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71贴子:613,901

回复:淮阳子(7.3)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人的佛教实践主要是采取了两种途径。其一是读经。它是对于印度佛教经典的翻译、理解和阐释。其二是禅定。一般认为,没有禅定,便没有觉悟可言。因此,禅定不仅是获得智慧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开启智慧的唯一途径。所谓的禅定是指心灵专注一境的修炼活动及其状态。


IP属地:河南31楼2025-02-12 02:13
回复
    禅宗不仅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而且甚至将自己的源头直接追溯到佛祖释迦牟尼那里。与印度佛教的基本教义相比,禅宗去掉了其神秘性和思辩性,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智慧。可以说,禅宗是中国智慧对于印度佛教最具创造性解释后的独特产物。
    禅宗突显的是个体的心灵在瞬间中直接了悟自身的本性。它弥补了中国精神结构中的缺失,丰富了心灵的维度。在禅宗产生之后,中国思想的主干就是儒道禅三家。于是不再是儒道互补,而是儒道禅互补。人们除了对于自然(道家)和社会(儒家)的把握之外,还渴求对于心灵自身的深入探求。


    IP属地:河南32楼2025-02-12 02:14
    回复
      禅宗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人的内在自性是生命的主体、成佛的根据。人转化为佛是自性的发现,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显现。内在本性是清净、圆满、纯朴、觉悟的,是离开一切现象,有别于人的外部表现的。
      禅宗强调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过程之中,理想就是现实生活之中。禅宗要求以“饥则吃饭,困则打眠,寒则向火,热则乘凉”中体会禅道,从“青青翠竹,郁郁黄花”中发现禅意。禅宗通过无限扩张个体心灵的作用来摆脱个体生命的局限,进而消除有限与无限的矛盾。


      IP属地:河南33楼2025-02-12 02:15
      回复
        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禅宗认为,“自然”就是众生本性,也就是佛性。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为自足完满、纯真朴实的生命本然。


        IP属地:河南34楼2025-02-12 02:15
        回复
          惠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印度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不立文字的意思是禅是脱离文字的,语言和文字只是描述万事万物的代号而已。


          IP属地:河南35楼2025-02-12 02:18
          回复
            惠能把“三无”思想——即“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视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无念并非什么境界都不接触,或者什么都不想,而是在接触外境的时候,心不染着境界,如同明镜,境来则现,境去则无。心住于境,则是心为境所缚,倘不住于境,则是解脱。
            惠能认为“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是“心迷不能自悟”,因此,惠能主张“口念心行”。这里反映出他的学佛理念,前人强调“口念”,认为念经多了自然成佛,殊不知“学而不思则罔”。六祖惠能教导弟子学佛的理念是,要尊重实际,要结合实际,要在实际中悟出规律,明白道理。


            IP属地:河南36楼2025-02-12 02:18
            回复
              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之渊源是释迦牟尼的“拈花微笑”的典故。惠能南宗的“不立文字”之本意并非完全主张不要文字,也不仅仅是教导弟子们在学习经教时不执着、不拘泥于文字,而是要突破语言文字的遮蔽,努力去把握语言文字后面所蕴含的真理。
              惠能高举“不立文字”的旗帜,对隋唐以来佛教的弊端进行了变革。在修持上反对公式化的修行模式,寄禅法于日常行住坐卧的生活之中,回归于佛陀之本怀。在教义上反对经院化的繁琐义理研究,宣扬关注现实人生的佛法,回归了佛陀当初创教之本怀。


              IP属地:河南37楼2025-02-12 02:19
              回复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觉悟解脱,其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坛经》对《金刚经》的理解和阐释,显示出中国人对般若“假有性空”思想的基本把握。慧能:“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
                “自性”的本质是清净的,超越现实而存在的。自性没有时间的限制,不是具有生灭变化的“有为法”。“自性”是一切现象产生的依据,是超越一切、包容一切的一种普遍存在。正因为“真空”是不动摇、不变易的永恒的具足的存在,才能够外化出无穷无尽的事物。


                IP属地:河南38楼2025-02-12 02:19
                回复
                  《六祖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法的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是一部以惠能讲经为核心、经惠能弟子以及其他僧俗在200多年间集体完成的著作。《六祖坛经》:“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惠能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IP属地:河南39楼2025-02-12 02:21
                  回复
                    “如”在佛经中称真如,就是绝对真理。如来,是说佛是掌握着绝对真理来到世上说法以普渡众生的圣者。佛陀,梵文Buddha的音译,意为觉者。觉有三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项俱全者,方名为佛。


                    IP属地:河南40楼2025-02-12 02:22
                    回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住,指的是人对世俗、对物质的留恋程度;心,指的是人对佛理禅义的领悟。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法。住,是停滞、固守之意。应无所住:即心灵不要凝滞,不要被所思所虑所蒙蔽。
                      人的所思所想,是建立在自身既有的概念、逻辑、观念之上的,是建立在既有的身心结构之上的,它往往都是有倾向性的,只不过自己不自知,我们常把所思所想当成真相,把有限的理性当成无限的真理。


                      IP属地:河南41楼2025-02-12 02:24
                      回复
                        佛教在强调具有健全的物质生活的同时,特别强调建立健全的精神生活。从八正道的内容看,它完全排斥了纵欲和苦行两种偏见,没有任何对神灵祈祷和对偶像崇拜的内容。佛教往往以一种极为平静的心态,理性地去思考问题,辨证地看待问题,逻辑地分析问题。


                        IP属地:河南42楼2025-02-12 02:25
                        回复
                          所谓“缘起”,就是说: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缘起论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
                          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的因果定律,称之为缘起。因缘聚则生,因缘散则灭。一切法的生灭既由因缘,那么一切法存在或坏灭也就有因可循、有理可据。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无独立性、恒常性,必须靠因、缘和合才有果。


                          IP属地:河南43楼2025-02-12 02:31
                          回复
                            万事万物既然都是宇宙真空本性中变现出来的,因此,它本无自性,因缘而生,缘散而灭。万物由缘而生,对于万事也是如此。万事万物之名都勉强其名,实无自我和自性。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实物,全是因缘而生,离缘而灭,无缘而不存在的事物。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变化,没有一样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才是真的,但宇宙间只有本性是如如不动的,是永恒不变的。它变现出来的万事万物没有一样是固定不变的。你所看到的各种相都如同在演戏,你自己也要在这台戏中扮演各种角色,戏散之后空空如也。


                            IP属地:河南44楼2025-02-12 02:32
                            回复
                              宇宙的本性是真空,是清静、无为、如如不动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它变现出来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不停地变化,而本性却永恒不变。宇宙及万事万物是相,而本性是体。体和相是一不是二,相中有体,体既是空,故相也是虚空假相。
                              如果执着空,不去起用它们的作用,则自堵其路,受到空的束缚和障碍,而难以生活和生存。如果执着有,则动念外求,心神不安。贪无止境的欲望会使你生出无穷无尽的烦恼。


                              IP属地:河南45楼2025-02-12 02: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