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南大 → 新工科
2025-03-15 23:08
当小桥流水遇上数据洪流,当未来智造装扮黛瓦白墙,从“第一个南大”到发展新工科,从“最强地级市”到打造新生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廿名校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千年姑苏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实现双向奔赴,科教兴国的科技抱负与古朴典雅的历史底蕴在这里交织成诗。

立足于南京大学学科基础和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南京大学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苏州校区深入践行开拓性办学理念,紧密围绕“新工科”建设主线,开辟新学科新赛道,服务新业态新要求。传统工科边界逐渐消融,一批先行者已通过跨界实践绘制出新工科发展的现实图景。
谭海仁幼时家乡电力匮乏,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立志长大后改变祖国电力供应现状。从多伦多大学学成归国后,秉承初心,依托学校良好的科研平台以及江苏省在光伏发电领域的领先地位,他选择在南京大学任教,潜心科研,深耕光伏,创建科技孵化企业-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企业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向着高效稳定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这一颠覆性技术发起持续冲锋。经日本电气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JET)国际权威认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9.1%。他率领团队又一次刷新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的世界纪录效率。仁烁光能承接了该项技术的产业化。他以苏州为根据地进一步推动了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的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他的故事,是科技报国的最好诠释,也是苏州这座创新之城孕育奇迹的生动见证。

谭海仁在实验中
生于江苏,长于江苏,本硕博均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傅玉祥,一直以来都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留校任教3年后,他于2022年7月来到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年轻的集成电路学院。在这片承载着新工科期待的热土上,在郑有炓院士的引领和李丽教授的指导下,深耕可重构计算芯片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高端智能计算芯片的自主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有效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其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个人先后获评姑苏创新领军人才以及首届苏州青年科学家等荣誉。

傅玉祥在指导学生中
无论是颠覆传统、探索创新的挑战者,还是延续势能、渐进迭代的继承者,都在推动着变革。
01
学科跟着产业走,赋能转型新征程
面向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基于国家战略部署、地方经济发展、自身转型优化的三重需求,南京大学将工科建设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依托雄厚的理科基础和人文底蕴,推进新工科发展。从南京奔腾的长江到苏州潋滟的太湖,一条“看不见”的创新水系悄然成形。当新工科的浪潮以水的渗透力和张力重塑产业河床时,便带来了新质生产力。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面向国家所需。紧扣“十四五”科技创新核心任务,学校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能源资源等“卡脖子”领域,通过顶层设计打造学科发展“王牌方阵”。秉承“文理工医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依托百年积淀的理科优势与人文底蕴,走出了一条“文理赋能、交叉突围”的新工科发展创新之路。在苏州校区,已形成“7个学院+10个研究院+4个研究中心”的立体学科架构,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苏州校区学科架构示意图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服务地方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苏州校区以苏州“1030”产业体系为坐标,积极服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既扎根于产业需求,又进一步延伸前沿技术,为区域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输送养分。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坚持学科融合。苏州校区着力构建“学科+产业+平台”三方联动的生态系统,以“学科生态内涵式体系化创新、文理工医高质量融合式发展”为建设思路,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南京大学-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为基础,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南赫学院聚焦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能源与资源学院在物理学、地质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等领域开展学科交叉……各学院既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色,又打破壁垒协同创新。这种“目标导向、资源共享”的机制,为新工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南大样本”。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贴合政产学研生态。如同运河水滋养江南市镇千年繁华,苏州校区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视为“创新河道”的关键工程,让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灌溉产业实践的试验田。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携手华为共同打造机器视觉联合实验室;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先后承担多项战略研究,获批“苏州市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有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方协同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擘画。
02
实验室到生产线,成果奔向应用场
2019年春,苏州市与南京大学携手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在太湖畔播下智慧的种子。短短三年间,教育部批复、校区奠基、首栋楼封顶等节点次第绽放,建设跑出加速度。2023年盛夏,首批500名学子的脚步叩响校园,太湖科学城迎来知识新脉动。同年金秋,一场产业创新科技大会在此启幕,标志着苏州的产业沃土与南大的学术根系真正实现了“双向滋养”。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科创大厦视察

