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39贴子:613,568

回复:淮阳子(7.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实相”面前,一切等无差别;在“实相”面前,有无、生灭等等一切二元对立皆不存在;在“实相”面前,众生与众生、佛与众生皆平等无别,因为他们都是实相的显现。
《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意思是说,众生在破除一切虚妄、执着、分别之后,万法的本来面目就会自然显示出来。《金刚经》用般若智慧破一切执,扫一切相,破执扫相的目的是为了显示宇宙万法的真实本体,即实相。


IP属地:河南76楼2025-02-12 05:22
回复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因为“实相”无相,无相即性空,性空才能生万有万相,此即所谓实相无相而无所不相。
    哲学所说的“本质”是某一事物或某类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凭借这一本质可以将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所以哲学所谈论的“本质”总是与某一或某类事物相联系,有族类界限。
    而佛法中的“实相”没有族类界限,它不是单单存在于某一或某类事物中的内在规定性,而是指宇宙万法(包括一切有为法、无为法、一切由名言概念所表述的现象)共同具有的真实本体,这样的真实本体泯灭了事物之间的一切差别和对待,正因为有这样的真实本体的存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才显示出内在的平等性。


    IP属地:河南77楼2025-02-12 05:23
    回复
      凡是对自己有所要求的人,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会先有一个美好的愿望。有了这个愿望的支撑,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规划整个进程。通常,为了督促我们的行动,我们会给这个愿望设定一个达成的期限,往往行动起来就会激情饱满,动力十足了。
      通过仔细的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决定事情最终结果的,追根溯源,还是要回到最初的发心上来。同样的愿望,愿力的大小不一样,发心也有所不同。如果是以一颗纯净心、慈悲心、利他之心来发愿的,一般愿力的作用都会很强大,会支撑着自己一路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最终的结果也往往是令人满意的。


      IP属地:河南78楼2025-02-12 12:21
      回复
        愿力即是“用未来决定现在”,未来希望如何,当下就要如何努力,而不是停留在对未来的幻想中。如果内心的想法不能指导现在的行动,那就变成了妄想,而不是愿力。


        IP属地:河南79楼2025-02-12 12:21
        回复
          发愿是对于自己希望实现的事情,内心中生起的一个愿望,发愿会产生一种牵引我们生命方向的力量,就叫“愿力”。发愿不仅仅是喊口号,要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发愿不是追求个人私欲的满足,而是对自己的成长有要求,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和创造的价值有目标。
          发愿,是立志向上、向善,自我期许。生活中我们处处都在“发愿”,对于自己希望实现的事情,内心中生起一个愿望,就叫“发愿”。如果我们想做的事情不只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更多人的福祉,那就是大愿。


          IP属地:河南80楼2025-02-12 12:22
          回复
            禅宗是不提倡对表面文字上下工夫的,因为如果不能透过表面文字去领悟其中所表达的本意,往往会被表面文字所限制,会容易产生对文字的执着,这在佛教经常被说成是守指忘月或守筌忘鱼,所以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打破人们对表面文字的执着。


            IP属地:河南81楼2025-02-12 12:34
            回复
              “平常心”是看待世间一切都不起执着、不起分别。平常心即道,就是要人们在平常的事务中,去随机应对,将自己的事情做好,在应对事物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心性,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道是最普遍的、最平常的、最自然的、最简单的存在,也是宇宙唯一普遍的存在。回归至简单、纯朴、自然的状态就是平常心,就合于道,从而入道。


              IP属地:河南82楼2025-02-12 12:35
              回复
                我们的智慧,从一开始就是分别的智慧。从这分别中,我们有了科学,有了文明进步。从这分别中,我们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作自己的主人。有了这分别,我们才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我们现在的一切,都是在分别的基础上得到的。


                IP属地:河南83楼2025-02-12 12:37
                回复
                  所谓的妙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这种妙有处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与前进中。只有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才能证悟到它的存在。宇宙的本性虽是真空,但又能无中生有。
                  性虽真空,但性又表现出无限的作用。它是通过变现出来的万事万物,来显现它无穷无限的作用。这个万事万物表现出来的作用即是“妙有”。“性”与“相”本来就是一不是二,是不可分割的。这就是佛法所谓的“不二法门”。
                  正是由于万事万物都是真空的显相,真空的本性决定了万事万物实不可得的特性。人们只能用万事万物的各种作用,但实际却得不到它。“真空妙有”四个字道破了整个宇宙的真相,“不二法门”道破了本性真空与万物妙有之间的关系。


                  IP属地:河南84楼2025-02-12 12:39
                  回复
                    烦恼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能唤醒人们对生命真谛的认识,进而自觉自律地通过不断地苦心修炼而完善人格。正因为如此,人们不仅不应该讨厌烦恼,拒绝烦恼,相反地倒是应该坦然正视,欣然接受,并在与之相互砥砺的过程中提高认识,品味体悟其中深蕴的人生哲理。


                    IP属地:河南85楼2025-02-12 12:42
                    回复
                      菩提是清净的正觉,烦恼是妄想、无明。烦恼和菩提是一体不二的;迷了就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烦恼和菩提如海水与波浪,波浪因何而来?是由水而来的,离开了水,就没有波浪。从汹涌澎湃的波浪里面,我们可以知道水的本性是平静的。在烦恼的里面,有一个清净的自性菩提。


                      IP属地:河南86楼2025-02-12 12:42
                      回复
                        “不二法门”是《维摩诘经》的主线。“不二即不异”,主张世间与出世间、生死与涅盘、有相与无相、有知与无知等一切分别平等不二,由此不二法门可远离一切烦恼妄想,进入涅槃境界。
                        功法和门派很多,终极是不二的。这个不二就是古圣先贤所说的“天人合一”、”炼虚合道”、“明心见性”。只有修炼层次较低的人才有门派之争,进入高层之人都明白万法归宗:“不二法门”。
                        在佛教中,不二法门是所有法门中最高的一个开悟法门。佛教认为共有八万四千法门,而不二法门是其中最高境界。不二法门是禅宗美学思想的核心之一,不二法门的实质就是对二元对立的超越。禅宗运用“不二法门”,超越一切对立,以明心见性,回归于清湛纯明的本心,彻见“本来面目”。


                        IP属地:河南87楼2025-02-12 12:43
                        回复
                          “侘寂”起源于中国宋代的道教,后来传入佛教禅宗。“侘”大致意思是“简陋朴素的优雅之美”,而“寂”意思是“时间易逝和万物无常”。在道教的观念中,由于到达完美就意味不可能有进一步的成长或发展,完美就等同于死亡。当我们努力去创造完美的事物,然后努力去保存其完美的时候,我们就是否定了这些事物存在之意义,从而也就失去了观赏变化和成长的乐趣。


                          IP属地:河南88楼2025-02-12 12:52
                          回复
                            用英语写过一本《茶书》,将茶道弘扬世界的冈仓天心说:“茶道是一种崇拜日常生活的俗事中存在的美好东西的仪式。”
                            周作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IP属地:河南89楼2025-02-12 12:52
                            回复
                              所谓注重“道”,就是追求茶道中的哲学、宗教、艺术和思想;而注重“器”就是注重茶道中的建筑、装饰、陈设、道具和茶道的程式。如果只注重道,轻视器。茶道则就会走入只能意会,玄之又玄的境地,而无法普及;可假若只注重器,而忽略道,则茶道又会失去灵魂,沦为一种游戏。


                              IP属地:河南90楼2025-02-12 12: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