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586贴子:2,996,459
  • 5回复贴,共1

道,不可道也,是恒道也:一语揭破儒篡秘密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被儒释为:道,不可道,是常道。
我就奇怪了,那么:道不可道也,是恒道也,相同逻辑,是否应当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
这作者难道发神经了,非要正言反说不成?
由此足证作者姬昌是正常人,是儒篡儒释的假货,才把他变成了不会好好讲话,偏要正言反说的神经病!
对吧?
当然,这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儒篡儒释的垃圾,伪道学真儒术书《道德经》的假冒伪劣本质!


IP属地:北京1楼2025-03-08 13:08回复
    回复 真鱼2205 :1-1=0,你说正确!1-1≠0,你也说正确!这是名家之谈,还是脑筋缺根弦儿?


    IP属地:北京5楼2025-03-09 08:32
    收起回复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被儒释为:道,不可道,是常道。
      我就奇怪了,那么:道不可道也,是恒道也,相同逻辑,是否应当理解为:道,可道,非常道?
      这作者难道发神经了,非要正言反说不成?
      由此足证作者姬昌是正常人,是儒篡儒释的假货,才把他变成了不会好好讲话,偏要正言反说的神经病!
      对吧?
      当然,这也从另一角度证实了儒篡儒释的垃圾,伪道学真儒术书《道德经》的假冒伪劣本质!

        首先,恒道,是什么道?直接字面来看,无非就是指内涵恒定不变的道。比如天道,人道,山道,国道、岔道、隧道等等。而作者论到的内涵恒定不变的类似“恒道”的对象,还有恒无、恒有、恒德、恒木、恒足、恒无事、恒无心、恒与、恒自然、恒以、恒于、恒知等等不一而足。所以,非、恒道,原本很简单,它本就是作者非常明确地告诉大家:我说的道,可以说道(道,可道也),但不是大家常说的那些恒道(非、恒道也)!言词是否确是简单明了?简单直接?更关键的是它符合实际:作者的“字之曰道”,确实不是大家常说常见的内涵恒定不变的那些恒道如天道、茶道、隧道等等,而是特指非同寻常“唯望唯忽”的天地之母、万物之源。
        但儒篡儒释为了指鹿为马栽赃陷害以摸黑道学独尊儒术,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搅浑水倒颠黑白,非把恒道歪曲为作者的“字之曰道”不可:道可道也(可道之道),非恒道也=不是恒道。所以,恒道就是不可道之道。那么这样的不可道恒道又与作者的“字之曰道”何干呢?儒释并没有有理有据地回答这个致命问题。而是利用独尊朝纲的霸权地位,先入为主硬性规定:我说了算!道学的道,就是恒道!因此,原本道学可言说的字之曰道,就变成了“不可言说”的恒道。所以,但凡可言说的可道之道,皆非恒道从而不是“字之曰道”!因此,颠倒《帛书甲本五千言》上下篇序而成的儒篡道德经从开篇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已经指鹿为马、背道而驰彻底歪曲抹黑了道学,把读者引入了“字之曰道”就是不可言说的恒道的儒释黑锅歧途!并由此而把恒道=字之曰道,排除在了“可道之道”的范畴之外而让其被彻底不可言说妖魔化神秘化了!当然,按照同一逻辑,作者所论及的所有“恒定”对象如恒德、恒木、恒足、恒无、恒有等,同理也都被歪曲归纳到“不可言说”的对象范畴之内了!所有对象都不可言说了,那你道学,还喋喋不休地胡说个屁呀?竟然还说了五千余言之多!是否歪理邪说,理应罢黜呀?!因而就有了唐代白居易的著名质疑道学诗:
      言者不知知者默,
      此言吾闻于老君,
      若言老君是知者,
      缘何自著五千文?!
        大家看看,儒家通过自己的朝廷独尊地位而把持的解释权,儒篡儒释道学以为己用,同时歪曲抹黑道学以罢黜道学独尊儒术的险恶用心,是否跃然纸上?!这是否也充分证实了庄子所言的“儒者伪辞”定论?!


      IP属地:北京13楼2025-03-09 10:19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30楼2025-03-29 07:46
        回复
          庄子说的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具体意思是什么?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意思是:道无法用语言来说明表述清楚,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 知北游》,原句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白话译文:道是听不见的,能听闻到的就不是道;道是看不见的,能看得见的就不是道;道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规定的就不是道。需知创生有形万物的东西是无形的呀!道与它的名是不相应的。
          1、形形之下形:使形成为形的那个东西,本身是无形的。即指道。
          2、道不当名:道之实与名是不相应的,不相符的。庄子认为,道不可名,如果加给一个名,就被限定,而不同于真正的道。不管给它起个什么名,都不可能达到名实相符。
          ————
          看来过去对庄子的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的论断有以偏概全之处。庄子的意思是说道这个对象无法用语言具体表述清楚。那究竟什么是道呢?以致所有的语言都无法概括表达?形之不形,是庄子的一个概括。就是说,道是言之不言的对象。


          IP属地:北京32楼2025-04-02 06:59
          收起回复
            32楼从网上摘抄的对于庄子言论的翻译有误。现更正如下:
              庄子,被后世人归结为道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所以道学,又被统称为老庄学派。他在《知北游》中曾明确说过:“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道不可闻听,能听闻到的对象就不是道;道是不可见的对象,能看见的东西就不是道;道不可言说表达,能用语言解说表达的对象就不是道。知道形状,可以由无形的对象构成吗?所以,原本无形的道,不应当用仅适用有形物的名来命名。)”因此,他被后世归结为“道不可道”论断的始作俑者。王弼后来在其“老子注”中,也许正是据此而明确断言:“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那么,他们两人对于《五千言道论》中的关键基础概念“道”字之貌似一致的论断,说得可是一回事吗?


            IP属地:北京35楼2025-04-06 09: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