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在科创大厦视察


苏州校区西区风貌
近两年,苏州校区立足5大学科方向,精准对接江苏省“1650”和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搭建多元化校企联合创新平台,锻造技术攻关的“联合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有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基础研究——苏州校区与中国移动共建联合研究院,瞄准机器视觉与算力网络底层技术,为通信自主化打开新窗口;与西门子共建创新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与新能源产业的跨界融合;与长光华芯共建江苏省半导体激光与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突破光电传感技术瓶颈,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策源地”。
产业转化——装备制造领域中,苏州校区与苏州英威腾电力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工业传感器及精密驱动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聚焦压电陶瓷与基于MEMS技术的工业传感器研发,为国产精密驱动部件装上“自主内核”;新能源赛道上,与江苏省国信集团共建“双碳”研究院,布局液流电池、钙钛矿光伏等技术,推动绿色能源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医疗装备产业里,聚力医疗技术创新,联合行业优势力量组建苏州市高精准超声影像介入技术创新联合体,突破超声介入精准度,让微创手术向智能化迭代......

南京大学与英威腾合作共建的“南京大学-英威腾工业传感器及精密驱动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校区通过构建“学科交叉创新+产业需求牵引”的协同机制,在产业找需求,到一线找问题,实现“创新在高校、转化在新区、应用在产业”的良性循环,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集成电路这一关键领域,苏州校区研究团队多点发力,基于二维半导体铁电晶体管技术实现“存内稀疏”类脑芯片,突破传统索引瓶颈,在极细粒度非结构化剪枝下实现一个数量级的能耗和时延优化;研发了国际首款基于全氮化物红绿蓝芯片的Micro-LED全彩显示屏。
面向生命健康、生态环保和能源材料领域产业科技创新,苏州校区科研团队首创同位素联硼-10试剂,加速硼中子俘获治疗癌症药物研发,助力国产抗癌技术迭代;突破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瓶颈,支撑临床诊疗精度提升;精准对接市场对高精度传感器的需求,实现高性能压电陶瓷制备及MEMS传感技术突破;实现金属废泥水热链式反应资源化技术在地方规模化应用;推动绿色氢能驱动微生物减污降碳技术用于河道水生态修复、助力苏州污水处理低碳转型……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融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稀土氢化物在钕铁硼磁性材料中的应用,助力合作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河北钢铁企业金属高值资源化项目

绿氢驱动微生物极限脱氮用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示范项目
03
打造人才强磁场,激活发展新动能
围绕新工科的发展需求,苏州校区凝聚了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校区依托学校的学术底蕴和苏州的产业优势,联合苏州政府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全方位开展海外招聘,重点瞄准战略科学家、海外名校终身教授等重点人才,提供“一人一议”政策支持;充分依托多项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增强;用足用活苏州政策,深化与属地科技人才部门的对接联络,着眼于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关键小事”,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大力加强对重点科研团队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扶持,稳步推进实验工程技术队伍建设,激发有组织科研创新活力——苏州校区全方位构建人才发展的优质生态,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工科队伍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以政策扶持、平台培育打造新工科人才智库。
如今,苏州校区已成为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的“三高”强磁场:“高学术浓度”——苏州校区已面向全球引进学者270人,其中有22位国家级领军人才与53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共同形成“高原托举高峰”的立体梯队;“高海外比例”——引进人才中有90%为留学归国学者,覆盖全球18个国家地区,包括斯坦福、牛津、剑桥等顶尖高校;“高人均产出”——75%的科研力量精准锚定苏州主导产业,15%曾就职顶尖科技企业,是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悍力量。这支队伍,既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尖刀连,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引擎。

大咖汇聚,群星闪耀,苏州校区的新工科发展离不开业界巨擘的鼎力支持。
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MAE、IEEE Fellow杨鲲教授来到苏州校区后,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出了多模态通信模组以及语义摄像头等创新性概念和系统。正如他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上针对“通感融合的两类思考”提及的那样,“通信感知要跳出传统通信技术并积极拥抱其他领域的科技进展,一个基于新AI技术的IT+CT内生融合的全新通感乃至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可能是未来”。

