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27贴子:613,571

回复:淮阳子(7.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感觉是一种复合体,其成分包括物质自我、精神自我、记忆自我、情绪自我和社会自我。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一生中总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并依据身体提出各种需求。精神自我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社会自我指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IP属地:河南61楼2025-02-12 02:56
回复
    李叔同:“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
    “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IP属地:河南62楼2025-02-12 03:03
    回复
      李叔同: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
      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
      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
      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


      IP属地:河南63楼2025-02-12 03:06
      回复
        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戒、定、慧”即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经历过贪嗔痴,才懂得了断舍离。或者说,只有经历过贪嗔痴的苦,才能拥抱断舍离的喜。


        IP属地:河南64楼2025-02-12 03:10
        回复
          红尘的“实质”,用佛家的话来说就是诸多的苦,通俗的解释就是包含诸多阴暗面的现实人生:繁华背后,有多少令人心酸的凄凉;车水马龙里面,有几多人世的艰辛。贪、嗔、痴为三毒,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IP属地:河南65楼2025-02-12 03:10
          回复
            有人问:人与佛是什么关系呢?惠能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有人问:成佛是由自己呢?还是由别的存在?惠能说,成佛由己不由人。有人问:是不是只有坐禅才能成佛?慧能说,枯禅成不了佛。搬柴运水无非妙道,郁郁黄花皆是智慧,生活本身就是禅修。


            IP属地:河南66楼2025-02-12 03:11
            回复
              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感官,其真正的主使者是“心”。心是令人生畏的东西,其可畏的程度远远超过可怕的毒蛇、凶猛的野兽、恶毒的强盗、森林失控的大火等等,这些都不足以比喻心的可怖。
              欲望虽然以感官为桥梁,根本的驱动却在心;是心有欲求,而后通过感官表达,通过感官满足。如何降服自心?先要关注、反观自己的心,觉察到了自己当下的念头,这一念头就不再能牵制、左右你。


              IP属地:河南67楼2025-02-12 03:15
              回复
                最初,人们彼此迷恋、贪执,这种感情一旦成熟,就会结婚成家。人们认为,结婚是人生最快乐、美好、令人憧憬的事。世人把男女之情当作一生中是最光荣的、最伟大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为了结婚这一天的到来,他们殚精竭虑。
                人与人之间所谓的爱情,归根结底,它不是无私的,而是自私的;不是为了他人的福祉,而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和快乐;它不是正直的,而是有条件的;它建立在对方对我的行为上,一旦这个前提条件变化,自己的情感就随之变化。爱的感觉,是温暖;爱的语言,是正直;爱的心地,是无私;爱的行为,是成全。


                IP属地:河南68楼2025-02-12 03:17
                回复
                  比较而言,女性得定易,得慧难;男性得慧易,得定难。相对而言,男性很难解脱生理烦恼的束缚,而女性则更难解脱心理烦恼的束缚。佛教认为,爱情里的关系,并不是在互相执着、纠缠和占有,而是互相的贡献、成长和学习。佛教并不排斥感情,但却主张以慈悲来升华感情,以般若来化导感情。
                  佛教鼓励夫妻之间要相亲相爱,亲子之间要互敬互谅,朋友之间要相互惜缘,将一己的私爱,升华为对一切众生的慈悲。《大般涅槃经》:“爱有二种。一者饿鬼爱,二者法爱。真解脱者离饿鬼爱。怜愍众生故有法爱。如是法爱即真解脱。”


                  IP属地:河南69楼2025-02-12 03:17
                  回复
                    修心,就是修清静心,找到本源的那个自己。行走坐卧都是禅,归根结底还是清静心,到哪都是清静的,其实就是禅。只要有想法,就叫“起心”;如果被外境干扰,不够清静,动了心,哪怕细微地动一下,就叫“动念”。“如如不动”,就是看见任何问题,不管大小,都能做到不动心,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看法,无分别心、分别念,把自己空掉,把它当成无。


                    IP属地:河南70楼2025-02-12 05:15
                    回复
                      识心总是在区别这是好的那是坏的、这是美的那是丑的、这是贵的那是贱的。识心又叫“分别心”。识心总是很看重外物,看重钱、看重房子、看重车子、看重美色、看重知识、看重头衔、看重名声……识心的这种很重视外物的行为,在佛学中叫“执著”,也就是说识心执著于财色名利。
                      识心没有智慧,没有智慧的原因是它不知道自己作为人类的真相,所以它生活在很肤浅的层面,这也就是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状态。本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充满智慧。没有分别即“平等”;没有执著即“放下”;充满智慧即“根本智”。识心蜕变成本心的过程称之为开悟。一个人开悟了,他必然知道自己开悟了,不需要去找任何人来验证。


                      IP属地:河南71楼2025-02-12 05:16
                      回复
                        一切修行都是为了摆脱世间种种的粗浊之相,能够进入到更加玄妙、精微的境地。人之所以会陷入到“色、声、香、味、触、法”的执着当中去,本质上是因为在事物的真实面和事物呈现的相之间建立起某种特定的妄想。
                        空相就表示它有相,有相貌存在。但是这个相,是经常在变换的,它不会永恒存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说,不应该执著于所有看到的相,逐渐地让自己的心,清净下来。一切相,都是不实的,容易发生变化的。事物的相都是存在的,但是它的本质是空,最终成空,所以《心经》中也说“诸法空相”。


                        IP属地:河南72楼2025-02-12 05:17
                        回复
                          在佛教经典中,实相有时也称为法性、真如、如、法界、实际、如来藏、佛性等等。在禅宗典籍里,实相经常被称之为本来面目、本心。“实相”侧重于强调“实相”所显示的本体正是宇宙万法的实际情状和本来面目。
                          而“如”(真如)是指万法的真实性,意谓真实如常、真实不变,即一切法的法性是真实不变、不生不灭的,侧重于表示本体境界在消除了对待分别后的特征——真实不虚、常住不变。


                          IP属地:河南73楼2025-02-12 05:17
                          回复
                            所有的相,凡是形体构造出来的东西都是虚妄,都是我们的执着、我们的分别心在起作用。“实相”一词是佛典中常见的教义名词。《金刚经》几处出现“实相”一词。在《无量义经》和《大智度论》等佛典中也可见到这个名词。
                            就佛教教理而言,“实相”即宇宙万法的真实本体,在中观学派那里,与“实相”相对待的概念是“名言”。大乘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认为:宇宙中万事万物、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不能独立存在,也不能恒常存在,因此诸法无自性,无实体。


                            IP属地:河南74楼2025-02-12 05:21
                            回复
                              哲学所说的“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常在不变的根本属性,它是某一或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即哲学所说的“本质”指的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它是事物存在的内在根据,故此,“本质”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相”,是物质在缘尽而灭之前暂时存在的、可以与其它事物区别开来的一种“相”。
                              而佛教所说的“实相”是一切法本来自有的、不变不改的、不生不灭的体性或本性,其自身不是一种“相”,它离一切相包括无相之相,离一切名言分别,虽离一切相而又无所不相。


                              IP属地:河南75楼2025-02-12 05: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