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17贴子:613,494

淮阳演义(2.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轩起
淮阳书社,2025年1月


IP属地:河南1楼2025-01-16 11:08回复
    苍梧《唯美古韵:<诗经>读解》(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战争给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男人出征,女人留守,由男人和女人为基本成员的家庭便不复存在。征夫与思妇是当时男人与女人常常不得不扮演的角色,征夫诗与思妇诗便成为战争诗的主要组成部分。如《邶风·击鼓》表现了男子被迫从军的无奈与愤懑以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IP属地:河南2楼2025-01-16 11:14
    回复
      《邶风·击鼓》前三章叙述了出征的情景:战鼓擂得响彻云霄,士兵们勤习兵器,有的人修漕筑路,而我却要往南从军。从军后战事久久不能结束,我只好久戍不归。士兵无处可居,马也四处逃跑。
      与《秦风·无衣》昂扬、团结的战斗士气截然相反。四、五章笔锋一转,想起了当年对妻子的承诺,原本想和妻子长相厮守、白头偕老,如今因为这该死的战争使我的愿望和诺言全部落空了。一股悲凉之情跃然纸上。这首诗既透露出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也表现了对妻子的思念,被称为“征戍诗之祖”。


      IP属地:河南3楼2025-01-16 11:17
      回复
        《唐风·鸨羽》表现了士兵因为不能侍奉父母的痛苦之情。男子久戍在外,父母年迈,家里没有了劳动力,父母的生活来源自然成为问题。作为儿子,奉养父母是其义务。然而,由于战事频繁,士兵们没法耕种。一想起父母在家衣食无着落,诗人便痛心不已,对苍天发出了绝望的呼喊: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IP属地:河南4楼2025-01-16 11:18
        回复
          《王风·君子于役》表现了妻子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傍晚时分,太阳落山了,正是万物归家的时刻。看,牛羊都入圈了,鸡也回窝了。可是,我的丈夫呢?他正在远方服役,不但今天不能回来,明天也不能回来,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最害怕他永远都不回来了!夫君呀,你在外有吃的吗?有喝的吗?你究竟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呢?妻子睹物思人,看到牛羊等归舍自然想到了久戍在外的丈夫。


          IP属地:河南5楼2025-01-16 11:20
          回复
            《卫风·伯兮》是一首女子思念久戍未归丈夫的诗歌。女子首先是夸赞自己的丈夫,身强体壮,才智超群,是国家的栋梁之才。然而,这又有什么用?诗歌的第二章笔锋一转。丈夫久戍在外,常年不见人,女子失去了打扮的心思,头发都懒得梳,整日衣衫邋遢,无心装扮。
            虽然这个妻子深明大义,为丈夫能够为国家做贡献感到骄傲,可是她毕竟是一个女人,丈夫只有在身边才是属于她自己的。丈夫常年久盼不归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痛苦。骄傲与失望贯穿女子的生活,这首诗歌道出了当时妇女普遍而真实的感受。这也正是这首诗歌的感人之处。


            IP属地:河南6楼2025-01-16 12:35
            回复
              随着丈夫的出征,等待和失望变成了她们的日常。《君子于役》和《伯兮》都是以女子的口吻道出了对久戍未归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从诗歌中展示的场景来看,二者的作者身份是不一样的。《君子于役》的作者应该是一位处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她整日看到的是牛羊和鸡。
              《伯兮》的作者应该是一位贵族妇女,平日她所关注的是自己的妆容,使用的是膏沐,这种润发的物品不是所有普通妇女所能使用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不管是处于何种地位的妇女,她们同样面临着丈夫出征久不归的思念之情,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战争不可避免。


              IP属地:河南7楼2025-01-16 12:36
              回复
                贵族属于统治集团的一员,他们能够目睹统治阶层的种种不法行为,能够发现腐朽的根源,其诗歌表现的内容常常是直陈要害的,但由于其特殊身份,其讽刺往往比较委婉。这类怨刺诗在《小雅》内比较多。如《小雅·正月》就是一首周大夫怨刺周幽王的诗歌。


