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71贴子:613,901

回复:淮阳子(7.3)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佛教在产生、传播过程中始终坚持两大原则:以心为归,以人为本。因为重视人类心灵的究竟觉悟和彻底解脱,所以无论是原始农业社会还是现代工商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佛教给予人类社会的指引都会深入触及生命的本质存在,给人们带来全面审视和超越自我的真正可能。


IP属地:河南46楼2025-02-12 02:34
回复
    随着全球化日益加深,不同族群、不同区域在更为深刻的文化和思想层面不期而遇。如果人类不能形成开放多元、交流互鉴的文化氛围,那么文化领域的冲突势必持续不断,从而波及经济与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的根源。佛教心文化在凝聚中华文明、融通世界文化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


    IP属地:河南47楼2025-02-12 02:35
    回复
      无论是“崇神”还是“拜物”,都把生命的自由与幸福寄托到外在事物上,忘失了人类心灵本具的无限创造力;并且反过来,以外在事物的拥有程度来衡定人本身的存在价值。这种颠倒的价值观导致人类日益舍本逐末、重利轻身,做出许多自我戕害、摧残同类的不智之举。
      深广的心性包含有无穷的智慧和能量,它既是人类所有生命活动的起点和源头,同时也是一切行为的归宿和目的。如果现代人能重新体悟到心灵的圆满自足和无限开放,就能战胜生命匮乏的恐惧,超越向外依赖的软弱和盲目执取的迷乱,重新感受到作为人的本质意义与内在尊严。


      IP属地:河南48楼2025-02-12 02:35
      回复
        禅宗的出现,是对中华思想文化的一次内部重塑,是对心灵的回归、心性的觉悟,成为儒、释、道三家合流的汇归点,并由此形成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心文化。心文化启发人类重新发现内心的宝藏,认识自性的力量。佛教将人心作为万法之源:“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IP属地:河南49楼2025-02-12 02:37
        回复
          佛陀不主张偏离中道的禁欲,也反对放纵欲望生活。他在经典中时时提醒我们要“少欲知足”,要我们奉行简朴的生活原则。因为欲望是烦恼的根源,而烦恼能遮蔽我们的佛性和智慧。唯有降低了物欲的需求,才能精勤于道业的修持。欲望是无限的,而现实却难以满足人类的所有欲望。面对有限的资源,竞争、对抗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IP属地:河南50楼2025-02-12 02:40
          回复
            所谓佛法,只是一个名称,泛指一切“善法”,它就像“筏”——能将你渡到彼岸的船,或者能让你到达目的地的一切“交通工具”。这意味着,你可以借助于它,却没必要拘泥于它,就算你抱着不放,到岸后你应该将它舍弃。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把“佛法”当做钥匙、门、通道等一切能让你通过的东西。


            IP属地:河南51楼2025-02-12 02:42
            回复
              “照着讲”。即遵循前人的先例,与时俱进,用现代人可以听懂的说法,把前人的经典不错、不漏、不走样地讲出来。
              “接着讲”,即贯通古今,开拓创新,自成体系。没有旧又何来新?新旧只不过是相对而言,旧事物中蕴含着新生事物的种子。只有真正清楚明晰了前人的探索成果,才会推陈出新,否则自以为是的创新只不过是古人早已扬弃的思想,徒增笑料而已。


              IP属地:河南52楼2025-02-12 02:43
              回复
                在顺境中,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染著。逆境现前,更没有能力化解内心的苦恼。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解脱、自在。
                由于解脱者彻见宇宙人生的实相,拥有真知灼见。从内心中流露出绝对的自信,无疑无惑。不再被别人的见解所动摇。所谓解脱,就是解放了束缚和脱离了束缚。有了束缚,便不自由;解脱了束缚,便是自由


                IP属地:河南53楼2025-02-12 02:45
                回复
                  中观,不是以不偏左也不偏右的中间态度来看待世间的一切,来对待自己周围的人事物。中观,是对当下的人、事、物不做分别、不做评判、不持成见的能力。中观不是适中的观点,而是对一切不再持任何观点能力。
                  缘起论是说,世界万事万物都由因(直接原因)缘(间接原因)和合而生,也由因缘散失而灭。这是佛教解释人生、社会和宇宙种种现象产生、变化和消亡的基本理论。


                  IP属地:河南54楼2025-02-12 02:47
                  回复
                    佛陀认为,人生即是苦。人只有断灭“贪”、“嗔”、“痴”才能脱离苦海,所以在行为上,他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心灵教化上,他倡导“戒、定、慧”,倡导“自知其心、自净其意”。他还认为这个世界是虚幻的,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IP属地:河南55楼2025-02-12 02:48
                    回复
                      破斥对方的观点,自然要以理服人,这就牵涉到思维的逻辑性问题。逻辑是西洋名字,在印度叫做“正理”,后来佛教加以推衍发展,故又称为“因明”。般若经的思想,无外乎是说明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
                      所谓“性空”,就是说,一切法或一切现象没有实在的自性,无自性即是空,但空并非虚无。“幻有”包含两重意义:一、幻有并非无有,是相对于实有说其非实在的;二、幻有非凭空而现,它的产生是要有条件的。


                      IP属地:河南56楼2025-02-12 02:49
                      回复
                        禅宗里有一个寓言叫“狗撵石块,狮子咬人”。每当看到狗要向你进攻时,你就捡起一个石块往远处一扔,狗就会放弃你而冲着那个石块去了,在狗追石块的时候你就可以跑掉了。这一招对狗管用,对狮子却不然。假如狮子向你进攻,你也捡石头向远处扔,狮子连看也不看一眼,仍然会紧盯着你不放,你根本没机会跑掉。
                        我们一般人的学习就像笨狗一样,只知冲着文字去,只撵石块不咬人,避重就轻。我们要向狮子学习,不被名词概念所迷惑,突破名词概念的假象,找出名词概念背后那个鲜活的心灵和生命。


                        IP属地:河南57楼2025-02-12 02:51
                        回复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即内在的经历和感受,一旦变成了外在的语言就死亡了;内在的、生动的、活泼的那个当下的感受,就大打了折扣。一旦我们把那种丰富的、当下的感受变成了语言,那个感受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干巴巴的文字,像木乃伊一样。因此,不要执著于文字,不要执著于外在。


                          IP属地:河南58楼2025-02-12 02:52
                          回复
                            人体包含大约50万亿个细胞,每个细胞又是由大约20万亿个原子组成。所以似乎我就是这一堆依照科学法则运转的原子。同样的这堆原子也可以组成周围的泥土或石头。组装方式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这堆原子是在不停地更换的。人体在不停地新陈代谢,每天我的体内都会有500亿个细胞死去,然后被替换。
                            每一年过去,我都有一副全新的躯体。尽管我身上的原子持续不断地被周围的原子更换,但我的感觉仍旧没有改变,我的意识仍旧没有变,因此我的本质是把原子组装成我的信息,和意识中“我”的感觉。物质世界就像原子组成的大海,每个人都是大海里的浪花。


                            IP属地:河南59楼2025-02-12 02:54
                            回复
                              很多人看不到生活的更深意义,就干脆追求享受。然而人的快乐又是什么呢?生物学已经探明,人的快乐是长期演化的生化机制所塑造的,通过身体内释放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来实现。这种快乐只是短暂的奖赏,它引导人去做有利于人类繁衍的事,一旦做完,人的心情就会回到正常水平上。


                              IP属地:河南60楼2025-02-12 0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