杨鲲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上发言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康健,来到苏州校区后,继续深耕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积极引进国外高校跨学科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声环境质量多维度影响因素等跨学科研究工作,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声学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之中。
在新工科的发展航道上,顶尖院士们的“前浪”开疆拓土,指引青年才俊们的“后浪”奔涌向前。
“我也是时候迎接下一个挑战了。”曾经的华为天才少年、华为云数据智能领域技术专家徐科,从产业界转身,奔赴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育赛场。结合研究专长与学院特色,他加入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究团队,选择AI for science(类脑科学、医疗健康)领域做科研攻关。“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科学问题、经验沉淀、行业规则,还有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如何让它们与通用的AI技术相结合,产生真正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徐科在南雍楼工作中
周琛作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回到母校前沿科学学院工作后,根据国家“双碳”战略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依托环境与健康研究院的科研平台,率领团队聚焦绿氢赋能生化水处理工艺的拓展研发与本土优化,摸索出了一套绿色氢能驱动水质风险管控的放大新技术,这项技术已在苏州市部分河道治理项目中投入使用。在学校的支持下,其在美国留学期间追随的美国工程院院士Bruce E. Rittmann,正式受聘为前沿科学学院杰出客座教授,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在环境生物技术和水处理工程领域的合作。这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反哺”的发展格局,推动人才集聚呈现链式效应,逐步构筑起人才集聚高地。

周琛在指导学生实验
04
播撒工科新火种,跨界培养不设限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质量人才。2022至2024年,学校新增的新工科专业及方向累计扩招本科生1730人。基于推动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苏州校区建立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协同、两翼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方面,优化课内培养,用创新引领课程,筑牢教育根基。
如果说新工科人才培养是一座大厦,那么课程建设就是大厦至关重要的地基。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苏州校区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构建了全国首创的“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这种“AI+”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思维、计算思维、智能思维,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筑牢根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工科的课程体系还引入外部企业的知识分享。通过企业课堂的模式,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参与教学。华为鸿蒙开发者、服务与平台首席架构师在苏州校区的公开课上,围绕“创新引领未来·共建鸿蒙世界”主题,分享了HarmonyOS和HarmonyOS NEXT的构建理念与技术特点。校区这种选聘行业领军人才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本科教学督导、分享前沿科技成果的创新举措,加快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华为校园公开课
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让实践淬炼能力,锻造应用型人才。
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方式。面向苏州重点产业领域规模化人才培养需求,苏州校区与长光华芯等9家企业共建“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上市公司及高新区领导挂钩重点企业占比均超50%;与中国移动、江苏省国信集团等顶尖企业合作,创建了多个校企联合研究院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学生们能够在实验室深入科研实践,在头部公司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具体的项目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顶尖企业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丰富资源、先进技术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实际问题和前沿技术的机会;学校则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两翼”并举,苏州校区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长平台。

除了课内外的培养体系建设,苏州校区还为学生提供了磨砺实力、考验才能的广阔平台。一系列国家、国际级顶尖赛事的深度参与,让学生们在竞争中挖掘潜能、提升能力。而“一体两翼”的培养体系所带来的成效也逐渐显现——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校区2个项目进入省赛,1个项目获全国铜奖。在第十九届“挑战杯”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中,校区师生斩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宁苏双城联动承办第十九届“挑战杯”,共同发出“2025挑战之约”。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也将于2025年7月在苏州校区拉开帷幕,校地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新平台。

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不仅是南京大学百年文脉的传承者,更是未来高等教育新范式的开拓者与定义者。江南水脉的灵动包容,以其渗透浸润之力,滋养着这片沃土;以其流动循环之姿,孕育着创新之源。在这里,新工科的学科布局不断优化,产教深度融合,全球英才汇聚,培养模式焕然一新。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从0到1”的突破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以“破茧成蝶”的创新意识,重塑教育生态,解答时代命题。

2025-03-15 23:08
当小桥流水遇上数据洪流,当未来智造装扮黛瓦白墙,从“第一个南大”到发展新工科,从“最强地级市”到打造新生态,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百廿名校与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千年姑苏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实现双向奔赴,科教兴国的科技抱负与古朴典雅的历史底蕴在这里交织成诗。

