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27贴子:613,485

回复:淮阳子(7.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代,有“不饮茶做不了诗人,名诗人不能不写茶诗”之说。白居易《何处堪避暑》:“游罢睡一觉,觉来茶一瓯”,“从心到百骸,无一不自由”。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产生冲淡、简洁、高尚、雅清的韵致。客来敬茶,自古以来是我国人民重情好客的礼俗。
茶文化意蕴在于表达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情趣、人格理想和审美境界。茶的特点是“清”,古人说它是“清虚之物”,而把品饮茶的嗜好称为“清尚”。古人常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茶是至清之物,就不可避免地主张清心寡欲、六根清静。高雅、深邃、清心、宁神的饮茶过程就是一个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过程,就是灵魂的净化过程。


IP属地:河南91楼2025-02-12 12:58
回复
    佛家将修行人的成长历程划为四个阶段,就是“信、解、行、证”。“信”就是相信,愿意来学;“解”就是认真来学习并有所理解;“行”就是认真去做、去实践;“证”就是真正体证到所学理论的真实境界。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许多人知道、明白某些道理,认同某些行为是比较容易的,但是时时处处按照自己明白、认同的道理去为人处世,是很难的。这是因为感情和理智、习惯与现实往往很难一致,所以明白道理之后,还要通过长时间的历境炼心,使思想和行为最终能够达到一致。


    IP属地:河南92楼2025-02-12 12:59
    回复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禅宗强调自我修悟,不诵经卷,让佛法深入人生,让生活充满禅意。参禅活动趋于平民化、日常化、生活化,立亦禅,坐亦禅,行亦禅,卧亦禅,禅的精神贯彻日常起居生活之中。
      水月虽然也是月,但它们毕竟只是天上真实月亮的显现,而非天上真实月亮本身。正因为如此,玄觉禅师才强调“一切水月一月摄”的问题,才提出“以一统万”和“会万归一”的问题。
      如果你要问世界上究竟实际上存在有几个月亮,那我们就只能够回答说:“只有一个”。如果你要说我们人究竟能够看到多少个水月,那我们就应当如实地说,我们人能够看到无数个“水月”。


      IP属地:河南93楼2025-02-12 13:50
      回复
        修行是一种改变或调整身心与环境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改变身心与环境的本领就越大。顽固不化就意味着自身的状态很难再改变了,只能按照原来固定的方式发展了。只要学习就可以获取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改变身心与环境的能力。修行人对身心的调节能力很强,在心理上可以随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在生理上身体的各种系统之间会配合很默契也很协调。
        修行者人际关系调节能力很强,人缘很好。修行是为了生存启动自身调节系统,使身心向健康快乐方向进化的一种生物本能。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可以把修行融入到工作中,面对境界历事炼性、对人炼心。不管是任何一门正法,只要修行,就离不开修心。


        IP属地:河南94楼2025-02-12 14:00
        回复
          小乘佛法把世间和涅盘看作根本对立的,主张逃离世间,远循林泉,独善其身,求取涅盘。大乘哲学则认为,世间与涅盘本来一体,故主张不离人间而求解脱。同时还强调以身作则,示教利害,帮助社会生产物质财富,提高众生的精神生活。


          IP属地:河南95楼2025-02-12 14:01
          回复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意思是说,竹子的阴影照在石阶上,风吹动后,似乎是在扫除石阶上的尘土。但是竹影扫尘,尘是不会动的。月亮照映潭底,但水上是不留痕迹的。月无心留影于水,水无心留月。
            佛教与禅宗,早在19世纪就已经传入欧美,但是在西方社会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铃木大拙的横空出世。铃木大拙向西方人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禅的根扎在中国,禅的花开在日本。禅的本质是力图使人的心灵自由无障。在大拙的眼里,禅的最高境界是悟。悟的原则是直达真理而不依靠概念。


