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吧 关注:79,101贴子:1,854,196

回复:【分享讨论】异龙的生长与病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病理的鉴定及成因
根据 Hanna (2002) 的分类方案,SMA 0005 的病理元素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五颈椎、肩胛骨、几根肋骨和右坐骨很可能是由创伤引起的;左足第二趾骨 II-2 的骨痂结构很可能是由创伤-感染引起的。相对而言,下颌骨的假定病变以及左足第二趾骨 II-2 伸肌结节的减少无法归入该分类方案中的某一特定类型,因为这些病变显示出明显的愈合迹象,最可能是由创伤或发育性病变引起的。同样,第四颈椎神经弓上异常的骨质增生最可能是发育性病变或特发性病变。左肱骨的病理可能是创伤性、发育性、感染性或特发性,而左足第四趾骨 IV-1 被归类为特发性病变,除坐骨外,所有被解释为创伤或创伤-感染病变的元素都显示出明确的愈合迹象,这表明这些病变并未导致 SMA 0005 的死亡,SMA 0005 左下颌骨前端的变形很可能是病理性的,但未发现明显的病变痕迹,这表明假定的病理可能在动物死亡前很久已完全愈合,类似的病变也出现在异特龙标本 USNM 2315中,该标本的下颌联合区域严重变形,导致下颌前部形成凹陷,并由一个向背侧指向的钩状突起界定。该标本的前部牙槽似乎完全被吸收,因此下颌联合区域无齿,根据 Gilmore (1920) 和 Tanke & Currie (2000) 的观点,USNM 2315 的下颌前端可能被咬掉,随后在愈合过程中经历了大量的重塑。由于下颌前端没有其他病变变形的迹象,这一假定创伤很可能发生在动物死亡前很久。基于 CT 数据,SMA 0005 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因为在左下颌骨最前端未发现牙槽的痕迹。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下颌骨前端的内侧凹陷是否代表一个高度改造的牙槽。如果假设这一可能性,其结构是否能够实际生成牙齿仍然值得怀疑,因为其形态表明内侧牙胚可能受到潜在损害。如果 SMA 0005 和 USNM 2315 的病理起源类似,这两个标本可能表明异特龙具有面部咬斗行为,这在其他大型兽脚类恐龙(如 Sinraptor、Albertosaurus、Daspletosaurus、Gorgosaurus 和 Tyrannosaurus)中也曾被假设(Tanke & Currie, 2000; Peterson et al., 2009; Bell, 2010; Hone & Tanke, 2015),甚至包括这些分类单元中一些幼体个体。
病理的潜在影响与功能意义
SMA 0005 下颌前端的变形对下颌联合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 Holliday & Nesbitt (2013) 所指出的,大多数基干兽脚类恐龙具有非常简单的下颌联合结构,仅由下颌骨前端内侧的简单扁平区域构成。然而,即使在这种骨学上简单的结构中,左、右下颌之间的实际连接也可能因结缔组织的存在而具有相当大的变异性(见 Holliday et al., 2010)。SMA 0005 中左侧但非右侧下颌骨的变形表明,两侧下颌之间并不存在非常紧密的连接,因此尽管左右下颌的牙槽边缘水平不同,下颌联合和整个颌部仍然能够发挥功能,此外,左下颌骨的病理形态与巨齿龙的下颌骨有相似之处。若未考虑右侧下颌骨的典型异特龙形态,左侧病变下颌骨单独存在时甚至可能不会被归类为异特龙,这种情况曾发生在 USNM 2315 标本上,其最初被描述为一个新物种 Labrosaurus ferox(Marsh, 1884)。因此,在评估孤立骨骼的系统学位置时需要谨慎,以排除可能的病理性改变。


