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71贴子:613,901

回复:淮阳子(7.3)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沩山灵祐:“我一个夏天没见你上山,不知你在山下做了些什么?”
仰山慧寂:“我在山底下翻了一块地,播了一箩筐的种子。”
沩山灵祐:“那你今夏三个月没有白过。”
仰山慧寂:“不知和尚你今夏都做了些什么呢?
沩山灵祐:“中午吃顿饭,晚上睡觉罢。”
仰山慧寂:“那也挺好。”
禅的日常生命即是去生活,锄地种菜有禅,吃饭睡觉也有禅。


IP属地:河南16楼2025-02-11 17:55
回复
    日本的亲鸾禅师九岁那年就立下了出家的决心,请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你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亲鸾说:“我虽然只有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要与父母分离?所以,我一定要出家,探索这些道理。”


    IP属地:河南17楼2025-02-11 18:46
    回复
      过去、现在、未来三心,都是由人执著而生,认为过去、现在及未来都是真实存在的,如此念念生灭,想虑颠倒,如同痴人迷恋梦幻,使本来虚无之事执为真实,所以贪爱不绝,以至于烦恼无尽。只有变化,能让你感知到时间的存在。如果心不动,你根本无法察觉是一秒还是十年。
      你以为过去了,实际“现在”是它的延续而已;你以为现在,实际时光已流去,它已变成过去;你以为是将来,实际上它已变成现在。正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IP属地:河南18楼2025-02-11 18:51
      回复
        善的心理,是一种和谐并令自他快乐的心理。当我们升起一念善心时,当我们想要帮助他人时,当下就是快乐的,形之于外,也会给别人带去快乐。反之,那些不善心理则会令自他受到伤害。只要对别人生起嗔心,即使没有诉诸行动,自己也会成为这种仇恨的受害者。
        善恶不仅指外在行为,根源还在于内心。这种心理产生的当下,又会形成结果。当我们行善或作恶时,善或不善的力量会不断强大,使人格得到提升或随之堕落。我们的慈悲心往往是非常狭隘的,因为它是建立在自我基础上,只能容纳几个人。内心容纳得越少,和世界的对立也就越多。
        佛法所提倡的是大慈大悲,是和一切众生融为一体,是以一切众生为帮助对象。这种虚空般包容一切、没有任何对立的慈悲,才是圆满的慈悲。心灵系统本身具有自我观照的功能,可以进行自我认识、检测和管理。这种觉知力可以帮助我们止恶行善,培养正面情绪,消除不良情绪。


        IP属地:河南19楼2025-02-11 18:52
        回复
          对于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对方。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一时之快。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
          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


          IP属地:河南20楼2025-02-11 18:53
          回复
            人是复杂的,人又是简单的。或成佛,或成魔,人就处在佛魔之间。这也许就顿悟在瞬间的一念。善者,诚谦慈勤俭也;恶者,欺骄嗔惰淫也。人之善恶,皆由心生。心善则成佛,心恶则成魔。在一念之间,很多事情已经有所决定和改变。人的善恶比例决定了人的大体本质。
            善人有恶念,只不过这种恶念埋在心里的深处,被大多数的善念所积压,一旦这种恶念冲破了层层善念,善人也会变成恶人。而恶人亦有善念,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不是天生的坏人,受各种原因的精神或者肉体的刺激才让一个人变成所谓的恶人,如善变恶一样,一旦潜在心底善心发现,恶人也会变善的。


            IP属地:河南21楼2025-02-11 18:56
            回复
              真正的出家是指一个人能从许多庸俗之务中解脱出来,不被物欲的陷阱所诱,不被成见、偏见和刻板印象所缚,不被一切色相所障。当一个人能从这些陷阱中“出离”时,就做到了实质意义上的出家。这种出离的意识,可以使人更精进,去展现生命之美。
              所谓“四大皆空”,指的是要一个人把虚妄的欲念、不合理的抱负、强烈追求与占有的生活态度加以净化。人如果能将虚荣、贪婪、坏的习气予以摒除,自己的心智就能不断成长。如能以虚心(空)的态度去学习,收获也必然丰富。


