前,清华、北大等多所高校已公布2025年扩招计划。


        IP属地:海南4楼2025-03-23 08:30
        回复
          ……


          IP属地:海南5楼2025-03-23 18:26
          回复
            (✿✪‿✪。)ノ


            IP属地:海南6楼2025-03-24 12:05
            回复
              3


              IP属地:海南7楼2025-03-25 11:09
              回复


                IP属地:海南8楼2025-03-26 15:31
                回复
                  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发布,南京大学占两项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是嫦娥六号返回样品揭示月背28亿年前火山活动、实现大规模光计算芯片的智能推理与训练、阐明单胺类神经递质转运机制及相关精神疾病药物调控机理、实现原子级特征尺度与可重构光频相控阵的纳米激光器、发现自旋超固态巨磁卡效应与极低温制冷新机制、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额外X染色体多维度影响男性生殖细胞发育、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高能量转化效率锕系辐射光伏微核电池的创制、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其中,两项来自南京,南京大学主要完成的凝聚态物质中引力子模的实验发现、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影响宿主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证据。

                  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预言的一种神奇现象,它由时空的剧烈扰动产生,其基本量子特征表现为自旋为2的引力子。另一方面,凝聚态物理专注于研究材料中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近年来,物理学家将广义相对论中的几何描述方法引入到凝聚态物理的某些体系中,特别是在分数量子霍尔系统中。如果扰动这些系统的量子空间测度,可能会涌现出类似“引力波”的现象。这些现象的量子特征与引力子相似,被称为引力子模,是一种自旋为2的低能集体激发模式。
                  南京大学杜灵杰等搭建了极低温强磁场共振非弹性偏振光散射平台。实验使用的样品是砷化镓半导体量子阱,其中的两维电子气在强磁场下形成分数量子霍尔液体。实验测量是一个双光子拉曼散射过程,入射光子被量子液体吸收,然后量子液体再发射出一个光子。由于光子自旋为1,不同自旋的入射及出射光子可以产生自旋为0及+2和―2的元激发,自旋只为+2或―2的激发就是引力子模。最终在分数量子霍尔液体中首次成功观察到引力子模,并发现其具有手性。
                  这是首次探测到具有引力子特征的准粒子。该实验结果从两维空间角度证实了度规扰动的量子是自旋2的低能激发,进而让凝聚态材料成为探索宇宙尺度物理的“人造”实验室,提供了探索解决量子引力问题的新思路。同时该成果证实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全新的几何描述,开辟了关联物态几何实验研究的新方向,有望对探测半导体电子系统的微观结构及实现拓扑量子计算起到推动作用。

                  星系是宇宙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星系之所以发光,主要是因为其内部含有数千亿颗恒星。按照星系恒星形成能力的强弱,天文学家一般把星系分为两类:较为年轻、能够持续产生新的恒星的“恒星形成星系”(如银河系),和较年老、几乎没有新的恒星形成的“宁静星系”(比如M87星系)。研究恒星形成星系如何转变为宁静星系,即星系如何由“生”到“死”的问题,是星系宇宙学的最核心任务之一。
                  围绕这一核心任务,约半个世纪前科学家就提出星系的中心黑洞在成长过程中释放的巨大能量对星系的形成演化有重要影响。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这一理论已成为当前主流星系形成演化模型的共识。然而,长期以来黑洞如何影响星系的形成演化一直缺乏明确的观测证据,这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针对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南京大学王涛等创新性地开始探索中心黑洞质量与星系冷气体含量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首次揭示了中心黑洞的质量是调制星系中冷气体含量的最关键的物理量:中心黑洞质量越高的星系其冷气体含量越低。而冷气体又是星系中恒星形成的原料,因此这一发现对中心黑洞影响星系形成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很大程度上中心黑洞影响宿主星系的恒星形成是通过从源头上限制恒星形成的原料——冷气体的含量来实现的。该结果阐明了宁静星系普遍具有一个较大质量中心黑洞的原因,确立了中心黑洞在调控星系生命周期中的核心地位,向着最终解开星系生死转变的谜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遴选活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包括440余位两院院士在内的2700多名专家学者,从700多项基础研究成果中遴选出31项成果评审投票,最终确定十项重大科学成果。


                  IP属地:海南9楼2025-03-30 10:47
                  回复
                    (づ ̄3 ̄)づ


                    IP属地:海南10楼2025-04-02 13:44
                    回复
                      +3


                      IP属地:海南11楼2025-04-04 12:53
                      回复


                        IP属地:海南12楼2025-04-07 12:08
                        回复
                          ……


                          IP属地:海南13楼2025-04-12 07:40
                          回复
                            祝贺!南大团队荣获“科学界的奥斯卡”!
                            2025-04-10 12:28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交汇点讯 近日,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基金会宣布了2025年度“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包括30名南京大学atlas团队成员在内的研究人员共同荣获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表彰了获奖物理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对希格斯粒子性质的详细测量研究确认了对称性破缺产生质量的机制、发现新的强相互作用粒子、研究稀有过程和物质-反物质不对称性、进行最短距离及最极端条件下的自然探索”。

                            2025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获奖者们分别来自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四大实验合作组——atlas、cms、alice和lhcb实验。在这四大实验中,atlas和cms合作组于2012年7月同时宣布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并持续深入研究其物理特性。alice实验专注于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即一种宇宙大爆炸后最初几微秒内存在的极端高温高密物质形态。lhcb实验则致力于探索物质与反物质的细微差异、基本对称性破缺现象,以及由重轻夸克组成的复合粒子(强子)的复杂能谱。通过这些极其精密的实验测量,lhc的四大实验将基础物理学研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据了解,南京大学作为atlas中国组创始单位于1998年加入atlas国际合作组后,在atlas实验探测器建造、维护和运行及其升级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物理分析研究中,特别是在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金山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南京大学atlas团队在入选美国《物理》期刊评选的2018年物理学十大亮点成果“发现希格斯粒子与重夸克的耦合”和2022年物理学十大亮点成果“希格斯粒子性质详细测量”两项成果中都做出了长期和关键性的贡献。2021年南京大学加入了王贻芳院士牵头的基金委卓越研究群体项目(原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金山教授作为骨干成员负责项目中的atlas物理研究部分。该项目的核心物理目标是希格斯粒子自耦合的测量,南京大学atlas团队在相关研究中作出了主要贡献。
                            南京大学atlas团队获奖人员名单(按字母顺序):
                            fabio lucio alves,mohamad kassem ayoub,yizhou cai 蔡以周,yimin che 车轶旻,shenjian chen 陈申见,huirun chen 陈汇润,adelina d'onofrio ,liangliang han 韩亮亮,xiaozhong huang 黄晓忠,zihang jia 贾子航,shan jin 金山,huanguo li 李桓国,yichen li 李依宸,yang liu 刘洋,antonio de maria ,tianjue min 闵天觉,xin wang 王新,chao wang 王超,wei wang 王蔚,yuhao wang 王昱昊,ligang xia 夏力钢,zifeng xu 许梓峰,hanfei ye 叶瀚非,bowen zhang 张博文,huijun zhang 张慧君,rui zhang 张瑞,lei zhang 张雷,yixiang zhang 张翼翔,jinchao zheng 郑金超,yong zhou 周勇。
                            【关于“科学突破奖”】
                            “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在2012年设立,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是全球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旨在表彰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工作,并弘扬基础研究对人类的重要性。


                            IP属地:海南14楼2025-04-17 15:47
                            回复
                              +3


                              IP属地:海南15楼2025-04-19 08: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