IP属地:西班牙31楼2025-01-11 23:55
回复
    足部病变的解释
    左足第二趾骨 II-2 的骨痂结构和解剖学变化表明该部位经历了创伤性病理,可能涉及感染。骨痂形成覆盖了约三分之二的骨体,并且骨痂表面显示出多个深浅不一的凹陷,这些凹陷与骨髓炎相关的病变一致(Ortner & Putschar, 1981; Pschyrembel, 1990; Rothschild & Martin, 2006)。此外,伸肌结节的几乎完全消失可能与骨骼的重塑过程有关,也可能是发育性异常。相比之下,左足第四趾骨 IV-1 上的肿块边界清晰且表面光滑,与 II-2 上的骨痂截然不同,这使得 IV-1 的病理被归类为特发性病变,尽管 IV-1 的病变未显示出明显的创伤或感染迹象,但它可能仍然对该个体的步态或运动产生一定影响。SMA 0005 的其他足部骨骼未显示出显著病变,这表明这些病变可能是孤立事件,而不是系统性问题的表现。
    肩胛骨和坐骨的病变及其潜在影响
    SMA 0005 左肩胛骨的横断骨折表现出不完全的愈合过程,其碎片间的连接似乎是次生形成的。CT 数据表明,大部分重叠部分仅简单叠置,只有骨折端形成了部分骨性桥接。肩胛骨的病变可能会显著影响前肢的活动能力,尤其是在与肱骨关节运动范围相关的情况下。尽管骨折对动物的生存可能不是致命的,但这种损伤可能限制了 SMA 0005 前肢的功能,并对其捕食或其他行为造成不利影响,右坐骨的斜向骨折则可能是致命病变的来源之一。骨折的缺乏愈合迹象表明,该损伤可能在动物死亡时尚未开始愈合。这种骨折可能严重限制后肢运动,并对 SMA 0005 的移动和捕猎能力造成严重影响,此外,左坐骨显示出与右坐骨同一水平的轻微肿胀和可能的骨折线,但由于部分区域被修复结构覆盖,其详细形态尚不明确。因此,无法对其可能的病变或愈合反应进行进一步解释。
    病理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
    SMA 0005 身上的多种病变为异特龙的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线索。许多病变(如肋骨、肩胛骨和趾骨的病变)表明该个体经历了多次创伤,但多数病变显示出明显的愈合迹象,这表明其在受伤后能够存活足够长的时间。这可能反映了异特龙较强的恢复能力或特定生态行为(如通过较低能量的捕猎策略来维持生存),相较于一些兽脚类恐龙(如暴龙属)展示的骨骼病变模式,异特龙标本中病理学证据表明其可能经历了频繁的身体创伤。这可能与其狩猎策略和栖息环境有关。异特龙可能更依赖使用前肢捕猎,而肩胛骨和前肢的病变可能进一步限制了该个体的捕食效率。此外,足部病变可能会影响其步态和移动能力,从而对捕猎和觅食产生不利影响。