                IP属地:河南8楼2025-01-16 12:37
                回复
                  当是之时,君主荒淫,内有小人把持朝政,外有犬戎入侵,国内民生凋敝,边境不得安宁。诗人处于如此的环境之中,有心为国出力却不得重用,空有政治才能却无处施展。


                  IP属地:河南9楼2025-01-16 12:38
                  回复
                    《小雅·正月》第三章,进一步表明诗人自己生于不幸的时代,空有忧国忧民之心。第四章,直斥君王昏庸,民不聊生。第六章,诗人认为自己生逢乱世,不得不谨慎行事,否则会招来是非之祸。第七章,诗人拥有政治才能,却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愤懑让诗人苦恼不已。第九章和第十章,诗人以行车为喻,说明使用人才应该及时,只有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合适的人才,国家才能度过危机,进一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


                    IP属地:河南10楼2025-01-16 12:41
                    回复
                      诗人生活在一个君王荒淫、小人当道、谣言横行的时代,他知道长此以往,周宗室必将走向灭亡,而且周宗室的灭亡对诗人自己来说也是一场祸患、一场灾难。他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也深知隐藏祸患的原因,但是他无能为力,空有为国之心与政治才能。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忧谗畏讥、忧国伤时、怀才不遇的诗人形象。


                      IP属地:河南11楼2025-01-16 12:42
                      回复
                        《邶风·北门》出自一位下级官吏之手。他满脸忧愁地走出城北之门,或许是正在前往办事的途中,想起了自己终日奔波,周王朝的差事、本国国内的差事全都强加在一个人身上。
                        然而,即使这样,诗人仍然是一贫如洗,连个讲究礼节的处所都没有。诗人在外被差事所烦恼,而回到家还要被家人指责、讽刺。对于这样的生活惨状,诗人毫无办法,只能归结于命运。


                        IP属地:河南12楼2025-01-16 12:43
                        回复
                          《邶风·新台》是人民讽刺卫宣公夺娶儿媳妇的丑行。卫宣公为他的儿子伋娶了一名齐国的女子,后来听说这位儿媳妇长得非常美丽,就占为己有。国中百姓看不怪此种丑行,创作这首诗歌进行讽刺。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将卫宣公比喻为丑陋的蟾蜍,称赞齐女长得温和漂亮。然而,就是如此美好的一个女子却嫁给了一个癞蛤蟆一样的卫宣公。


                          IP属地:河南13楼2025-01-16 12:51
                          回复
                            根据史书记载,卫宣公先是夺取儿子伋的妻子。而在他死后,他的另一个儿子公子顽则同宣姜私通。《鄘风·墙有茨》讽刺较为含蓄,既没有直接描写丑行,也没有直接指责与批判,只说“不可道也”“不可详也”“不可读也”。或者是诗人有所顾忌,不愿说破;或者是这些丑行人尽皆知,不需要诗人详说,只要点到为止;又或者是诗人认为这种行为实在是太丑恶了,他都难以启齿,不愿意详说。


                            IP属地:河南14楼2025-01-16 12:53
                            回复
                              《鄘风·君子偕老》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夸赞卫宣姜高贵的身份和美丽的外表。作为国母,卫宣姜穿着的是锦衣玉服,佩戴的是珍贵的首饰,她的头发乌黑浓密,她的脸俊俏白皙,她走起路来仪态万千。真是一个国色天香的美人!
                              然而,有着如此高贵身份和美艳容颜的女子,内心却极其丑陋,“子之不淑女,云如之何”。这样一个美女应该为国人之表率,如今却做出让人如此不齿的事情出来,真是可恨!诗人用这种寓贬于褒的手法,将卫宣姜的丑行揭露得含蓄但又真切。


                              IP属地:河南15楼2025-01-16 1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