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939贴子:613,568

回复:淮阳演义(2.6)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风的地域是洛邑周围地区。郑、秦是东周初年分封的邦国。邶、鄘、卫是西周初年对殷商王畿区域的划分,唐是殷商的诸侯国,周成王时分封给他的弟弟叔虞,仍沿袭唐号,叔虞之子燮改唐为晋,但唐风并没有改为晋风。


IP属地:河南31楼2025-01-16 16:37
回复
    周代是一个持续了七百多年的朝代,周朝廷既有封建新诸侯国的行为,也有灭掉既有诸侯国的行为,所以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变化。同时,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与分裂也是常有的事。所以,邦国的数量总体来看是不固定的。


    IP属地:河南32楼2025-01-16 16:38
    回复
      邶、鄘作为诸侯国存在的时间较短,从武王设立三监到周公平定三监叛乱,前后约六年时间,周公平定三监后,封康叔于卫,其后邶、鄘并入卫国。秦在西周时是附庸,郑是畿内之邑,不是诸侯国,东周以后才成为诸侯国,其他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邦国。


      IP属地:河南33楼2025-01-16 16:42
      回复
        《仪礼·觐礼》记录了诸侯朝见天子的仪节,朝见之礼大致分为这样几个环节,王派使者郊劳,赐馆舍,告知觐见日期,觐见周王,享献,慰劳,赐车服,飨宴。这些环节结束之后,诸侯就可以回国了。朝见之礼作为周朝廷的仪式来讲,从郊迎开始,到飨礼结束,当然对于诸侯来讲还没有结束,还有回国告庙等等一系列环节。


        IP属地:河南34楼2025-01-16 17:06
        回复
          周代邦国之间要么是同姓,要么是异姓,同姓之间为兄弟之国,而异姓之间往往结成婚姻。
          在重大典礼中,乐官负责乐的演奏,而典礼所用的乐歌大多是《诗经》的篇章。


          IP属地:河南35楼2025-01-16 17:13
          回复
            夏传才《诗经讲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24章)
            相传在“三皇五帝”时期,已经有神农氏的《虫草辞》、帝尧的《击壤歌》、帝舜的《南风歌》和舜传位于禹的《卿云歌》、歌大禹娶亲的《涂山歌》等,经后世追记而流传下来。


            IP属地:河南36楼2025-01-16 17:36
            回复
              孙克强《<诗经>与中国文化》(华夏出版社,2022年)
              《诗经》中“风”的原始含义应当是土风、风谣,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地方民歌、民间歌谣。民歌的特点,就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汉代人又把《诗经》用于政治批评,这样,“风”又有了风谏、风教这样的含义。


              IP属地:河南37楼2025-01-16 18:02
              回复
                西周初期,周公姬旦长住东都洛邑,统治东方诸侯;召公姬奭长住西都镐京,统治西方诸侯,由陕(今三门峡陕州区)分界(“周召分界石”遗存原镶嵌于陕县城头,今存三门峡市车马坑博物馆)。周南是指周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召南是指召公统治下的南方地区。


                IP属地:河南38楼2025-01-16 18:05
                回复
                  当初由各种途径(宗庙保存、献诗、采诗)汇集到太师手中的诗肯定比今本《诗经》的三百零五篇要多得多。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左传》《国语》《论语》《墨子》等先秦典籍中所见今本《诗经》的逸诗得到证明。
                  另外,《国语·鲁语》所记周太师曾存有“商之名颂”十二篇,而今本《诗经》的《商颂》却只有五篇。这些都说明,在诗歌汇集起来之后,曾经进行过一番删选编定的工作。


                  IP属地:河南39楼2025-01-16 18:24
                  回复
                    司马迁说:古代诗有三千余篇,到了孔子,重复的删去,合乎礼义的留下,所以只剩下三百零五篇。孔子删诗的问题,经过历代学者的辩驳,基本上予以了否定。孔子自己未曾讲过删诗之类的话。孔子返回鲁国,时年已69岁,如果他删诗也在这个时候,为何在此之前他常说“诗三百”不说“诗三千”呢?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是年吴国公子季札曾到鲁国“观乐”,鲁叔孙穆子让乐工为他唱诗,乐工所演奏的十五国风名及风、雅、颂的次序和今本《诗经》基本相同,而这一年孔子才八岁,是不可能删诗的。


                    IP属地:河南40楼2025-01-16 18:32
                    回复
                      孔子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所谓“乐正”,是指整理乐曲,审音协律,它也必然涉及诗歌文字的斟酌调整,以与乐曲相谐和。


                      IP属地:河南41楼2025-01-16 18:34
                      回复
                        《论语·述而》还记载:“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言”即当时通行的标准语言,犹如现在的普通话。意思是说,孔子有用普通话的时候,读《诗》,读《书》,行礼,都用普通话。在春秋时期,列国语言文字不统一,孔子用“雅言”来歌诵诸国的诗篇,就可能对其中方言性的词句作了改动和加工,使之规范化,让众人都能接受。


                        IP属地:河南42楼2025-01-16 18:35
                        回复
                          《小雅》内容大多反映的是周厉王、幽王时期由黑暗政治导致的社会动乱和民不聊生的现实,并由此发出感慨和批判。与公卿士大夫关注朝政的特点相对比,民间诗歌的作者更关注的是个人的切身生活和感情。如《豳风·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


                          IP属地:河南43楼2025-01-16 18:56
                          回复
                            《豳风·七月》诗中有“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悲苦。《豳风·东山》是描写因战争徭役而使得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诗篇。“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服役到东山去,很久很久不能回到家园,“果臝之实”挂在房檐上没人管,屋里潮虫满地跑,门前蜘蛛结满了网,田地成了鹿群出没之地,一派荒凉破败,诗人心中充满了悲凉。


                            IP属地:河南44楼2025-01-16 19:01
                            回复
                              《小雅·菁菁者莪》有:“既见君子,锡我百朋。”甲骨文中有“取贝二朋”的记载。那时海贝由南方运来,成为贵族珍贵的装饰品。用线把贝穿成一串就称为“朋”。到了《诗经》时代,贝就逐渐多起来了,贵族把它作为货币来使用。


                              IP属地:河南45楼2025-01-16 19: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