立足于南京大学学科基础和优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南京大学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苏州校区深入践行开拓性办学理念,紧密围绕“新工科”建设主线,开辟新学科新赛道,服务新业态新要求。传统工科边界逐渐消融,一批先行者已通过跨界实践绘制出新工科发展的现实图景。
谭海仁幼时家乡电力匮乏,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因此立志长大后改变祖国电力供应现状。从多伦多大学学成归国后,秉承初心,依托学校良好的科研平台以及江苏省在光伏发电领域的领先地位,他选择在南京大学任教,潜心科研,深耕光伏,创建科技孵化企业-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企业仁烁光能(苏州)有限公司,向着高效稳定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这一颠覆性技术发起持续冲锋。经日本电气安全和环境技术实验室(JET)国际权威认证,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9.1%。他率领团队又一次刷新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的世界纪录效率。仁烁光能承接了该项技术的产业化。他以苏州为根据地进一步推动了全钙钛矿叠层太阳电池的研究和产业化进程。他的故事,是科技报国的最好诠释,也是苏州这座创新之城孕育奇迹的生动见证。

谭海仁在实验中
生于江苏,长于江苏,本硕博均毕业于南京大学的傅玉祥,一直以来都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开展科研攻关。留校任教3年后,他于2022年7月来到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年轻的集成电路学院。在这片承载着新工科期待的热土上,在郑有炓院士的引领和李丽教授的指导下,深耕可重构计算芯片的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实现了国产高端智能计算芯片的自主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有效支撑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其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个人先后获评姑苏创新领军人才以及首届苏州青年科学家等荣誉。

傅玉祥在指导学生中
无论是颠覆传统、探索创新的挑战者,还是延续势能、渐进迭代的继承者,都在推动着变革。
01
学科跟着产业走,赋能转型新征程
面向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基于国家战略部署、地方经济发展、自身转型优化的三重需求,南京大学将工科建设提升至新的战略高度,依托雄厚的理科基础和人文底蕴,推进新工科发展。从南京奔腾的长江到苏州潋滟的太湖,一条“看不见”的创新水系悄然成形。当新工科的浪潮以水的渗透力和张力重塑产业河床时,便带来了新质生产力。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面向国家所需。紧扣“十四五”科技创新核心任务,学校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能源资源等“卡脖子”领域,通过顶层设计打造学科发展“王牌方阵”。秉承“文理工医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依托百年积淀的理科优势与人文底蕴,走出了一条“文理赋能、交叉突围”的新工科发展创新之路。在苏州校区,已形成“7个学院+10个研究院+4个研究中心”的立体学科架构,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苏州校区学科架构示意图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服务地方发展。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苏州校区以苏州“1030”产业体系为坐标,积极服务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关键领域,既扎根于产业需求,又进一步延伸前沿技术,为区域产业链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输送养分。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坚持学科融合。苏州校区着力构建“学科+产业+平台”三方联动的生态系统,以“学科生态内涵式体系化创新、文理工医高质量融合式发展”为建设思路,坚持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南京大学-中国移动联合研究院等科研平台为基础,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南赫学院聚焦气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能源与资源学院在物理学、地质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等领域开展学科交叉……各学院既保持自身的学科特色,又打破壁垒协同创新。这种“目标导向、资源共享”的机制,为新工科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南大样本”。

“新工科”之新,在于始终贴合政产学研生态。如同运河水滋养江南市镇千年繁华,苏州校区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视为“创新河道”的关键工程,让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灌溉产业实践的试验田。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携手华为共同打造机器视觉联合实验室;数据管理创新研究中心积极参与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先后承担多项战略研究,获批“苏州市数据创新应用实验室”,有力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方协同创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擘画。
02
实验室到生产线,成果奔向应用场
2019年春,苏州市与南京大学携手签署全面战略合作暨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协议,在太湖畔播下智慧的种子。短短三年间,教育部批复、校区奠基、首栋楼封顶等节点次第绽放,建设跑出加速度。2023年盛夏,首批500名学子的脚步叩响校园,太湖科学城迎来知识新脉动。同年金秋,一场产业创新科技大会在此启幕,标志着苏州的产业沃土与南大的学术根系真正实现了“双向滋养”。