            IP属地:河南96楼2025-02-12 14:04
            回复
              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无不沉溺在对五欲的强烈希求中。对食和色的希求是人类欲望中最大的欲望,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并延续后代的基本手段。具体到每个人,对待欲望又会有所偏重。
              爱财的人,觉得拥有金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挣钱可以不顾一切;贪色的人,为了美色可以将家庭、事业统统抛在脑后;虚荣心特别强的人,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牺牲一切。


              IP属地:河南97楼2025-02-12 14:09
              回复
                人类的欲望无穷无尽,所以,佛经中将我们这个世界称为欲界。五欲是建立在五根的基础上,五根为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是我们感受世界的五种渠道。五根同样充满强烈的需求,眼睛贪着悦目的色彩;耳朵贪着动听的音乐;舌头贪着美味的食物;鼻子贪着芬芳的气息;身体贪着舒适的环境。欲望的表现形式大体上有三个方面:占有、比较、竞争。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有基本的物质条件。但即使生存问题得到解决,占有欲也不会因此消除,相反,欲望会随着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希望占有更多的财富,占有更高的地位。一个人得到越多,负担也就越重,对得而复失的恐惧也越强烈。所以,现代人的生活正是在物欲的纵容下变得愈来愈复杂,愈来愈艰难。


                IP属地:河南98楼2025-02-12 14:09
                回复
                  佛教认为,欲结为夫妻的男女,必须是在人格独立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了解,达到志趣相投,建立深厚的感情后,双方一致同意结为夫妻的一种行为,反对包办、买卖或有其他图谋的婚姻关系。
                  社会上一般人所讲的爱,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而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怀,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凡夫的爱,是充满欲求、永无餍足的爱;还有一种叫法爱,是清净、没有烦恼染污的、通往解脱的爱,它是完全的付出,没有丝毫的占有欲,又称之为大爱。
                  男女间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互相的占有。你想占有他,他也想占有你,因为都想占有,所以就分不开了。如果不能够独立,只想要依靠或是指望另一半,就会成了对方的包袱。


                  IP属地:河南99楼2025-02-12 14:18
                  回复
                    人们在追逐爱情时往往带有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希望对方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所作所为要听自己的话,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即产生烦恼。现代婚姻很多都是建立在庸俗的贪欲上,人们往往虚荣而且目光浅短地盯着对方的家产、权势、钱财、容貌等外在的包装,一旦这些外在的因素发生衰变,这些现代家庭往往会宣告终结。
                    我们以为爱情是永恒的,一旦它变化了,我们就会感受到巨大的挫败,如同一种神圣的信念被摧毁了一样。佛经《增支部》:“爱可生爱,亦可生憎。”表面上,它是一种爱,但这种爱,会产生一种深刻的仇恨。为什么人们对所爱之人会有强烈的执著和控制欲?如果没有感情的纠结,他们的关系也许平和如水;一旦爱恨交加,则今天欣喜若狂,明天可能会堕入痛苦的深渊。


                    IP属地:河南100楼2025-02-12 14:18
                    回复
                      我们都知道你是你,但如果能把你身体上的器官一点点拆掉,拆到什么程度你才不是你呢?佛学认为,“你”本身并不存在,而是有很多条件临时组合而成的现象,人类的自我意识也是这样的。《圆觉经》:“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
                      《楞严经》:“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在传播媒体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有无数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都在向人们传达着这样一种观念:爱情是人生最美好和最值得追寻的东西,能拥有一份真正的爱情,生命才会焕发出最美丽的光彩,尤其对女性而言更是如此。
                      佛教认为,“爱欲为诸苦之本。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凡夫的心是无常且微妙易变的,因此爱情从本质而言亦属无常性,它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烦恼往往远远大过幸福,因爱情而受到伤害、甚至痛苦得难以自拔的现象比比皆是。


                      IP属地:河南101楼2025-02-12 14:19
                      回复
                        这都是你自己写的么?好有才华啊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2楼2025-03-23 2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