    IP属地:西班牙32楼2025-01-11 23:57
    回复
      SMA 0005全身病理学骨骼分布,晚侏罗纪成龙2.0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25-01-11 23:59
      回复
        USNM 2315可能不太知名,但以它为原型的“歪嘴哥”可谓是在古生物圈中名气不小,在USNM 2315出土时,马什在1884年将其命名归入Labrosaurus,成为该属第二个种L.ferox,但这是不合理的:Labrosaurus的模式种L.lucaris并不包含任何头骨材料,而USNM 2315只有一块齿骨,且USNM 2315的所有牙根都在牙槽中被基石包裹,无法证明马什所言的“齿列比其他兽脚类更具有三角形的型态”,这质疑了L.ferox归入Labrosaurus的有效性,但Hay限于年代,没有对USNM 2315进行病理学发析,而是直接根据无齿槽的齿骨前端、仅12齿槽的低牙位、齿骨后端向下弯曲的形态而支持和异龙为不同种,吉尔摩在1920年的著作中首次提及USNM 2315无齿槽的齿骨前端和向下弯曲较之更深的齿骨后端可能是由创伤引起的骨骼异常,但吉尔摩在最后的结论中将其归入了巨齿龙科(考虑到SMA 0005和USNM 2315的雷同,这无可厚非),在这之后,USNM 2315的归属可谓是混乱,Huene将其归类于角鼻龙科,GSP更是在书中归为“兽脚类杂项”(它可能是未知的特殊兽脚类,也可能是患病的异龙),Glut在其列为异龙的一个种后,又在同一本书中称呼为脆弱异龙的同物异名。。。
        最后Chure在2000的学位论文中详细描述了USNM 2315的病理学:
        USNM 2315 保存良好,长度为 412 毫米。其外侧表面显示出一些异常,通常在兽脚类齿列腹侧可见的营养孔列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营养孔分布在齿骨前部的外侧表面,在齿列前端水平位置,有一个营养孔位于骨表面的圆形隆起内。齿列后部未发现与之相关的营养孔,齿骨前端的轮廓呈方形,与异龙和马什龙相似,而不同于角鼻龙的渐尖轮廓。从背视图来看,齿骨前端向内侧转动,与另一侧齿骨相接,使下颌前端呈圆形,如同异龙,这与马什龙的角鼻龙的直线形下颌形成对比。USNM 2315 的结合面平滑且平坦,表明其结合部较为松散,齿骨内侧表面未显示出任何病理纹理,齿间板已融合,舌侧嵴呈圆形,而非如角鼻龙那样呈扁平状,麦克尔沟(Meckel)在高度和深度上保持均匀。在 沟的后端有一个孔,齿骨后腹侧部分的内侧表面被棕色石膏覆盖,这可能是为了支撑该区域的薄骨。该区域的外侧表面是修复完成的骨头,并且形状并非石膏重建。
        齿骨前部 50 毫米的区域光滑且凹陷,此处通常为齿槽,这一区域可能存在病理性特征,尽管其皮质骨表面未显示异常特征,齿骨前端的病理性无齿特征并非 USNM 2315 所独有。Madsen报告了来自CLDQ的角鼻龙spUUVP 158、马什龙UUVP 40-555和异龙UUVP 5289 和UUVP 5748的齿骨中存在类似的“齿间隙”。
        在无齿部分之后,共有十二个齿槽,总长度为 210 毫米,正常标本中无齿前端区域可能包含三至四个齿槽,因此估计该齿骨的齿数为十五至十六个,角鼻龙有十五颗齿骨牙,马什龙有二十一到二十二颗,而异龙有十四到十七颗。
        在现存的十二个齿槽中,前七个齿槽比正常情况更大,该部分齿骨异常增厚,其外侧表面隆起,后五个齿槽的大小正常。前六个齿槽排列在一条近矢状线上,而齿列的后部向外侧扩展,在第一个齿槽中可见替换牙的尖端,以及其正在替换的牙齿的横截面,但仅能辨识出有限的形态特征,牙尖处未见前缘锯齿,尽管进一步的清理可能会在前缘嵴下方揭示锯齿的存在,后缘锯齿相对较大且顶部平坦,延伸至牙冠尖端,由 Hay制备并描述的第六齿槽内的牙齿现已丢失牙尖,该牙齿的横截面呈典型的兽脚类侧牙形态,且其前缘和后缘均存在锯齿。
        如吉尔莫所述,L. ferox 的齿骨很可能具有病理性特征。这方面的证据包括:前背缘无齿区呈凹形、齿列下方营养孔分布不规则、第一保存齿槽腹侧隆起肿胀区域上的大孔、增大的齿槽及异常增厚的齿骨中段、以及后六个齿槽在背视图中呈现的外侧偏移,齿骨后部的深凹部分并非病理性特征,类似的深凹齿骨可以在一些异龙标本如MOR 693中看到,而在角鼻龙和马什龙中,齿骨后腹缘是水平的,并未发生偏斜。
        尽管 L. ferox 的齿间板仅部分保存,但显然它们是融合的,这是一种在莫里森组中仅见于异龙的衍生特征。对于其他 莫里森组兽脚类已知的齿间板,如蛮龙、角鼻龙、马什龙和史托克龙,它们的齿间板均未融合。基于齿间板的融合特征以及齿骨后部的深凹区域,Labrosaurus ferox 可以被认为是异龙 sp.的次要同物异名。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25-01-12 00:56
        回复
          恐龙革命的歪嘴有了,虽然说其病理不太可能是蜥脚类的尾巴造成的,化石原型也出土于科罗拉多而非葡萄牙,但也说明了恐龙革命制作的用心程度,那么歪嘴被蛮龙咬屁股在化石记录中是否确有其事?别急,明天我将继续整理、分享有趣的异龙病理学和其代表的行为,生长发育内容也会很快完成,敬请期待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25-01-12 01:00
          回复
            对MOR 693的补充
            MOR 693的感染情况揭示了异特龙的免疫系统信息。在MOR 693的右足第三趾第一节、第五跖骨和前肢第一指第一节观察到的感染,以及在其他标本中发现的两根足趾第三趾第一节(UUVP 1657和6768)、足趾第四趾第一节(UUVP 1851)、第四跖骨(UUVP 30-783)和两块肩胛骨(UUVP 1528和5599)的感染均是局限性的,有些甚至是慢性的。这表明异特龙具备一种能够局限感染的免疫反应,防止感染扩散,从而使其能够在骨骼中长期与微生物感染共存,异特龙足部骨骼感染数量较多的原因可能是其站立在腐烂的尸体上,这些尸体很可能充满了细菌。
            兽脚类恐龙能够局限慢性感染的能力在患有滴虫病的暴龙中也有所观察,这表明其免疫反应类似于现代鸟类。滴虫病的症状包括下颌后部的肿胀和穿孔。这种疾病未能感染整个骨骼内部,是由于一种局限感染的先天免疫反应,其作用来源于一种特殊的鸟类白细胞,称为异嗜白细胞,异嗜白细胞是鸟类的主要多形核白细胞,相当于哺乳动物的中性粒细胞,鸟类的异嗜性炎症反应与爬行动物的感染反应更为相似,而非哺乳动物的反应。
            尽管这些病变都不是导致MOR 693死亡的直接原因,但它们确实降低了该个体获取食物的能力。足趾第三趾第一节的感染会与相邻的趾骨摩擦,从而引起显著的不适。
            MOR 693的股骨表现出极端的皮质骨厚度,并显得与其他样本不同;然而,该个体在其一生中经历了多次创伤性损伤,同一条腿上第二趾的部分粉碎性损伤可能是造成它死亡的原因之一。(MOR 693的右足第三趾第一节、第五跖骨也有感染)

