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9贴子:613,466

淮阳子(6.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轩起
淮阳书社,2025年1月


IP属地:河南1楼2025-01-31 11:55回复
    《道德经》:“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俭,指节制和收敛,即适中适可的行事方式;不敢为天下先,即居后与不争,说的是具体应该如何去做。


    IP属地:河南2楼2025-01-31 11:56
    回复
      天下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产生于微末而逐渐发展壮大的,只是圣贤考虑得更久远,所以即使是微小的变故也能够谨慎予以处理;一般人的见识短,所以必等弊端发展到看得见的时候才设法挽救。


      IP属地:河南3楼2025-01-31 11:56
      回复
        圣人,本意是指通天彻地,深谙造化的得道真人。《易经》中同样有多处提到了圣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易经·乾卦》)“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易经·咸卦》)


        IP属地:河南4楼2025-01-31 11:57
        回复
          无欲,是修炼时的状态;有欲,是平常生活中的状态。没有欲望,你的生存就很困难。而修道,应该用无欲去接近玄的那一面。虚心,就是你的心不要乱动,不要让纷繁的尘世扰乱道心。


          IP属地:河南5楼2025-01-31 11:58
          回复
            弱其志,是说你的志气不要太明显,不要太张扬。强其骨,是你的能力一定要强。人的五官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并且人为的乐此不疲,致使心神心力交瘁,不得不启动遗忘的自我保护机制,这就叫合理的遗忘。


            IP属地:河南6楼2025-01-31 11:59
            回复
              《道德经》:“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塞其兑,自由控制信息的输出。闭其门,自由的控制信息的输入。挫其锐,能自由控制自己的内心。解其纷,自我解决内心的烦恼、自我解惑的能力。内心的心结,可以自己快速地破解掉。
              和其光,可以自由的控制自己的外在表现,想让别人看自己是啥样的,就能让自己变成那样。如果不能和环境适应,那就是没有自我保护的能力了。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IP属地:河南7楼2025-01-31 12:00
              回复
                老子“玄同”思想体系是以“玄道”为理论基石,以“玄德”为治世之要,以“玄通”为圣人形象,以“玄览”为修身要妙,以和同为基本要求。“玄同”虽也包含调和意义上的“同”,但更强调的是在“玄”(道),即在超越意义上的“同”。


                IP属地:河南8楼2025-01-31 12:01
                回复
                  人之所以要“言”,是因为他接收到身外的各类信息,有了这些信息必然就会产生反应,进而要通过“言”(口头或书面)发表意见。塞与闭,用来斩断过多的外在牵绊和内在冲动。“塞其兑,闭其门”,“兑”,比喻人之口。“门”,比喻人之耳目。
                  “挫其锐”是说,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太过刚直,就难于融入群体,容易受到摧残和挫折,所以要磨平锐角。如果人人都只看到事情的一个方面,又各持己见,就容易众说纷纭,得不出正确的答案,所以,“解其纷”就是放弃自己的片面之见,接纳他人的意见,寻求共识。


                  IP属地:河南9楼2025-01-31 15:10
                  回复
                    美是人的内在更深邃的体验,是意识发展过程中更高的价值取向,是人自我独立、自我净化、自我超越的原动力。人的意识从物质我、情感我、概念我、理性我不断成长及超越,直至灵性我乃至神性我。人对美的认识,也在这个进阶过程中渐次生发并不断升华。


                    IP属地:河南10楼2025-01-31 15:22
                    回复
                      《道德经》一书中,“圣人”两个字就出现了30多次。在《庄子》一书中,也数十次提到“圣人”两个字。在老子看来,圣人所体现的并非是世俗意义上的人道,而是大道在某个具体生命中真实的体现。圣人的治世方略落实到现实层面,具体方式是无为,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在看待人时,首先树立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然而,老子并非处处以人为中心,而是站在道的立场上,采取自然与无为方式视之。“圣人”明悟大道,言行完全符合于道。圣人所表现出来的,也就是“道”的特性。圣人能够考虑整体的相互影响,所以表现的“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IP属地:河南11楼2025-01-31 15:26
                      回复
                        圣人务本,所以是朴实无华的、敦厚诚恳的。圣人通达一切,超越了各种相对性的概念,是绝对的统一的知行状态。孔子崇尧舜,墨子赞大禹,兵家尊太公,法家立管仲。唯独老子说讲的圣人不知是谁。
                        与儒家规定的圣人人格内涵“仁且智”截然不同,道家老子则赋予了圣人“自然”与“无为”的人格内涵。老子认为,“善为士(君子)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在老子的眼中,君子是深谙“道”的人。道家的圣人标准是“悟道之人”,能够全面正确地悟识万事万物及其运行与变化规律。


                        IP属地:河南12楼2025-01-31 15:26
                        回复
                          “上士”是道性深厚的人,他们深知悟道的重要性,并对道的存在深信不疑且勤奋用功,这是有志者的作为。“中士”是道性若明若暗的人。他们对道的存在持半信半疑的态度,是不能战胜自我的人。“下士”自我主观意识强烈,固执己见,不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


                          IP属地:河南13楼2025-01-31 18:01
                          回复
                            “物”与“物”之间有界限分别,“道”与“物”之间没有边际、界限。“道”体现为万物的统一性、共性。在本源性的“道”的高度看万物,就会发现事物的区别是一种表象,是一种外在的呈现。


                            IP属地:河南14楼2025-01-31 18:02
                            回复
                              “致虚极,守静笃”历来被人们称为老庄及后道家心性修养的六字真言。致虚守静的理论基础是“自然而然”和“无为而为”。无为的目的是敞开并保持人的虚静的自然本性,并不否定人的所有作为。“虚极”是无极之天道的本质品性。“静笃”就是平和宁静与“天道”和合的至美人性。在老子看来,“无为”是“道”的最具崇高美的品性,是人类应遵循的根本法则。


                              IP属地:河南15楼2025-01-31 18: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