南京大学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在科创大厦视察

南京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谈哲敏在科创大厦视察


苏州校区西区风貌
近两年,苏州校区立足5大学科方向,精准对接江苏省“1650”和苏州市“1030”产业体系建设,通过搭建多元化校企联合创新平台,锻造技术攻关的“联合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创新联合体”,有效打通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基础研究——苏州校区与中国移动共建联合研究院,瞄准机器视觉与算力网络底层技术,为通信自主化打开新窗口;与西门子共建创新实验室,探索人工智能与新能源产业的跨界融合;与长光华芯共建江苏省半导体激光与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突破光电传感技术瓶颈,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技术策源地”。
产业转化——装备制造领域中,苏州校区与苏州英威腾电力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工业传感器及精密驱动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聚焦压电陶瓷与基于MEMS技术的工业传感器研发,为国产精密驱动部件装上“自主内核”;新能源赛道上,与江苏省国信集团共建“双碳”研究院,布局液流电池、钙钛矿光伏等技术,推动绿色能源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医疗装备产业里,聚力医疗技术创新,联合行业优势力量组建苏州市高精准超声影像介入技术创新联合体,突破超声介入精准度,让微创手术向智能化迭代......

南京大学与英威腾合作共建的“南京大学-英威腾工业传感器及精密驱动技术校企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
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校区通过构建“学科交叉创新+产业需求牵引”的协同机制,在产业找需求,到一线找问题,实现“创新在高校、转化在新区、应用在产业”的良性循环,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集成电路这一关键领域,苏州校区研究团队多点发力,基于二维半导体铁电晶体管技术实现“存内稀疏”类脑芯片,突破传统索引瓶颈,在极细粒度非结构化剪枝下实现一个数量级的能耗和时延优化;研发了国际首款基于全氮化物红绿蓝芯片的Micro-LED全彩显示屏。
面向生命健康、生态环保和能源材料领域产业科技创新,苏州校区科研团队首创同位素联硼-10试剂,加速硼中子俘获治疗癌症药物研发,助力国产抗癌技术迭代;突破超声引导介入技术瓶颈,支撑临床诊疗精度提升;精准对接市场对高精度传感器的需求,实现高性能压电陶瓷制备及MEMS传感技术突破;实现金属废泥水热链式反应资源化技术在地方规模化应用;推动绿色氢能驱动微生物减污降碳技术用于河道水生态修复、助力苏州污水处理低碳转型……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紧密融合。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稀土氢化物在钕铁硼磁性材料中的应用,助力合作企业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河北钢铁企业金属高值资源化项目

绿氢驱动微生物极限脱氮用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示范项目
03
打造人才强磁场,激活发展新动能
围绕新工科的发展需求,苏州校区凝聚了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水平、国际化人才队伍。校区依托学校的学术底蕴和苏州的产业优势,联合苏州政府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全方位开展海外招聘,重点瞄准战略科学家、海外名校终身教授等重点人才,提供“一人一议”政策支持;充分依托多项国家、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领军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力度不断增强;用足用活苏州政策,深化与属地科技人才部门的对接联络,着眼于人才住房、医疗、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关键小事”,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大力加强对重点科研团队的资源投入和政策扶持,稳步推进实验工程技术队伍建设,激发有组织科研创新活力——苏州校区全方位构建人才发展的优质生态,致力于成为国内新工科队伍建设的“先行者”“引领者”,以政策扶持、平台培育打造新工科人才智库。
如今,苏州校区已成为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的“三高”强磁场:“高学术浓度”——苏州校区已面向全球引进学者270人,其中有22位国家级领军人才与53位国家级青年人才,共同形成“高原托举高峰”的立体梯队;“高海外比例”——引进人才中有90%为留学归国学者,覆盖全球18个国家地区,包括斯坦福、牛津、剑桥等顶尖高校;“高人均产出”——75%的科研力量精准锚定苏州主导产业,15%曾就职顶尖科技企业,是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悍力量。这支队伍,既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尖刀连,也是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引擎。

大咖汇聚,群星闪耀,苏州校区的新工科发展离不开业界巨擘的鼎力支持。
欧洲科学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MAE、IEEE Fellow杨鲲教授来到苏州校区后,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提出了多模态通信模组以及语义摄像头等创新性概念和系统。正如他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上针对“通感融合的两类思考”提及的那样,“通信感知要跳出传统通信技术并积极拥抱其他领域的科技进展,一个基于新AI技术的IT+CT内生融合的全新通感乃至移动通信系统架构可能是未来”。