            沉积学证据表明,这只异特龙死于一条干涸的河床,可能是由于绝望而被迫至此。在MOR 693上几乎没有发现脊椎动物清理尸体的证据。然而,其骨骼上显示出甲虫钻孔的痕迹,表明尸体曾是数百到数千只甲虫幼虫的觅食场所,无论成虫还是幼虫,甲虫都以干燥的软组织为食,这与化石所处最终环境为干涸河床的古环境解释一致。骨骼上的凹坑是甲虫在骨头上挖掘蛹室留下的痕迹,这些甲虫将骨骼用作基质,约12%的骨架因甲虫活动而受损,甲虫造成的损伤发生在尸体暴露于外界数月之后,但在骨骼被一系列洪水事件掩埋之前。

            最后,局限慢性感染的能力表明异龙具备一种类似鸟类的免疫系统。


            IP属地:西班牙36楼2025-01-12 09:59
            回复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25-01-12 10:54
              回复
                脆弱异龙标本 HS0387(HS 为“化石”的中文拼音缩写)采自美国怀俄明州 Ten Sleep 地区达纳采石场的晚侏罗世莫里森组(启莫里阶晚期至提通阶早期),该标本现存于中国广州的正佳自然科学博物(GMHS),HS0387的特征符合Madsen对脆弱的诊断描述,包括:上颌骨复杂的窦道结构向外侧、背侧和内侧穿透,下颌骨包含三个附加骨,椎骨数量以及坐骨远端的不对称扩展,创伤性感染可被视为继发性的,而继发性病变更为常见,因此,在对HS0387的病理学描述中,会用“继发性”替代“创伤性感染”。在HS0387的第四、第八和第九背椎、左肩胛-喙骨及右肩胛骨中均有发现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获取断层图像,论文使用由中国深圳市安科公司生产和设计的CT ANATOM P419 扫描仪


                IP属地:西班牙38楼2025-01-12 11:05
                收起回复
                  第四背椎的椎弓和椎体两侧显示两个不规则形状的增生物(图 2B,E)。左侧增生物位于椎体与横突之间,尺寸约为 54 mm(前后长度)、30 mm(背腹高度)和 15 mm(左右宽度),左侧增生物在前后和背腹方向上最为显著,其前表面几乎与椎体前端的关节面平行。增生物向前延伸至横突腹侧并向外侧扩展,在椎体上部的后缘逐渐变薄。右侧骨赘与左侧相似,但体积较小且更狭窄。在椎体的附棘(hyposphene)上还存在一个不规则增生物(图 2D,E),其尺寸约为 17 mm(背腹高度)、14 mm(左右宽度)和 24 mm(前后长度),增生物沿前后方向扩展。另外,在右侧横突根部与后关节突之间,还局部存在另一个不规则增生物(图 2D),其尺寸约为 12 mm(背腹高度)、21 mm(左右宽度)和 27 mm(前后长度)。该增生物的上表面与右后关节突完全接触,整体呈低锥形。这四个增生物的皮质表面均呈现不连续性。

