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的鉴定及成因
根据 Hanna (2002) 的分类方案,SMA 0005 的病理元素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五颈椎、肩胛骨、几根肋骨和右坐骨很可能是由创伤引起的;左足第二趾骨 II-2 的骨痂结构很可能是由创伤-感染引起的。相对而言,下颌骨的假定病变以及左足第二趾骨 II-2 伸肌结节的减少无法归入该分类方案中的某一特定类型,因为这些病变显示出明显的愈合迹象,最可能是由创伤或发育性病变引起的。同样,第四颈椎神经弓上异常的骨质增生最可能是发育性病变或特发性病变。左肱骨的病理可能是创伤性、发育性、感染性或特发性,而左足第四趾骨 IV-1 被归类为特发性病变,除坐骨外,所有被解释为创伤或创伤-感染病变的元素都显示出明确的愈合迹象,这表明这些病变并未导致 SMA 0005 的死亡,SMA 0005 左下颌骨前端的变形很可能是病理性的,但未发现明显的病变痕迹,这表明假定的病理可能在动物死亡前很久已完全愈合,类似的病变也出现在异特龙标本 USNM 2315中,该标本的下颌联合区域严重变形,导致下颌前部形成凹陷,并由一个向背侧指向的钩状突起界定。该标本的前部牙槽似乎完全被吸收,因此下颌联合区域无齿,根据 Gilmore (1920) 和 Tanke & Currie (2000) 的观点,USNM 2315 的下颌前端可能被咬掉,随后在愈合过程中经历了大量的重塑。由于下颌前端没有其他病变变形的迹象,这一假定创伤很可能发生在动物死亡前很久。基于 CT 数据,SMA 0005 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因为在左下颌骨最前端未发现牙槽的痕迹。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下颌骨前端的内侧凹陷是否代表一个高度改造的牙槽。如果假设这一可能性,其结构是否能够实际生成牙齿仍然值得怀疑,因为其形态表明内侧牙胚可能受到潜在损害。如果 SMA 0005 和 USNM 2315 的病理起源类似,这两个标本可能表明异特龙具有面部咬斗行为,这在其他大型兽脚类恐龙(如 Sinraptor、Albertosaurus、Daspletosaurus、Gorgosaurus 和 Tyrannosaurus)中也曾被假设(Tanke & Currie, 2000; Peterson et al., 2009; Bell, 2010; Hone & Tanke, 2015),甚至包括这些分类单元中一些幼体个体。
病理的潜在影响与功能意义
SMA 0005 下颌前端的变形对下颌联合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 Holliday & Nesbitt (2013) 所指出的,大多数基干兽脚类恐龙具有非常简单的下颌联合结构,仅由下颌骨前端内侧的简单扁平区域构成。然而,即使在这种骨学上简单的结构中,左、右下颌之间的实际连接也可能因结缔组织的存在而具有相当大的变异性(见 Holliday et al., 2010)。SMA 0005 中左侧但非右侧下颌骨的变形表明,两侧下颌之间并不存在非常紧密的连接,因此尽管左右下颌的牙槽边缘水平不同,下颌联合和整个颌部仍然能够发挥功能,此外,左下颌骨的病理形态与巨齿龙的下颌骨有相似之处。若未考虑右侧下颌骨的典型异特龙形态,左侧病变下颌骨单独存在时甚至可能不会被归类为异特龙,这种情况曾发生在 USNM 2315 标本上,其最初被描述为一个新物种 Labrosaurus ferox(Marsh, 1884)。因此,在评估孤立骨骼的系统学位置时需要谨慎,以排除可能的病理性改变。
根据 Hanna (2002) 的分类方案,SMA 0005 的病理元素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五颈椎、肩胛骨、几根肋骨和右坐骨很可能是由创伤引起的;左足第二趾骨 II-2 的骨痂结构很可能是由创伤-感染引起的。相对而言,下颌骨的假定病变以及左足第二趾骨 II-2 伸肌结节的减少无法归入该分类方案中的某一特定类型,因为这些病变显示出明显的愈合迹象,最可能是由创伤或发育性病变引起的。同样,第四颈椎神经弓上异常的骨质增生最可能是发育性病变或特发性病变。左肱骨的病理可能是创伤性、发育性、感染性或特发性,而左足第四趾骨 IV-1 被归类为特发性病变,除坐骨外,所有被解释为创伤或创伤-感染病变的元素都显示出明确的愈合迹象,这表明这些病变并未导致 SMA 0005 的死亡,SMA 0005 左下颌骨前端的变形很可能是病理性的,但未发现明显的病变痕迹,这表明假定的病理可能在动物死亡前很久已完全愈合,类似的病变也出现在异特龙标本 USNM 2315中,该标本的下颌联合区域严重变形,导致下颌前部形成凹陷,并由一个向背侧指向的钩状突起界定。该标本的前部牙槽似乎完全被吸收,因此下颌联合区域无齿,根据 Gilmore (1920) 和 Tanke & Currie (2000) 的观点,USNM 2315 的下颌前端可能被咬掉,随后在愈合过程中经历了大量的重塑。由于下颌前端没有其他病变变形的迹象,这一假定创伤很可能发生在动物死亡前很久。基于 CT 数据,SMA 0005 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情况,因为在左下颌骨最前端未发现牙槽的痕迹。然而,目前尚不清楚下颌骨前端的内侧凹陷是否代表一个高度改造的牙槽。如果假设这一可能性,其结构是否能够实际生成牙齿仍然值得怀疑,因为其形态表明内侧牙胚可能受到潜在损害。如果 SMA 0005 和 USNM 2315 的病理起源类似,这两个标本可能表明异特龙具有面部咬斗行为,这在其他大型兽脚类恐龙(如 Sinraptor、Albertosaurus、Daspletosaurus、Gorgosaurus 和 Tyrannosaurus)中也曾被假设(Tanke & Currie, 2000; Peterson et al., 2009; Bell, 2010; Hone & Tanke, 2015),甚至包括这些分类单元中一些幼体个体。
病理的潜在影响与功能意义
SMA 0005 下颌前端的变形对下颌联合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正如 Holliday & Nesbitt (2013) 所指出的,大多数基干兽脚类恐龙具有非常简单的下颌联合结构,仅由下颌骨前端内侧的简单扁平区域构成。然而,即使在这种骨学上简单的结构中,左、右下颌之间的实际连接也可能因结缔组织的存在而具有相当大的变异性(见 Holliday et al., 2010)。SMA 0005 中左侧但非右侧下颌骨的变形表明,两侧下颌之间并不存在非常紧密的连接,因此尽管左右下颌的牙槽边缘水平不同,下颌联合和整个颌部仍然能够发挥功能,此外,左下颌骨的病理形态与巨齿龙的下颌骨有相似之处。若未考虑右侧下颌骨的典型异特龙形态,左侧病变下颌骨单独存在时甚至可能不会被归类为异特龙,这种情况曾发生在 USNM 2315 标本上,其最初被描述为一个新物种 Labrosaurus ferox(Marsh, 1884)。因此,在评估孤立骨骼的系统学位置时需要谨慎,以排除可能的病理性改变。