杨鲲在2024全球6G技术大会上发言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康健,来到苏州校区后,继续深耕建筑与环境声学研究,积极引进国外高校跨学科交流的形式和方法,开展声环境质量多维度影响因素等跨学科研究工作,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声学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之中。
在新工科的发展航道上,顶尖院士们的“前浪”开疆拓土,指引青年才俊们的“后浪”奔涌向前。
“我也是时候迎接下一个挑战了。”曾经的华为天才少年、华为云数据智能领域技术专家徐科,从产业界转身,奔赴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育赛场。结合研究专长与学院特色,他加入机器视觉与模式识别、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方向的研究团队,选择AI for science(类脑科学、医疗健康)领域做科研攻关。“不同的研究领域有不同的科学问题、经验沉淀、行业规则,还有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如何让它们与通用的AI技术相结合,产生真正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徐科在南雍楼工作中
周琛作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回到母校前沿科学学院工作后,根据国家“双碳”战略以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依托环境与健康研究院的科研平台,率领团队聚焦绿氢赋能生化水处理工艺的拓展研发与本土优化,摸索出了一套绿色氢能驱动水质风险管控的放大新技术,这项技术已在苏州市部分河道治理项目中投入使用。在学校的支持下,其在美国留学期间追随的美国工程院院士Bruce E. Rittmann,正式受聘为前沿科学学院杰出客座教授,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在环境生物技术和水处理工程领域的合作。这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反哺”的发展格局,推动人才集聚呈现链式效应,逐步构筑起人才集聚高地。

周琛在指导学生实验
04
播撒工科新火种,跨界培养不设限
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高质量人才。2022至2024年,学校新增的新工科专业及方向累计扩招本科生1730人。基于推动学生掌握前沿技术、提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目标,苏州校区建立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一体协同、两翼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方面,优化课内培养,用创新引领课程,筑牢教育根基。
如果说新工科人才培养是一座大厦,那么课程建设就是大厦至关重要的地基。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苏州校区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构建了全国首创的“1+X+Y”三层次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这种“AI+”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数据思维、计算思维、智能思维,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筑牢根基。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工科的课程体系还引入外部企业的知识分享。通过企业课堂的模式,邀请行业领军人物参与教学。华为鸿蒙开发者、服务与平台首席架构师在苏州校区的公开课上,围绕“创新引领未来·共建鸿蒙世界”主题,分享了HarmonyOS和HarmonyOS NEXT的构建理念与技术特点。校区这种选聘行业领军人才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担任本科教学督导、分享前沿科技成果的创新举措,加快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进一步提升了教学的实用性和前瞻性。

华为校园公开课
另一方面,强化课外实践,让实践淬炼能力,锻造应用型人才。
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有效方式。面向苏州重点产业领域规模化人才培养需求,苏州校区与长光华芯等9家企业共建“本科生实践教学基地”,其中上市公司及高新区领导挂钩重点企业占比均超50%;与中国移动、江苏省国信集团等顶尖企业合作,创建了多个校企联合研究院和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学生们能够在实验室深入科研实践,在头部公司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在真实、具体的项目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顶尖企业凭借自身在行业内的丰富资源、先进技术以及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为学生提供了大量接触实际问题和前沿技术的机会;学校则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专业的师资力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两翼”并举,苏州校区为学生搭建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成长平台。

除了课内外的培养体系建设,苏州校区还为学生提供了磨砺实力、考验才能的广阔平台。一系列国家、国际级顶尖赛事的深度参与,让学生们在竞争中挖掘潜能、提升能力。而“一体两翼”的培养体系所带来的成效也逐渐显现——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校区2个项目进入省赛,1个项目获全国铜奖。在第十九届“挑战杯”2024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中,校区师生斩获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宁苏双城联动承办第十九届“挑战杯”,共同发出“2025挑战之约”。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也将于2025年7月在苏州校区拉开帷幕,校地共建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新平台。

站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点,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不仅是南京大学百年文脉的传承者,更是未来高等教育新范式的开拓者与定义者。江南水脉的灵动包容,以其渗透浸润之力,滋养着这片沃土;以其流动循环之姿,孕育着创新之源。在这里,新工科的学科布局不断优化,产教深度融合,全球英才汇聚,培养模式焕然一新。
南京大学苏州校区以“从0到1”的突破精神,勇攀科技高峰,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以“破茧成蝶”的创新意识,重塑教育生态,解答时代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