                  第四背椎未显示感染的证据,例如细丝样反应或引流窦道,其位置分布也不符合肌腱炎症的特征,对于无创伤情况下椎骨膨胀性病变的诊断考虑包括:肿瘤、肿瘤样变化以及代偿性骨质增生。


                  IP属地:西班牙39楼2025-01-12 11:08
                  回复
                    第八背椎(椎体长度约 64 mm,前椎体高度约 62 mm,前椎体宽度约 76 mm)和第九背椎(椎体长度约 60 mm,后椎体高度约 99 mm,后椎体宽度约 75 mm)在其椎间关节和神经棘处融合(图 3)。从侧面观察,第八和第九背椎椎体之间的关节呈现竹节状变化,显示椎体侧面融合关节处的增生。关节左侧部分未完全闭合,可以观察到椎间空间。椎体关节之间存在一个空腔,由椎体边缘的增生组织封闭。融合的神经棘没有缝合痕迹。在融合的神经棘上有一个约76 mm的缺口(图 3C 紫色箭头),其边缘光滑,周围的骨骼增厚,融合神经棘的后表面粗糙,分布着许多小坑和结节,表明在附着点处发生了棘间肌腱的骨化,CT 数据显示椎体关节边缘、椎弓和缺口处有硬化现象(图 3G 红色箭头),CT 数据还揭示椎体关节存在轻微的软骨下侵蚀)图 3H 绿色箭头)。

                    根据形态学特征,尤其是椎体侧面的竹节状变化,这些病理表现似乎符合脊椎关节病的特征(脊椎关节病是一类影响椎体关节的疾病的总称,神经棘的病变现象也与此诊断一致,同时还包括骨硬化和软骨下侵蚀的存在。融合神经棘上的增生物似乎起源于附着点,与脊椎关节病存在已知的关联。


                    IP属地:西班牙40楼2025-01-12 11:14
                    回复
                      右肩胛-喙骨(长度约为 541 mm)在肩胛-喙骨关节处存在明显畸形。从背侧或腹侧观察,关节处的缝合线不可见,肩胛骨与喙骨已融合(图 4C 和图 5E)。从内侧视角看,关节盂周围的内侧存在肿胀(图 4B 和图 5D)。左侧关节盂的内外宽度约为 34 mm,而右侧关节盂的内外宽度约为 50 mm(图 5A,B)。肩胛骨远端的形状比正常情况更为圆润,且似乎有一个轻微的骨架(图 4C),CT 数据显示,关节盂存在骨硬化和软骨下侵蚀,密度不均,远端边界清晰(图 5C),相同的 CT 表现表明,这种肿胀与融合的背椎有关,并且是脊椎关节病的经典特征,肩胛骨远端的畸形以及轻微的骨架可能源于附着点病变。CT 数据也支持这一解释(图 4F)。


                      左肩胛骨的叶片内侧存在一个凹陷,位于距关节盂后缘背侧约9cm 处(图 4E)。该凹陷的前后长度约为19mm,背腹高度约为6.5mm。在左肩胛骨叶片的后背侧末端还存在一个缺口,长度约为36.8mm,宽度约为27.6mm,其边缘光滑,类似的病理已在其他异龙标本中有所报道(如MOR 693),对于凹陷的明确诊断较为困难,Petersen将其归因于感染,而Hanna认为其可能是肩部区域的创伤(例如,肌腱撕脱性损伤)或其他未知原因,肩胛骨叶片上的缺口为创伤所致,并已愈合。