              IP属地:河南22楼2025-02-11 18:57
              回复
                人的肥胖有五种原因:一是吃太多;二是贪睡;三是耽于享受;四是不劳心;五是不工作。基于这五种理由,身体才会肥胖臃肿。若想减肥,应当要节制饮食,努力工作,自然能恢复正常健康。


                IP属地:河南23楼2025-02-11 18:59
                回复
                  芥子须弥,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形容万物之间没有绝对的大小关系。江州刺使李渤有一次问智常禅师:“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听了李渤的话后,轻轻一笑,转而问:“人家说你‘读书破万卷’,是否真有这么回事呢?你读过的万卷书现在都保存在哪里呢?”“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椰子那么大,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李渤听了之后,立即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IP属地:河南24楼2025-02-11 19:01
                  回复
                    曹庭栋《老老恒言》
                    邵子曰:“寤则神栖于目,寐则神栖于心。”又曰:“神统于心。”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然心实最难把捉。必先平居静养,入寝时,将一切营为计虑举念即除,渐除渐少,渐少渐无,自然可得安眠。若终日扰扰,七情火动,辗转牵怀,欲其一时消释,得乎?
                    邵雍说:“醒着的时候精神在眼上,睡觉的时候精神在心上。”又说:“神由心所统摄。”大概的意思是说清心的重要性。但是,心实在是最难琢磨与把握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心灵的静养。
                    睡觉的时候,心里什么都不要想,心里面一有念头就将它消除,杂念由多到少,由少到无,这样一来自然便能很快睡着;如果每天都被杂念困扰,七情扰动心火,心中总有事情惦记,杂念要想很快消除,可以做到吗?


                    IP属地:河南25楼2025-02-12 00:20
                    回复
                      愚谓寐有操、纵二法: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
                      想要入睡,可以利用操、纵二法。操法,比如说把精神集中在头顶,默默地想着自己的呼吸数,反观丹田等,让心思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才不至于心神分散,这样才能睡着;纵法,任由自己的心思飘游于无边无际的地方,也能够让自己慢慢地产生睡意。
                      最忌讳的是,一心想着睡觉,这样反而会更加睡不着。这是因为醒着和睡觉的交界时刻,并不是你的心意所能够控制的,只有忘记了睡眠,或用操法、或用纵法,才能进入梦乡。


                      IP属地:河南26楼2025-02-12 00:22
                      回复
                        胃方纳食,脾未及化,或即倦而欲卧,须强耐之。《蠡海集》曰:“眼眶属脾,眼开眶动,脾应之而动。”又曰:“脾闻声则动,动所以化食也。”
                        进食之后脾胃还没有消化,即使感觉到疲倦也不能立刻躺着,要忍耐一会儿。【明】王逵《蠡海集》中说:“脾统摄着眼眶,眼睛睁开眼眶就会动,脾就会随之活动。”又说:“听到声音脾就会活动,活动的时候就能消化食物。”


                        IP属地:河南27楼2025-02-12 00:27
                        回复
                          “日光遍照”在佛法上表智慧,放射无量光明,普透一切宇宙生命,使自昏昧迷蒙中醒觉。“月光遍照”在佛法上表静定,映现明澈清辉,容摄大千芸芸众生,使免于受贪、嗔、痴、三毒烦恼。


                          IP属地:河南28楼2025-02-12 02:09
                          回复
                            “云在青天水在瓶”:瓶中的水,好似人心,只要保持清净不染,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可刚可柔,可大可小,就能如青天上的白云,无拘无束。云者,奔腾于九天之上而无定势;水者,倾泄于九幽之下而无常形。云和水本是同源,一体两面,云聚而成水,水散而化云,却因不同境遇而产生了不同的状态。


                            IP属地:河南29楼2025-02-12 02:11
                            回复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仁者是对对方的尊称,动就是不定,也可以说定力不够。如果定力相当好的话,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是无动于衷的,会一心持住自己的本性。
                              风帆的确在动,如果我们的心不受风帆的影响,动犹如未动。关注日常生活外在发生的一切,顺逆好坏的发生就让它发生,不迎,不拒,不相随。境界有来去生灭,观照的这颗心如如不动,也是经典所说外不着相,内不动心。或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IP属地:河南30楼2025-02-12 0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