                      IP属地:西班牙41楼2025-01-12 11:24
                      回复
                        HS0387的病理特征可以分类如下:第四背椎可能为肿瘤性病变,第八和第九背椎以及右肩胛-喙骨最有可能表现为脊椎关节病,左肩胛骨的凹陷无法归因于特定病理,可能与感染或创伤有关(特发性),这些病变似乎与该动物的最终死亡无关,在椎骨无创伤的情况下,扩张性椎体病变的诊断考虑包括:肿瘤、肿瘤样变化和代偿性骨增生,通常,光滑、相对圆润的外观通常与良性病变相关,与良性骨肿瘤及肿瘤样变化相关的诊断考虑包括:单纯性骨囊肿(局部的良性骨损伤,通常呈囊状且充满液体),动脉瘤样骨囊肿(一种良性、非肿瘤性骨病,表现为充满血液的囊腔,伴随有成纤维细胞、巨细胞和反应性骨组织),软骨母细胞瘤(源自未成熟软骨细胞的良性肿瘤),成骨母细胞瘤(源于成骨组织系统的肿瘤,由丰富的成骨细胞和骨样组织组成),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一种组织细胞病,也可归为血液系统疾病,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朗格汉斯细胞的广泛增殖引起),良性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常见于软组织,极少起源于骨),骨纤维发育不良(一种自限性的良性骨病,以骨纤维退化为特征,正常骨组织被破坏和吸收,然后被由纤维组织形成的网状骨小梁取代)。
                        Foth曾在2015对SMA 0005的病理学描述中报道了一个可能的骨软骨瘤病例(骨表面上的疣状骨质隆起,覆盖有软骨帽),病变的位置也在附棘处,对其第四背椎进行了 CT 扫描,但结果未能提供明确的结论。计划稍后进行微 CT 扫描,但椎体尺寸过大,目前无法完成扫描,因此,尚无法提供准确诊断,这三处较大的增生物也可能为代偿性增生(这是一种自发生成的增生,可避免和预防疾病后的更严重损害),这一可能性尚未排除。
                        意义:第一例观察记录到肩部受椎关节病影响的恐龙


                        IP属地:西班牙42楼2025-01-12 11:42
                        回复
                          小彩蛋,被剑龙打屁股的异龙


                          IP属地:西班牙43楼2025-01-12 11:48
                          回复
                            容楼主休息一下,更完CLDQ的材料马上更新由物种间交流产生的异龙病理保证精彩


                            IP属地:西班牙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25-01-12 11:51
                            回复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AMNH 813号标本是一个不完整的大型异龙骨架,来自怀俄明州的莫里森组地层,该标本由里德(Reed)于1902年在里德采石场R(Reed's Quarry R)采集,包括一个骶骨、一个左髂骨、两个耻骨、左右坐骨、两节前部背椎、五节背椎、两节前部尾椎以及若干背肋小头。
                              齿痕仅见于粗大的耻骨靴,耻骨靴长度为475mm,头侧的末端宽度为237mm,耻骨靴右侧末端的三分之二缺失,其外侧表面呈垂直状态,并覆盖有一系列沟槽,这些沟槽以45°角沿着耻骨靴表面向头腹方向延伸,这些沟槽近乎于平行,且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叉,沟槽被沉积作用导致的基质填充,因此无法确定其横截面的形态。

                              这种互相平行且略有角度的曲线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莫里森组地层中许多大型兽脚类的上颌骨和前上颌骨的腹面曲线,因此AMNH 813标本耻骨靴的齿痕可能是由一头大型兽脚类的牙列外侧和前外侧部分的一次性咬合造成的,这解释了腹面视角下咬合曲线及齿痕未交叉等齿痕痕迹特征,如果仅靠吻部(前颌骨+上颌骨区域,依赖前颌骨联合连接),AMNH 813的大量齿痕需要多次咬合才能形成,但这必然会导致不同次的咬合面互相交叉,而非平行,也不会在腹面留下平滑的新月型轮廓,尽管莫里森组地层的兽脚类群落具有相当的多样性,但AMNH 813上的咬痕尺寸排除了多个类群成为咬痕制造者的可能性(如马什龙和虚骨龙、史托克龙等中小型兽脚类)。

                              而异特龙的侧牙牙冠相对较小,角鼻龙和蛮龙的侧牙则较大,呈刀片状,根据以上的证据,推测蛮龙或角鼻龙最有可能是AMNH 813上的齿痕制造者,同时,大型兽脚类的耻骨靴是骨架中仅次于骶骨的最粗壮骨骼,这一点,加上靴部在骨架中的位置(即其位置不可能成为捕食者攻击的目标),使得AMNH 813上的咬痕更有可能是在异龙死亡后才形成的,而非在捕食过程中产生,AMNH 813标本的巨大体型(左髂骨长度为811mm)使其不太可能成为其他兽脚类恐龙的攻击目标,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咬痕是在对一只已死亡的异龙进行食腐行为时形成的,尽管验证这一假设存在非常大的困难。


                              IP属地:西班牙45楼2025-01-21 02: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